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求職技巧輔導方案對職業訓練脊髓損傷成員的一般自我效能與求職自我效能之影響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求職技巧輔導方案對職業訓練脊髓損傷成員的一般自我效能與求職自我效能之影響"

Copied!
159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復健諮商研究所 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林幸台 教授、彭慧玲 教授. 求職技巧輔導方案 對職業訓練脊髓損傷學員 一般自我效能及求職自我效能的影響. 研 究 生:許華慧. 中華民國 97 年 7 月.

(2) 求職技巧輔導方案對職業訓練脊髓損傷成員的 一般自我效能與求職自我效能之影響. 中文摘要 本研究主要目的在設計一套適合參加脊髓損傷職業訓練成員之求職技巧輔 導方案,並探討該方案對職業訓練脊髓損傷成員一般自我效能與求職自我效能之 立即與長期之輔導效果。 本研究採等組前後測與追蹤測量之準實驗設計,以報名參加北部地區某機構 辦理 96 年度職業訓練之脊髓損傷者為研究對象,依其班別分為實驗組以及控制 組。實驗組成員接受為期十二週、每週兩小時之實驗處理,控制組則不做任何處 理。 本研究使用「一般自我效能量表」及「肢體障礙者求職自我效能中文版」為 量化資料的評量工具,所得資料以二因子共變數分析 t 檢定和描述性統計等方法 進行各項檢定,並輔以「追蹤問卷」作為實驗效果之補充與參考。 研究結果發現,臚陳如下: 一、求職技巧輔導方案具有可行性。 二、求職技巧輔導方案有助於提昇脊髓損傷職業訓練成員之自我效能,包括「一 般自我效能」 「求職自我效能」與「肢體障礙者面試管理效能」 ,並具有延續 性。 三、實驗組成員對求職技巧輔導方案持正向且肯定的態度,並表示輔導方案對求 職行動很有幫助。. 綜合上述結果,研究者探討可能影響成效之原因,並針對實務工作者應用與 未來研究提出若干建議。 I.

(3) The Effect of a Job-Seeking Skills Training Program on General Self-Efficacy and Job-Seeking Self-Efficacy of Spinal Core Injured Vocational Trainees Abstract The purposes of this study were to design a job-seeking skills training program and to examine the immediate and retention effectiveness of the program on vocational trainees who were spinal core injured regarding their general self-efficacy and job-seeking self-efficacy. The researcher applied equivalent pretest-posttest and pretest-follow up test design method. 15 participants who were the first stage trainees were recruited as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nd 15 who were the second stage trainees were assigned to control group. The experimental group received a 12-week job-seeking training program for 2 hours per week.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no treatment. The quantitative instrument utilized the effects of this study were “The General Self-efficacy Scale”, and “The Job-Seeking Self-Efficacy for People with Physical Disabilities Scale”. The two-way analysis of covariance and t-test were used to analyze the data. In addition, the feedback questionnaire was conducted. The major findings if this study were as follows. 1. Job-seeking skills training program is feasible. 2. Job-seeking skills training program could enhance vocational trainees’ general self-efficacy , job-seeking self-efficacy and management interview efficacy, and showed the retention effect. 3. The participants took positive and affirm attitude toward job-seeking skills training program, and considered that job-seeking program was helpful for job hunting. Finally, results of the study were discussed and suggestions were proposed for application of job-seeking training program on people with SCI vocational trainees and future study.. II.

(4) 誌謝詞. 本論文的完成,特別感謝指導教授林幸台老師,引領我進入研究領域。在林 老師的指導下,對於研究問題的思考層次以及統計考驗的視野,均感受到進一步 的升級,開啟了另一扇智慧之窗。而在擬定輔導方案內容以及進行方案的過程 中,若無彭慧玲指導教授極盡所能的鼓勵我繼續往目標邁進,完成論文之日亦將 遙遙無期。在論文計畫以及口試的過程中,感謝田秀蘭老師以及鳳華老師對於論 文在統計以及寫作技巧方面給予的建議,使本論文得以更臻完善。 從思索論文題目、尋找文獻、進行求職技巧輔導方案,到資料統計與修正, 將近一年半的期間,由衷的感謝國立台灣大學醫學院助理教授張彧老師的支持, 讓我能夠在兼顧工作之下完成論文的研究,也感謝提供桃園縣私立脊髓損傷潛能 發展中心的林進興董事長同意研究的試行,以及雷祖熙督導、張世民組長的配 合,更要感謝林洋彬和楊松仁老師的關懷與提示讓方案的進行過程順利,以及協 助完成本研究之脊髓損傷成員,從他們回饋中,讓我更瞭解脊髓損傷者在職業重 建的需要與優勢。 我要謝謝好朋友亞玲在統計資料的校對與相關事務的協助、貞白的叮嚀、熠 嫻與麗珍的細心校對、林克忠老師以人為主體的提醒、王雲東老師的統計檢定教 導、碩芬和家倫在口試中的幫忙和家棟上傳論文期限的提醒,沒有他們的幫忙和 叮嚀,可能還需要更多時間才能完成這份論文。 最後,要感謝我的爸爸、媽媽的溫馨接送情,還有家嘉、禾萱、淳崴的體貼 童語和關懷,讓我體驗到茶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美妙經驗,因為他們無怨無悔的支 持,讓我無後顧之憂的得以完成當下的階段目標。 我要對爸爸、媽媽、林老師、彭老師、鳳老師和張老師再說一次,謝謝你們, 我愛你們!. III.

(5) 目 次. 中文摘要…………………………………………………………..........................Ⅰ 英文摘要…………………………………………………………..........................Ⅱ 誌 謝 詞…………………………………………………………..........................Ⅲ 目. 次…………………………………………………………..........................Ⅳ. 表 目 次…………………………………………………………..........................Ⅵ 圖 目 次…………………………………………………………..........................Ⅷ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背景…………………………………………………...1. 第二節. 研究問題與假設…………………………………………………...7. 第三節. 名詞釋義…………………………………………………………...8.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脊髓損傷與影響其就業及重返工作因素之探討..........………...11. 第二節. 自我效能與求職自我效能……………………..………………...16. 第三節. 身心障礙者求職技巧輔導方案相關之研究………………….....35.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研究設計…………………………………………….……………39. 第二節. 研究對象……………………….……………………………........40. 第三節. 研究工具……………………………….……………....................44. 第四節. 研究程序………………….…………………….………………...54.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57.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第一節. 求職技巧輔導方案對實驗組之立即輔導效果………..…….......59. 第二節. 求職技巧輔導方案對實驗組三個月後的追蹤輔導效果……….67. 第三節. 求職技巧輔導方案的實施檢討.…………………………………70. 第四節. 綜合討論………………………………………………………….78. IV.

(6)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87. 第二節. 研究限制………………………………………………………….92. 第三節. 建議……………………………………………………………….93.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99 西文部分……………………………………………………………………101. 附錄一. 一般自我效能量表中文版…………………………………………...108. 附錄二. The Job-seeking self-efficacy scale for people with physical disabilities….…………109. 附錄三. 肢體障礙者求職自我效能量表中文版……..……………………….110. 附錄四. 求職技巧輔導方案內容……………………………………………...111. 附錄五. 成員基本資料表……………………………………………………...112. 附錄六. 求職技巧方案追蹤問卷……………………………………………...114. 附錄七. 求職技巧輔導方案單元內容及使用資料…………………………...118. V.

(7) 表 次 表 2-1. 影響脊髓損傷者重返工作及就業人口統計/教育/職業因素整理…....12. 表 2-2. 影響脊髓損傷者重返工作及就業與損傷有關之因素………………..13. 表 2-3. 影響脊髓損傷者重返工作及就業的阻礙……………………………..13. 表 2-4. 影響脊髓損傷者重返工作及就業的生理及心理健康因素…………..14. 表 2-5. 生涯團體輔導方案整理表…………………………………………......27. 表 2-6. 求職自我效能相關文獻探討面向整理………………………………..33. 表 2-7. 身心障礙者求職技巧輔導方案內容整理……………………………..38. 表 3-1. 本研究之實驗設計模式………………………………………………..39. 表 3-2. 實驗組與控制組基本資料分佈情形表………………………………..40. 表 3-3. 實驗組和控制組基本資料之獨立樣本 t 檢定………………………...42. 表 3-4. 實驗組和控制組資本資料之卡方檢定………………………………..42. 表 3-5. 以年齡為共變量之單因子共變數分析………………………………..43. 表 3-6. 求職技巧輔導方案內容以及所運用之訊息來源……………………..48. 表 4-1. 實驗組與控制組在「一般自我效能量表中文版」前後測之平均數 與標準差……………………………………………………………….60. 表 4-2. 實驗組與控制組在「肢體障礙者求職自我效能量表中文修正版」 之「求職自我效能」分量表前後測之平均數與標準差……………..61. 表 4-3. 實驗組與控制組在「肢體障礙者求職自我效能量表中文修正版」 之「肢體障礙面試管理」分量表前後測之平均數與標準差………..62. 表 4-4. 「一般自我效能量表中文版」之變異數分析摘要…………………...63. 表 4-5. 「求職自我效能」分量表之變異數分析摘要………………………...64. 表 4-6. 「肢體障礙面試管理」分量表之變異數分析摘要…………………...64. 表 4-7. 「一般自我效能量表中文版」在「實驗處理」的單純主要效果檢 定變異數分析摘要……………………………………………………...65. VI.

(8) 表 4-8. 「求職自我效能」分量表在「實驗處理」的單純主要效果檢定變 異數分析摘要…………………………………………………………..65. 表 4-9. 「肢體障礙面試管理」分量表在「實驗處理」的單純主要效果檢 定變異數分析摘要……………………………………………………..66. 表 4-10. 實驗組追蹤測驗的平均數與標準差……………………………….....67. 表 4-11. 實驗組於各量表之前、後測之 t 檢定分析結果……………………..68. 表 4-12. 實驗組成員的求職情形……………………………………………….69. 表 4-13. 實驗組成員沒有求職行動的主要原因……………………………….69. 表 4-14. 實驗組成員目前工作的情形………………………………………….69. 表 4-15. 實驗組成員獲得目前工作機會之方式……………………………….69. 表 4-16. 實驗組成員在未來是否會考慮去求職的情形……………………….69. 表 4-17. 實驗組成員認為方案對於求職是否有幫助情形…………………….70. 表 4-18. 實驗組成員是否會推薦其他傷友參加類似方案的情形…………….71. 表 4-19. 實驗組成員覺得對求職最有幫助之單元…………………………….71. 表 4-20. 實驗組成員覺得印象最深刻單元…………………………………….71. 表 4-21. 實驗組成員曾經使用的求職途徑…………………………………….72. 表 4-22. 實驗組成員與獲得工作之途徑………………………………….……72. VII.

(9) 圖 次 圖 2-1. 自我效能覺察模式……………………………………………………....22. 圖 3-1. 本研究之實施程序………………………………………………………54. VIII.

(10) 第一章. 緒論. 本章內容共分為三節,第一節為研究動機與背景;第二節為研究問題與假 設;第三節為本研究重要名義釋意。.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背景. 本節內容依序包含研究背景與動機,以及研究目的。 一、研究背景與動機 生活是個人延綿不絕的改造歷程,生涯(career)是累積個人一生中所經歷 事件匯集而成的生命之路。莎士比亞說: 「人生要過的精彩,而非生命的長短」; 莊子認為: 「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追無涯,殆矣!」 。生涯是在個人獨特 的身心特質下,為實現自我目標所展開的生命旅程,個人在此歷程中成長與學 習,成為一個生命的總和。在有限的生命中,若要過得精彩,需要有強烈的自我 意識和自我倡導以及外在環境的配合(林幸台,2006)。個人如果有了初步的人 生理想,則可以依自己的速度,一步步地往自己心靈內在所設定的方向邁進。畢 竟,拿著別人的地圖將永遠到達不了自己的目的地,若能夠欣賞個人的獨特性, 讓生涯的前一個階段做為下一個人生階段絃續成長的基礎,不斷拮取上階段所累 積的生活經驗,讓生命中的每個階段緊緊相扣,讓每個開始都充滿體驗,而非歸 零、重頭開始,那麼個人將可以逐步的,在可掌握的人生旅途中,編織出屬於自 己的理想國度。. 飛揚的青春原有繽紛的喜悅,燦爛的生命原有無限的希望。然而,一個意外, 卻改變了這一切。何文翰先生,原本在年代電視台擔任攝影記者,兩年前赴大陸 新疆採訪時發生車禍,造成四肢癱瘓。但是這位「連掐死螞蟻力氣都沒有的高部 1.

(11) 位脊髓損傷者」,經過兩年沈潛後,重新站出來,出席公益活動,並與插畫家幾 米合作,為脊髓損傷者籌措經費(蘇守華,2006) 。另一位 38 歲的林洋彬先生在 10 年前曾是桃園地區知名電機工程公司的老闆,因一場工作意外,從八樓墜落 造成胸腔第九、十節粉碎性骨折,且因傷及中樞神經而致終身癱瘓。原本以為人 生已經跌落谷底的他,他的妻子卻在他住院的第二個月外出為他購買物品時,被 酒醉的計程車司機撞死,林先生以「那時才知道地獄長什麼樣子!」的話語來描 述當下的心境。直到六年後,小孩已經可以獨立上學、身體狀況較穩定,並在友 人的建議下,報名桃園縣私立脊髓損傷潛能發展中心接受職業訓練,如今已是全 職的客服專員(蔡佳燕,2006)。. 常人說: 「人生之不如意,十之八九」 ,人生的旅途中並非事事順遂,面對無 常,有些人抱著「船到橋頭自然直」的想法,選擇讓時間來沖淡一切;有些人則 秉持著「幸與不幸都是福」,把不如意事件當作是人生的挑戰,以積極的作為來 克服困難;也有些人選擇相信「沒有人可以像我這麼悲慘」 、 「你不是我怎知我的 感受」,將自己沈浸在痛苦的情境當中。類似的事件發生在不同的個人身上而形 成了迥然不同的結果,那麼影響個人在遭遇困境時所表現出的行為、想法或態度 的因素,究竟是什麼,是否有些重要的「心理機制」讓人們選擇向上提昇或往下 沈淪,似乎成為面對無常時的關鍵因素之一。. 上述兩位脊髓損傷傷友,在受傷之後的歲月,都曾經想要自殘了結生命,但 是最後,他們卻選擇走出黑暗的幽谷,朝向陽光的路途前進。何先生表示是因為 家人的支持使他重生,林先生說「對孩子的責任,讓他沒有時間憐憫自己的殘缺, 只能低著頭往前走!」,這二位傷友如何擺脫命運的枷鎖?除了適當的治療和家 人的支持之外,是什麼關鍵的特質使他們能重新再出發,這些疑惑都引起研究者 想要進一步瞭解的動機後,在透過 Benight 和 Bandura 在 2003 年的研究報告得 知,個體從創傷到回復的歷程中,除了適當的治療和外界的支持外,個人的自我 2.

(12) 效能扮演著極度關鍵的角色,並指出自我效能越高者,越能對生涯中的創傷事件 採取更有效的預防和保護措施,且能夠快速地在受創後重新尋回對生命的意義、 為自我實現目標再次付出努力。. 根據資料顯示,脊髓損傷八成以年齡層 20 至 29 歲的男性為主,因為交通事 故或職業傷害造成下半身癱瘓(69%)或四肢癱瘓(31%)(財團法人桃園縣私 立脊髓損傷潛能發展中心,2006)。隨著科技的進步,脊髓損傷的發生率有逐步 增加的趨勢,也因為醫療品質的提昇,脊髓損傷的死亡率降低,功能性復健和科 技輔具降低了能力障礙程度,也延長了脊髓損傷者的壽命。對於經過醫療復建及 生活獨立訓練後的成年脊髓損傷者,提昇自我效能似為一協助其重新出發的可行 策略。事實上,影響抉擇的因素和歷程相當複雜,但自我效能卻在影響個人表現、 行為持續與生涯選擇中佔有一席之地(Bandura, 1977),此是否意味著在協助個 人提昇自我效能的過程當中,當協助個人可以從經驗中找到方法、增加自我肯定 的同時,亦為賦權(empower)個人的一種具體方式。. 人,有著尋求知識與人生意義的天性,不但為了實現個人的理想與抱負,也 有著利他的深層目標,而工作,似乎是二十一世紀中,能夠達到小我的自我實現 和大愛的工具之一(林幸台,1997)。由於脊髓損傷者多是年輕及成年男性,是 個人學習獨立自主,逐步達成理想的時期,更是社會角色期待下,履行生產性角 色的重要時刻。多數人認為成年男性的社會角色以「工作角色」最為重要,工作 對於脊髓損傷者而言,不僅是賺錢謀生的工具和方式,同時也代表著個人的社會 地位及成就,且讓人在心理上有自信及滿足的感覺。隨著脊髓損傷者與功能障礙 並存的壽命拉長,損傷後的生活品質已經成為脊髓損傷者復健的重要議題之一, 許多文獻中也顯示出其自覺生活品質雖較一般人低,但是有工作的脊髓損傷者在 自覺的生活品質和滿意度上,較沒有工作的傷友來的高(Krause, 2003,; Majella, Karen, & Burton, 2005;Strauser, Ketz, & Keim, 2002)。也因為脊髓神經受損後無 3.

(13) 法再生,傷友若無法重返工作角色,每人平均將耗費高達 2 千萬到 2 千 5 百萬不 等的社會成本(社團法人中華民國脊髓損傷聯合會,2002)。因此,無論著重於 個人或社會成本觀點,協助有工作意願之脊髓損傷者進行職業重建即成為各國重 要的推動政策之一。. 職業重建之目的主要為協助身心障礙者重返職場,獲得適性及穩定的就業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職業訓練局身心障礙就業開門網站,2008)。美國觀點也認 為職業重建的主要目的即為協助身心障礙求職者,成功地進入競爭性就業市場 (Rubin & Roessler, 2001) 。根據我國 96 年 7 月 11 日新修訂之「身心障礙者權益 保障法」第 33 條規定『各級勞工主管機關應依身心障礙者之需求,自行或結合 民間資源,提供無障礙個別化職業重建服務。前項所定職業重建服務,包括職業 輔導評量、職業訓練、就業服務、職務再設計、創業輔導及其他職業重建服務』。 從人力資本論(Theory of human capital)的角度來看,若個人人力資本不足,所 獲得的福利和勞動條件相對較差,而加強職業訓練則是提升身心障礙者人力資本 的最佳方法(王方,2002)。. 職業訓練係指為準備就業的準勞工或已經就業的新進員工與在職勞工,傳授 就業所需的職業技能,或提升其工作上所需的工作技能與相關知識所實施的各種 訓練(詹火生、彭台臨、陳聰憲及郭振昌,2003)。根據調查報告指出,身心障 礙者參加職業訓練的目標主要有三, (一)便於尋找工作,佔 61.3%; (二)便於 轉換職業或第二專長,佔 21.4%;以及(三)提高專業知識或技術水準之在職進 修,佔 10.5%(行政院勞工委員會職業訓練局,2004)。美國資料也指出,有許 多青少年因為缺乏工作經驗而面臨失業,多半亦透過職業訓練後,才獲得工作機 會(Majella et al., 2005)。各方觀點皆同意職業訓練是提昇身心障礙者重返就業 市場的途徑之一,當然也包含脊髓損傷者,然而根據國內 2004 年的調查資料卻 顯示,參加職業訓練的身心障礙者,高達 60.7%的比例仍處於失業中(行政院勞 4.

(14) 工委員會職業訓練局,2004)。此調查對象為在 2002 及 2003 年期間參加職業訓 練且有結訓之身心障礙者,深入探究造成六成結訓者仍處於失業中的原因,可發 現有 37.9%的身心障礙者在結訓後從未找到工作過,這其中有 52.8%的學員曾經 採取求職行動但沒有找到,也有 44.6%的身心障礙者表示未曾採取任何求職行動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職業訓練局,2004)。一般來說,求職行動是獲得工作的首 要動作之一,而求職行動的頻率和品質都會影響其是否達到就業的目標,因此, 本研究的動機之一係為試圖提昇參加職業訓練之脊髓損傷成員的求職動機和行 動品質,協助達到獲得工作的目標。. 從國外的研究顯示,一般人的就業率約為 79.1%,而脊髓損傷者平均只有 29%的就業率(Hess, Riplet, McKinley, & Tewksbury, 2000;Krause, & Broderick, 2006;& Tomassen, Post, & Asbeck, 2000),而 Krause 和 Broderick(2006)更指 出脊髓損傷者在重返就業的歷程中,比起一般人或身心障礙者有更明顯的障礙, 且在 Krause(2003) ,Berkowitz、O’Leary,Krause 和 Harvey(1998)以及 Tomassen 等人(2000)的研究結果中亦發現雷同的結論,他們共同認為影響脊髓損傷者重 返工作的因素,包括:年齡、性別、教育程度、致殘年齡、受傷前的工作型態、 日常生活功能,以及傷後有再就學或接受職業訓練等。但損傷程度是否會影響其 就業的部分則有不同的結果,Berkowitz(1998)等人、Kemp 和 Vash(1971)、 Krause(2003)以及 Hess 等人(2000)認為損傷程度與就業有相關,但 Tomassen 等人(2000)的研究結果則是顯示二者並無相關。而在心理層面部分,Krause 和 Broderick(2006)指出影響脊髓損傷者重返工作的因素包含有人格特質、內 外控信念、自我接納、社交技能等。事實上身心障礙者因失業所導致的沮喪和低 自尊,對於重新就業有負面的影響,也使其承受更大的心理壓力,導致生理功能 降低,更不利於重返工作。另外,肢體障礙者亦可能缺乏自我倡導技巧(White & Shear, 1992)以及信心不足,認為自己無法對就業市場有所貢獻(Straughair & Fawcitt, 1992),這種種因素,均加劇其失業的風險。 5.

(15) 雖然影響脊髓損傷者重返工作和就業的因素眾多,但如何促使其達到參加職 業訓練的目的似是職業重建專業人員應著力之處。Swanson(2001)認為社會認 知理論是支持人力資源理論的核心理論之一,且自我效能理論也已經廣泛運用在 勞工訓練和職業發展,並有研究證實自我效能與職業訓練成效和參訓後的期待有 顯著的正相關(Tai, 2006)。基於國內身心障礙者職業訓練成員係因未曾採取求 職行動而未能獲得工作之由,本研究擬藉由國內外相關文獻資料來進一步瞭解自 我效能及求職技巧輔導方案的相關內涵,發展以社會學習-自我效能理論為基礎 的求職技巧輔導方案,透過增強一般自我效能和求職自我效能的實證分析,協助 參加職業訓練的脊髓損傷成員達到參訓的目的。. 二、研究目的 綜合上述研究動機,本研究的目的如下: (一)以「自我效能理論」為脈絡,設計一套適用於參加職業訓練班脊髓損傷者 之「求職技巧輔導方案」。 (二)探討「求職技巧輔導方案」對參加職業訓練脊髓損傷成員「求職自我效能」 以及「一般自我效能」之實施效果。 (三)根據實施效果,對求職技巧輔導方案提出修正建議。. 6.

(16) 第二節. 研究問題與假設. 本節依據前述之研究目的(二),將本研究欲探討之研究問題與研究假設分 別說明之。 一、研究問題 根據前述之研究目的,本研究所提出的待答問題如下: (一)「求職技巧輔導方案」1 週內之立即輔導效果為何? (二)「求職技巧輔導方案」3 個月之追蹤輔導效果為何? (三)「求職技巧輔導方案」實施檢討、與修正方向為何?. 二、研究假設 依據研究問題(一),擬提出下列研究假設加以驗證。 假設一:接受「求職技巧輔導方案」之實驗組成員在「一般自我效能量表中文版」 及「肢體障礙者求職自我效能量表中文版」1 週內的得分顯著高於未接 受「求職技巧輔導方案」之控制組成員。 1-1 實驗組成員在實驗處理後 1 週內,其在「一般自我效能量表」的後測得分顯 著優於控制組成員。 1-2 實驗組成員在實驗處理後 1 週內,其在「一般自我效能量表」的前、後測得 分差異有達顯著水準。 1-3 實驗組成員在實驗處理後 1 週內,其在「肢體障礙者求職自我效能量表中文 版」之「求職自我效能」分量表的後測得分顯著優於控制組成員。 1-4 實驗組成員在實驗處理後 1 週內,其在「肢體障礙者求職自我效能量表中文 版」之「求職自我效能量表」的前、後測得分差異有達顯著水準。. 7.

(17) 1-5 實驗組成員在實驗處理後 1 週內,其在「肢體障礙者求職自我效能量表中文 版」之「肢體障礙面試管理」分量表的後測得分顯著優於控制組成員。 1-6 實驗組成員在實驗處理後 1 週內,其在「肢體障礙者求職自我效能量表中文 版」之「肢體障礙面試管理」的前、後測得分差異有達顯著水準。. 依據研究問題(二),擬提出下列研究假設加以驗證。 假設二:接受「求職技巧輔導方案」之實驗組成員其「一般自我效能量表中文版」 在 3 個月後的追蹤分數,顯著高於前測分數。 2-1 實驗組成員在實驗處理後 3 個月,其在「一般自我效能量表」和「肢體障礙 者求職自我效能量表中文版」的追蹤分數,顯著高於前測分數。 2-2 實驗組成員在實驗處理後 3 個月,其在「肢體障礙者求職自我效能量表中文 版」之「求職自我效能」分量表的追蹤分數,顯著高於前測分數。 2-3 實驗組成員在實驗處理後 3 個月,其在「肢體障礙者求職自我效能量表中文 版」之「肢體障礙面試管理」分量表的追蹤分數,顯著高於前測分數。. 第三節. 名詞釋義. 為便於本研究對於相關變項之分析與討論,茲將本研究所探究的重要名詞, 分別界定如下:. 一、脊髓損傷職業訓練學員 「脊髓損傷」係指脊髓神經受到外傷性及非外傷性(病變)因素導致功能喪 8.

(18) 失而無法復原。脊髓由延腦沿伸至上腰部,位居脊柱所形成的管腔之中,脊髓約 每隔半公分,自左右兩側各分出一條脊髓神經到全身。脊髓的功能在於溝通腦部 與周圍神經,也就是說,它可以傳達腦部的訊息到四肢或內臟,也可傳達四肢或 內臟的感覺到腦部。造成脊髓外傷常見的原因有職業傷害、車禍、運動傷害等, 脊髓一旦損傷就會產生許多問題,包括:運動感覺機能障礙、排尿排便困難、呼 吸機能障礙、性功能障礙、皮膚併發病、自主神經功能異常等(王顏和,2006)。 許多脊髓損傷者在經過醫療復健及生活獨立訓練之後,就會面臨到是否要職業重 建的選擇,本研究對象係為參加北部地區 96 年度職業訓練之脊髓損傷者。. 二、自我效能 自我效能(self-efficacy)係指個人對自己能否成功做出某種行為或是完成某 種任務的信念,是一種個人對自己熟悉或熟練精熟(mastery)狀態的事先預測。 而個人之所以願意達成特定行為或改變行為,乃是基於個人相信自己能完成某種 行為的一種能力判斷,這種能力判斷的知覺,隨其強度的大小而形成個人成功與 否的條件之一,因此自我效能感會影響個人的因應行為(coping behavior)與行 動的持續性(Bandura, 1977;1986)。一般人言,自我效能較低的人,傾向容易 逃避參與有發展潛能之活動、容易輕言放棄、未能採取因應行動的結果,因而容 易將能量聚焦於失敗與焦慮中,抱怨環境所帶來的壓力與困境。而高自我效能的 人,則傾向積極參與有任何有發展潛能之活動,較願意嘗試改變現況,注意力比 較會放在克服困難及解決問題上。而為了改善及提高自我效能,Bandura(1986) 提出可以藉由四個方面的資訊獲得來形成自我效能感,它們分別是實踐的成功經 驗(performance accomplishment) 、替代性經驗(vicarious experience) 、言語的勸 導(verbal persuasion) ,以及活動過程中生理情緒的喚醒程度(emotional arousal) 。本研究所運用之「自我效能」定義,係指在「一般自我效能量表」 (附 錄一)的得分,分數越高表示自我效能越高,分數越低表示自我效能越低。. 9.

(19) 三、求職自我效能 由於 Bandura 所提出的自我效能起源於自我概念系統,並認為自我概念系統 會調整個人對事物的知覺與判斷行為,此引起許多學者的認同與關心,並更進一 步地闡述自我效能的概念。其中 Sherer 與 Maddux(1982)認為個人會將過去種 類繁多的經驗,匯合成一個一般性的自我效能(general self-efficacy) 。而相較於 一般性自我效能的則是特殊性自我效能(specific self-efficacy) ,所指的便是在特 定的情境之下,個人對自己是否能夠成功做出某種行為或是達成某種任務的判斷 和信念。由此可延伸出,所謂的求職自我效能(job-seeking self-efficacy),便是 運用自我效能理論於求職的相關領域。而 Lang 與 Lee(2005)則進一步闡述, 認為求職自我效能是個人對自已求職行動能否獲得新工作的信心,也就是個人對 自己能夠成功完成在求職過程中所需的行為及作業的信心程度,此信心建立在個 人認為自已能夠利用所擁有的知識、技能和能力以找尋其它的就業機會上。本研 究所指之「求職自我效能」係指研究者經 Julie Barlow 教授同意後,使用其於 2002 年時,與 Chris Wright 和 Lesley Cullen 共同發表的「肢體障礙者求職自我效能量 表」(The job-seeking self-efficacy scale for people with physical disabilities)(附錄 二),為便於本研究之參與者答題,由研究者進行語言翻譯後所測得之「肢體障 礙者求職自我效能量表中文版」(附錄三)中「求職自我效能」與「肢體障礙面 試管理」分量表之得分,分數越高表示求職自我效能、面試管理效能越高,反之 則越低。. 四、求職技巧輔導方案 「求職技巧輔導方案」係指研究者以自我效能理論為脈絡,參考國內外文獻 中所設計與身心障礙者之求職方案、或工作俱樂部(job club)所運用之主要活 動要素作為活動單元之參考,同時運用四大自我效能訊息來源之策略,以及在考 量研究對象之特性之後,由研究者初步設計之「求職技巧輔導方案」,其活動單 元與內容敬請參見附錄四。 10.

(20)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研究旨在探討以自我效能理論為脈絡,由研究者所設計之「求職技巧輔導 方案」,對於參加職業訓練的脊髓損傷成員之影響效果。因此,本章將綜合相關 文獻內容與建議進一步的瞭解與探討。本章共分為三節,第一節為脊髓損傷與影 響其就業及重返工作因素之探討,第二節為自我效能理論與求職自我效能的理論 與相關研究,第三節為與身心障礙者求職技巧輔導方案相關的方案文獻探討。. 第一節. 脊髓損傷與影響其就業及重返工作因素之探討. 脊髓部位的損傷將導致脊髓損傷者在感覺、動作、平衡上有缺失,以致於脊 髓損傷者在執行自我照顧、家務處理、移動、休閒娛樂活動、工作等活動上有困 難或是無法完成(張彧,2003)。隨著醫療科技的進步,在延長其損傷者之壽命 時,復健與生活品質備受國際關注。從相關文獻顯示,脊髓損傷者自覺之生活品 質比一般人較低,但有工作者相較於無工作之脊髓損傷者,自覺其生活品質較高 (Krause, 2003, Majella et al., 2005;Strauser et al., 2002) 。可能原因為脊髓損傷者 大多是年輕及成年男性,其社會角色以「工作角色」最為重要,加上,工作對於 個人而言,不僅僅是賺錢謀生的工具和方式,亦代表著個人之社會地位及成就, 且讓人在心理上有自信及滿足的感覺。只是國外的研究顯示脊髓損傷者的就業率 只有 29%左右,且在重返就業的歷程中,比起一般人或其他身心障礙者有更明 顯的障礙(Krause & Broderick, 2006)。可能與影響脊髓損傷者重返工作或就業 之因素將簡述於下。. 11.

(21) 以下依(1)人口統計/教育/職業因素; (2)與損傷有關之因素; (3)生理及 心理健康以及(4)一般工作/失業的阻礙這幾個面向,整理 2000 年至 2006 年與 脊髓損傷者重返工作及就業相關之研究,每一份研究所認定的影響因素有所異 同,有標上圈記號者即為此研究認為影響脊髓損傷者重返工作及就業之因素,茲 將這些因素整理如下列表 2-1、表 2-2、表 2-3 以及表 2-4 所示。. 表 2-1 影響脊髓損傷者重返工作及就業人口統計/教育/職業因素整理 人口統計/教育/職業因素 作者. 性 別. Anderson & Vogel (2002). ○. 致殘 年齡. 婚姻 狀況. Anderson et al., (2004) Anderson et al., (2006). ○. ○. ○. ○ ○. ○. ○. ○. ○. ○. ○. ○. ○. ○. ○. ○. ○ ○. Pflaum et al., (2006). ○. Schonherr et al., (2004) Valtonen et al., (2006). ○ ○. ○. Meade et al., (2004). Tomassen et al., (2000). 職業再 訓練. ○. Krause (2003) Krause & Terza (2006). 受傷前工 作狀況. ○ ○. Jang et al., (2005) Krause (2001). 教育 程度. ○. Burnett et al., (2002) Hess et al., (2000). 種 族. ○. ○. ○. ○. ○. ○. ○. ○ ○ ○. ○. ○. Wang et al., (2002)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由表 2-1 可知,在人口統計/教育/職業因素這方面,多數學者認為性別、教育 程度及致殘年齡等是影響脊髓損傷者重返工作的重要因素。值得一提的是,種族 也占了極大的分量,研究中顯示國外白人及黑人之間的種族問題仍然是影響其就 業的重要因素,不過台灣在這方面便無其他國家來的嚴重及重要。 12.

(22) 表 2-2 影響脊髓損傷者重返工作及就業與損傷有關之因素 與損傷有關之因素 作者. 受傷後 時間. Anderson & Vogel (2002) Benavente et al., (2003) Hess et al., (2000) Jang et al., (2005) Krause (2001) Krause (2003) Krause et al., (2005) Krause & Coker (2006) Krause & Terza (2006) Meade et al., (2004) Pflaum et al (2006) Tomassen et al., (2000) Wang et al., (2002) Valtonen et al., (2006). 受傷/運動功 能程度. 功能獨立程度/ 巴氏量表. 導致損傷原 因. ○. ○ ○. ○. ○ ○ ○ ○ ○ ○ ○ ○ ○. ○ ○ ○. ○ ○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由表 2-2 可以了解到,與損傷有關的因素之中,受傷後的時間、受傷或是其 運動功能的程度,以及其功能獨立程度和巴氏量表的分數,都是多數學者認為會 影響脊髓損傷者重返工作和就業的因素之一。. 表 2-3 一般影響脊髓損傷者重返工作及就業的阻礙 其他工作/失業的阻礙 作者. Anderson et al., (2002) Chan et al., (2005) Chapin et al., (2001) Jang et al., (2005) Krause (2001) Liese et al., (2002) Schonherr et al., (2004) Wehman et al., (1999) Valtonen et al., (2006). 交 通. 生 理 限 制. ○ ○ ○ ○ ○. 缺乏 工作 經驗. 缺乏 教育 訓練. 結構上 阻礙 (工作 地點). ○. 雇 主 歧 視. 利益 損失 (薪 資、福 利). ○. ○ ○. ○ ○ ○. ○ ○. ○. ○ ○. ○. ○ ○. 社 會 態 度. 時間 壓力 動機 精力. ○. ○ ○ ○. ○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13.

(23) 在阻礙脊髓損傷者就業的因素上,多數學者認同「交通」對其重返工作/就業 有影響,而在有無工作經驗或教育訓練、以及社會態度和個人動機等其他因素便 呈現比較零散的分佈。值得注意的是,Liese 等人(2002)認為影響一般人重返 工作的因素和脊髓損傷者重返工作的情形雷同。. 表 2-4 影響脊髓損傷重返工作及就業的生理及心理健康因素 生理及心理健康 作者. 健康 狀況 及併 發症. Anderson & Vogel (2002). ○. 疼 勞 痛 累. 潰 瘍. 泌 尿 系 統. 麻 痺. 呼 吸 問 題. ○. ○. ○. ○. 精 神 疾 病. Chapin et al., (2001) Krause (2001). 心 理 因 素. 獨 立 生 活. ○. ○. ○ ○. ○. Krause (2003). ○. Krause & Broderick (2005). ○. Murphy (2005). ○. Schonherr et al., (2004) Valtonen et al., (2006). 社 區 活 動. ○ ○. ○. ○ ○.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在生理及心理健康因素這個部份,由於較難以數字及實證分析,因此相較 於人口統計、教育、職業,或是工作/失業等這些較容易被測量的影響因素來說, 學者的意見十分地分歧。心理因素部分包括了積極的期許、正面的工作態度、樂 觀、自尊和自我效能以及目標導向的行為等,相對較難以量化測量,因此強調實 證分析的學者便會盡量避免探討。由此可知關於生理及心理健康因素是否影響脊 髓損傷者重返工作及就業有二種可能的解讀,其中一種是這些因素可能並沒有對 脊髓損傷者重返工作及就業造成顯著的影響;另外也有可能是因為,學者本身較 少著墨生理及心理健康對於脊髓損傷者重返工作及就業影響的探討。. 14.

(24) 綜合上述探討有關影響脊髓損傷者重返工作或就業之文獻,可發現大多數的 學者認為影響脊髓損傷者重返工作的主要因素以個人因素為主,例如男性、高中 以上教育程度者、致殘年齡較年輕者、以及有交通能力和心理因素等,其中教育 程度、駕駛能力將可能是重要的預測因子。. 至於在損傷程度是否會影響其就業的部分,不同學者看法歧異。Berkowitz (1998)等人、Krause(2003)以及 Hess 等人(2000)認為損傷程度會影響其 日常生活功能獨立程度因此會影響就業,但 Tomassen 等人(2000)的研究結果 則是顯示二者並無相關。有關受傷後期間長短是否會影響其重返工作,學者 Krause 在 2001、2005、2006 與其他學者的研究認為有影響,而 Meade 等人(2004) 與 Pflaum 等人(2006)也有相同的看法。. 學者 Krause 的相關調查研究分析發現,重返工作的等待期間以重返原工作 或受傷前之專業領域最短,以經過再教育或職業訓練最長,為此,受傷後期間的 長短是否會影響就業則有待檢驗。但 Krause 指出在有工作之脊髓損傷者當中, 從受傷開始至研究調查期間為止平均約有 24 年的時間,但平均工作年資只有 8 年,此表示受傷後的 15 年期間,獲得全職工作的比例相當低,而這可能是因為 不切實際的工作期待所致,此結論似乎也呼應了多數學者認為個人因素是影響就 業的主要原因,而不切實際的工作期待可能也與其個人特質相關。. 15.

(25) 第二節. 自我效能與求職自我效能. 本節將依序探討自我效能及求職自我效能。第一部份將先瞭解自我效能概念 之源起,之後了解建立自我效能的訊息來源,最後則是探討與自我效能相關之文 獻。第二部分則首先了解自我效能在求職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與功能,之後再區 分一般自我效能和求職自我效能之間的異同,最後才探討與求職自我效能相關的 文獻。. 壹、自我效能 一、自我效能概念之源起 自我效能概念源自於社會學習理論,最早由社會學習理論大師 Bandura 在 1977 年所提出。而社會學習理論原本衍生自行為學派(behaviorism) ,在二十世 紀初期當行為學派始祖 J. B. Watson 發展其思想體系的時候,美國正全力發展工 業,個人主義(individualism)和實用主義(pragmatism)大行其道,最講究的 是預測、控制和機械化。社會科學受到此種思潮的影響,由維也納學派(Vienna Circle)傳入的邏輯實證論(logical positivism)也因此盛極一時,在實證論的籠 罩之下,行為學派亦傾向於重視「可觀察得到」的行動,而輕視「無法觀察到」, 凡屬思想、態度、價值等「形而上」之物,都被排斥在研究領域之外。像 Telmal、 Hull 和 Spence 等學者所發展出來的學習理論,雖然用了許多理論建構(theoretical constructs)來說明有機體「內部」的「中介歷程」 (mediating process)是其外顯 行為的基礎,不過他們注意的焦點仍是可見的外顯行為,而非見不到的中介歷 程。到了 Skinner 則是更徹底地將個人的人格視為「黑箱子」(black box),著重 研究外在刺激和行為反應之間的聯結關係,忽略了人類的認知思考歷程(廖克 玲,1982)。. 一個特定環境中的「時代精神」固然能塑造個人的思考方式,但個人思考結. 16.

(26) 晶也能倒返過來指引「時代精神」的發展方向。Bandura 認為行為學派以「刺激 -反應」來觀察個體經驗各種歷程後而獲得的知識或行為改變,無法解釋大多數 人類複雜的學習行為,他認為學習乃由行為、人的因素和環境因素三元交互而成 (周曉虹譯,1995)。從社會學習理論的觀點來看,在現實生活中,所有來自直 接經驗的學習,幾乎都是透過觀察他人的行為以及該行為所導致的結果,在替代 的基礎上發生。換言之,人們經由觀察學習的過程,能夠獲得經過自身整合後適 當的行為模式,而無須經過令人不悅的嘗試錯誤過程(周曉虹譯,1995)。換言 之,個人已習得之經驗、或知識是可藉由多種訊息來源重新學習,而非固定不變 的。. 社會學習理論將「人」賦予主體的地位,不再只是被外在環境擺佈的個體, 「人」有絕對的自由意識選擇存在的意義,不再是遺傳與環境下的犧牲品。個人 是自己命運的主人,也因可以為自己的行為和存在的方式負責任。Bandura(1986) 主張自由是個人自我影響力(self-influence)的發揮和實現,卻未否定外在環境 以及生物因素的影響和限制,但認為個人可以透過認知和行為的技能等方式來改 變環境中的不利因素。個人與行為之間的交互機制有眾多解釋,例如:自我調節、 自我反省、自我評價等,但個人的自我效能感,對於人類潛能的發揮具有關鍵性 的決定(Bandura, 1986;Benight, & Bandura, 2003;高申春,2001)。從社會學習 理論來看,人是環境的產物,也是環境的創造者,一般人會選擇自認為能夠應付 的環境,而盡量避免無法控制的環境,而自我效能感即為影響個人選擇的認知、 自我機制之一,這也解釋了為何在雷同的情境下,個人有不同的的選擇,而當個 人選擇了某種環境,而此環境又會影響個人的行為和發展,也具體闡釋了自我效 能感是如何影響個人的人生旅途。. 自我效能是個人對自己是否能勝任某項任務的一種感受或信念,是個人的信 念系統,是個人應付或處理環境事件的有效性(Bandura, 1997),因此,自我效 17.

(27) 能也是一種能力(ability)(高申春,2001,第 276 頁)。自我效能的高低決定了 個人是否學習新的行為方式的選擇過程,也決定了個人在發展過程中面臨新的任 務時,是把此任務當作挑戰迎接,還是當作困難加以逃避(Bandura, 1994)。. 由於自我效能乃是透過個人認知、動機、情感以及決策過程調節個人功能表 現的因素,也因此,自我效能具有延續性(long-lasting effect) ,以個人而言,其 所選定之環境和行為皆是構成個人三元交互系統內之互動因素,個人將在所選擇 的環境下學習發展某些或特定技能、培養興趣和價值觀等,因此自我效能對人格 發展具有定向作用(高申春,2001,第 285 頁) 。Bandura(1997)也曾提及高自 我效能者傾向願意解決問題、積極參與有發展潛能的活動,比較自信穩重;反觀 自我效能較低者,在有困難時更容易想到失敗的畫面,容易焦慮、擔心,把注意 力放在憂慮之中,難以採取積極的行動,顯得猶豫不決、容易錯失良機,也因此, 自我效能是一種相對獨立於行為技能的重要決定因素(Bandura, 1986, p.391)。 Betz 和 Hacket(1986)也發現自我效能感與職業選擇、職業發展之間有密切的 關係,且當自我效能越高時,選擇職業的範圍就越大,就越有機會嘗試、探索職 業,並且習得知識和技能,因而能從中獲得成就感。. 而在自我效能理論之中,Bandura 還提出了自我調整效能(self-regulatory efficacy)的概念,他認為個人的行為會因為自己觀察到或經驗到的外在結果而 加以調整,這種調整的過程主要是因為人類擁有自我指導的能力,而這些能力透 過行為的結果,對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行動產生控制引導的作用,這就是自我調 整效能。也就是說,自我調整效能是指人具有影響並控制自己行為方式的力量, Bandura(1986)提出自我調整有三個過程:(一)自我觀察(self-observation); (二)自我判斷(self-judgment);(三)自我反應(self-reaction)等三個階段。 除此之外,Schunk(1984)認為在自我調節的歷程中,學習者在從事某種學習工 作之後,會根據先前所設定的目標進行自我觀察、自我判斷和自我反應。這些過 18.

(28) 程會直接影響個人的自我效能,而自我效能又直接影響到下一次遭遇到類似工作 時的目標設定,所以自我效能、目標設定和自我調節歷程之間有密不可分的關係。. 二、自我效能之來源 Bandura 指出自我效能的建立乃是藉由訊息(information)逐漸累積與學習 的過程而來,而其獲得途徑為實踐的經驗、替代性經驗、語言的勸導以及個人生 理與情緒的喚醒程度,其中又以實踐經驗的影響最大(Bandura, 1997),以下將 這四個來源簡略說明之。. (一)實踐的經驗: 係指是個人對自己在實際活動過程中獲得成就的覺知,因為透過具體 行動而驗證掌握某項事物而得,因此是獲得自我效能來源的最重要途徑。 行動的成功經驗會提昇自我效能,而重複的的失敗則會削弱自我效能。而 影響成敗經驗的因素不一定與能力直接相關,有些非能力因素可能也會影 響行為的結果,例如任務本身的難度(task difficulty) 、個人所付出的努力 程度(effort expenditure) 、外部力量的幫助、外在的環境條件等。一般而 言,個人並不會因為完成熟悉、簡單的活動,而提高對自己的效能信念, 但若在完成稍有困難度、或具挑戰性的任務中獲得成功,且個人也覺察到 此項新的效能,將促使個人產生勝任感、能力感和自我實現感(Bandura, 1997;高申春,2001,第 299 頁),此時若是能夠強化個人去預測和管理 潛在威脅的能力,則有助於發展強而有力的自我效能,讓個人更可以面對 新的挑戰。同樣的,個人若在完成某項任務過程中感受到是因為他人的協 助而成功而非出自於自身的努力和能力,其效能訊息的有效性也會降低許 多。換言之,在一般正常條件下的成敗經驗,比較能夠真實的反映個人在 某項活動的技能和知識(高申春,2001,第 300 頁),此為能力、努力程 度以及環境三者同時影響個人表現的結果(Bandura, 1997)。由於個人對 19.

(29) 自我效能的判斷,並非全然來自於成功或失敗,有時候是來自於個人選擇 性的自我省視,而此自我省視也會影響個人對主要經驗的再建構。人在早 期的行為表現,常因技巧熟練度不足而表現不佳,若個人經常選擇性地回 憶表現不佳的部分而忽略成功的部分,則容易造成低的自我效能;若個人 多回想已經達成的任務和良好的表現,則能提高自我效能(Bandura, 1997)。. 人生是綿延不絕的改造過程,個人也在挫折和努力中逐漸進步、改 變,也在此過程中逐漸發展能力(competence),此即所謂「成功達成的 軌跡」。舉例而言,一個雖然遭遇失敗,卻隨時間持續在成長進步的人, 和另一個雖然成功,卻認為表現並未達到過往成就水準的人相比,前者比 後者更傾向於提高自我效能的信念(Bandura, 1997)。. 綜合上述可知,新的成敗經驗取決於先前已經形成的自我效能,個人 若已建立較高的效能,偶爾的挫敗並不會影響效能太多,而且這些挫敗反 而會激起自我效能較高的個人,傾向於從檢視努力的程度、環境中的因 素、判斷任務的困難度等方面,去探索失敗的可能原因,也因此發展出更 有效解決策略和行為。因此,成功或失敗的結果並非影響自我效能的唯一 因素,影響因素還包括有任務的難度、努力程度、外在協助資源、環境條 件等,另外如何思索過去成就及自我省視等,都會影響效能訊息的建立結 果(Bandura, 1997) 。而經由實踐的成敗經驗在四個主要的效能來源之中, 是最可靠的,所建立的自我效能信念也最強、最具普遍性的作用,而且還 有向其他行動或領域泛化的趨勢(Bandura, Adams, & Beyer, 1977)。. (二)替代經驗: 係指個人觀察與自身能力或特質相似者在行動中成功與否的結果,透 20.

(30) 過觀察與自己相似的人的成功經驗,會說服自己,別人能做到的自己應該 也可以做到,反之,若觀察到與自己相似的人,付出很多的心血結果卻失 敗,則會讓人降低對自己能力的判斷並且減少努力(Bandura, 1986) 。當 個人無法肯定自己的能力、或缺乏經驗時,若能看到與自身條件或特質相 同的人,因為採取努力和有效的行為而終究獲得成功,也能夠提高自我效 能。一般而言,替代經驗對個人自我效能判斷的影響雖不似直接經驗強 烈,但是影響範圍卻更大,因為個人獲得替代經驗的對象不僅限於與自己 相似的個人,也包括電視、錄影帶、網路等電子媒體素材。. (三)言語的說服: 係指因為他人語言鼓勵而相信自己具有執行或完成某項行為或任務 能力,意即以語言勸導的形式向勸導的對象提供某種間接的自我效能訊 息。語言說服的價值取決於是否適時適切,如果言語說服個人去執行無法 達成的目標,或是與此個人現實的條件差異太多時,不僅會讓說服者的權 威喪失,也可能削弱自我效能。言語的說服是用來改變人類行為最容易的 來源,當個人懷疑自己能否達成某項任務時,重要他人若能表達對於其能 力的信心,則可以說服個人相信自己是有能力的。言語的說服較屬於社會 方面的影響,當說服者有比較多客觀的訊息、在該領域屬於專家,或是非 常了解受回饋者時,則個人會認為該說服較可信,較容易接受回饋。. (四)生理和情感狀態的喚起: 係指個人將感受到自己生理及情緒的狀態作為判斷自己能否勝任某 項行為或任務的參考。當個人面臨各種困難、災難的情境下,自我效能會 影響個人的身心反應過程,而這些身心反應又會影響個人行為和功能的發 揮。例如個人在考試或求職面試時,會依據自己的心跳、呼吸、肌肉緊張 程度等生理喚起程度來判斷自己是否能達成該項任務或行為。Bandura 21.

(31) (1989)認為,威脅性(threat)的存在與強度,主要建立於個人的應對 效能(perceived copying capabilities) ,對自我效能較高的個人而言,由於 他相信自己在威脅環境中仍能施以相當程度的控制,因此會去積極的思考 應採取的行動或策略,反觀低自我效能效能者常因為懷疑自己的能力、擔 心環境可能發生的危險、無法採取有效措施,因而感受到強烈地壓力與焦 慮,若再加上累積的自尊受挫,還可能會導致憂鬱,此如同 Badura(1994, p.75)所言「對個人產生毀滅性影響的,並非壓力生活事件本身,而是個 人感受到對控制這些事件的無能感」。因此透過學習壓力管理技巧如放鬆 訓練、自我對話或音樂、冥想等方式對提昇自我效能都有有所助益。. 惟上述之四大主要自我效能訊息來源都需要個人的覺察、把握和評估,因此 自我效能的產生也需要仰賴個人的認知處理過程。從自我效能覺察模式(model of perceived self-efficacy)(圖 2-1)可以約略看出自我效能的形成及其與個人、環 境和行為之間的關係(Bandura, 1997)。. 實踐的成敗經驗 自我效能覺察. 替代經驗. 言語的說服. 抉擇 表現 持續. 生理和情感的喚 起狀態. 綜合上述可知,自我效能係屬於自我系統中動態的層面(dynamic aspect of self system),並具有統整行動而達到目標的作用。 22.

(32) 三、自我效能相關文獻 自從 Bandura 提出自我效能理論之後,陸續有許多學者便利用這個概念進行 各種不同的研究,因此和自我效能相關的文獻十分地豐富,並且廣泛運用在各種 不同的學術領域之中。剛開始的研究大部分都集中在協助病人藉由自我效能感的 訓練來建立新行為,這其中包括了患有憂鬱症、恐懼症、焦慮症,或是意欲減肥、 戒煙的人;之後自我效能感的研究更是擴展到其他的領域,像是學業成就、生涯 規劃、運動、解除壓力等各種與日常生活相關的事物,現在甚至是以生涯規劃、 教育諮商為主要的研究領域。. 美國的 Emory 大學蒐集了各國研究自我效能的相關實證研究,並且進一步 地將這些研究歸類為十六種的研究方向,這十六種研究方向分別為:學業自我效 能(academic self-efficacy) 、生涯自我效能(career self-efficacy) 、集團的自我效 能(collective self-efficacy)、資優學生(gifted students) 、語言藝術與文學 (language/art/literacy) 、電腦科技類(computer/technology) 、醫學環境類(medical settings)、數學科學類(mathematics/science) 、動機層面(motivation)、商業組 織類(organization/business)、社會心理層面(social/psychological) 、特殊教育 (special education)、靈性類的(spirituality) 、運動體能(sport/exercise)、教師 自我效能(teacher self-efficacy)以及其他領域(other areas)(Emory,2007)。. 台灣的碩博士論文網中也有統計顯示,自我效能目前運用於人文學類、工程 學類、大眾傳播學類、自然科學類、其他學類、家政學類、教育學類、商業及管 理學類、經社及心理學類、農林漁牧學類、運輸通信學類、數學及電算機科學類、 醫藥衛生學類、藝術學類、觀光服務學類等十五種,與 Emory 大學的研究不謀 而合(碩博士論文網,2008),其中又以教育學類最多,其次是醫藥衛生學類, 商業及管理學類和經社及心理學類也不在少數,茲簡要敘述國內外學者近年來與 本研究相關的文獻簡述如下。 23.

(33) 首先是呂一美在 1997 年以南部地區某女中高職部家政科二年級 12 名女生為 對象,以「生涯動機量表」 、 「職業自我觀念量表」 、 「職業性別角色態度量表」 、 「高 職生生涯自我效能預期量表」為研究工具,探討「女性生涯前程發展團體」對高 職女學生生涯動機、職業自我觀念、職業性別角色態度與生涯決定自我效能之立 即性與持續性輔導效果。結果發現(1)生涯動機、職業自我觀念、職業性別角 色態度、生涯決定自我效能預期,組別與女性角色態度均無顯著的交互作用; (2) 除生涯動機外,職業自我觀念、職業性別角色態度、生涯決定自我效能預期均達 顯著差異; (3)女性角色態度高分組和低分組在職業性別角色態度達顯著差異; (4)追蹤測驗中,在生涯動機、職業自我觀念、職業性別角色態度、生涯決定 自我效能預期上,組別與女性角色態度均無顯著交互作用; (5)追蹤測驗中,在 職業性別角色態度、生涯決定自我效能預期之「生涯計劃」達顯著差異;而生涯 動機、職業自我觀念、生涯決定自我效能預期之「職業自我評量」 、 「問題解決」、 「訊息蒐集」 、 「性格與能力的自我評量」則無差異; (6)從實驗組女學生的個別 資料分析發現,「女性生涯前程發展團體」對其的生涯動機、職業自我觀念、職 業性別角色態度、生涯決定自我效能預期有正面的影響,並有助於其生涯發展。. 簡秀雯於 1997 年以某國小六年級學生為研究對象,利用 12 次的生涯輔導活 動欲提升其職業自我概念。結果呈現其輔導活動對職業自我概念之增進無顯著效 果;性別間亦無差異存在。同年黃淑桃以 97 位的國小五年級學生為研究對象, 探討 9 週的生涯發展課對於職業自我概念之影響,其研究結果顯示,該發展課程 對學生之職業自我概念有顯著效果,且效果不受性別、家庭社經地位等個人特質 影響。而陳貞夙在 1997 年對台灣某地方法院 220 名犯罪青少年,施以「青少年 生涯信念量表」 、 「青少年自我效能預期量表」二項量表的施測,由統計資料顯示 (1)不同性別與教育程度的犯罪青少年在生涯信念的各個層面、生涯自我效能 上沒有顯著差異; (2)生涯團體輔導對犯罪青少年的生涯信念、生涯自我效能之 輔導效果皆不顯著。 24.

(34) 另外吳怡君(2000)以台北縣立某中學高中新生,實驗組 9 位、控制組 10 位為研究對象,探討高中新生的生涯困擾與實施生涯團體輔導之改變效果。研究 發現為約三分之一的高中新生都有相當高的生涯困擾,其中以資訊不足、猶豫或 決策焦慮特質的困擾程度最高。其次,生涯團體輔導對減低學生生涯困擾,在後 測和追蹤上均有顯著效果,尤其是在「自我了解不足」 、 「資訊不足」方面;但在 「缺乏信心」 、 「父母期望與個人想法不一致」則無顯著的效果。而在「猶豫、決 策焦慮的特質」方面,後測有顯著效果,在追蹤上無顯著效果。整體而言其生涯 團體輔導對生涯自我效能之提昇有顯著效果。. 黃雪瑛(2002)以南投縣某國立大學 23 名學生為對象,探討「焦點解決短 期諮商生涯團體」對於研究對象生涯自我效能的立即與追蹤輔導效果。研究之主 要結論有(1)該團體之立即輔導效果不顯著; (2)實驗處理四週後有追蹤效果。 同年蘇鍛佩(2002)也以 12 位的國小六年級學生為研究對象,探討輔導方案對 國小兒童自我效能影響之結果發現,藉由 16 次的團體生涯輔導方案,對於國小 兒童的生涯成熟、性別角色刻版印象、生涯覺察及職業自我概念有著顯著的效果。. Benight 和 Bandura(2003)這兩位國外學者主要在探討有關一般自我效能在 受創後回復的角色,所謂創傷類型包含有自然災害、火災、意外、工業技術的災 難、恐怖攻擊、戰爭、性侵害以及遭受罪犯攻擊。研究發現只有少數人能在受創 後所導致的夢魘、沮喪、失眠、低自我評價、人際疏離、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繩 等,心理壓力中回復到以往的情況。此研究顯示受創者除需外界相關的治療和支 持之外,其個人的自我效能感對於能否復原扮演著關鍵的角色,而自我效能越高 者更能對受創原因採取更有效的預防和保護措施,並且能在受創後重新尋回對生 命的意義以及為自我實現付出努力。. 25.

(35) 李俊珍(2004)以某戒治所自願參與團體之受戒治人為對象,探討現實治療 團體對戒治所藥物濫用者之自我控制、自我效能、自我概念之輔導成效,其目的 在於設計適合國內戒治所藥物濫用者之現實治療團體處遇,並了解現實治療團體 輔導對於藥物濫用者自我概念、自我控制、自我效能之立即、長期、團體結束後 無處理期及長期無擾期之輔導成效。研究結果顯示:學業/工作自我概念在立即 輔導具有顯著差異,戒治控制觀念總分、內在控制及心理自我概念在長期輔導具 有顯著差異,內在控制在長期輔導之後具有顯著差異,其餘結果則無顯著差異。. Hendy、Lyons 和 Breakwell 在 2006 年之研究結果指出,健康自我效能會影 響一般自我效能,而負面報導或新聞會降低自我效能。一般自我效能將可類推至 其他情境,例如:生涯決策自我效能、求職自我效能、學習自我效能、閱讀自我 效能等。而 Gusshue、Clarke、Pantzer 和 Scanlan(2006)則以高中生為研究對象, 結果發現社會認知觀點之生涯決策自我效能與職業認同及就業結果有潛在相 關。生涯決策自我效能越高者,其職業認同分化程度越高,也有較多的生涯探索 行動,且男女性別無差異。. 從以上文獻的檢視中可以發現,與求職行為、自我效能及輔導方案有關聯的 文獻,其研究主題多為生涯團體、輔導團體運用於不同族群的成效探討,而本研 究也是藉由團體輔導方案探討其是否能夠有效提升脊髓損傷者的一般自我效能 和求職自我效能,因此將上述相關文獻中生涯團體輔導方案的設計方式整理如下 表 2-5,期能與求職團體輔導方案相互呼應對照之後,作為設計本研究求職技巧 輔導方案內含之參考。. 26.

(36) 表 2-5 生涯團體輔導方案整理表 主要內容. 課程安排. 團體活動. 認 z 彼此認識 1、 自我介紹 識 z 了解團體進行 2、 介紹團體內容及目標 團 方式 3、 建立團體規範 體 引 z 引導與加強成 1、 認識生涯發展 起 員的參與動機 2、 介紹課程 動 3、 增加團體凝聚力 機. 採用者 陳夙貞(1997). 1、 相見歡. 吳怡君(2000). 2、 團體規範. 黃雪瑛(2002). 3、 團體討論. 蘇鍛佩(2002) 李俊珍(2004). 1、 認識生涯發 展. 黃淑桃(1997) 簡秀雯(1997) 陳夙貞(1997) 黃淑桃(1997). 自 1、 探索自已生活型態 z 生涯軌跡 我 2、 了解自己人格特質、價值 z 探索人格特質 探 觀、優缺點、興趣 z 職業自我觀念 索 3、 瞭解個人職業價值和興趣. 1、 家族樹. 簡秀雯(1997). 2、 生命線. 呂一美(1997). 3、 經驗分享. 吳怡君(2000). 4、 我的志願. 蘇鍛佩(2002) 黃雪瑛(2002) 李俊珍(2004) 陳夙貞(1997). z. 蒐集資訊的方. 1、 了解職業資料. 職 法 2、 認識工作角色 業 z 認識各種職業 3、 降低職業刻板印象 探 z 瞭解工作與社 4、 培養正確的工作態度 索 會之間的關係. 5、 職業自我評量. 1、 365 行行出 狀元 2、 兩性教育現 況 3、 獵才專案. 黃淑桃(1997) 簡秀雯(1997) 呂一美(1997) 吳怡君(2000) 蘇鍛佩(2002) 黃雪瑛(2002) 陳夙貞(1997). z. 解決問題. 生 1、 生涯動機和自我效能 z 人際交往 1、 名人列傳 涯 2、 培養生涯規畫和決定的能 z 工作技能 2、 手中王牌 規 力 z 發展生涯規畫 3、 築夢踏實 畫 3、 規畫藍圖 能力. 黃淑桃(1997) 簡秀雯(1997) 呂一美(1997) 吳怡君(2000) 蘇鍛佩(2002) 黃雪瑛(2002).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從表 2-1 可以觀察到,多數的生涯輔導團體方案都包括自我探索、職業探索 和生涯規畫三個部分,因此在本研究之團體方案設計上,將酙酌這幾個部分的課 程及活動規畫做為參考。. 27.

(37) 貳、求職自我效能 一、自我效能在求職過程中的角色與功能 自從 Bandura 在 1977 年提出自我效能理論之後,很多的實務工作者運用此 概念作為降低待業期間的策略(Eden & Aviram, 1993) 、生涯決定(Betz & Hackett, 1981)、賦予有色人種之女性權利(Cutterrez, 1990)、減重(Bernier & Avard, 1986)、增強數理學業成就(Campbell & Hackett, 1986) 、求職面試準備和練習 (Stumpf , Austin, & Hartman, 1984) ,降低恐懼症(Bandura et al., 1980) ,健康行 為和參與練習(Poag-Ducharme & Brawley, 1993),以及治療沮喪(Usaf & Kavanagh, 1990)等研究皆顯示有良好的輔導結果。其中 Van Ryn 和 Vinokur (1992)針對 900 名參加過求職技巧訓練團體的求職者進行追蹤分析,發現自我 效能較高者採取較多的求職行動,且有較多的正向就業成效(Azrin, Philip, Thienes-Hontos, & Besalel, 1980;Stidham & Remley, 1992)。. 所謂求職的過程其實從個人完成學業、思考未來生涯的時候就已經開始,並 且直到接受了一份工作為止,其中包括了自我評估、觀察職業性質、投出履歷及 申請書、求職策略、面試以及得到工作這六個步驟。而在人的一生當中將會經歷 這樣子的過程好幾次。根據統計,每個人一生中平均會面臨生涯轉換 3 至 5 次, 每一次生涯轉換的過程中最少會變更工作六次(University of Wisconsin-Edu Claire,2007) 。因此每一次變更工作的時候不論是什麼理由,徹底了解何謂求職, 了解求職的過程包含那些步驟,以及影響求職是否成功的理由為何,知已、知彼 就能夠在求職的行動中百戰百勝。. 當運用自我效能理論在解釋個人求職行為時,求職自我效能係指個人對於自 身求職行為的自信心;結果期待乃指想要的就業。因此,提昇求職自我效能與設 定具體的就業目標同樣重要,且個人對求職成功信念的強度,將決定他們是否會 努力應付求職過程中所面臨的困境。求職自我效能較強者,不但能夠減輕個人在 28.

(38) 求職過程中可能產生的擔心、害怕的情緒反應,而藉由對成功就業的期待,亦能 促進個人對求職過程的信心,同時也越有機會獲得穩定就業的機會(Betz, 2004) 。. David M.和 LaHuis(2005)也根據 Bandura 的自我調節理論,解釋自我調節 在求職過程之中所扮演的角色。他們認為求職過程可以被視為是個人自我調節的 形式之一,也就是說,求職過程是個人為了獲得工作而調整自己行為的一種經驗 過程。而自我調節是預測那些影響個人求職過程因素中最佳的變項,其中包括了 求職動機、自我評價和動機技巧。求職自我效能愈強者,愈有機會獲得工作,因 為他們對「求才的挑選程序」愈不覺得不公平;換言之,求職自我效能愈低者便 會覺得愈不公平,而找到工作的機會也會相對較低。. 而 Borgen 和 Amundson(1987)在多年的實務經驗以及研究認為,求職者在 達到成功的目標前,過程中將會歷經熱忱(enthusiasm)、停滯、無助感 (stagnation)、挫折(frustration)以及冷漠放棄(apathy)四個階段。第一階段 為熱忱,求職者明瞭必須開始去找尋工作,對想要得到的一個具挑戰性以及有興 趣的職位感覺有點興奮。如果求職過程中沒有預期的進展,無助的感覺將逐漸升 起,即進入第二個停滯或無助階段,這些感覺將會很快的醞釀並進入挫折的第三 階段,也是求職者會表達想要放棄且減少工作找尋的關鍵時刻。最後在冷漠放棄 的階段,求職者將會為工作找尋過程下一個「找工作是沒用的」結論,這將導致 求職者完全放棄找尋工作。. 換言之,如果求職者在求職過程中獲得成功的經驗或正向的回饋,將可以提 升求職者對自己工作找尋能力的信心,使其能維持第一階段的熱忱直到找到工作 為止;而沒有成功經驗、沒有獲得正向的回饋,或者對自己的求職技巧比較沒有 信心者,將會比較快的進入後面的停滯、感覺無助、挫折以及冷漠放棄三個階段。. 29.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透過影片,我們發現跟自閉症孩子談論比 較抽象的情緒、感受、親情等議題時,孩

何技正維敦:有關口試委員的部分,於自辦訓練作業原則也明定至

一、訓練目標:增進在職人員對自動化機械控制的原理、實務技術與相關專業知

一、訓練目標:增進在職人員對自動化機械控制的原理、實務技術與相關專業知

職務再設計專業人員在職場訪視的過程,實際就事業單位的要 求、作業人員的困難及其業務內容進行瞭解,並對職場作業環境進 行檢測,如以下說明:.

達成效益:本部持續推動多元類別之 職前訓練,運用自有場地、設備、師 資,並結合地方政府公、民營訓練單 位,辦理多元訓練職類課程,並視需

構面 指標 說明 要求條件 3.3 職能內涵 職能基準中 的對應「職能內涵. (知識、技能與態度)」,應涵

本校為一科技大學,學生之來源大多屬技職體系之職業高中及專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