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一、 社團學習內涵

美國教育學家 Kilpatrick 早在 1925 年就已將學生的學習分為「主學習」

(primary learning)與「副學習」(association learning)兩大類,其中主學習的 內容包括知識與技能的傳授,副學習的內容則包括與課業有關的思想,而在副 學習的學習歷程中亦伴隨著人格教育與道德教育,並以「附學習」(concomitant learning)稱之,強調學生在學習時能養成理想的態度(蔡志賢,2012;李佩玲,

2015)。許多學者也提出學生的學習歷程除了專業知能的培育,也應重視學生心 智與道德觀的發展,並可透過課堂外的學習取徑加以達成,如Astin(1993)指 出在大學的學習場域中,除了培育學生的專業素養與技能,亦應重視學生心智 發展與道德價值觀的形塑。

楊極東(1976)認為在課堂外的學習應注重學生在個性、群性及知能等面 向的發展,以幫助學生適應現實社會生活環境。梁朝雲(2009)認為透過課外 學習可使學生發展多元智能,並在過程中體驗團隊精神、學習溝通合作,進而 促發自身潛能。廖俞晴(2008)亦曾就學生參與課外活動在心理調適、公民素 養、工作職能、自我管理、人際交流等五個面向之學習成效進行研究,並發現 學生參與課外活動整體的學習成效良好。本研究將國內外相關文獻對於課外學 習的功能彙整如表2-1-1。

表2-1-1 

國內外有關課外學習的功能彙整表 

作者 年代 課外學習的功能

Monroe 1952 由學校或學生組織所發起的活動並具有教育之內 涵,以藉此提供學生發展興趣與能力。

楊極東 1976 利用正式課程以外的時間所實施的休閒教育,透過活 動的安排以實踐教育目標,以使學生具有正當消遣管 道,並健全人格發展。

教育部 訓育委員會

2000 屬於課程的一部分,並透過活動培育學生具備獨立自 主、與人合作的態度,以發展其個性與群性。學生可 依個人意向選擇是否參與。

周昭和、

黃毅英

2000 課堂外學習並非是正式學習,學生亦具備是否參與的 選擇權,因此對於學生的影響是一種可能性而非絕對 性,但若能設計生動活潑的方案,將更容易使學生留 下深刻的印象,進而達到陶冶學生心智的教育目標。

Terenzini 與 Pascarella

2005 課外活動係指專業課程外的一種具教育目的之活 動,可促進同儕之間的情誼,強化其校園經驗,並對 生涯發展產生影響。

(續下頁)

作者 年代 課外學習的功能

CAS 2009 課外活動方案必須和學校之學術課程教學相輔相 成,目的在透過社交性、文化性、多元性、學術性、

休閒性、社區服務和學生自治等方案,增加學生整體 性的求學經驗。

梁朝雲 2009 透過各類活動方案,豐富學生的校園經驗,並藉此強 化學生對學校的歸屬感。

蔡志賢 2012 課外學習可視為本科系專業知識以外的學習,亦即透 過正式課程中的潛在課程與非正式課程,學生可經由 投入而獲得成長者。

陳明國 2018 課堂外非正式課程以及課外活動的參與經驗,包含學 校舉辦的各種學務方案/活動(例如幹部訓練、宿舍 晚會、新生定向…等),並能促進學生發展多元智能 與健全人格。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根據上述有關課外學習的研究及定義,課外學習有著課外活動、社團活動 及社團學習的意涵。

針對社團活動部分,國內外學者的研究亦指出社團活動的重要性及學習內 涵,茲將學者研究整理如表2-1-2。

表2-1-2

國內外有關社團活動學習內涵研究 

作者 年代 社團活動學習內涵

傅木龍 2000 大專校園中社團活動的參與經驗,是大專校院學生須 經歷的完整學習工作之一環。

林至善 2000 學生社團的功能包括:發展多元化的興趣、培育學生 服務熱誠、領導力的培養、人際關係的建立、訓練自 治自律的能力、自我瞭解與成長及組織經營的學習,

(續下頁)

作者 年代 社團活動學習內涵

這些能力的培養不僅彰顯社團活動參與是培養大學 生「軟實力」的重要環節,更是學生學習與發展的重 要關鍵。

陳昭雄、

許仁慈、

陳惠鋗

2004 社團活動是大專校院學生重要學習活動之一部分,透 過社團活動的承辦,也是進一步達到協助學生培養多 元能力的方法。

陳昭雄、

胡庭禎、

鄧蘭、

張立安

2005 校園社團活動的參與,對於學生的影響是具多面向 的。從生態學的觀點,社團活動是協助學生完成自我 成長的重要機制;從心理學的觀點,參與社團活動可 以滿足學生個人的心理需求;從教育學的觀點,透過 社團活動的培育,可以促進學生人格的健全發展;從 經濟學的觀點,透過社團財務的管理及活動的設計等 社團經營能力的培養,可以讓學生學習到效能、效用 的觀念;從政治學的觀點,藉由社團的領導與運作,

可以塑造良好公民應有的素養;從社會學的觀點,社 團成員的互動和社團間的交流與合作,可以促進學生 人際關係的良性發展;從文化的觀點,社團活動的蓬 勃發展及品質的提升,有助文化內涵的充實;從哲學 的觀點,社團對於大學青年具有修身、益智、強身、

合群等方面的積極價值,可以培養學生積極樂觀、進 取、熱心服務人群的正確人生觀。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由表2-1-2 可以看出學者對於社團活動的學習內涵看法多元,亦可知社團學 習具多元性。中華學生社團教育學會「社團經營師」課程、救國團「暑期大專 學生社團負責人研習會」及「大專學生社團負責人研習會(歲寒三友會)」課程,

以及多所大學的學生社團幹部增能課程,也都可以看出學生社團學習的內涵相

當多元,包括危機處理;人際關係;時間管理;情緒管理;表達能力;社團經 營;領導統御(領導能力);活動企劃;經費籌措運用;財務管理;活動行銷;

校內活動流程;組織倫理;團康活動;潛能開發;議事規則;兩性關係;美工 設計;學生自治;溝通協調;合作;責任感;辦活動、規劃活動能力;應變能 力;獨立思考能力;榮譽感;正義感;自我了解及成長;凝聚力;作決定和規 劃技巧等,亦探討學生的投入情形、參與社團課程、參與活動次數等情形。

綜合上述學者的研究及實務工作者在社團學習的安排,並未特別針對課外 學習、課外活動、社團學習有明確的定義。因此本研究探討課外活動及社團活 動學習內涵與社團學習課程後,將社團學習經驗歸納整理為組織經營經驗、活 動辦理經驗、社團投入經驗、參與幹訓課程經驗、參與活動經驗等 5 項,以做 為建構學生社團幹部的學習經驗的指標,並透過專家學者訪談及問卷調查,以 瞭解學生社團幹部的學習經驗內涵。

二、 社團學習成果內涵

(一)學習成果的面向

學生學習成果乃對於學生特定學習期望之描述,亦即學生在特定的學習、

發展及表現方面的結果。透過學生學習成果,描述學生在完成課程、學程或學 位之後,應該知道與瞭解什麼,以及運用所知能夠做些什麼,通常包括知識與 理解力(認知)、態度與價值觀(情意)、實際技能(技能)及行為。其內涵須 定義出學生在學習結束後的預期成果,包括知識、技能、態度及/或行為等(蘇 錦麗,2009b;李麗君,2014)。

學習成果指的是教學過程的最終結果,即學習者經由學校教育歷程後所習 得的結果(邱玉菁,2004)。

無論是課堂內或是課堂外的學習成果,應如何呈現與闡述?又該如何評量?

對此,Spady(1994)認為學習成果應是學生於整個學習歷程結束後所有學習的 高峰表現(引自李麗君,2014)。Rogers(2002)則認為學習成果類似核心能力。

Marsh(2007)亦認為學生學習成果應包括知識、技能及人格特質等面向。彭森

明(2010a)指出學生的學習成果可視為學生在接受學校的教育及學習歷程後,

在知識、技術、行為以及價值觀所產生的轉變,而學生的學習成果應是多元的 面向。American College Personnel Association ,ACPA(2004)以認知的複雜度;

知識的獲得、統整與應用;人文化/人文主義;公民責任;人際關係與自我了 解;實踐與執行;持續就學與學業成就等領域探究學習成果。CAS(2015)提 出學習成果評量包含知識的獲取、建構、統整與應用;認知的複雜性;自我內 在發展;人際能力;人道主義和公民參與;實作能力等六個領域。李麗君(2014)

亦認為學生學習成果係探究學生的學習、發展與表現並加以表述。楊瑩(2011)

更指出許多國家對於學習成果,常常以能力「能力」(competence)加以表示,

能力的具備程度則可視為學習成果的展現。由於大學所提供的學習機會相當多 元,因此學生的學習成果以及其所具備的能力,應涵蓋各個不同的多元面向。

學習成果的評量,乃為了解學生在經歷學習歷程後所呈現結果的一項工具。

Marsh(2007)指出於教育環境中學習成果的評量,將可探究學生對於學習目標 的了解程度,亦可協助教師對於教學方式、教案的掌握。彭森明(2010b)則認 為評量是一種系統化與科學化過程,包括資料的多元蒐集、分析與闡釋,以及 運用等步驟,以便在評量的過程中檢視學生達成學習目標的情形,進而改進教 學與學習成果。

本研究參考陳明國(2018)的研究,將國內外相關文獻對於學習成果所包 含的面向與種類進行分類,整理如表2-1-3。

表2-1-3

國內外對於學習成果之分類 

作者/年代 分類方式 主要內容敘述

Ewell

(1987)

知識類 接受過高等教育後所應具備的核心理念與知 識,包括對世界文明的基本認知、熟悉主要文 藝作品、重要學門的基本原理與學術探究方法。

知識類 接受過高等教育後所應具備的核心理念與知 識,包括對世界文明的基本認知、熟悉主要文 藝作品、重要學門的基本原理與學術探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