•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

本節依據研究目的,根據研究結果分析獲致以下結論。

壹、中聖里社區營造的目標、作法

中聖里 2006 年 2 月自中泰里劃分出來獨立成里,因著里長的理念及對兒時 眷村的記憶經驗,為了讓環境髒亂、人情冷漠的都會型社區,變成綠意盎然、充 滿人味的世外桃源,開始發展社區營造至今,走過十三年的歷程。研究者歸納其 社區營造的目標為:創造在地記憶、重建人際網絡、落實生態社區,依據目標發 展各種推動的作法,各目標及具體作法間也因加乘的作用而產生綜效。說明如下:

一、創造在地記憶

(一)舉辦各年齡層活動成功創造在地記憶:例如社區舉辦節慶活動具有加強社區 意識、凝聚地方共識的功能,從規劃到執行的過程中提供社區居民重新認識人與 人的關係、人與社區環境及文化之關係的機會,同時可直接或間接達成其它各項 社區營造之策略。

(二)推動流浪貓絕育 TNVR 計畫:從解決社區流浪貓造成的髒亂、噪音等問題 出發,現在愛貓卻成為該里鮮明的特色。過程中結合動物醫院、清潔隊、動保處 等團體組織,形成社區網絡,各項資源得以交流。為了自籌推動經費而舉辦跳蚤 市場、開團購,促進資源循環利用,增進人際互動交流。

二、重建人際網絡

(一)時常舉辦活動以促進人際交流及增進社區的情感

(二)社區照顧關懷據點:關懷據點的設立在重建人際網絡方面扮演很重要的角 色,也符合高齡社會的發展需求。高齡者每週走出大樓到據點參加各種學習活動 與課程,學習維護身心靈健康與成長,還可以交朋友,從一起參加的學員、志工、

講師,拓展自己的人際網絡。同樣的,據點服務的志工、授課的講師與據點學員 們長期互動,互相關心,整個社區建立了有效的人際網絡。

三、落實生態社區 具體做法有:

(一)推廣垃圾減量:家戶減少廚餘、推動使用環保筷、土地廟減少金爐

(二)實施節能減碳:鋪建社區無障礙步道鼓勵走路、推廣電動機車、社區公共區 域改用節能燈具

(三)資源循環再利用:建置雨水貯留系統、生活雜排水再利用、舉辦跳蚤市場 (四)提倡生活美學:進行環境綠化;活化閒置空間避免該空間髒亂,進一步積極 成為社區學習可運用的場所;結合中聖里環保、愛貓的特色,美化社區電箱、圍 牆,美化社區公共空間,營造社區生活的美感及視覺經驗,創造「在地美學」, 也承載當地居民的記憶。

中聖里教育宣導的方式,面對面說教方式、社區培力課程、播放影片、電梯 公佈欄、超商設置公佈欄、網路社群工具、活動體驗,充分運用各種資訊傳遞方 式,加上里長以自身典範激起居民見賢思齊,從小眾影響到大眾,期望引導居民 從被動參加進而主動參與社區事務。

貳、中聖里在社區營造過程中蘊含的社區學習成果

中聖里的社區營造成為居民、志工社區學習資源的重要來源,因此社區成為

居民終身學習的重要場所,從參與公共事務中學習成長。本研究透過訪談探究受 訪者和社區互動的經驗,依據 UNESCO 的五種基本的學習能力及其具體的內 涵,分析及提出中聖里民、志工的社區學習成果如下:

一、 學會求知

培養了「學習如何學習」的方法,學習如何運用科技學習以解決問題,學習 如何使用圖書館與媒體輔助學習,並且能在各種情境中學習。

二、 學會做事

(一)創新處理事務的能力

用網路科技工具臉書、line 群組聯絡幹部,善用科技更新工作方式。參與 活動、擔任志願服務、社區鄰居們熱心的指導及自己實作體驗,可學習許多知識 技能。

(二)社會行為

居民透由認知的學習、技能的學習、態度的學習、道德的學習後展現普遍被 社會接受的行為及態度,建立公民素養與公民能力。

(三)團隊合作、冒險精神

發掘關於社區營造更多元的議題擴大參與,結合社區內外許多團體組織,形 成社區網絡,使資源更有效交流與整合。

三、 學會共處

(一)認識自己的能力

參與社區公共事務可以找到自己面對真實問題的態度與方法,認識並發揮所 長,開拓生命的無限可能。

(二)認識他人的能力

了解每位關懷據點的長輩都有差異,尊重差異,並依此差異性量身打造學習

方式,來發掘每個人學習的潛能。志工可以發揮個人特質與專長處理事情,達成 社區活動目的或共同目標。

(三)同理心

為了實現社區共同目標,促使參與者要以智慧與和平方式解決許多問題,因 此無形中能夠包容許多人事物,培養認識他人的能力或價值觀,設身處地為他人 著想,學會處理衝突且避免許多人際間的分歧與衝突。

(四)實現共同目標的能力

透過教育宣導使居民可量力而為適宜地參與公共事務,解決社區問題。由共 同解決小問題慢慢提升到大問題,培養出實現共同目標的能力。

(五)語言溝通能力

學會運用語言溝通能力,將自己的理念或行動轉化為居民可以理解的敘述或 行動,有助於凝聚社區共識、解決社區問題。

四、 學會發展 (一)促進自我實現

經由社區服務,懂得欣賞自己也欣賞別人,自我導向學習、有機會發揮創意 與潛能,在社區獲得成就感與歸屬感,也希望影響週遭的人一起改變環境,促進 自我充分發展與實現。

(二)豐富人格特質

社區營造透過社區整體的參與就是一種學習的過程,學習認同社區在地文 化、學習審美和欣賞、學習關懷和尊重,無形中豐富了人格特質。

五、 學會改變

(一)接受改變、適應改變、積極改變、引導改變

中聖里引導居民認識、接受及適應全球環境的變遷,帶領社區居民面對全球 化及全球暖化的挑戰,讓知識產生力量改變態度、改變行為,進而展現更有創意

及創新的行動去建構一個永續、韌性的社區。

(二)後設認知能力

中聖里里長在十幾年的社區營造過程裡,時常覺察、省思、檢驗、調整自己 思考認知的歷程,培養運用知識、選擇策略以解決問題的能力。能隨時視時機需 要,求新求變。其參與、關注的面向不僅限於社區內,也希望將中聖里廣受內、

外肯定的社區營造經驗,擴展到臺灣其它地方。

參、部分公寓大廈管理委員會社區營造觀念薄弱

都會型社區居民異質性高、凝聚共識不易,其公寓大廈透過支付管理費,將 社區事務交由專職人員處理;透過設立門禁,嚴格管制進出人員;定期選出管委 會處理住戶共同事務應興革事項。基於上述特質,都會型社區的中聖里雖然經過 十幾年的社區營造成果斐然,但各公寓大廈仍有部分住民及管委會對社區營造事 務抱持冷漠的態度,不願意讓外人進入居住大樓的公共空間,於是讓活化大樓閒 置空間促進社區學習的成效大打折扣,這樣的現象同樣出現在中泰里。管委會定 期改選,成員一旦更新,里長又得花費心思與之溝通協調。若能讓各管委會支持 並帶動社區營造,則會影響更多居民投入社區營造與社區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