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一、研究背景與動機

生活是個人延綿不絕的改造歷程,生涯(career)是累積個人一生中所經歷 事件匯集而成的生命之路。莎士比亞說:「人生要過的精彩,而非生命的長短」;

莊子認為:「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追無涯,殆矣!」。生涯是在個人獨特 的身心特質下,為實現自我目標所展開的生命旅程,個人在此歷程中成長與學 習,成為一個生命的總和。在有限的生命中,若要過得精彩,需要有強烈的自我 意識和自我倡導以及外在環境的配合(林幸台,2006)。個人如果有了初步的人 生理想,則可以依自己的速度,一步步地往自己心靈內在所設定的方向邁進。畢 竟,拿著別人的地圖將永遠到達不了自己的目的地,若能夠欣賞個人的獨特性,

讓生涯的前一個階段做為下一個人生階段絃續成長的基礎,不斷拮取上階段所累 積的生活經驗,讓生命中的每個階段緊緊相扣,讓每個開始都充滿體驗,而非歸 零、重頭開始,那麼個人將可以逐步的,在可掌握的人生旅途中,編織出屬於自 己的理想國度。

飛揚的青春原有繽紛的喜悅,燦爛的生命原有無限的希望。然而,一個意外,

卻改變了這一切。何文翰先生,原本在年代電視台擔任攝影記者,兩年前赴大陸 新疆採訪時發生車禍,造成四肢癱瘓。但是這位「連掐死螞蟻力氣都沒有的高部

位脊髓損傷者」,經過兩年沈潛後,重新站出來,出席公益活動,並與插畫家幾 米合作,為脊髓損傷者籌措經費(蘇守華,2006)。另一位 38 歲的林洋彬先生在 10 年前曾是桃園地區知名電機工程公司的老闆,因一場工作意外,從八樓墜落 造成胸腔第九、十節粉碎性骨折,且因傷及中樞神經而致終身癱瘓。原本以為人 生已經跌落谷底的他,他的妻子卻在他住院的第二個月外出為他購買物品時,被 酒醉的計程車司機撞死,林先生以「那時才知道地獄長什麼樣子!」的話語來描 述當下的心境。直到六年後,小孩已經可以獨立上學、身體狀況較穩定,並在友 人的建議下,報名桃園縣私立脊髓損傷潛能發展中心接受職業訓練,如今已是全 職的客服專員(蔡佳燕,2006)。

常人說:「人生之不如意,十之八九」,人生的旅途中並非事事順遂,面對無 常,有些人抱著「船到橋頭自然直」的想法,選擇讓時間來沖淡一切;有些人則 秉持著「幸與不幸都是福」,把不如意事件當作是人生的挑戰,以積極的作為來 克服困難;也有些人選擇相信「沒有人可以像我這麼悲慘」、「你不是我怎知我的 感受」,將自己沈浸在痛苦的情境當中。類似的事件發生在不同的個人身上而形 成了迥然不同的結果,那麼影響個人在遭遇困境時所表現出的行為、想法或態度 的因素,究竟是什麼,是否有些重要的「心理機制」讓人們選擇向上提昇或往下 沈淪,似乎成為面對無常時的關鍵因素之一。

上述兩位脊髓損傷傷友,在受傷之後的歲月,都曾經想要自殘了結生命,但 是最後,他們卻選擇走出黑暗的幽谷,朝向陽光的路途前進。何先生表示是因為 家人的支持使他重生,林先生說「對孩子的責任,讓他沒有時間憐憫自己的殘缺,

只能低著頭往前走!」,這二位傷友如何擺脫命運的枷鎖?除了適當的治療和家 人的支持之外,是什麼關鍵的特質使他們能重新再出發,這些疑惑都引起研究者 想要進一步瞭解的動機後,在透過Benight 和 Bandura 在 2003 年的研究報告得

效能扮演著極度關鍵的角色,並指出自我效能越高者,越能對生涯中的創傷事件 採取更有效的預防和保護措施,且能夠快速地在受創後重新尋回對生命的意義、

為自我實現目標再次付出努力。

根據資料顯示,脊髓損傷八成以年齡層20 至 29 歲的男性為主,因為交通事 故或職業傷害造成下半身癱瘓(69%)或四肢癱瘓(31%)(財團法人桃園縣私 立脊髓損傷潛能發展中心,2006)。隨著科技的進步,脊髓損傷的發生率有逐步 增加的趨勢,也因為醫療品質的提昇,脊髓損傷的死亡率降低,功能性復健和科 技輔具降低了能力障礙程度,也延長了脊髓損傷者的壽命。對於經過醫療復建及 生活獨立訓練後的成年脊髓損傷者,提昇自我效能似為一協助其重新出發的可行 策略。事實上,影響抉擇的因素和歷程相當複雜,但自我效能卻在影響個人表現、

行為持續與生涯選擇中佔有一席之地(Bandura, 1977),此是否意味著在協助個 人提昇自我效能的過程當中,當協助個人可以從經驗中找到方法、增加自我肯定 的同時,亦為賦權(empower)個人的一種具體方式。

人,有著尋求知識與人生意義的天性,不但為了實現個人的理想與抱負,也 有著利他的深層目標,而工作,似乎是二十一世紀中,能夠達到小我的自我實現 和大愛的工具之一(林幸台,1997)。由於脊髓損傷者多是年輕及成年男性,是 個人學習獨立自主,逐步達成理想的時期,更是社會角色期待下,履行生產性角 色的重要時刻。多數人認為成年男性的社會角色以「工作角色」最為重要,工作 對於脊髓損傷者而言,不僅是賺錢謀生的工具和方式,同時也代表著個人的社會 地位及成就,且讓人在心理上有自信及滿足的感覺。隨著脊髓損傷者與功能障礙 並存的壽命拉長,損傷後的生活品質已經成為脊髓損傷者復健的重要議題之一,

許多文獻中也顯示出其自覺生活品質雖較一般人低,但是有工作的脊髓損傷者在 自覺的生活品質和滿意度上,較沒有工作的傷友來的高(Krause, 2003,; Majella, Karen, & Burton, 2005;Strauser, Ketz, & Keim, 2002)。也因為脊髓神經受損後無

法再生,傷友若無法重返工作角色,每人平均將耗費高達2 千萬到 2 千 5 百萬不 等的社會成本(社團法人中華民國脊髓損傷聯合會,2002)。因此,無論著重於 個人或社會成本觀點,協助有工作意願之脊髓損傷者進行職業重建即成為各國重 要的推動政策之一。

職業重建之目的主要為協助身心障礙者重返職場,獲得適性及穩定的就業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職業訓練局身心障礙就業開門網站,2008)。美國觀點也認 為職業重建的主要目的即為協助身心障礙求職者,成功地進入競爭性就業市場

(Rubin & Roessler, 2001)。根據我國96 年 7 月 11 日新修訂之「身心障礙者權益 保障法」第33 條規定『各級勞工主管機關應依身心障礙者之需求,自行或結合 民間資源,提供無障礙個別化職業重建服務。前項所定職業重建服務,包括職業 輔導評量、職業訓練、就業服務、職務再設計、創業輔導及其他職業重建服務』。

從人力資本論(Theory of human capital)的角度來看,若個人人力資本不足,所 獲得的福利和勞動條件相對較差,而加強職業訓練則是提升身心障礙者人力資本 的最佳方法(王方,2002)。

職業訓練係指為準備就業的準勞工或已經就業的新進員工與在職勞工,傳授 就業所需的職業技能,或提升其工作上所需的工作技能與相關知識所實施的各種 訓練(詹火生、彭台臨、陳聰憲及郭振昌,2003)。根據調查報告指出,身心障 礙者參加職業訓練的目標主要有三,(一)便於尋找工作,佔61.3%;(二)便於 轉換職業或第二專長,佔21.4%;以及(三)提高專業知識或技術水準之在職進 修,佔10.5%(行政院勞工委員會職業訓練局,2004)。美國資料也指出,有許 多青少年因為缺乏工作經驗而面臨失業,多半亦透過職業訓練後,才獲得工作機 會(Majella et al., 2005)。各方觀點皆同意職業訓練是提昇身心障礙者重返就業 市場的途徑之一,當然也包含脊髓損傷者,然而根據國內2004 年的調查資料卻

工委員會職業訓練局,2004)。此調查對象為在 2002 及 2003 年期間參加職業訓 練且有結訓之身心障礙者,深入探究造成六成結訓者仍處於失業中的原因,可發 現有37.9%的身心障礙者在結訓後從未找到工作過,這其中有 52.8%的學員曾經 採取求職行動但沒有找到,也有44.6%的身心障礙者表示未曾採取任何求職行動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職業訓練局,2004)。一般來說,求職行動是獲得工作的首 要動作之一,而求職行動的頻率和品質都會影響其是否達到就業的目標,因此,

本研究的動機之一係為試圖提昇參加職業訓練之脊髓損傷成員的求職動機和行 動品質,協助達到獲得工作的目標。

從國外的研究顯示,一般人的就業率約為79.1%,而脊髓損傷者平均只有 29%的就業率(Hess, Riplet, McKinley, & Tewksbury, 2000;Krause, & Broderick, 2006;& Tomassen, Post, & Asbeck, 2000),而 Krause 和 Broderick(2006)更指 出脊髓損傷者在重返就業的歷程中,比起一般人或身心障礙者有更明顯的障礙,

且在Krause(2003),Berkowitz、O’Leary,Krause 和 Harvey(1998)以及 Tomassen 等人(2000)的研究結果中亦發現雷同的結論,他們共同認為影響脊髓損傷者重 返工作的因素,包括:年齡、性別、教育程度、致殘年齡、受傷前的工作型態、

日常生活功能,以及傷後有再就學或接受職業訓練等。但損傷程度是否會影響其 就業的部分則有不同的結果,Berkowitz(1998)等人、Kemp 和 Vash(1971)、

Krause(2003)以及 Hess 等人(2000)認為損傷程度與就業有相關,但 Tomassen 等人(2000)的研究結果則是顯示二者並無相關。而在心理層面部分,Krause 和Broderick(2006)指出影響脊髓損傷者重返工作的因素包含有人格特質、內 外控信念、自我接納、社交技能等。事實上身心障礙者因失業所導致的沮喪和低 自尊,對於重新就業有負面的影響,也使其承受更大的心理壓力,導致生理功能

Krause(2003)以及 Hess 等人(2000)認為損傷程度與就業有相關,但 Tomassen 等人(2000)的研究結果則是顯示二者並無相關。而在心理層面部分,Krause 和Broderick(2006)指出影響脊髓損傷者重返工作的因素包含有人格特質、內 外控信念、自我接納、社交技能等。事實上身心障礙者因失業所導致的沮喪和低 自尊,對於重新就業有負面的影響,也使其承受更大的心理壓力,導致生理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