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二節 研究參與者

本研究主要是在探討青少年在父親意外死亡後其家庭角色的變化情 形,以及在此變化中的自我認同及角色互動情形。根據研究目的及研究問 題,本研究以立意取樣方式,對3位能提供豐富資料且符合本研究條件之 青少年,進行深度訪談,以了解青少年在經歷喪父後知覺個人的家庭角色 和自我認同之變化情形。研究參與者的標準如下:

一、 適逢父親因意外死亡的青少年子女,年齡在 13-19 歲之間。

二、 喪父時間約半年以上,一年半以內者。

三、 願意接受約二至四次訪談錄音者,每次約 40 至 60 分鐘,且每次訪談 過程皆全程錄音。

研究者經公開招募後,共邀請到三位意外喪父青少年參與本研究,茲 將三位研究參與者的基本資料說明如下:

一、 陳平的背景資料與家庭圖

(一) 父逝前狀況:與陳平訪談時是他高一下學期,在這之前他曾經休 學過一年,休學原因純粹是不想去學校學習,認為文憑對他的未來 沒有幫助。陳平在父親逝世前與父親、父親的女友(稱呼阿姨)、哥

哥和妹妹同住,姊姊在外地工作,哥哥在居家附近工作,全家居住 在較靠近山區的地方,每逢颱風天或下大雨便須暫時遷移到較市 區,平時家人彼此互動融洽,感情要好。父親平時靠打零工維生,

逝世前曾因工作傷及腳而在家中休養,驟逝前幾天,家人才從醫院 將父親接出來,身體狀況不佳,但陳平並未清楚說明父親逝世前的 生理狀況。

(二) 父逝後狀況:阿姨回到其原生家庭居住,哥哥原本去當兵,但幾 周後因家裡特殊狀況而通過免役申請。父逝後三個月後陳平決定復 學,因住家離學校較遠所以選擇住校,僅在假日偶爾返家,通常是 搭校車或由叔叔接送。叔叔在父逝後提供很多幫忙,剛開始陳平和 兄妹居住在叔叔家,直到父逝後四個月左右才搬離叔叔家,住進屬 於自己的新家,哥哥與姊姊會輪流去外地工作,姊姊雖然長時間不 在家,但因姊姊的工作地點離陳平的學校較近,因此假日兩人會相 聚聊天。

(三) 家庭圖:陳平父逝前後家庭圖 3-1、3-2 所示。

圖 3-1 陳平父逝前家庭圖

圖 3-2 陳平父逝後家庭圖 二、 潘潘的背景資料與家庭圖

(一) 父逝前狀況:潘潘父逝前就有在打工,家中經濟狀況不佳,就讀高 職夜間部;與哥哥、爸爸和媽媽同住,爸爸的職業是自行開公司經營,

媽媽為家庭主婦,父親逝世時哥哥正在當兵,姊姊與男友居住在同一 個縣市的隔壁區,但較少參與家中的事情。

(二) 父逝後狀況:在父親突發狀況第一現場的是媽媽,送到醫院後不到 一周就過世了,父親工廠變賣是媽媽和哥哥去處理的,潘潘不是很清 楚。潘潘的媽媽較難接受先生過世的事實,因此抗拒爺爺的生日會,

在過世一周年後仍拒絕去夫家。

(三) 家庭圖:潘潘父逝前後家庭圖如圖 3-3、3-4 所示。

圖 3-3 潘潘父逝前家庭圖

圖 3-4 潘潘父逝後家庭圖 三、 Steven 的背景資料與家庭圖

(一) 背景描述:與 Steven 訪談時是高二,家中成員阿嬤、大伯和媽媽,

他是家中的獨子,Steven 在訪談時顯少表露情緒,他覺得父逝前後生 活上並無太大變化,家中決策者依然是阿嬤。

(二) 家庭圖:Steven 父逝前後家庭圖如圖 3-5、3-6 所示。

圖 3-5 Steven 父逝前家庭圖

圖 3-6 Steven 父逝後家庭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