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高等教育學生社團幹部學習經驗與成果指標之建構暨實證調查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高等教育學生社團幹部學習經驗與成果指標之建構暨實證調查研究"

Copied!
389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院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博士論文  Department of Civic Education and Leadership College of Education.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Doctoral Dissertation.   高等教育學生社團幹部學習經驗與成果指標之建構 暨實證調查研究  A Study on the Construction of Learning Experience and Outcome Indicators and Investigation for Higher Education Student Organization Cadres   簡信男  Chien, Hsin-Nan 指導教授:劉若蘭 博士 Advisor: Liu, Ruo-Lan, Ph.D. 中華民國 109 年 7 月 July 2020  .

(2)  . 謝誌 猶記民國 84 年在逢甲大學碩士班畢業時,指導教授曾徵詢是否要到日本攻 讀博士;同年,時任中興大學系主任的舅公亦鼓勵報名該校的博士班。當時毅 然決然地推辭就讀博士班的機會,在於考量對於研究工作的這條漫長路,實在 難以想像及負荷。沒想到經過 20 年後,還是選擇踏上就讀博士班這條路,而且 是不同於大學及碩士所學習的專業領域。 康德(I. Kant)曾說「Thoughts without content are empty, and intuitions without concept are blind.」(沒有內涵的思想是空的,沒有概念的直觀是盲目的),也 有人推論為「沒有實務的理論是空的,沒有理論的實務是盲目的」。因此選擇 這條路即是因應這些年工作的經驗及興趣,希望學習更多有關「學生事務」方 面的專業,可以協助工作的推動以及協助學生的發展。記得面試時老師問我「為 何選擇就讀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學生事務組」,我的回 答是「天下武功出少林,師大公領系的學生事務專業就是唯一選擇。」。四年 半的學生生涯,每週一天由台中前往台北求學,雖然很累,但學習是快樂的。 博士班求學生涯,首先要感謝指導教授劉若蘭老師,謝謝您百忙之中總是 不厭其煩地指導,指導這位年過五十的成年學生。老師不時提醒及叮嚀,從論 文題目修訂、研究架構、指標建構、統計分析、論文撰寫與修改,都讓我深深 感受到老師治學的風範及嚴謹態度。在論文內容的指導上,更是謹慎細膩,字 字斟酌。除了學生事務專業學習的引導外,也常對於學務工作的指導,甚至給 予機會前往新加坡、日本進行學術交流及論文發表,以及連續 3 年擔任全國大 專校院學務人員專業增能研習總幹事的機會,學生將永銘於心,在此致上最誠 摯的敬意及謝意。其次要感謝張雪梅老師,您在高等教育及學生事務的專業, 是學生望塵莫及的,也感謝老師在修業期間的指導,學生總是能獲得許多的專 業知識及學習,甚至首肯擔任學生的論文口試委員,讓學生收穫滿滿。感謝王 教授錦雀、彭教授德昭(逢甲大學前學務長)、張教授同廟(廟公)願意擔任 學生的論文口試委員,提供許多意見,讓本論文能更臻完備。感謝在博士班學 習的授課老師,你們豐富的學識涵養,讓我的學習更加精采及充實。. I  .

(3)  . 感謝親如弟弟的明國,有你提前一年進入師大就讀,建構完善的人脈,讓 我在學習及生活上方便許多,也能快速地進入學習狀態,雖然我們只有短暫一 年半的共學時光,但也感受到博士班學習的挑戰,感謝有你。感謝育齊、志偉 在論文撰寫、統計分析的協助,提供許多寶貴意見,讓我免於擔心。感謝志賢 給予的鼓勵,推著我精進博士班的學習。感謝立旻(兔子),因為有妳的協助, 讓在師大讀書好像在自己家一樣放心,各種疑難雜症都能迎刃而解。謝謝雅涵 學妹,妳是我強大的後盾,也是最貼心、最大心的學妹,幾次的出國學術交流、 參訪,也都能夠讓一起同行的大家放心。感謝博班同屆的戰友漢琳、育逢,以 及學弟妹昱騰、佳穎、靈珠、子茹、懋峮、宣佑,這條學習的道路上,我們一 起努力而不寂寞。感謝素薇、伊蝶、奕超、崇祐、斯然、志南、文鑫、聖凱、 學聖、文鼎、淓維、佩芬等博班好友。感謝碩班學弟妹,劉芯、子窈、媁茹(迪 奇)、蕙宇、嘉瑜、建傑、科居、蕙儀、惠珍、愛德、伊君…因為有你/妳們相 伴,讓博士班的學習更添學習助力。感謝全人教育中心振邦、昕璋、則侖、詠 婷、薏亭,以及學生事務處麗娜、課外活動組顥恩、明潔等兄弟姐妹們,有你 們的火力掩護及支持,讓我不會覺得孤單。感謝協助論文進行的專家學者們, 謝謝你們不吝指導及提供意見,讓我的論文研究得以順利完成。感謝協助論文 問卷發放的朋友們,有你們相挺且不計代價,讓問卷的進行順利且確實。當然, 還有許多好友未能一一致謝,尤其是逢甲大學的師長及同仁,以及同業公會的 夥伴及師長們,謹以此文統一致謝。 最後,肯定要感謝老婆雪華,女兒菁慧、菁萱,妹妹燕玲以及其他家人們, 有你/妳們支持及體諒,今天才可以有機會撰寫致謝文。我是家族中第一位,也 是唯一獲得博士學位的成員,是「光宗耀祖」還是「成就自己」,應該都有吧!. 於 2020 年 08 月 28 日 筆. II  .

(4)  . 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大學生於擔任社團幹部時的學習內涵以及學習的成果,並 建構學生社團幹部的學習經驗與成果指標,最後進行實證調查研究,探究學生 社團幹部的個人背景因素、社團學習經驗與學習成果的關係。運用訪談與德懷 術方法建構指標及內涵,並設計問卷針對學生社團幹部進行問卷調查。研究對 象為全國大專校院學生社團幹部,計有 3 所公立大學、3 所公立技專校院、5 所 私立大學、4 所私立技專校院,並區分學校所在地區以進行抽樣,共計寄發問卷 1,850 份,回收有效問卷 1,761 份,回收率達 95%以上,其中男性為 899 人、女 性為 862 人。統計方法包括:獨立樣本 t 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多元迴歸 分析、階層迴歸分析等。 本研究主要結論如下: 一、 學生社團幹部的學習經驗指標包括:組織經營經驗、活動辦理經驗、社團 投入經驗、參與培訓課程經驗、參與活動經驗;學習成果指標包括:知識 整合與應用、認知的整合與思辨、自我內在的發展、人際互動能力、社會 關懷與公民素養、實作能力。 二、 學生社團幹部大多於二年級或三年級接任社團幹部;幹部人數大多在11人 以上的規模;年資多數在2年以下;進入大學前多數已經擁有參與社團的經 驗;多數擁有擔任活動幹部的經驗;年資未滿1年即接任社長職務;社長每 週投入社團時間較一般幹部為多。 三、 學生社團幹部自評在學習經驗的情形以「社團投入經驗」最好,其次為「組 織經營經驗」、「活動辦理經驗」及「參與培訓課程經驗」,「參與活動 經驗」則較低。整體而言,學生社團幹部的學習經驗屬於良好。 四、 學生社團幹部自評在學習成果的情形以「認知的整合與思辨」最好,其次 為「知識整合與應用」、「自我內在的發展」、「人際互動能力」、「實 作能力」,而「社會關懷與公民素養」則較低。整體而言,學生社團幹部 的學習成果屬於良好。 五、 在差異分析中,發現性別、學校屬性、學校學制、就讀學院、年級、社團 屬性、幹部人數、社團年資、擔任職務、每週投入社團時間、擔任活動職 務等個人背景的學生社團幹部對於學習經驗有顯著差異。 III  .

(5)  . 六、 學生社團幹部個人背景變項對學習經驗各因素皆達顯著,解釋力由9.6%至 26.7%。 七、 學生社團幹部個人背景、學習經驗對學習成果具顯著解釋力。 (一) 知識整合與應用方面,學校屬性、社團屬性、社團職務,以及組織經營、 活動辦理、社團投入、參與培訓課程、參與活動等經驗,有顯著的影響關 係,解釋力達 59.3%。 (二) 自我內在的發展方面,學校屬性、學校學制、就讀學院、社團職務,以及 組織經營、活動辦理、社團投入、參與培訓課程、參與活動等經驗,有顯 著的影響關係,解釋力達 61.1%。 (三) 人際互動能力方面,學校屬性、就讀學院、社團職務,以及組織經營、活 動辦理、社團投入、參與培訓課程、參與活動等經驗,有顯著的影響關係, 解釋力達 52.2%。 (四) 認知的整合與思辨方面,年資,以及組織經營、活動辦理、社團投入、參 與培訓課程等經驗,有顯著的影響關係,解釋力達 42.8%。 (五) 社會關懷與公民素養方面,學校屬性、社團幹部人數,以及活動辦理、社 團投入、參與培訓課程、參與活動等經驗,有顯著的影響關係,解釋力達 39.6%。 (六) 實作能力方面,就讀學院、社團屬性,以及組織經營、活動辦理、社團投 入、參與培訓課程、參與活動等經驗,有顯著的影響關係,解釋力達 40.9%。 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具體建議如下: 一、對高等教育實務工作人員的建議 (一) 鼓勵學生社團幹部參與組織運作,提供辦理活動、培訓課程、參與活動的 機會。 (二) 規劃讓學生社團幹部累積學習經驗的活動或方案,設計符合各校學生社團 幹部的培育重點。 (三) 運用本研究建構的指標,建立各校評估學生社團幹部的學習成果機制。 二、對學生社團幹部的建議 累積幹部年資,甚至擔任社長的職務,並能運用投入社團的機會多加學習, 將可獲得較佳的學習經驗,以展現出正向的學習成果。 IV  .

(6)  . 三、對學生社團教育專業學會的建議 (一) 提供更多有利於學生社團幹部學習的活動或方案、培訓課程等機會。 (二) 鼓勵各校積極運用本研究建構的指標及量表,以提供各校實務工作人員評 估學生社團幹部的學習成果,建立評估及改善機制。 四、對教育行政主管機關的建議 (一) 參考本研究建構的指標,探討各校學生社團幹部的學習經驗與學習成果之 關係。 (二) 規劃及辦理全國性社團學習活動或方案,讓學生社團幹部有參與及交流的 機會。 (三) 協助學生事務實務工作人員運用本研究建構的指標及量表,透過教育訓練 或研習,以提升學生事務專業的能力。 五、對未來研究建議 (一) 可增加學生社團幹部個人背景因素,探討社團學習經驗的個別差異性。 (二) 可擴大研究對象範圍,例如社團成員等,以便了解他們的學習經驗與學習 成果,並考量以非自評的方式深入探究學生社團幹部的學習成果。 (三) 運用本研究建構之指標與量表建立資料庫,進行持續性的應用研究。. 關鍵字:社團幹部、社團學習經驗、學習成果、德懷術、指標建構. V  .

(7)  . Abstract This study explored the learning connotations and outcomes of college student organization cadres and developed indicators of their learning experience and outcomes. Finally, 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was conducted to examine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the demographic characteristics, learning experience, and learning outcomes of the cadres in student organizations. In terms of methodology, interviews and the Delphi technique were employed to develop indicators and connotations. This study designed a questionnaire to survey cadres of student organizations at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aiwan, namely three public universities, three public technical colleges, five private universities, and four private technical colleges. Sampling was performed in the areas where the schools were located, and a total of 1,850 questionnaires were mailed; 1,761 valid questionnaires were received for a valid response rate of > 95%. Among the respondents, 899 were men and 862 were women. The following statistical methods were employed: independent samples t test, one-way analysis of variance (ANOVA), multiple regression analysis, and hierarchical regression analysis.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were drawn: 1. The learning experience indicators of student organization cadres are experience of organization management, event organization, organizational involvement, participation in training courses, and participation in activities; furthermore, indicators of their learning outcomes are knowledge integration and application, cognitive integration and speculation, internal development of oneself,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skills, social care and civic literacy, and practical skills. 2. Most student organization cadres assumed the role in their sophomore or junior year of college; most student organizations were run by 11 or more cadres; the majority of the cadres had a seniority of less than 2 years; most had organizational VI  .

(8)  . involvement experience before college; most had organized activities as a cadre; and most assumed the role of president with less than 1 year of seniority in the organization. Moreover, the president devoted more time to the organization every week compared with other cadres. 3. Regarding the self-assessment of learning experience, the cadres responded the most positively to “experience of organizational involvement,” followed by “experience of organization management,” “experiences of event organization,” and “experience of participation in training courses.” The student organization cadres had limited “experience of participation in activities.” Overall, student organization cadres reported favorable learning experience. 4. Regarding the self-evaluation of learning outcomes, the cadres responded the most positively to “cognitive integration and speculation,” followed by “knowledge integration and application,” “internal development of oneself,”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skills,” and “practical skills.” The cadres’ rating for “social care and civic literacy” was relatively low. Overall, they reported positive learning outcomes. 5. The one-way ANOVA revealed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learning experience between students with different demographic backgrounds, such as sex, school type, school system, major, grade level, organization category, number of total cadres, seniority in the organization, position, weekly time devoted to the organization, and whether one assumes the role of activity organizer. 6. The demographic variables of the student organization cadres significantly affected all learning experience indicators, with an explanatory power ranging from 9.6% to 26.7%. 7. The demographic characteristics and learning experience of student organization cadres significantly explained their learning outcomes. (1) School type, organization category, position in the organization as well as. VII  .

(9)  . experience of organization management, event organization, organizational involvement, participation in training courses, and participation in activities significantly affected knowledge integration and application; the explanatory power was 59.3%. (2) School type, school system, major, position in the organization as well as experience of organization management, event organization, organizational involvement, participation in training courses, participation in activities significantly affected the internal development of oneself; the explanatory power was 61.1 %. (3) School type, major, position in the organization as well as experience of organization management, event organization, organizational involvement, participation in training courses, and participation in activities significantly affected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skills; the explanatory power was 52.2%. (4) Seniority in the organization as well as experience in organization management, event organization, organizational involvement, and participation in training courses significantly affected cognitive integration and speculation; the explanatory power was 42.8%. (5) School type, number of total cadres as well as experience in event organization, organizational involvement, participation in training courses, and participation in activities significantly affected social care and civic literacy; the explanatory power was 39.6%. (6) Major, organization category as well as experience of organization management, event organization, organizational involvement, participation in training courses, and participation in activities significantly affected practical ability; the explanatory power was 40.9%.. VIII  .

(10)  . Based on the research results, the following specific suggestions were proposed: 1. Suggestions for higher education staff (1) Encourage student organization cadres to participate in organizational operations, which involve opportunities for event organization, provision of training courses, and participation in activities. (2) Plan activities or programs that enable student organization cadres to accumulate learning experience, and design school-specific key points for cultivating them. (3) Use the proposed indicators to establish a mechanism for each school to evaluate cadres’ learning outcomes. 2. Suggestions for student organization cadres Students can obtain superior learning experience and achieve positive learning outcomes if they accumulate seniority, serve as the president, and learn from opportunities provided to them through organizational involvement. 3. Suggestions for the Educational Society for Student Organizations in Taiwan (1) Provide student organization cadres with learning activities or programs, training courses, and other opportunities that facilitate their learning. (2) Each school should encourage educators to use the indicators and scales constructed in this study to evaluate the learning outcomes of student organization cadres as well as establish evaluation and improvement mechanisms. 4. Suggestions for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ve agencies (1) Refer to the proposed indicators and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learning experience and learning outcomes of student organization cadres of each school. (2) Plan and handle national student organization learning activities or programs to increase participation and facilitate exchanges between cadres. (3) Provide training and workshops to student affairs staff to encourage them to use the proposed indicators and scales, thereby enhancing their student affairs expertise. IX  .

(11)  . 5. Sugges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1) Increase the demographic variables of student organization cadres, and explore the individual differences of community learning experience. (2) Expand the scope of the research subject—for example, to include the members of organizations—to understand their learning experience and learning outcomes. Consider employing a non-self-evaluation method to investigate the learning outcomes of student organization cadres in depth. (3) Use the proposed indicators and scales to establish a database for continuous applied research.. Keywords: student organization cadres, organization learning experience, learning outcome, Delphi technique, construction of indicators. X  .

(12)  . 目次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 13. 第三節. 重要名詞釋義 ........................................................................................ 14.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 19. 第五節. 研究貢獻與重要性 ................................................................................ 22. 第二章. 文獻探討 ................................................................................................... 23. 第一節. 社團學習經驗與學習成果相關概念 .................................................... 23. 第二節. 學生學習與發展相關理論 .................................................................... 36. 第三節. 學務方案/活動的工作準則及學習 .................................................... 48. 第四節. 學生社團幹部學習的概念及相關研究 ................................................ 55.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 63. 第一節. 方法論與研究架構 ................................................................................ 63. 第二節. 研究流程 ................................................................................................ 68. 第三節. 研究對象與樣本 .................................................................................... 73. 第四節. 研究工具 ................................................................................................ 91.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統計分析 ............................................................................ 97.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 123. 第一節. 指標及指標內涵初步建構 .................................................................. 123. 第二節. 第一次德懷術問卷調查結果分析與討論 .......................................... 130. 第三節. 第二次德懷術問卷調查結果分析與討論 .......................................... 156. 第四節. 高等教育學生社團幹部學習經驗與成果指標問卷調查分析 .......... 179. 第五節. 學生社團幹部不同個人背景在學習經驗之關係 .............................. 188. 第六節. 學生社團幹部不同個人背景在學習成果之差異情形 ...................... 217. 第七節. 學生社團幹部個人背景、學習經驗與學習成果之關係 .................. 240.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 273. XI  .

(13)  . 第一節. 結論 ...................................................................................................... 273. 第二節. 建議 ...................................................................................................... 280. 參考文獻 ................................................................................................................. 286 中文部分 .............................................................................................................. 286 西文部分 .............................................................................................................. 296 附錄 ......................................................................................................................... 301 附錄一. 專家學者訪談同意書 .......................................................................... 301. 附錄二. 高等教育學生社團幹部學習經驗與成果訪談大綱 .......................... 302. 附錄三. 高等教育學生社團幹部學習經驗與成果問卷調查(預試) .......... 303. 附錄四. 個人背景變項之虛擬變項編碼方式 .................................................. 307. 附錄五. 高等教育學生社團幹部學習經驗與成果問卷調查(正式) .......... 309. 附錄六. 高等教育學生社團幹部學習經驗與成果訪談內容歸納摘要 .......... 314. 附錄七. 高等教育學生社團幹部學習經驗與成果指標及指標內涵初擬 ...... 331. 附錄八. 第一次德懷術專家學者諮詢問卷研究說明函 .................................. 334. 附錄九. 建構學習經驗與成果指標第一次德懷術問卷說明 .......................... 335. 附錄十. 學習經驗指標內涵處理模式說明 ...................................................... 349. 附錄十一. 學習經驗指標及指標內涵修正意見彙整表(第一次德懷術) .. 352. 附錄十二. 學習成果指標內涵處理模式說明 .................................................. 357. 附錄十三. 學習成果指標及指標內涵修正意見彙整表(第一次德懷術) .. 360. 附錄十四. 第一次德懐術學習成果指標及指標內涵修正對照表 .................. 365. 附錄十五. 第二次德懐術專家學者問卷結果 .................................................. 369. XII  .

(14)  . 表次 表 1-1-1 學生社團幹部的培訓課程 .......................................................................... 7 表 1-1-2 國內外學者對於大學生學習成果之定義 ................................................ 10 表 1-3-1 學生社團幹部分類表 ................................................................................ 15 表 2-1-1 國內外有關課外學習的功能彙整表 ........................................................ 24 表 2-1-2 國內外有關社團活動學習內涵研究 ........................................................ 25 表 2-1-3 國內外對於學習成果之分類 .................................................................... 28 表 2-1-4 課外學習核心能力的操作型定義 ............................................................ 34 表 2-2-1 校園經驗相關理論模式研究變項彙整 .................................................... 39 表 2-2-2 個人—環境互動理論四個模式的定義及面向 ........................................ 40 表 2-2-3 國內外對於校園經驗與學習成果的相關研究 ........................................ 43 表 2-4-1 國內外有關社團幹部學習相關研究 ........................................................ 56 表 2-4-2 國內外有關學生社團學習成果相關研究 ................................................ 59 表 3-2-1 本研究一致程度判別標準 ........................................................................ 72 表 3-3-1 專家學者訪談名單 .................................................................................... 73 表 3-3-2 德懐術專家學者名單 ................................................................................ 75 表 3-3-3 預試樣本資料分布 .................................................................................... 77 表 3-3-4 高等教育學生社團幹部學習經驗題項項目分析摘要表 ........................ 81 表 3-3-5 高等教育學生社團幹部學習成果題項項目分析摘要表 ........................ 82 表 3-3-6 高等教育學生社團幹部學習經驗題項因素分析摘要表(預試問卷) 86 表 3-3-7 高等教育學生社團幹部學習成果題項因素分析摘要表(預試問卷) 88 表 3-5-1 學習經驗與成果問卷發放學校分布 ...................................................... 100 表 3-5-2 高等教育學生社團幹部個人背景資料摘要表 ...................................... 104 表 3-5-3 高等教育學生社團幹部學習經驗題項因素分析摘要表 ...................... 107 表 3-5-4 高等教育學生社團幹部學習成果題項因素分析摘要表 ...................... 109 表 3-5-5 高等教育學生社團幹部學習經驗模型適配度考驗摘要表 ...................115 表 3-5-6 高等教育學生社團幹部學習成果模型適配度考驗摘要表 ...................118 XIII  .

(15)  . 表 3-5-7 高等教育學生社團幹部學習經驗分量表內在結構適配度檢定摘要 .. 120 表 3-5-8 高等教育學生社團幹部學習成果分量表內在結構適配度檢定摘要 .. 121 表 4-1-1 高等教育學生社團幹部學習經驗與成果指標操作型定義 .................. 124 表 4-1-2 高等教育學生社團學習經驗與學習成果指標及指標內涵 .................. 126 表 4-2-1 學習經驗指標及指標內涵統計分析(第一次德懷術調查) .............. 140 表 4-2-2 學習成果指標及指標內涵統計分析(第一次德懷術調查) .............. 151 表 4-2-3 學習經驗與成果指標內涵保留、修改及刪除表 .................................. 155 表 4-3-1 學習經驗第一次、第二次德懷術問卷指標統計比較分析 .................. 158 表 4-3-2 組織經營經驗指標內涵第一次、第二次德懷術比較分析 .................. 159 表 4-3-3 活動辦理經驗指標內涵第一次、第二次德懷術比較分析 .................. 161 表 4-3-4 社團投入經驗指標內涵第一次、第二次德懷術比較分析 .................. 163 表 4-3-5 參加培訓課程經驗指標內涵第一次、第二次德懷術比較分析 .......... 164 表 4-3-6 參與活動經驗指標內涵第一次、第二次德懷術比較分析 .................. 165 表 4-3-7 學習成果第一次、第二次德懷術問卷調查統計比較分析 .................. 166 表 4-3-8 知識整合與應用指標內涵第一次、第二次德懷術比較分析 .............. 168 表 4-3-9 認知的整合與思辨指標內涵第一次、第二次德懷術比較分析 .......... 169 表 4-3-10 自我內在的發展指標內涵第一次、第二次德懷術比較分析 ............ 170 表 4-3-11 人際互動能力指標內涵第一次、第二次德懷術比較分析 ................ 171 表 4-3-12 社會關懷與公民素養指標內涵第一次、第二次德懷術比較分析 .... 173 表 4-3-13 實作能力指標內涵第一次、第二次德懷術比較分析 ........................ 174 表 4-3-14 高等教育學生社團幹部學習經驗與成果指標 .................................... 175 表 4-4-1 高等教育學生社團幹部年級與職務交叉列表 ...................................... 179 表 4-4-2 高等教育學生社團幹部年資與職務交叉列表 ...................................... 180 表 4-4-3 高等教育學生社團幹部每週投入社團時間與職務交叉列表 .............. 180 表 4-4-4 高等教育學生社團幹部學習經驗現況分析 .......................................... 182 表 4-4-5 高等教育學生社團幹部學習成果現況分析 .......................................... 184 表 4-5-1 不同性別之學習經驗差異分析摘要表 .................................................. 189. XIV  .

(16)  . 表 4-5-2 不同學校屬性之學習經驗差異分析摘要表 .......................................... 190 表 4-5-3 不同學校學制之學習經驗差異分析摘要表 .......................................... 191 表 4-5-4 不同學院之學習經驗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 192 表 4-5-5 不同年級之學習經驗差異分析摘要表 .................................................. 195 表 4-5-6 不同社團屬性之學習經驗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 196 表 4-5-7 不同社團幹部人數之學習經驗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 198 表 4-5-8 不同年資之學習經驗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 200 表 4-5-9 不同社團幹部職務之學習經驗差異分析摘要表 .................................. 202 表 4-5-10 進入大學前的社團經驗之學習經驗差異分析摘要表 ........................ 203 表 4-5-11 每週社團投入時間之學習經驗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 205 表 4-5-12 不同個人背景與學習經驗之差異綜合摘要表 .................................... 207 表 4-5-13 個人背景變項具有解釋力之自變項關係摘要表 ................................ 212 表 4-5-14 個人背景變項對學習經驗迴歸分析摘要表 ........................................ 213 表 4-6-1 不同性別之學習成果差異分析摘要表 .................................................. 217 表 4-6-2 不同學校屬性之學習成果差異分析摘要表 .......................................... 219 表 4-6-3 不同學校學制之學習成果差異分析摘要表 .......................................... 220 表 4-6-4 不同學院之學習成果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 221 表 4-6-5 不同年級之學習成果差異分析摘要表 .................................................. 224 表 4-6-6 不同社團屬性之學習成果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 225 表 4-6-7 不同社團幹部人數之學習成果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 227 表 4-6-8 不同年資之學習成果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 230 表 4-5-9 不同社團幹部職務之學習成果差異分析摘要表 .................................. 231 表 4-6-10 進入大學前的社團經驗之學習成果差異分析摘要表 ........................ 232 表 4-6-11 每週社團投入時間之學習成果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 234 表 4-6-12 不同個人背景與學習成果之差異綜合摘要表 .................................... 236 表 4-7-1 學生社團幹部個人背景變項與學習經驗之相關係數摘要表 .............. 241 表 4-7-2 相關係數的強度大小與意義一覽表 ...................................................... 241. XV  .

(17)  . 表 4-7-3 學習經驗與學習成果各面向相關程度摘要表 ...................................... 243 表 4-7-4 學生社團幹部個人背景變項、學習經驗之共線性估計摘要表 .......... 243 表 4-7-5 個人背景、學習經驗與「知識整合與應用」階層迴歸分析表 .......... 246 表 4-7-6 個人背景、學習經驗與「自我內在的發展」階層迴歸分析表 .......... 249 表 4-7-7 個人背景、學習經驗與「人際互動能力」階層迴歸分析表 .............. 252 表 4-7-8 個人背景、學習經驗與「認知的整合與思辨」階層迴歸分析表 ...... 255 表 4-7-9 個人背景、學習經驗與「社會關懷與公民素養」階層迴歸分析表 .. 258 表 4-7-10 個人背景、學習經驗與「實作能力」階層迴歸分析表 .................... 261 表 4-7-11 個人背景、學習經驗與學習成果具有解釋力之自變項關係摘要表 263 表 4-7-12 個人背景、學習經驗、學習成果符合度解釋模式之分析摘要表 .... 268 表 4-7-13 本研究假設驗證結果摘要表 ................................................................ 270   .  . XVI  .

(18)  . 圖次 圖 2-2-1. I-E-O 模式 ................................................................................................ 37. 圖 3-1-1 研究架構圖 ................................................................................................ 65 圖 3-2-1 研究流程圖 ................................................................................................ 69 圖 3-2-2 建構指標架構圖 ........................................................................................ 70 圖 3-5-1 學習經驗題項測量結構原始模式 ...........................................................113 圖 3-5-2 學習經驗題項測量結構修正模式 ...........................................................114 圖 3-5-3 學習成果題項測量結構原始模式 ...........................................................116 圖 3-5-4 學習成果題項測量結構修正模式 ...........................................................117      . XVII  .

(19)  . 第一章. 緒論. 本研究探討大學生於擔任社團幹部時的學習內涵以及學習的成果,並建構 學生社團幹部的學習經驗與成果指標,最後進行實證調查研究,探究學生社團 幹部的個人背景因素、社團學習經驗與學習成果的關係。本研究結果期能作為 各校在推動學生社團教育方面,可以藉由本研究之指標,了解學生社團幹部的 期望與看法,亦可瞭解學生學習與成果的關係,增進社團幹部的學習成果。本 章共分五節。第一節,說明本研究的背景與動機;第二節,說明研究目的與問 題;第三節,針對本研究的重要名詞進行闡釋;第四節,說明研究範圍與限制; 第五節,說明本研究的貢獻與重要性。.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壹、 研究背景 一、校務研究帶動各校重視學生的學習成果 校務研究源自於美國,迄今不只在美國生根,也拓展至全球其他地區,在 我國高等教育中則是近幾年才出現的名詞。美國高等教育機構,例如哈佛大學、 史丹佛大學及北德州大學等知名大學,對於校務研究極為重視,除了公布例行 的調查數據,更透過長期蒐集的數據進行學術的研究,其中也包含學生的學習 成果等資料。美國高等教育機構大多設有校務研究的機制,除進行校務研究分 析外,也將校務相關資訊公布於網頁,以供校內外人士瀏覽,公布內容除了學 校的基本數據資料,更有許多校務資料的研究,如學生的校園經驗、學生事務 相關議題或是方案的成效等。陳明國(2018)指出我國在 104 年公布「教育部 補助大學提升校務專業管理能力計畫審查作業要點」 ,除鼓勵各校應建立學生學 習成效評估與提升機制,並設置校務研究辦公室,投入資源於校務研究,也期 盼藉此提升各校對於校務的專業管理能力,善用資源以提升學生學習成果。 教育部所公布的高等教育深耕計畫的計畫緣起中提及, 「以學生學習權取代 國家教育權」 ,尊重學生學習權,是二十一世紀的教育主流。高等教育的發展也. 1  .

(20)  . 需要回歸教學現場中最根本的課程、師資和教學,讓學生真正成為教育的主體, 並以改善教學品質及提升學習成效為核心(教育部,擷取自 https://www.edu.tw/News_Content.aspx?n=D33B55D537402BAA&s=333F49BA44 80CC5B)。推動重點中的「提升高等教育品質,促進學生有效學習,發展學校 特色」、「建立支持及協助學生發展機制」也都與學生學習及發展有關。其規劃 理念以學生學習成效為主體,並藉此培養學生關鍵基礎能力及就業能力,也將 「提升學生學習成效」、「培養學生創新創意能力」等列為其績效指標,亦與大 學提升校務專業管理能力計畫審查作業要點中,有關學生學習成效評估與提升 機制內容相呼應,顯見透過校務研究提出促進學生學習成果的可行策略已成為 趨勢。 因此,在國家教育政策及各校重視校務研究的趨勢下,如能蒐集分析有關 學生學習經驗與學習成果的各項數據,進而將結果做為決策依據或自我改善措 施,相信對於促進學生的學習及成果成效將有莫大的助益。. 二、學習成果與評量應具多元面向並重視社團學習的校園經驗 由於學生的學習取徑可分為課內與課外,如欲完整闡述學生的學習成果, 則課內、外的學習成效均應加以探究。學生課外學習的成果,可由許多層面加 以評量,例如在校園經驗中,社團活動的參與是重要的學習活動,也是學校培 養學生具備核心素養能力的要項。大學生參與社團是學校培養學生具備核心素 養能力要項之一,學生從參與中所獲得的經驗被視為是往後投入職場相當重要 的背景條件,尤其具幹部歷練者更是企業界所想爭取的對象。 美國學者認為良好的校園經驗,除了有助於提升學生的專業知識與技能, 更能促進學生在價值、態度、抱負、信念和行為的轉變(Astin, 1985)。我國學 者亦指出校園經驗係指學生在校園中參與學術以及非學術領域的各種學習歷程, 而非學術領域的部分則是指學生在課堂之外所參與的各類活動 (陳金貴,2001) 。 張雪梅(2005a)、Pascarella 與 Terenzini(2005)另指出校園經驗對學生課外學 習成果具有正向關係。劉若蘭、楊昌裕(2013)亦認為校園經驗對於大學生的 能力發展具有正向的影響。 2  .

(21)  . Miller、Bender 與 Schub(2005)更具體指出,學生事務工作人員(以下均 以學務人員稱之)有責任營造提升學生學習的校園環境,並考量學生的需求, 設計各種方案與措施,以發揮學務工作的效能,並促進學生發展。學者亦認為 課堂內以傳授專業知識為主,但能否健全學生的發展,使之成為人才,蔚為國 用,則必須要靠課外學習的輔助(張雪梅,2003)。 除認為大學生的學習取徑可分為課內與課外,學者也指出學務人員可於課 堂內、外,透過各種服務、方案與環境,協助學生的發展與學習,並成為實現 高等教育目標的重要環節,學務人員應藉由各種與學務工作有關的方案或活動 豐富學生的校園學習經驗,厚植學生軟實力(黃玉,2005) 。同時在方案的設計 過程中應探究學生的想法與期待,才能發揮其應有的教育功能 (劉若蘭,2008a) 。 因此學生參與校園活動、社團活動的經驗都是學生在課外學習領域的重要環節。 高等教育提供了學生學習的機會,學生學習經驗與學習成果的展現備受各界重 視(陳明國,2018)。 大學校園除了提供課堂內專業課程的學習,亦提供了課外領域的學習,因 此大學生的學習取徑可概分為課堂內與課堂外,其中專業課程的部分,係由教 師透過教學、實習、實驗等各種方式傳授專業知識;在課外領域的學習,則有 賴各種活動方案的設計,引導學生參與、體驗與反思,以獲得學習的成效。然 而無論是課堂內或是課堂外的學習,都應在學生參與學習歷程後透過評量予以 檢視,以探究學生在學業、人際、情意等多元面向的學習成果。 就前述可知,學生的學習成果評量需多面向考量,並將校園經驗做為檢視 學生的學習成果之一。學者亦普遍認為學生在校園的經驗,將有助於學生的學 習成果,其中社團學習是個重要的校園學習經驗,在進行學生成果評量時更應 予以重視。. 三、我國高等教育學生社團的發展與學習多元化 我國大專校院學務工作體制,隨時代背景而變動,其中包含學生社團的發 展及輔導工作。民國 83 年大學法明訂,學務工作包括心理輔導、生活輔導、課 外活動指導、衛生保健及其他輔導等項。各校輔導學生社團均由課外活動組負 3  .

(22)  . 責,每個社團大多聘有社團輔導老師,且為強化輔導知能,約有三分之二的學 校定期辦理研習活動。各校為輔導社團正常發展,大多數學校均辦理社團評鑑、 社團負責人研習、社團幹部研習等(黃玉、劉若蘭、劉杏元、林至善、柯志堂、 楊昌裕,2004)。 我國高等教育隨著社會民主風氣的改變,對於學生社團的發展與學習有著 許多影響,各校針對學生社團的輔導內容、方式,以及安排的培訓課程內容也 都有所不同,更呈現出多元化的學習。 (一)70 年代學生社團發展與學習 70 年代是救國團對全國大專校院學生社團活動影響力的顛峰時期,學生皆 認為擔任救國團服務員是件無上的光榮,服務員將所學習的知能及技能帶回自 己的學校,從而影響就讀學校的社團運作。因此救國團的活動內容直接影響各 校在規劃學生社團幹部訓練之內容,也間接影響各校系學會、各屬性社團的迎 新及幹部訓練安排。 (二)80 年代學生社團發展與學習 80 年代的社團,受當時社會大環境變化的衝擊,如黨、報禁的開放,准許 有街頭遊行抗議,以及大幅度開放電台、電視台設立,如雨後春筍,使得當時 校園內的社團活動,也深受影響。有人形容 80 年代學生社團是處於春秋戰國時 代,頗為貼切(黃玉等人,2004)。 (三)90 年代學生社團發展與學習 林至善(2000)指出 80 年代末期,隨著解嚴、解除黨禁、報禁,使社會呈 現自由、開放、民主、多元的氣氛,威權時代的結束,民主溝通時代的來臨, 衝擊 90 年代大學校園社團活動的生態,影響是深遠、長久的。90 年代有三件事 深深影響學生社團活動的發展與學習,分別為 1994 年針對大學法進行修正、1997 年教育部頒布「鼓勵大專院校學生社團帶動中小學社團發展實施要點」、1998 年教育部頒佈「推動校園社團發展方案」 ,使得學生社團有了更多元的校園參與 經驗,也因為參與社會服務的工作,多了許多與社會大眾接觸的機會。 4  .

(23)  . (四)21 世紀學生社團發展與學習 2002 年由從事學生社團教育及輔導的實務工作者成立了學生社團教育的專 業團體「中華學生社團教育學會」 。該學會之宗旨為:透過社團活動之輔導,建 構社團學的理論與實務發展之基礎,提昇學生領導知能,促進學生發展,落實 全人教育之理念。該學會並安排有『社團經營師』學生班及教師班的認證課程, 提供實務工作者及學生社團成員對於社團經營的學習 (中華學生社團教育學會, 擷取自 http://www.essot.org.tw/) 。除成立專業團體外,教育主管機關亦鼓勵學生 社團從事社會服務、國際志工服務等活動,使得學生社團的發展與學習更多元 及豐富。. 四、教育部社團評鑑導引各校對於學生社團學習成果的重視 教育部為促進大專校院學生社團活動進步與發展,輔導學生落實大學社會 責任(USR),每年皆舉辦「全國大專校院學生社團評選暨觀摩活動」(以下簡 稱全社評) ,藉由對學生參與社團經營的肯定並提供相互交流的機會,以提升社 團活動之教育功能(教育部,2019) 。其目的之一在於透過大專校院學生社團參 與評選暨觀摩活動過程,建構各校間相互交流與學習之平臺,以提升各大專校 院學生社團之經營品質及活動辦理成效。其二為藉由各大專校院學生社團之參 與,持續引導各大專校院強化對於學生社團活動的重視,促進學生社團之永續 發展,強化學生參與課外活動之教育功能,提升大專學生進行社會參與之多元 能力(教育部,2019)。 教育部主辦之全國性學生社團評鑑已行之多年,原委託救國團辦理,但是 自民國 88 年起則開始委由各大專校院承辦,但其目的仍為藉由社團評鑑對學生 參與社團經營的肯定,並提供相互交流的機會,以提升社團活動之教育功能。 此項全國性學生社團評鑑亦獲專家學者的認同,張同廟(2003)認為希望能藉 由評鑑來瞭解社團現況、尋求改進與卓越、進而提升活動辦理水準與品質。吳 振邦(2017)認為社團評鑑的指標應該能夠接合課外活動核心能力的相關指標, 以確定社團活動所提供的內容,無論是透過活動方案的參與或是社團經營的籌 劃,能夠有效提供培養或提升社團參與者課外活動核心能力的機會。 5  .

(24)  . ACPA 與 NASPA(2004)在 Learning Reconsidered A Campus-Wide Focus On The Student Experience 中的「評估與評鑑(Assessment and evaluation)」中指出, 學生事務必須去評估整體學生的學習、追蹤、紀錄和評鑑活動辦理經驗,以實 現學生事務工作綜合大學學習成果的角色。這種對所有領域的學生學習進行系 統和一致的評估應該是一種生活方式及機構文化的一部分。在適當的規劃和實 施的情況下,這樣的評估可以有效地幫助機構確定優先事項、分配資源並提升 學生的成果。張同廟(2003)提及,社團績效的優劣取決於社團活動的成果, 可分別從個人、團隊及實踐三個層次來觀察評斷,在這些動態的過程中透過成 員的努力匯聚而成的檔案資料將會對增進社團績效有所助益。因此,社團評鑑 之指標應能有效的檢核社團在個人參與、組織運作及活動成效這三個層面上的 的成果,以期能透過社團評鑑達到引導社團經營發展的積極目的。 109 年全國大專校院學生社團評選暨觀摩活動實施計畫的評分標準分成共 通性評分項目佔 40%,社團活動績效評分項目佔 60%。其中共通性評分項目區 分為組織運作(25%)及資源管理(15%)兩個評分細項,而社團活動績效評分 項目則聚焦於規劃與執行(35%)及特色與績效(25%)兩個評分細項(教育部, 擷取自 https://nsa.thu.edu.tw/1.php)。因著教育部的社團評鑑指標,各校亦將以 之作為學校的社團評鑑指標,引導各校學生社團的經營運作及學習方向,以及 重視學生社團學習的成果。. 貳、 研究動機 一、探討學生社團幹部的學習經驗有助於規劃輔導措施 我國高等教育機構對於學生社團的輔導,大多投入於「社團幹部」的輔導, 少有針對社員規劃輔導措施。學生社團幹部的學習經驗包含從上任至卸任中間 的學習過程,包含社團幹部研習、講座、社團課程、辦理活動等學習經驗。 黃玉(2001)的研究指出社團經驗影響台灣大學生心理社會發展,參加社 團且有幹部經驗的學生在所有向度的心理社會發展(除成熟人際關係外)能力 感、情緒管理、從自主走向互賴、建立自我認定、目標、整合的發展,顯著高 於未參與者或只當社員者。. 6  .

(25)  . 張同廟(2007)的研究也發現,社團幹部的人格特質愈正向,其領導能力 的表現亦會愈強,兩者間具有顯著正相關,且人格特質對領導能力有正向顯著 預測效果。 蔡志賢(2016)極力強調社團幹部研習的重要,關係著社團的行政運作、 活動辦理,是非常關鍵的因素,研習的內容則包括社團業務交接及經營理念兩 個部分。 上述學者的研究可以看出各校社團輔導單位對於「社團幹部」的安排,提 供許多的學習經驗,但確少有針對一般社員進行特別的培訓、研習等安排。研 究者 20 餘年的社團輔導經驗亦發現有此種現象,主要在於能與社團輔導單位學 務人員直接互動,或獲得指導及培訓的機會者,大多數在於擔任學生社團幹部 方有此種機會。高等教育機構及民間團體所提供的學習機會,亦僅針對「社團 幹部」 。因此,本研究為了瞭解學生社團幹部的學習經驗內涵,蒐集國內針對學 生社團的培訓課程,包含中華學生社團教育學會針對社團幹部所開設的「社團 經營師」第 1 期至第 45 期的課程、救國團 105 年至 108 年的「暑期大專學生社 團負責人研習會」及「大專學生社團負責人研習會(歲寒三友會)」課程,以及 部分大學校院的學生社團幹部培訓課程等。茲將課程內容整理如表 1-1-1。 表 1-1-1  學生社團幹部的培訓課程  辦理單位. 社團培訓課程名稱 社團會議管理、社團檔案管理、社團評鑑、活動企劃與 執行、簡報製作與報告技巧、社團服務學習與反思帶領、 社團年度計畫、社團財務規劃、社團經營、社團行銷與. 中華學生社團教育 學會「社團經營師」 課程. 公關網路應用、以 SWOT 分析社團經營發展、團體動力 學、時間管理、人資管理與培訓制度、社會關懷、社團 法律實務、人際溝通、如何規劃活動彰顯社團特色、社 團領導與溝通、社團經歷如何轉化為就業力、同質性與 異質性社團的跨界合作、專案管理與實作技巧、粉專經 營與文宣品製作、從桌遊世界體驗社團經營、社團傳承 與反思 (續下頁) 7.  .

(26)  . 辦理單位. 社團培訓課程名稱 社團經驗交流、玩出社團力、社團經營與法律實務、領 導與溝通、社團檔案管理與評鑑、活動的危機處理及預. 救國團暑期大專學 防、活動企劃與執行、新媒體經營與社群行銷、企劃書 生社團負責人研習 撰寫與預算編列、美工海報與文宣、團康技巧與運用、 會 年度計畫與財務規劃、社團議事與有效討論、社團凝聚 力與創新發展、溝通協調、活動設計與規劃 社團經驗交流、社團經營與法律實務、社團經營與管理、 活動設計與規劃、活動場域選擇與安全、網路社群與社 團行銷、自我領域突破與成長、團體動力、公共參與與 志願服務、魅力領導與溝通、社團人生與價值創造、品 救國團冬令大專學 牌行銷、社團檔案管理與評鑑、活動的危機處理及預防、 生社團負責人研習 創意活動設計與規劃、企劃撰寫、活動帶領、晚會主持 會(歲寒三友會) 與設計、社團的本質與意義、社團公關與資源募集、社 團負責人的讀書與生活、溝通協調、突破框架的思維、 生涯探索、認識科技時代現象、領導與溝通、時間管理、 個人魅力行銷 身心平衡-情緒調適、角色認同、溝通技巧、專案管理、 逢甲大學學生社團 時間管理、簡報製作與表達技巧、管理與領導、經驗與 領導人培訓課程 知識傳承 自我管理、專案管理、資料應用分析、法律素養、情緒 調適、問題思考與引導、壓力調適、幹部定位、如何進 逢甲大學學生社團. 行決策、團體動力、活動企劃與執行、經費控管、產物. 幹部培訓課程. /器材保管、文書工具運用(含檔案管理) 、海報製作(含 POP)、社群經營(含互動數據分析) 、攝影技術、活動 評量與考核. (續下頁) 8  .

(27)  . 辦理單位. 社團培訓課程名稱 生涯規劃、問題解決、溝通表達、團隊合作、健康生活、. 逢甲大學學生社團 社會參與、多媒體操作技巧、企劃書撰寫、個人溝通表 幹部學習課程 達、健康與飲食管理、環境關懷、個人成長 社團經營實習(一)、社團經營實習(二)、社團行銷實 務、社團領導培訓方案規劃與實施、社團評鑑規劃與執 行、團體動力學、人際關係、組織行為、管理學、行銷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管理、領導概論、社團經營與領導、活動專案企劃、活. 社團人專業領導培. 動規劃原理、行政溝通與協商、危機處理、人力資源管. 力學分學程. 理、人力資源發展概論、教育評鑑、倫理學、多元文化 教育、美育原理、美學、演出企劃與製作、藝術概論、 多元文化、多元視野的道德判斷、人權探索與公民行動、 音樂鑑賞、舞蹈鑑賞 團隊破冰與共識建立、團隊組織與角色分工、企劃設計. 淡江大學社團學習 與構思、團隊溝通、企劃書成果發表、團隊激勵與反思、 與實作課 自我管理規劃、活動行銷與技巧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由表 1-1-1 可以看出這些學生社團幹部培訓課程,提供了學生學習的經驗, 除組織經營的學習外,亦包含個人的學習。因此本研究希望可以藉由了解學生 社團幹部的學習經驗內涵,進而探討及規劃有利於學生社團幹部學習的輔導措 施。這是本研究的第一個動機。. 二、學生社團幹部學習成果的評估機制需要被建立 過去許多研究曾針對學生學習成果與評量方式進行深入探討。蘇錦麗 (2009a)指出美國教育評鑑聯合標準委員會(Joint Committee on Standards for Educational Evaluation)對於學習成果的定義係指對於學生特定學習期望的敘述, 包括學習、發展與表現等面向。黃淑玲(2010)則提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 UNESCO)所出版的《品 9  .

(28)  . 質保證與認證:基本辭彙與定義錄》中所定義的學習成果係指當學習者在接受 一個完整學習歷程後,被期待應具備並能夠加以呈現的智能與技術。楊瑩(2011) 也提及歐盟(European Union, EU)將「學習成果」定義為:當學生在完成一段 期間的學習歷程後,所被期待應具備的資格與能力。國內的相關研究指出學習 成果係指學生藉由教育歷程後所獲取之學習成就,並可成為個人能力的總和(林 義男,1988;劉若蘭,2008b;劉若蘭、楊昌裕,2009)。茲將國內外專家學者 對於學生的學習成果的定義整理如表 1-1-2。 表 1-1-2 國內外學者對於大學生學習成果之定義  學者. 年代. 學習成果的定義. Astin. 1993 係指學生人格、知識、技術、態度、價值、信念與行為。. Spady. 1994 學生在經歷一段學習經驗後,所展現出的高品質、高峰表 現。. 張雪梅. 1999 學生在經歷教學過程後所獲得的系統化的教育成果。. Rogers. 2002 學習成果係指學生完成課程或活動之後,預期其可具備的 知識與能力。. 蘇錦麗. 2009 係指對於學生特定學習期望的敘述,包括學習、發展與表 現等面向。. 劉若蘭、 楊昌裕 黃淑玲. 2009 學習成果係指學生藉由教育歷程後所獲取之學習成就,並 可成為個人能力的總和。 2010 學習者在完成一段學習歷程後,所被期待應展現的智能與 技術。. 楊瑩. 2011 學生在完成一段期間的學習歷程後,所被期待應具備的資 格與能力。. 彭森明. 2013 任何經由學習歷程所得到的新知識、技能、行為等多元面 向的改變,皆可視為學習成果。.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10  .

(29)  . 就表 1-1-2 專家學者對於學習成果的看法,不難發現學者們對於學習成果有 著高度的共識,並一致認為學習成果是需要一段時間的學習歷程後,能夠展現 出在知識、技能、行為等方面的改變,而且學習成果應包含課堂外的學習經驗。 對於學生學習成果的評量,美國高等教育協會(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Higher Education)強調在評量過程中,應先訂定預期的學習目標與標準,之後 再檢視達到這些標準的程度,以期能達到高等教育品質維持的目的。楊瑩(2011) 指出歐洲職業發展中心在 2008 年的研究報告曾提到,許多國家對於學習成果, 常常以「能力」(competence)加以表示,而該中心 2009 年的研究報告更具體 指出,「能力」可分為三類:分別是工具的能力(instrumental)、人際的能力 (interpersonal)及系統的能力(systemic),並透過多元的方式加以評量。由此 觀之,學習成果與能力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李坤崇(2010)、吳京玲(2011) 亦指出核心能力係指大學生在畢業後應具備的關鍵、重要且具競爭力的知識、 技術及態度,以面對未來環境與社會或就業的能力。我國在「100 年大學校院校 務評鑑實施計畫」中,更是首度將核心能力的具備程度作為學習成果的評量的 指標。根據上述相關研究,顯見透過核心能力具備程度的探究來評斷學生的學 習成果,已是一個重要的評估機制。 學生社團幹部為社團運作的關鍵,其學習經驗與學習成果的評估機制應被 重視及建立。然而過去國內高等教育機構對學生學習成果的評量,並未全面針 對學生在課外領域學習成果進行探究,對於其影響因素亦沒有系統性的加以探 究,僅有零星論文進行探討。因此本研究的第二個動機即希望探究學生參與社 團並擔任社團幹部的學習經驗,可以建立評估機制評估其學習成果,以做為高 等教育機構評量學生社團幹部學習及成果的參考。. 三、過去研究較少收集學生社團幹部的學習經驗,致使實務工作者 難以運用 本研究以「社團幹部」搜尋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共計有 2 篇碩 士論文,分別為劉麗娜(2007)的「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學生社團幹部組織承諾 相關影響因素研究」及黃宏嶈(2019)的「體驗教育課程對大學社團幹部人際 11  .

(30)  . 能力影響之研究」 。以「學習經驗」搜尋,共計有 29 篇博士論文、299 篇碩士論 文,但研究內容觸及有關社團學習經驗者僅 5 篇論文,分別為白紫‧武賽亞納 (2010)的「大學原住民專班學生民族文化教育學習經驗研究─以實踐大學為 例」 、林淑(2011)的「大學生參與結合學生社團之服務學習經驗及其與就業力 關係研究─以台灣北區大學生為例」 、葉昌智(2013)的「大學生課外學習經驗 與其畢業後生活適應關係之研究─以某大學校友為例」 、薛安(2017)的「大學 生課外學習經驗與生涯成熟態度之關係研究─以中部地區私立大學為例」 ,以及 李偉雄(2017)的「大學生參與服務學習與轉化學習經驗之研究」 。以「學習成 果」搜尋,共計有 8 篇博士論文、90 篇碩士論文,但研究內容觸及有關社團學 習成果者僅 4 篇論文,分別為張凱婷(2010)的「大學生家庭背景、入學特質、 校園經驗與學習成果之研究」 、楊上萱(2011)的「影響大學生服務學習課程學 習成果之相關因素研究-以國立臺灣大學為例」、許晏琦(2017)的「淡江大學 社團課程學習成果及其與相關因素關係之研究」 ,以及陳明國(2018)的「大學 生課外學習成果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從校務研究策略觀點探析」 。另外以「社 團幹部」搜尋華藝線上圖書館,亦與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相同結果, 期刊文章則有 24 篇。許多研究都指出課外學習、課外活動、社團活動、社團參 與及社團幹部學習的重要性,但卻少有針對學生社團的學習經驗進行綜合研究, 並將學生社團幹部學習經驗與學習成果進行檢驗。 綜合上述研究,本研究將探究學生社團幹部對於學生社團幹部學習經驗與 學習成果的看法及認知,以便提供實務工作者規劃學生社團幹部的學習,並得 以呈現其學習成果,這是本研究的第三個研究動機。. 12  .

(31)  .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壹、 研究目的 基於前述之研究背景與動機的闡述,本研究擬訂之研究目的如下: 一、建構高等教育學生社團幹部學習經驗與學習成果指標。 二、了解高等教育學生社團幹部學習經驗與學習成果之概況。 三、探究高等教育學生社團幹部不同個人背景變項在學習經驗與學習成果之差 異情形。 四、探究高等教育學生社團幹部個人背景變項、學習經驗與學習成果之關係。. 貳、 研究問題 根據上述研究目的,本研究將探討的問題如下: 一、高等教育學生社團幹部學習經驗與學習成果指標為何? 二、高等教育學生社團幹部學習經驗與學習成果之概況為何? 三、高等教育學生社團幹部不同個人背景變項在學習經驗與學習成果之差異情 形為何? 四、高等教育學生社團幹部個人背景變項、學習經驗與學習成果之關係為何?. 13  .

(32)  . 第三節. 重要名詞釋義. 壹、 學生社團幹部 社團活動是否能順利推展,社團目標是否達成,必須仰賴社團負責人有效 地結合社員,集眾人之力,發揮團隊合作的精神,共同策劃社團的事務(羅志 明,1988)。 毛本鈞(1985)指出,社團幹部是社團的骨幹,其人選適當與否,將影響 整個社團活動的成敗,社團幹部除依執掌分工外,更重要的是需不畏困難、甘 苦共同發揮團隊精神。傅木龍(2000)也認為社團幹部是社團健全發展的關鍵, 為了促進社團的健全發展,社團幹部應在觀念上、作法上、及個人涵養上有所 精進。陳昭雄等人(2004)指出若從各校鼓勵學生參與社團活動的工作視之, 如何透過年度內組織研習活動,培養優秀的社團幹部人才,協助及督促建立社 團傳承機制,延續並發揚社團的優良傳統,都是各校在推動學生社團活動時應 注意的事。劉麗娜(2007)認為社團幹部是社團經營不可或缺的角色,社團的 經營與發展除了必須靠社團負責人用心外,更需有堅強的幹部群,大家同心協 力,分工合作才可完成社團目標。 綜合上述研究指出社團幹部之重要性,因此本研究針對「學生社團幹部」 進行定義,以便後續研究進行。學生社團依據各社團的組織章程,在社團負責 人之下設有不同的社團幹部,社團幹部即因不同組(股)別的分工負責統籌並 執行相關的社團運作工作。劉麗娜(2007)將學生社團幹部定義為「社團幹部 係指在社團負責人之下(不包含社團負責人本身)的顧問(或監事) 、副社(會) 長,以及各組(股)組(股)長、及其組(股)員。」 。然而,本研究在探究學 生社團幹部學習及成果時,因為需要探究學生參與及投入的學習及成果情形, 因此將社團幹部定義為「社團負責人、顧問(或監事) 、副社(會)長,以及各 組(股)組(股)長、及其組(股)員。」 。另外針對學生社團之定義,將參考 教育部組織業務職掌,排除全校性「學生會」組織,以系學會、學生社團組織 等作為本研究所稱「學生社團」。 學生社團幹部乃依據各社團的組織章程而安排,然而社團幹部的稱謂又因 各社團的組織章程規定有所不同,因此本研究搜尋多所大專校院社團網站後, 將學生社團幹部進行分類如表 1-3-1,以便未來編製問卷時進行學生社團幹部的 分類。. 14  .

(33)  . 表 1-3-1 學生社團幹部分類表  類別. 學生社團幹部稱謂. 社團負責人. 社長、會長、團長、大隊長、群長. 副社長. 副社長、副會長、副團長、副隊長. 顧問. 總務. 活動. 教學 公關 文書資訊. 顧問、總幹事、總召、隊務指導、執行秘書、行政祕書、秘書、 經理、管理、研發、行政、人事管理、執行長 總務、財務、事務、器材(儀器) 、財政、生活、出納、會計、 司庫、譜務、場務、樂管、空間、生輔 體育、體幹、機動、活動、美宣、美工、宣傳、攝影、燈光、 舞監、設計、住宿 教學、課務、實作教學、課程、學術、進修、靈修、操偶、指 揮 公關、行銷 文書、資訊、網管、編輯、資訊文書、網宣、網新、小編、資 網部、檔案部、網製、紀錄、新聞、文海 正(副)家族長、小家長、聯隊長、議長、主席、服務隊隊長、. 其他. 儲備幹部、社友會長(老人會) 、幹事、衛生、諮服、諮詢組、 家督、企業接洽、儲幹長.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貳、 學生社團幹部學習經驗 教育部訓育委員會(2004)針對學生的學習提供了許多方案/活動,包括 服務學習、品德教育、性別平等教育、新生定向、勞作教育、宿舍生活教育、 健康促進、生命教育、服務學習、人權法治、特色主題計畫、國際交流等,學 生在參與中可以累積其學習經驗。 美國「高等教育標準促進評議會」 (Council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tandards in Higher Education,簡稱 CAS)指出,學校的實務工作者也為學生實施培訓, 以幫助他們實現目標,主要是與他人合作;每年為學生社團和組織提供持續性 15  .

(34)  . 的學習活動;教育學生關於制訂制度政策、相關法律事務和財政責任;調解個 人與群體之間的衝突;鼓勵計畫實施中的創新和責任;提供實踐領導和組織技 能的機會;將課堂上獲得的知識與實際操作相結合;指導道德、多元化和其他 的價值觀。可知 CAS 認為校園活動輔導人員的作用與學生參與體驗的質與量有 關,進而與學生的發展有關。 學生參與了社團,開啟了社團學習經驗的累積,例如牛津聯盟透過課堂活 動提供教育機會,以討論文學和詩歌,並從事及參與娛樂活動,如今許多的社 團和組織為學生提供了參與校園生活的機會。大學教育及經驗涉及課堂外所發 生的事情,甚至多於課堂上的學習內容。校園活動部分地描述了為學生和學生 建立的社團和組織的共同努力,包括但不限於治理、領導、服務、文化、社會、 多樣性、娛樂、藝術、政治和宗教活動(CAS, 2015)。 Astin(1993)的研究發現,參與社團活動對學生的發展和成長是正面的, 社團活動的參與,是培養學生多元能力的重要管道。黃玉(1996)認為社團中 的領導經驗更可以促進學生教育參與及目標發展。林合懋、嚴嘉琪(2011)亦 認為社團的多樣化可以讓學子學習人格的彈性,培養多元的能力及價值觀,並 進而影響生涯的選擇。 綜合上述研究,可知我國教育部及美國「高等教育標準促進評議會」 (CAS) 都指出,學校的實務工作者為學生安排活動、培訓等內容,在於幫助他們實現 目標,這些都與學生的學習發展有關。學生參與了社團,開啟了社團學習經驗 的累積,而社團活動的參與乃是培養學生多元能力的重要管道。學生參與組織 運作、辦理活動、參與培訓課程、投入的質與量,以及參與社團活動累積其學 習經驗,而學生社團幹部也因經歷過社員的階段學習後,選擇擔任社團幹部而 參與不同於社員的學習經驗。本研究亦查詢國內幾所大專校院的網頁訊息,各 校針對學生社團幹部所規劃的學習內容,多數提供了社團幹部研習、社團課程、 講座、活動辦理、成果發表等學習經驗。因此,本研究針對學生社團幹部的學 習經驗,歸納整理為以下幾項:. 16  .

(35)  . 一、 組織經營經驗:學生參與學生社團組織活動,培養人際溝通等與領導有關 的知能,藉由參與社團組織的各項事務,以獲得組織經營方面的學習經 驗。 二、 活動辦理經驗:透過社團活動的承辦,能進一步培養學生多元能力,以獲 得辦理活動的學習經驗。 三、 社團投入經驗: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投入的質與量,得以評量其校園經驗。 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如投入較多的時間、心力與精神,對於其自我成就與 學習經驗,將會有較高的滿意度。投入社團時間越長、心力越多,且能積 極參與校園活動的學生,其學習成長越多,也將獲得學習經驗。 四、 參與培訓課程經驗:參與學校或社團的培訓課程,以獲得社團經營的知識 及技能,累積其學習經驗。 五、 參與活動經驗:參與社團活動愈多者,其認知成熟也愈高,且社團活動參 與是學生培養多元能力的重要管道,以獲得學習經驗。 基於上述有關學生社團幹部的學習經驗,本研究蒐集相關學生社團幹部學 習的研究,以及透過專家學者訪談及問卷調查,歸納學生社團幹部的學習經驗 指標及內涵,並編製問卷測量學生社團幹部的學習經驗,最後發展學生社團幹 部學習經驗量表。在量表各變項得分越高,表示學生自評該項經驗越豐富。. 參、 學生社團幹部學習成果 學習成果係指學生在學校中的所有學習結果,該結果是學生在經過一段時 間系統化教育的結果;該結果並非先天或自然的,是經由教育歷程所獲得的學 習成果與發展潛能;也是個人能力的總和,包含認知、情意表達、以及社會生 活觀念與實踐能力等學習結果(黃世雄,2008) 。學習成果,簡言之係指學生在 經歷學校所提供的教學後所學到的東西,亦即學生在學習歷程後,真正獲得與 擁有的能力。Astin(1993)針對大學教育對學生的衝擊的研究中指出,學習成 果可分為高層次的心理運作,包括邏輯與推理的認知面向,以及有關學生的態 度、價值、自我概念、抱負及日常行為在情意面成果表現的非認知面向。根據 Rogers(2002)的看法,學習成果類似核心能力。Rogers 並於 2008 年再次指 17  .

(36)  . 出學習成果可作為預測學生完成課程或活動之後,所具備的知識與能力(引自 蔡志賢 2012) 。美國教育評鑑標準聯合委員會指出學習成果係指對於學生特定學 習期望之描述,亦即學生在完成課程、學程或學位之後,應該知道與理解什麼, 以及運用所知將能夠做些什麼(蘇錦麗,2009b)。李麗君(2014)彙整許多學 者看法後提出學生的學習成果通常包括:知識與理解力、態度與價值觀、實際 技能與行為上所展現的能力,亦即認知能力、情意能力、技術能力以及行為能 力。 美國 CAS(2015)指出學習成果的評量應包含知識的獲取、建構、統整及 應用;認知的複雜性;自我內在發展;人際能力;人道主義和公民參與;實作 能力等六個領域。六大領域包含認知面、人際面與情意面的發展,並將肯認多 元文化與國際視野的能力列為重要的學習成果,以凸顯人道主義和公民參與的 重要性。 基於上述有關學生學習成果的研究,本研究整合相關研究及美國 CAS 對於 學生學習成果的評量,以探究學生社團幹部的學習成果,並透過專家學者訪談 及問卷調查,歸納學生社團幹部的學習成果指標及內涵,編製問卷測量學生社 團幹部的學習成果,最後發展學生社團幹部學習成果量表。在量表各變項得分 越高,表示學生自評該項成果越豐富。. 18  .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refined generic skills, values education, information literacy, Language across the Curriculum (

In order to facilitate the schools using integrated or mixed mode of curriculum organization to adopt the modules of Life and Society (S1-3) for improving their

As each school has its unique school context, including its organisation of the JS and SS curriculum, experience in conducting PL, self-directed learning atmosphere,

● In computer science, a data structure is a data organization, management, and storage format that enables efficient access and

Acceptance of donations for naming rights (i.e. donations made on the condition that the receiving organization will name a specified “asset”, such as a building, a school,

• For novice writers, a good strategy is imitation: choose a well-written paper that is of a similar flavor, analyze its organization, and sketch an organization for your results

Having regard to the above vision, the potential of IT in education and the barriers, as well as the views of experts, academics, school heads, teachers, students,

四十五、各機關內部單位,應視業務需要,指 定專人擔任單位收發,並應與文書主 管 單位 及公文 稽催 單位保 持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