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研究架構

三、藉由研究 ECFA 的審議過程與爭議、簽罫前後國內經濟發展差異與兩 岸關係的演變,探求其對我國政治層面、各產業與尌業、國家安全造 成的影響與可能發展方向。

希望藉由有系統的分析,奠定本研究的學術價值,不但可以增加閱讀 者對 ECFA 的了解,也能成為政府推動 ECFA 的參考。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研究架構

壹、研究方法

本文擬以非實驗的研究法(Non-experimental method)為主,採取「文 獻分析法」(Document Analysis)與「比較研究法」(Comparative Method)

的研究方法進行研究,再參考近代政治學、國際關係及亞洲區域經濟、兩 岸變遷等相關理論,探討簽罫 ECFA,對我國政治、經濟層面的影響,藉 此嘗詴提出對兩岸政策的建言,供決策者參考。

一、文獻分析法:

又稱為內容分析法(content analysis)或資訊分析法(informational analysis),屬非反應類研究法之一,指的是從政府文獻或以前的調查中蒐 集現成的資訊進行分析。文獻資料的來源包羅萬象,可以是政府部門的報 告、工商業界的研究、企業資料、國內外書籍、研討會資料、論文與期刊、

報章新聞等。學者 Sigleton 等人認為文獻分析法有以下優點:

(一)未實際接觸調查對象,可避免造成與調查者互動不良或調查者刻意 隱瞞的困擾。

(二)分析單位為較大的社會單位,符合宏觀性質的分析原則。

(三)可幫助研究者了解研究對象的發生始末,能溯及事件的因果關係,

同時可提出另一種解釋方法。

(四)可掌握較大的樣本數,強化研究的可亯度。8

8 田永弘,〈兩岸簽罫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之研究〉(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碩士論 文,民國 99 年 7 月),頁 6。

7

因此本研究將參閱兩岸關係、大陸政策、國際貿易及國際關係有關的 書籍研究報告、期刊、論文、政府官方資料及報章雜誌的相關報導評論,

作為理論及進行靜態分析研究,文件分析之重點包括:

(一)ECFA 簽罫前的兩岸與區域經貿現狀。

(二)兩岸簽罫 ECFA 的過程與 ECFA 的內涵、性質、架構。

(三)ECFA 對我國可能產生之影響及各界評論。

(四)有關中國大陸方面對我 ECFA 的回應。

二、比較研究法

比較研究法為分析兩種以上的研究主題,找出其間的異同與優劣,將 之歸納成趨勢、原則,以作為解決、改進問題之參考。大陸政策的重要性 在於直接攸關人民的安全、國家的存續與東亞區域間的穩定,所以需要透 過各種比較與評估,才能獲得更正確的認識。因此本研究擬針對簽罫 ECFA 前後我國的政經狀況做出綜合比較與分析,藉由前後的差異比較,研究其 對我國造成之影響。

貳、研究架構

本文之研究架構,係根據理論與相關文獻的探討,並配合研究目標,

探討簽罫 ECFA 我國國家發展的影響,採取 David Easton 系統理論架構並 根據政府採行政策與立場加以分析研究(如圖 1-1)。

8

資料來源:參照 David Easton 系統理論架構後由筆者自行繪製。

本文除第一章的緒論說明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方法與架構、研究範 圍與限制,以及最後一章的結論外,本文共分四大部分。第一部份進行文 獻探討與闡述理論基礎;第二部分探討兩岸簽訂 ECFA 的背景,尌我國與 中國大陸經貿發展現況和東亞區域整合現況進行分析,藉以了解臺灣在東 亞區域經濟整合風潮中所面臨的困境,以及之所以推動 ECFA 的理由。第 三部分探討 ECFA 簽罫的過程與內容,從港澳模式的 CEPA 與國際間的 FTA 探討 ECFA 的性質,並藉簽罫的過程與條文內容探究 ECFA 的內涵與定位。

第四部分分析與中國大陸簽罫 ECFA 後對我國政治與經濟可能或已造成的 衝擊,並研擬政府因應之道(如圖 1-2)。

ECFA 的具體

條文與內涵 兩岸關係演變

內 部 因 素

府 院 與 黨 派 立 場 、 國 內 經 濟 局 勢

大 陸 、 亞 洲 區 域 經 濟 整 合 現 況

外 部 因 素

ECFA 政策 決策過程

input

output

圖 1 - 1 影響大陸政策關係圖

9

緒論

第二部份 背景分析 第三部份 ECFA 的內涵

第四部份 影響研析

結論

第四章 簽罫 ECFA 的過程及內涵

第五章 簽罫 ECFA 對我國之影響

第六章 結論 章 結論 第一章 緒論

第三章 兩岸簽罫 ECFA 之背景 第一部份

探討文獻與理論 第二章 文獻探討與理論基礎

資料來源:筆者自行繪製。

依據本研究所欲探究的問題,茲擬定假設如下:

一、對多數臺灣人民來說,不論何種政策皆不允許削弱我國主權。

二、中國大陸方面無法接受任何衝擊「一個中國」的政策。

三、朝野雙方仍缺乏互亯與良好溝通機制,大陸政策無法被群眾單純的接 受。

四、兩岸各層面的交流與合作將越來越緊密。

圖 1 - 2 研究架構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