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

多元共生下的當代台灣穆斯林社群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相關界說

(一)研究動機

伊斯蘭早於明鄭時期即傳到台灣,穆斯林自福建遷往台灣,落戶於鹿港、台西、

淡水一帶,然而距離的阻隔,來台的穆斯林未能與原鄉保持聯繫,加上日本統治台灣 半世紀,使得當地穆斯林逐漸漢化,與伊斯蘭信仰及社群氛圍慢慢疏遠,最終以斷絕 收場。1947 年,穆斯林的足跡逾三百年後再度踏上台灣這塊土地,此後繼有來自中國 大陸各地為數萬餘的穆斯林隨國民政府遷台,六十年來穆斯林遍佈全台各地,相繼建 起了七座清真寺,並在社會上扮演著一定的角色。

當初來台的第一代穆斯林,至今已繁衍至第三,甚至第四代了,然而整體人口並 不多,且愈加面臨信仰人口的流失與傳承上的斷層。因為儘管穆斯林因其宗教所造就 的生活習慣特殊性與區隔性與外界保持一段距離,我國憲法更曾於訂定時將穆斯林定 位為「內地生活習慣特殊之國民」,但穆斯林在台灣畢竟還是少數,生活在以非穆斯 林為主的環境中,依然會面臨到被同化的挑戰,以呈現在眼前的現實來看,許多穆斯 林終究不敵大環境的浪潮而隨波逐流,對信仰逐漸輕忽,甚至因不知其然而放棄。

然而當本地穆斯林出現萎縮的同時,其他不同族群的穆斯林開始移入。以華人為 背景的包括自泰國、緬甸移居台灣,為了依親或尋求更好的求學、工作環境的雲南籍 穆斯林;以及近十餘年來因為婚姻,或經個人研究與認同而新歸信1伊斯蘭的穆斯林。

至於自境外而來的其他國籍穆斯林,包括來台工作,甚至娶妻落戶的南亞巴基斯坦、

孟加拉籍穆斯林;廿餘萬的印尼穆斯林移工或外籍配偶,還有各國穆斯林留學生等,

背景各異的子群體為伊斯蘭在台灣增添更多新元素,使得台灣穆斯林社群變得更具生 命力與多樣性。

此外,台灣穆斯林社群結構的改變業已引起社會之矚目,近幾年來政府為吸引穆 斯林觀光客而打造穆斯林友善環境之餘,對印尼穆斯林移工的宗教實踐相關權益亦愈 加重視;同時因為各色穆斯林對台灣社會多元文化的影響,讓各界大眾、新聞媒體對

1 筆者於本論文中以「歸信」一詞係指「皈依」的概念,原因為皈依一詞原為佛教用語,部分穆斯林為 有所區隔,便不再使用該詞彙,筆者即以歸信一詞取代之。

DOI:10.6814/DIS.NCCU.ETHNOS.002.2018.A06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

於伊斯蘭信仰與文化,以及穆斯林群體更感好奇與關注,不再僅是發生如恐怖攻擊事 件才會聯想到的人群。另一方面,共生的情境亦產生曲折的情況,近十餘年台灣穆斯 林領導層內部出現分歧,連帶影響整體社群的和諧與發展;加上前述宗教傳承的斷層 開始出現於各子群體中,以及大環境對伊斯蘭長期的陌生等現象,當今伊斯蘭在台灣 的種種發展面向以及前所未見的態勢,皆有必要藉由學術角度加以記錄與分析。

筆者自大學三年級起修習民族學系相關課程,跟隨張師中復前往中國大陸西北從 事穆斯林社會文化田野調查,亦曾隻身赴山東進行散雜居回族調查工作;隨後更有幸 進入民族學系碩士班就讀,最終以在台泰緬雲南籍穆斯林的族群認同作為碩士論文的 主題,一路走來除了更深入理解伊斯蘭與穆斯林族群的歷史與文化,亦懂得以民族學 的角度切入分析各種現象與行為模式背後的緣由及發展脈絡。

回顧台灣穆斯林社群超過半世紀的發展歷程,儘管只是台灣整體社會中的一小部 分,但其中的點點滴滴,不僅穆斯林本身需要瞭解,更有必要呈現在世人面前。身為 一個出身於穆斯林家庭,十餘年來在日常生活、求學歷程,乃至工作均與伊斯蘭有所 相關的穆斯林,筆者對於自身宗教與族群事務始終投以百分之百的關心;此外再藉由 族群化與族群認同等民族學∕人類學研究取向,期盼呈現並分析台灣穆斯林社群在宗 教信仰的變遷及其族群認同的多樣性。

在碩士論文已從事台灣穆斯林族群研究的基礎上,筆者將專注的研究目標更加放 大,期盼在還原史實與陳述現況的同時,更能以學術專業的客觀角度,研究當代(20 世紀末葉至 21 世紀初期)台灣穆斯林社群多元共生的現況,無論當下仍在進行,彼此 有所互動與相互影響的事件;族群認同與信仰認同的牽引,以及伊斯蘭在此現象下的 未來發展走勢,均值得深入探討剖析,並提供個人的見解與建議。

(二)相關界說 1. 多元共生

多元共生係由「多元」(Pluralism)與「共生」(Symbiosis)兩種現象所結合,

筆者以此作為當代台灣穆斯林社群的表述,自有其概念上的涵義。所謂「多元」主要 代表著多元文化與文化多樣性的意義,尤其是伴隨著經濟全球化浪潮席捲全球之勢,

文化跨國際交流也日趨強勁,世界各國文化在經濟全球化過程中不斷交流和碰撞,經 濟全球化帶來了文化全球化、多元化的格局,不同文化因此獲得了發展機遇;亦遭受

DOI:10.6814/DIS.NCCU.ETHNOS.002.2018.A06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

前所未有的挑戰。2各個文明之間並非簡單地如早期進化論所提到的替代關係,而是相 當多的文明在同一時空中並存。3這不僅體現在國際社會中的文化多元化面貌,也被用 來指涉單一國家或地區中多文化或多民族現象。

至於「共生」則為源自於自然科學生物學的概念,意指兩種以上生物的緊密關 係,或是一個物種依存在另一種物種身上的交互作用,4其後被文學與社會科學廣泛地 應用。當將其運用在民族學與族群關係研究中,即有學者表示民族關係從本質上來說 是一種共生關係,多元共生為每個民族的發展提供了動力源泉。5其實自著名社會學與 人類學家費孝通提出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概念後,即開始被普遍地作為理解中國 大陸漢族與其他五十五個少數民族的關係與互動上,亦從中華文化發展史中得出多元 共生、和而不同的結論。6而共生亦可謂多元一體的原因與結果,共生蘊含著以雙贏和 共存為核心的豐富思想和理念。因為共生,所以多元;因為多元,所以共生,多元一 體的實質就是多元共生體。7

伊斯蘭傳播到世界各地後,每個地方的穆斯林社群,基本上皆呈現多元共生的態 勢,源自不同國籍與族裔的穆斯林一同建立新的穆斯林社群。以美國的穆斯林為例,

在美國的移民穆斯林與當地出生的穆斯林,在種族和民族方面皆相當多元,外國出生 的穆斯林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亞洲人;而許多美國出生的穆斯林則是非洲裔或西班牙 裔。大部分外國出生和美國出生的穆斯林被認定為白種人,這一類別也包括在族裔認 定上為阿拉伯、中東或波斯的人。

總體而言,Pew 研究中心在 2017 年對美國穆斯林的調查中,移民受訪者提到了七 十五個不同的原籍國。這反映在他們的種族和民族多樣性上,穆斯林移民中絕大多數 人沒有單一的種族或族裔群體,其中百分之 45 認定是白人,而類似的比例(百分之

2 伍柳氏,〈和而不同 多元共生―略論全球化背景下中國文化發展策略抉擇〉,收入於《湖南社會科 學》2011 年第 5 期,2011,頁 181。

3 麻國慶等,《文化生產與民族認同:以呼和浩特、銀川、烏魯木齊為例》,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 社,2012,頁 7。

4 Eric J. Simon, Jean L. Dickey, Jane B. Reece 著,陳誌偉等譯,《生物學》,新北:培生教育,2013 年 6 月 2 版 1 刷,頁 362、373。

5 袁年興,〈民族多元共生的基本邏輯:一個理論分析框架〉,收入於《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 科學版)》2012 年第 3 期,2012,頁 58。

6 田聯剛、趙鵬,〈多元共生 和而不同―關於少數民族文化在中華文化格局中的地位思考〉,收入於

《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5 年第 1 期,2015,頁 6。

7 郭志合,〈多元共生:多民族散雜居地區宗教存在模式探微―甘肅省合作市藏回漢多元宗教歷史與現 狀研究〉,收入於《西藏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 年第 1 期,2014,頁 74。

DOI:10.6814/DIS.NCCU.ETHNOS.002.2018.A06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4

41)認定為亞洲人。8更具體而言,包括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等國的南亞裔穆斯 林;操阿拉伯語的各個中東、西亞國家穆斯林,以及非洲裔美國穆斯林為最具代表性 的穆斯林群體。9當範圍縮小至介於州與城市之間的區域亦然,加州舊金山灣區的穆斯 林組成,即包括百分之 30 的南亞裔、百分之 23 的阿拉伯人、百分之 17 的阿富汗人、

百分之 9 的非洲裔美國人,以及其他亞洲人、太平洋各島人、白人、伊朗人等;若以 來源國劃分,主要包括巴基斯坦、阿富汗、印度、埃及與葉門等國。10

又如在中國大陸的穆斯林,因為政府「民族識別」的政策被劃分為十個少數民 族,分別是回族、維吾爾族、哈薩克族、東鄉族、撒拉族、保安族、柯爾克孜族、塔 吉克族、烏茲別克族與塔塔爾族。該些民族雖然在語言使用、生活習慣、居住區域等 有所差異,但因為信仰的一致,彼此在宗教場域的互動、社交往來,乃至族際通婚上 多有正面的例證。而那些在當地就學、工作、生活的外籍穆斯林,也顯示出多元的樣 貌,以浙江省義烏市為例,當地常駐穆斯林人口超過兩萬人,其中外國穆斯林人口占 百分之 65 左右,主要來源於中東、中亞、東南亞、南亞、北非及少量美國、歐洲等西 方國家與地區;本地穆斯林則來自全中國各省、區的各個穆斯林民族。而如此穆斯林 群體內部所存在的差異,便表達出群體基本的社會關係和社會結構的進程。11

又如在中國大陸的穆斯林,因為政府「民族識別」的政策被劃分為十個少數民 族,分別是回族、維吾爾族、哈薩克族、東鄉族、撒拉族、保安族、柯爾克孜族、塔 吉克族、烏茲別克族與塔塔爾族。該些民族雖然在語言使用、生活習慣、居住區域等 有所差異,但因為信仰的一致,彼此在宗教場域的互動、社交往來,乃至族際通婚上 多有正面的例證。而那些在當地就學、工作、生活的外籍穆斯林,也顯示出多元的樣 貌,以浙江省義烏市為例,當地常駐穆斯林人口超過兩萬人,其中外國穆斯林人口占 百分之 65 左右,主要來源於中東、中亞、東南亞、南亞、北非及少量美國、歐洲等西 方國家與地區;本地穆斯林則來自全中國各省、區的各個穆斯林民族。而如此穆斯林 群體內部所存在的差異,便表達出群體基本的社會關係和社會結構的進程。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