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Pace(1984)認為無論是學生自己陳述的學習成果或是客觀的測量成績,

二者之間的一致性相當高。因此有關學生非認知領域的學習成果,若不涉及理 論建立或績效證明,採用學生自己陳述的調查問卷或評量工具,確實較為便利 可行。

學習成果的評量是指「從多種角度以多種方法去評估一個人的知識或能力,

以作為教學或輔導效果的證明及依據。」(邱玉菁,2004)。

在學生學習成果的評估上,可包括觀察、深植在課本與課程的問題與測量、

紙筆測驗、口頭提問、標竿與參照點之設定、訪談、同儕與自我評估、準則參 照與常模參照的標準化測驗、表現評估、口頭或書面報告、展演、檔案評,以 及企劃與產出的評估等(蘇錦麗,2009b)。

Rogers(2002)在闡述學習成果與績效評量時指出,學習成果是敘述當學 生完成課程或活動之後,預期學生可具備的知識與能力;學習成果屬於概念性 的資訊,需要有一套績效標準加以評斷,並透過績效標準聚焦於特定的預期學 習成果。蘇錦麗(2009b)認為學習成果的訂定,其內涵須定義出學生在學習歷 程後所產生的預期成果,而學習成果的評量則是依照一定的規則,對於學生在 學習歷程後的表現給予數值或種類的過程。彭森明(2010b)認為學習成果評量 是一種系統化的過程,以檢視學生達成學習目標的情形。詹盛如(2017)則認 為由於大學的學習歷程、內涵與方式日趨多樣複雜,應系統性的建構學習評量 政策與機制,以協助學校、教師與學生清楚了解學習狀況。因此,要瞭解學生 的學習成果就必須對學習成果以一套評量標準進行評量。

Baxter Magolda(1992)指出學習成果的評量應包括認知能力、潛在能力、

人際互動能力以及實踐能力等面向。張雪梅(1999)亦指出學習成果的評量應

包含認知學習與自我發展。美國CAS(2015)指出學習成果的評量應包含知識 的獲取、建構、統整與應用;認知的複雜性;自我內在發展;人際能力;人道 主義和公民參與;實作能力等六個領域;前述六大領域包含認知面、人際面與 情意面的發展,並將肯認多元文化與國際視野的能力列為重要的學習成果,以 凸顯人道主義和公民參與的重要性。就上述學者對於學習成果的評量面向可發 現,有許多是課堂內專業素養以外的領域,顯見對課外學習成果進行評量以闡 述完整的學習成果,確有其必要性,而社團學習應屬於課外學習。

學者認為學習成果類似核心能力。蔡志賢(2012)則指出核心能力是大學 生主要應具備的能力,因此必須對課內外學習成果所產生的相關核心能力加以 評量。蔡志賢(2012)從「心理社會發展理論」、「教育目標」、「通識教育」、「教 育機構」等面向搜尋有關學習成果的項目,並彙整比對美國CAS、臺灣高等教 育資料庫學生調查問卷、國內外高教機構(包含美國哈佛大學及我國台灣大學 共計 12 間大學)、通識教育等所列出之學習成果,比對出各個單位或量表中共 同的核心能力計有:批判思考能力、自我反思能力、邏輯推理能力、創新創造 能力、自我了解能力、自我認同能力、正向態度能力、終身學習能力、人際關 係能力、團隊合作能力、組織領導能力、公民實踐能力、多元文化能力、國際 視野能力、資訊應用能力、溝通表達能力、生活處理能力、生涯規劃能力、外 語應用能力、問題解決能力、文案寫作能力、道德判斷能力、情緒管理能力共 23 項。之後透過 IPA 分析,探究大學校院教師、學務人員、大學生對上述核心 能力的重要性與具備程度看法,最後萃取出 9 項核心能力作為大學生課外學習 核心能力之共通性項目,包括:「溝通表達能力」、「終身學習能力」、「團隊合作 能力」、「創新創造能力」、「問題解決能力」、「正向態度能力」、「人際關係能力」、

「批判思考能力」、「國際視野能力」等核心能力;蔡志賢(2012)整合國內外 專家學者的文獻,將上述九個核心能力進行操作型定義如表2-1-4。

表2-1-4

課外學習核心能力的操作型定義 

課外學習核心能力 操作型定義

溝通表達能力 具備清楚表達意見的能力;願意聆聽並理解他人所傳達 的訊息。

終身學習能力 瞭解能力發展的重要性;探索、規劃和有效管理自身的 能力;保持持續成長的企圖心。

團隊合作能力 與團隊成員有良好的互動;積極參與團隊任務;共同完 成目標。

創新創造能力 能不侷限於原有思維和做法,能夠提出嶄新的觀點或見 解,主動嘗試具有創意的想法或創新的方法。

問題解決能力 具有發現問題與對不合理現象之敏感度,並能運用推 理、分析、綜合、評估等方法,發掘及解決個人或團隊 問題。

正向態度能力 行為舉止合宜;做事認真負責;能積極面對問題且習慣 正向思考。

人際關係能力 依不同情境,運用適當方法及個人風格,與他人互動或 共識。

批判思考能力 培養學生跨領域知識;具獨立思考及理性思維,提出個 人見解並有效地解決問題。

國際視野能力 運用外語與人溝通;瞭解且關心國際事務和世界局勢;

具有國際宏觀視野。

資料來源:引自蔡志賢(2012)。高等教育課外學習核心能力及其評量指標建構 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頁269-270)。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 育與活動領導學系,臺北市。

上述九個課外學習核心能力的評量指標則是透過德懷術,邀請專家小組成 員對各個核心能力的評量指標提供意見,並獲一致性的共識,每個核心能力均 有5–6 個評量指標,希冀藉此探究學生的課外學習成果。此一量表為我國第一 份有關高等教育課外學習核心能力的量表,對於大學生課外學習成果的評量有 其研究貢獻,其中關於社團學習成果的評量將可一併考量。

本研究參考上述研究,歸納學生社團幹部學習成果指標內涵,包含知識的 獲取、建構、統整與應用;認知的複雜性;自我內在發展;人際能力;人道主 義和公民參與;實作能力等,並透過專家學者訪談及問卷調查,以確認學生社 團幹部的學習成果指標及內涵。

第二節 學生學習與發展相關理論

大學校園是一個多元的學習場域,藉由軟硬體設施、組織型態以及各類活 動,提供了多樣化的學習管道,也豐富了師生的文化涵養,因此舉凡課堂內的 正式課程學習、課堂外的潛在課程學習,或是校園環境的知覺都可以被歸類為 大學生校園經驗的一部分,並影響大學生的學習成果。葉紹國(2006)更指出 大學校園應是「有意被安排的環境」,透過各種學習管道,以涵養學生的內在潛 能。張雪梅(1999)將校園經驗定義為:學生在校園中參與學術或非學術的學 習歷程,其校園經驗的感受與投入程度有關,也會受外在環境與活動所影響;

而校園經驗也將對學習成果產生影響。因此本節將透過學生學習與發展的相關 理論,以探討學生的學習經驗與學習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