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一、 探討學生社團幹部的學習經驗有助於規劃輔導措施

我國高等教育機構對於學生社團的輔導,大多投入於「社團幹部」的輔導,

少有針對社員規劃輔導措施。學生社團幹部的學習經驗包含從上任至卸任中間 的學習過程,包含社團幹部研習、講座、社團課程、辦理活動等學習經驗。

黃玉(2001)的研究指出社團經驗影響台灣大學生心理社會發展,參加社 團且有幹部經驗的學生在所有向度的心理社會發展(除成熟人際關係外)能力 感、情緒管理、從自主走向互賴、建立自我認定、目標、整合的發展,顯著高 於未參與者或只當社員者。

張同廟(2007)的研究也發現,社團幹部的人格特質愈正向,其領導能力 的表現亦會愈強,兩者間具有顯著正相關,且人格特質對領導能力有正向顯著 預測效果。

蔡志賢(2016)極力強調社團幹部研習的重要,關係著社團的行政運作、

活動辦理,是非常關鍵的因素,研習的內容則包括社團業務交接及經營理念兩 個部分。

上述學者的研究可以看出各校社團輔導單位對於「社團幹部」的安排,提 供許多的學習經驗,但確少有針對一般社員進行特別的培訓、研習等安排。研 究者20 餘年的社團輔導經驗亦發現有此種現象,主要在於能與社團輔導單位學 務人員直接互動,或獲得指導及培訓的機會者,大多數在於擔任學生社團幹部 方有此種機會。高等教育機構及民間團體所提供的學習機會,亦僅針對「社團 幹部」。因此,本研究為了瞭解學生社團幹部的學習經驗內涵,蒐集國內針對學 生社團的培訓課程,包含中華學生社團教育學會針對社團幹部所開設的「社團 經營師」第1 期至第 45 期的課程、救國團 105 年至 108 年的「暑期大專學生社 團負責人研習會」及「大專學生社團負責人研習會(歲寒三友會)」課程,以及 部分大學校院的學生社團幹部培訓課程等。茲將課程內容整理如表1-1-1。

1-1-1 

學生社團幹部的培訓課程 

辦理單位 社團培訓課程名稱

中華學生社團教育 學會「社團經營師」

課程

社團會議管理、社團檔案管理、社團評鑑、活動企劃與 執行、簡報製作與報告技巧、社團服務學習與反思帶領、

社團年度計畫、社團財務規劃、社團經營、社團行銷與 公關網路應用、以SWOT 分析社團經營發展、團體動力 學、時間管理、人資管理與培訓制度、社會關懷、社團 法律實務、人際溝通、如何規劃活動彰顯社團特色、社 團領導與溝通、社團經歷如何轉化為就業力、同質性與 異質性社團的跨界合作、專案管理與實作技巧、粉專經 營與文宣品製作、從桌遊世界體驗社團經營、社團傳承 與反思

(續下頁)

辦理單位 社團培訓課程名稱

辦理單位 社團培訓課程名稱 逢甲大學學生社團

幹部學習課程

生涯規劃、問題解決、溝通表達、團隊合作、健康生活、

社會參與、多媒體操作技巧、企劃書撰寫、個人溝通表 達、健康與飲食管理、環境關懷、個人成長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社團人專業領導培 力學分學程

社團經營實習(一)、社團經營實習(二)、社團行銷實 務、社團領導培訓方案規劃與實施、社團評鑑規劃與執 行、團體動力學、人際關係、組織行為、管理學、行銷 管理、領導概論、社團經營與領導、活動專案企劃、活 動規劃原理、行政溝通與協商、危機處理、人力資源管 理、人力資源發展概論、教育評鑑、倫理學、多元文化 教育、美育原理、美學、演出企劃與製作、藝術概論、

多元文化、多元視野的道德判斷、人權探索與公民行動、

音樂鑑賞、舞蹈鑑賞 淡江大學社團學習

與實作課

團隊破冰與共識建立、團隊組織與角色分工、企劃設計 與構思、團隊溝通、企劃書成果發表、團隊激勵與反思、

自我管理規劃、活動行銷與技巧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由表1-1-1 可以看出這些學生社團幹部培訓課程,提供了學生學習的經驗,

除組織經營的學習外,亦包含個人的學習。因此本研究希望可以藉由了解學生 社團幹部的學習經驗內涵,進而探討及規劃有利於學生社團幹部學習的輔導措 施。這是本研究的第一個動機。

二、 學生社團幹部學習成果的評估機制需要被建立

過去許多研究曾針對學生學習成果與評量方式進行深入探討。蘇錦麗

(2009a)指出美國教育評鑑聯合標準委員會(Joint Committee on Standards for Educational Evaluation)對於學習成果的定義係指對於學生特定學習期望的敘述,

包括學習、發展與表現等面向。黃淑玲(2010)則提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 UNESCO)所出版的《品

質保證與認證:基本辭彙與定義錄》中所定義的學習成果係指當學習者在接受 一個完整學習歷程後,被期待應具備並能夠加以呈現的智能與技術。楊瑩(2011)

也提及歐盟(European Union, EU)將「學習成果」定義為:當學生在完成一段 期間的學習歷程後,所被期待應具備的資格與能力。國內的相關研究指出學習 成果係指學生藉由教育歷程後所獲取之學習成就,並可成為個人能力的總和(林 義男,1988;劉若蘭,2008b;劉若蘭、楊昌裕,2009)。茲將國內外專家學者 對於學生的學習成果的定義整理如表1-1-2。

表1-1-2

國內外學者對於大學生學習成果之定義 

學者 年代 學習成果的定義

Astin 1993 係指學生人格、知識、技術、態度、價值、信念與行為。

Spady 1994 學生在經歷一段學習經驗後,所展現出的高品質、高峰表 現。

張雪梅 1999 學生在經歷教學過程後所獲得的系統化的教育成果。

Rogers 2002 學習成果係指學生完成課程或活動之後,預期其可具備的 知識與能力。

蘇錦麗 2009 係指對於學生特定學習期望的敘述,包括學習、發展與表 現等面向。

劉若蘭、

楊昌裕

2009 學習成果係指學生藉由教育歷程後所獲取之學習成就,並 可成為個人能力的總和。

黃淑玲 2010 學習者在完成一段學習歷程後,所被期待應展現的智能與 技術。

楊瑩 2011 學生在完成一段期間的學習歷程後,所被期待應具備的資 格與能力。

彭森明 2013 任何經由學習歷程所得到的新知識、技能、行為等多元面 向的改變,皆可視為學習成果。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就表1-1-2 專家學者對於學習成果的看法,不難發現學者們對於學習成果有 著高度的共識,並一致認為學習成果是需要一段時間的學習歷程後,能夠展現 出在知識、技能、行為等方面的改變,而且學習成果應包含課堂外的學習經驗。

對於學生學習成果的評量,美國高等教育協會(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Higher Education)強調在評量過程中,應先訂定預期的學習目標與標準,之後 再檢視達到這些標準的程度,以期能達到高等教育品質維持的目的。楊瑩(2011)

指出歐洲職業發展中心在2008 年的研究報告曾提到,許多國家對於學習成果,

常常以「能力」(competence)加以表示,而該中心 2009 年的研究報告更具體 指出,「能力」可分為三類:分別是工具的能力(instrumental)、人際的能力

(interpersonal)及系統的能力(systemic),並透過多元的方式加以評量。由此 觀之,學習成果與能力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李坤崇(2010)、吳京玲(2011)

亦指出核心能力係指大學生在畢業後應具備的關鍵、重要且具競爭力的知識、

技術及態度,以面對未來環境與社會或就業的能力。我國在「100 年大學校院校 務評鑑實施計畫」中,更是首度將核心能力的具備程度作為學習成果的評量的 指標。根據上述相關研究,顯見透過核心能力具備程度的探究來評斷學生的學 習成果,已是一個重要的評估機制。

學生社團幹部為社團運作的關鍵,其學習經驗與學習成果的評估機制應被 重視及建立。然而過去國內高等教育機構對學生學習成果的評量,並未全面針 對學生在課外領域學習成果進行探究,對於其影響因素亦沒有系統性的加以探 究,僅有零星論文進行探討。因此本研究的第二個動機即希望探究學生參與社 團並擔任社團幹部的學習經驗,可以建立評估機制評估其學習成果,以做為高 等教育機構評量學生社團幹部學習及成果的參考。

三、 過去研究較少收集學生社團幹部的學習經驗,致使實務工作者 難以運用

本研究以「社團幹部」搜尋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共計有 2 篇碩 士論文,分別為劉麗娜(2007)的「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學生社團幹部組織承諾 相關影響因素研究」及黃宏嶈(2019)的「體驗教育課程對大學社團幹部人際

能力影響之研究」。以「學習經驗」搜尋,共計有29 篇博士論文、299 篇碩士論 文,但研究內容觸及有關社團學習經驗者僅 5 篇論文,分別為白紫‧武賽亞納

(2010)的「大學原住民專班學生民族文化教育學習經驗研究─以實踐大學為 例」、林淑(2011)的「大學生參與結合學生社團之服務學習經驗及其與就業力 關係研究─以台灣北區大學生為例」、葉昌智(2013)的「大學生課外學習經驗 與其畢業後生活適應關係之研究─以某大學校友為例」、薛安(2017)的「大學 生課外學習經驗與生涯成熟態度之關係研究─以中部地區私立大學為例」,以及 李偉雄(2017)的「大學生參與服務學習與轉化學習經驗之研究」。以「學習成 果」搜尋,共計有8 篇博士論文、90 篇碩士論文,但研究內容觸及有關社團學 習成果者僅4 篇論文,分別為張凱婷(2010)的「大學生家庭背景、入學特質、

校園經驗與學習成果之研究」、楊上萱(2011)的「影響大學生服務學習課程學

校園經驗與學習成果之研究」、楊上萱(2011)的「影響大學生服務學習課程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