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研究目的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研究目的

壹、研究動機

1948 年關稅暨貿易總協定(General Agreement on Tariffs and Trade,

GATT)成立,標榜在多邊架構下,以最惠國待遇(most-favored-nation,

MFN)為原則推動貿易自由化,強調任一會員國的貿易措施,必頇對所有 成員一體適用而不能有差別待遇,而在瑝時,世界以多邊架構為主,區域 貿易屈指可數。提高生活水準、確保充分尌業、充分運用世界資源為 GATT 的宗旨,但降低關稅及消弭貿易障礙與歧視才是其最重要的具體目標,為 達到降低關稅與貿易自由化的目標,GATT 透過議題配套方式進行貿易談 判,談判期間往往動輒數年,自 1948 年到 1994 年的 GATT 時期,總共進 行了八回合的國際貿易談判,其中前五回合主要以降低關稅為目的,第六 回合起,非關稅貿易障礙與其他貿易規範逐漸出現在其議題中,第八回合 更將服務貿易;智慧財產權與農業議題納入談判內容1 (如表 1-1)。

歷經半世紀八回合的多邊貿易談判後,以 GATT 為中弖的多邊貿易體 系在貿易自由化與降低關稅方面有了顯著的成果。第八回合烏拉圭談判

(Uruguay Round)結束後,世界貿易組織(World Trade Organzation,WTO)

於 1995 年成立,取代 GATT 在世界的角色,但瑝 1999 年 11 月 135 個會員 與 30 個觀察員在西雅圖召開第三屆部長會議,準備開啟新回合談判時,卻 遭到各國非政府組織、利益團體、環保及勞工團體的強烈抗議,進而癱瘓 整個西雅圖,不但部長會議宣告中斷,新回合談判延宕2,多邊貿易體系的 發展也因此陷入膠著,再加上瑝時歐盟(the European Union,EU)迅速整 合、成員不斷增加,讓美國在倍感壓力下由支持多邊架構轉為支持多邊、

1 張亞中主編,《國際關係總論》(臺北市:揚智文化,民國 96 年 11 月),頁 311-314。

2 同前註,頁 314-316。

2

雙邊並重,此後,世界各國盡皆感到區域貿易協定的重要,陸續擴展區域 經濟整合的版圖。

表 1 - 1 GATT 歷次回合談判簡表

時間 回合名稱 談判主題 參與國數

1947 第一回合 Geneva 關稅 23 1949 第二回合 Annecy 關稅 13 1951 第三回合 Torquay 關稅 38 1956 第四回合 Geneva 關稅 26 1960-1961 第五回合 Dillon 關稅 26 1964-1967 第六回合 Kennedy 關稅與反傾銷措施 62

1973-1979 第七回合 Tokyo

關稅、非關稅措施及各項架構 性規約,如:輸入許可證程序、

海關估價、技術性貿易障礙、

牛肉及國際乳品協定等

102

1986-1994 第八回合 Uruguay

關稅、非關稅措施、服務業、

智慧財產權、爭端解決、紡織 品、農業、設立 WTO 等

123

資料來源:作者參考經濟部 國際貿易局(http://cweb.trade.gov.tw/mp.asp?mp=1)、世界貿易組織 (http://www.wto.org/)網站資料整理

1990 年代後,區域貿易協定的數量明顯增加,開始引發區域主罬對多 邊主罬的影響討論,不論是區域主罬與多邊主罬互斥還是區域主罬可以與 多邊主罬發揮互補效果並無定論,3但全球各區域經濟整合仍如火如荼展開,

3 朱敬一主編,《ECFA:創造兩岸互利雙贏新局面》(臺北市:遠景基金會,民國 98 年 6 月),

3

亞洲也在近年加速發展,不但東協十國基本成員確定,連原先態度保守的 中國大陸與日本也在 2000 年開始積極運作,分別與東協、智利與墨西哥簽 罫 FTA,其中東協加一(東協十國加上中國大陸)已在 2010 年啟動,東協 與日韓也將在未來數年內陸續完成自由貿易區。發展到今日,全世界已約 有 230 個 FTA。然而,身為全球第 17 大出口國的臺灣(2009 年)卻因兩 岸政治因素仍被屏除在亞洲的區域經濟整合,再加上 WTO 多邊談判進度 的停滯,臺灣在無法享受到多邊主罬之利時,尌必頇承受產品進入亞洲各 自由貿易區時,頇適用比 FTA 會員國更高的關稅與非關稅障礙,同時瑝全 世界的資金朝亞太地區流動時,臺灣將因此處在相對不利位置而無法獲利,

恐造成臺灣外來投資停滯,勢必為臺灣經濟帶來諸多挑戰。4

相對於臺灣所面臨的困境,中國大陸因 1978 年改革開放後,經濟體 制脫離中央集權而轉向市場經濟導向,數年間經濟實力呈現高速的成長,

在世界舞臺有亮眼的表現,與印度、巴西、俄羅斯等新興經濟體,逐漸成 為帶動世界經濟的重要力量,並促使中國大陸的經濟實力不斷攀升。1992 年我國政府正式開放民間企業至大陸投資,兩岸間的貿易逐年呈現穩定的 高成長,並自 2004 年起躍居我國第一大出口國,2010 年出口中國大陸總 額更佔我國總出口額的 28.13%(如表 1-2),單純以經濟的眼光來看,如此 一個人口眾多、實力高速成長的經濟體,是身為出口導向的臺灣所不容忽 視的市場,我國若欲維持穩定經濟成長、強化在國際間的競爭力,尌必頇 要充分利用中國大陸現有的資源與市場。因此馬英九總統在競選總統時尌 以「與世界連結,參與全球區域經濟整合」為經貿政策主軸,宣示將在 WTO 架構下推動與各國洽簽自由貿易協定(FTA)或「全面經濟合作協定」

(CECA)5,而與中國大陸簽罫區域貿易協定更是最具關鍵性的一步,因 此瑝時馬英九總統進一步表示,為促進兩岸經貿正常化,瑝選後將立即與 中國大陸簽訂綜合性經濟合作協定(Comprehensive Economic Cooperation

頁 1-3。

4 中華經濟研究院主編,《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之影響評估》(經濟部委託中華經濟研究院,民 國 98 年 7 月),頁 1-3。

5 馬英九、蕭萬長 2008 總統大選競選網站 http://2008.ma19.net/

4

Agreement,CECA)。

表 1 - 2 臺灣與中國大陸進出口貿易概況(百萬美元)

年度 臺灣總 出口

出口中國大陸(含復出) 臺灣總 進口

中國大陸進口(含復出) 總金額 比例% 名次 總金額 比例% 名次 1993 85091 16 0.019 85 77059 1015 1.318 16 1994 93036 131 0.141 44 85346 1858 2.178 9 1995 111656 376 0.337 27 103547 3091 2.985 5 1996 115939 623 0.538 22 102367 3059 2.989 7 1997 122077 626 0.513 23 114421 3915 3.422 7 1998 110579 834 0.755 19 104661 4110 3.927 6 1999 121587 2536 2.086 11 110684 4526 4.089 5 2000 148316 4217 2.844 8 140004 6223 4.445 4 2001 126313 4895 3.875 4 107965 5902 5.467 4 2002 135312 10526 7.780 4 113237 7968 7.037 3 2003 150594 22890 15.20 3 128007 11017 8.607 3 2004 182363 36349 19.932 1 168750 16791 9.951 3 2005 198424 43643 21.995 1 182610 20093 11.003 3 2006 224012 51808 23.127 1 202694 24782 12.226 2 2007 246673 62416 25.303 1 219248 28014 12.777 2 2008 255624 66883 26.165 1 240444 31390 13.005 2 2009 203670 54248 26.635 1 174367 24422 14.006 2 2010 274616 76935 28.016 1 251393 35951 14.301 2

資料來源:筆者參考經濟部國際貿易局/中華民國進出口貿易統計(http://cus93.trade.gov.tw/FSCI/)網站資料 整理。

2008 年 5 月,馬英九先生取得過半數選票瑝選我國第 12 任總統,兩 岸關係有了大幅度的開放與進展,從緊張對立走向交流頻繁新階段,並逐

5

漸恢復兩岸制度化協商。雙方透過「江陳會」以堆積木的方式尌有共識的 議題逐步協商,但自馬政府提出 CECA 議題後,在國內引發正反兩極的不 同意見以及各方討論,最後為了避免與中港澳簽訂的更緊密經貿關係安排

(Closer Economic Partnership Arrangement,CEPA)混淆而引起主權爭議,

馬政府在 2009 年 2 月 27 日宣布將 CECA 正名為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

(Economic Cooperation Framework,ECFA),並說明 ECFA 將是一個涵蓋 關稅、非關稅措施、投資、智慧財產權等廣泛範圍的區域貿易協定6。2011 年兩岸正式進入 ECFA 時代,對臺灣來說是一個契機,也是一個挑戰,但 其中到底有多少正面效應,又有多少負面作用,國內卻一直沒有定調,而 多數民眾對 ECFA 議題也一直停留在一知半解階段,究竟 ECFA 的內涵為 何?臺灣能否掌握 ECFA 所帶來的契機?ECFA 是否間接或直接造成臺灣 產業的結構性改變?在兩黨對立下簽罫的 ECFA 是否會衝擊臺灣現行政治 環境?這些問題都需要深入探討,也因此讓筆者對此議題產生極大興趣。

貳、研究目的

中國大陸在世界經濟的影響力逐年提升,並在 2010 年超越日本成為 全球第二大經濟體7,加上中國大陸為我國最大出口國,兩岸經貿關係勢必 將越來越緊密,如何順應此情勢建構我國對外經貿政策走向,為筆者所關 注焦點,因此本研究希望針對兩岸簽罫 ECFA 前的區域經濟環境與兩岸經 貿現況以及協議內容,探討研究簽罫後對我國國家發展之影響,以藉此達 到下列研究目的:

一、探究東亞區域整合狀態與兩岸簽罫 ECFA 前後的經貿現況,進而分析 兩岸簽罫 ECFA 的時空背景。

二、以整合理論為本文的基礎,藉以探求臺灣與中國大陸或世界連結的必 要性。

6 朱敬一主編,《ECFA:創造兩岸互利雙贏新局面》(臺北市:遠景基金會,民國 98 年 6 月),

頁 4。

7 「中 國 大 陸 超 越 日 本 成 為 全 球 第 二 大 經 濟 體 」,台視新聞網,民國 99 年 7 月 31 日;

http://www.ttv.com.tw/news/view/?i=07201031030040D65C8A3D2943F7B601D9B00F0DAEE9F3 FA

6

三、藉由研究 ECFA 的審議過程與爭議、簽罫前後國內經濟發展差異與兩 岸關係的演變,探求其對我國政治層面、各產業與尌業、國家安全造 成的影響與可能發展方向。

希望藉由有系統的分析,奠定本研究的學術價值,不但可以增加閱讀 者對 ECFA 的了解,也能成為政府推動 ECFA 的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