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七節 試探性研究結果

壹、 研究參與者家庭背景

研究參與者匿名為K,1993年出生,目前就讀高職美髮科三年級,在 高一時曾休學過,年紀較同年齡學生大一歲, K自述休學原因為愛玩,因 家庭經濟因素目前不打算繼續升學,家庭圖請參閱附錄八。

K從小父母離異,母親因父親家暴而上法院申請離婚,K自述媽媽從小 也沒照顧他們,K與媽媽雖有聯繫但不頻繁,與外公、外婆也偶有聯繫。K 從小就與阿嬤、伯父、伯母、爸爸住在一起,K就讀國一時,父親曾因酒 醉而把其他家人趕出去,致使他們另行租屋,直到K讀國三後才過去與他 們同住。K的爸爸因長年酗酒且有大筆的卡債,與其他家庭成員互動較少。

和其它家人比起來,K與爸爸的感情較好,互動也較多,K自述爸爸會無原 因的打弟弟,但不會打他。有關K的家庭圖如圖3-1所示:

圖3-7 K的家庭圖

K的父親疑似長期酗酒後突發性死亡, K的父親平時獨居,但鄰居會 幫忙看照,鄰居發現K的爸爸兩天沒有出門,因此通知K來查看,K與外婆 目睹爸爸的死亡,K在形容的過程中很平靜,當被詢問到當時的情緒跟感 覺時,K沒有特別描述太多,只是再次更具體描繪當時的情況,K說就只是 感覺少了一個人怪怪的,以及提到在爸爸過世前的口角,內心感到愧疚。

K自國中開始工讀,高中的學費申請就學貸款,寒暑假跟平日晚上也 都有打工,經濟上有某部分的自主;弟弟的學費則是由阿嬤一次繳清。

貳、 試探性研究之結果分析

研究結果發現研究參與者與逝者的關係緊密度佔有很重要的比例,且 逝者與青少年是否同住也是篩選研究參與者時重要的考量。由於一開始並 無特別設定研究參與者與家庭的親疏狀況,直到訪談後才發現K與逝者不 住在一起,且逝者並非家庭主要經濟或精神支柱者,而是扮演非生產性的 麻煩製造者,父親過世後,家庭成員在情感上雖有哀傷的反應出現,但因 居住關係及生前互動不佳,逝者的死亡並沒有為家庭角色帶來明顯的衝擊 跟轉變。因此正式研究時便做些微的修正,開始訪談前會先與研究參與者 做初步的討論及瞭解家庭狀況,邀請家庭關係互動較多者做為訪談對象。

與K訪談時發現K較難去討論到情緒跟感覺,當研究者請他談對家庭產

生變化時的感覺,K會用描述事件來回應,除了提及看到父親死亡很震驚,

和生前與父親發生口角的愧疚情緒外,K較少使用情緒辭彙,也沒有特別 的情緒起伏反應。這可能如文獻中提到的青少年普遍有延遲性哀傷的反 應,而一般性的哀傷反應中也會有麻木反應,這可解釋K為什麼較少顯露 情緒,也或者是因K在過去已習慣承擔經濟而表現獨立,因此有較多的武 裝跟防備去阻擋情緒。為了改善此狀況,遂在正式研究時,除了修訂訪談 大綱外,並增加訪談次數,多花些時間與青少年建立關係,引導研究參與 者敘說其生命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