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國民教育階段特殊教育課程大綱的理念落實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國民教育階段特殊教育課程大綱的理念落實

特教新課綱主要是由課程調整和區分性教學的理念貫穿整個大綱的 核心,強調順應各種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以下茲說明課程調整和區分性 教學的理念和內涵。

壹、課程調整的意義與內涵

根據教育部特殊教育通報網的統計資料顯示,在融合教育的政策下,

身心障礙學生有 83%的可能多安置於一般學校的普通班或資源班,而當普 通班中有身心障礙孩子時,普通班級教師勢必會面臨到教學、課程、評量、

班級經營等問題,尤其特殊學生個別差異大,需求亦不盡相同,要如何營 造特殊生和普通生共學的環境和機會,以維護每位學生的學習權益,課程 調整是一方法,但對普通教師和特殊教育教師而言亦是一大挑戰,以下茲 針對課程調整的意義與內涵分述如下:

一、課程調整的意義

由於社會變遷、知識價值觀變動、現有課程的反動及學校制度的改變 等均是促成課程改革與調整的原動力,而課程改革與課程實施是相輔相成 的,了解課程改革的背景,願意參與執行才能進行課程實施,而課程實施 是指實踐原課程變革的過程,教師依據學生個人習慣行為方式、課程重點、

學習空間、課程安排,按實際需要進行一系列調整與組織,將新課程付諸 實踐以達成課程計畫目標,而使用學習策略和教材教具並將課程分解成數 個單元有助於特殊需求學生在課堂上的理解(趙秋英,2004;鄭美玉,2001;

Delinda & Catherine, 2006)。

課程調整模式係以最少侵入的方式修改學校作業和課程,使身障生在 融合教育的環境下,社會和教育參與的可能性增加,而調整方式包括修改

22

課程目標、更改學習任務的要求、特殊的教學方法和教材、改變評量的過 程或情境,以及給予教學輔助及物理環境的改變,而有效的調整應先從普 通教育的調整開始(像是學習目標、教學方法、教材教具、個別化支持等),

之後再根據特定的活動、課程、發展等特殊需求做特別調整(Janney & Snell, 2006)。

Hoover 和 Patton(2005)指出,課程調整是修改或補充課程以滿足 學生的個別需要,而要進行課程調整前,要先決定需要調整的內容、確認 需要調整的項目,最後則是選擇和實施符合課程內容、教學策略、教學環 境和學生表現行為的調整。

課程的調整在於適應不同學生的學習方式,主要是根據學生興趣、專 長、學習方式、困難給予適當的建議、教學和選擇,較能引發學生的表現,

從課程本身以及學生行為兩個角度來擬定方案,它也是一種方法,主張在 教室為學生的差異積極籌劃,提供學生更合適其學習的材料(黃建智,2011;

McTighe & Brown,2005)。

Bashinski(2002)提出,在普通教育教學下,教師會面臨不同程度差 異和需求的學生,而課程調整係針對學生的個別差異需求,經由教學策略

(使用示範或角色扮演,善用提示策略、提供鷹架學習等)、教材教具(使 用圖表、實物、影音媒體等)、課程內容(降低課程水平、作業減量等)

和課程評量(如重新分配測驗時間、測驗方式等)的調整,以符合學習者需 要,增進學生的知識技能和課堂參與。

Bigge 和 Stump(1999)認為,調整普通教育課程係指分析普通教育 課程內容,瞭解課程的基礎觀念、技能和知識,並考量學生的先備知識、

文化經驗、語言程度、學習方法,經過調整和修改,讓身心障礙學生和特 殊需求學生可以學到的知識和技能。

黃建智(2011)指出,課程的調整提供特殊需求學生一個更公平的教 育機會,透過此種方式,特殊需求學生可以得到更適合其能力、性向與學

23

習的課程,並且可以協助他們跨越其可能的障礙或限制,展現出原本屬於 他們應有之能力。

教師在進行課程調整需通盤考量課程內容、教學策略與學習情境的調 整,並因應學生需求改變課程的內容、簡化教材與作業的複雜性、提供學 習策略、或是改變作業繳交的方式、份量、時間、評量方式與標準等,讓 教學更有彈性,讓身心障礙學生和有特殊教育需求的學生有接受普通教育 課程的機會(王淑惠,2010;盧台華,2011)。

從上述文獻整理發現,課程調整係指依據學生的差異或需求,調整修 改學生學習的內容、策略、方式、教材、情境等,以符合學生學習的需要,

促進其知識技能的獲得和參與課堂的機會。

二、課程調整的內涵

Hoover & Patton(2005)指出,課程調整和區分性教學是可以滿足不 同需求的學生,達到融合教育的努力成果,而要執行課程調整包含四個要 素,分別是課程內容、教學策略、教學環境以及學生行為,這些要素有助 於學生不論是在特殊教育環境或普通教育環境下,皆能增加參與課堂學習 的機會,茲說明如下:

(1)課程內容調整(Adapting Content)

學生在教室研讀的年級課程是教學內容的基礎,根據學生程度編排 調整學習的課程,使有特殊需求的學生藉由像是簡化後的課程,可讓學生 步驟式的獲得教學內容,而學科知識與課程的標準是有關聯的。

(2)教學策略調整(Adapting Instructional Strategies)

有效的調整策略是可以反映學生的需要,運用不同教學技巧和方法,

讓學生有機會獲得學科知識技能和自我管理,而哪些教學策略是列為優先 選擇的,亦值得教師深思。

(3)教學環境調整(Adapting Instructional Settings)

24

學生在不同的教學環境下可能會有不同的學習效果,透過像是座位安 排、個別學習角、團體學習、分組學習、同儕合作等,教師依據學生需求 和課程需要安排最適當的教學環境。

(4)學生行為調整(Modifying Student Behaviors)

謹慎考量決定關於學生的學習內容(如閱讀、數學和科學)、學習策 略(講課或角色扮演)、和學習環境(獨立作業環境或小團體),可以讓教 師和學生在教學或學習上受惠,使學生在不同的學習情境中,有能力去管 控自己的行為。

Janney 和 Snell(2006)指出,透過個別化調整課程和教學方法可讓學 生較易達到社會和教學目標,在融合環境下,需要將身障學生的特殊需求 和重要特性做順序性考量,分別是考量學生的個別學習和 IEP 的調整、個 別化教學方法,最後是個別化支持。另外,普通課程可用三種方式滿足身 障生的個別化需要:分別是補充(supplementing)、簡化(simplifying)和替代 課程目標(altering the curriculum goals),茲以下敘述之:

(1)補充課程目標(Supplementary goals)

補充課程目標的用意是增進基礎技能的不足或是發展潛在技能,譬如 社會技巧、自我控制能力、學習或組織技能。

(2)簡化課程目標(Simplified curriculum goals)

多數認知缺損的學生具有基本讀寫能力,給予間接支持,其是可以獨 立操作的,特別是是簡化普通課程目標。這些目標可能是降低年段、減少 數量或是較少複雜性學習。

(3)替代課程目標(Alternate curriculum goals)

學生程度較複雜嚴重或是多重障礙學生的 IEP 目標包含簡化和替代,

強調在學校、家庭和社區生活中能使用的重要技能,像是自我幫助、休閒 娛樂、職業活動、學習學校常規和參與,譬如使用圖書館、到餐館等功能 性學習(如讀寫、使用金錢、時間管理)和社會技巧以及社區技能等。替代

25

課程目標提供身障生需要和適當的調整,使中重度以上障礙學生也能在普 通班級中參與和學習。

而 Bigge 和 Stump(1999)指出,經過調整或修改普通教育課程,可 使身障學生和特殊需求學生獲得學科知識和技能的理解,而以下三種調整 方式可以達到此目標:

(1) 調整學習任務的複雜性:教材以學生的程度編寫,而非所屬年級。

(2) 調整學習任務的要求表現:以口頭報告取代書面報告。

(3) 支援學生參與和精熟學習任務的策略:教導學習策略和研究技巧。

林素貞(2012)提出,為身心障礙學生調整普通教育的課程、內容和 評量將可分成以下七步驟:

(1) 了解身心障礙學生特殊教育需求及其起點行為。

(2) 針對認知行為缺損程度調整的層次分為兩類,嚴重缺損者以實際生 活技能為導向,而輕微缺損者以普通教育課程調整為核心重點。

(3) 根據九年一貫課程制定普通班學生的教學目標和學習內容。

(4) 決定特殊教育學生的教學目標和學習內容,以「簡化」、「減量」、「分 解」、「添加」、「替代」為調整原則。

(5) 編寫特殊教育學生的教學目標、內容、評量方式與精熟水準。

(6) 設計調整後的教材、學習單和評量。

(7) 擬定教學設計。

而陳麗如(2004)研究發現,特殊教育課程設計不當將影響特殊教育 教學的效益,而研究者認為,這些要點與課程調整原則有相符合之處,以 下為特殊教育教師在設計教學前所應思考的要點:

(1) 課程設計從學生的需求出發。

(2) 課程內容能符合功能性原則。

(3) 課程設計考量學生實齡表現。

(4) 課程設計考量學生相關條件:考量學生的個別能力、需求和興趣。

26

(5) 課程設計著重社區本位:課程進行應考量學生在社區內具備的生活 能力,以便提升社區生活能力。

(6) 課程設計以復健為目標:復健意即「恢復個體應該有的生活功能表 現」。

李惠藺、蔡昆瀛(2009)指出,教師在進行課程調整時,有幾個原則 策略要注意:

(1) 調整教學型態:由教師本位適度調整為學生導向的教學型態,如小 組教學、個別教學、團體教學、角落教學、小老師教學。

(2) 教學策略的調整:可分為一般教學、學科特定教學、學習策略、以 及呈現方式的調整。

(3) 修正教材的內容:以現有的教材,進行修正或調整,如簡化教材、

增加練習教材的機會、重新編輯教材、調整學生反應的方式。

(4) 進行多元評量與變通的考試:進行評量方式和施測方式的調整,前 者如動態評量、檔案評量、後者像是口頭評量、延長時間等。

(4) 進行多元評量與變通的考試:進行評量方式和施測方式的調整,前 者如動態評量、檔案評量、後者像是口頭評量、延長時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