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四節 研究過程

本研究的研究過程分為研究準備階段、前導研究階段、正式研究階段 與資料整理分析四個階段。分別說明如下:

壹、 研究準備階段 一、 研究者的自我準備

因研究者生命經驗而對於喪親的青少年這個族群特別感興趣,在研二 修習哀傷諮商與治療課程,閱讀更多關於哀傷理論及各種族群之喪親悲傷 反應的相關文獻,發現過去國內對青少年喪親之研究,大都關注在探究青 少年的哀傷反應、悲傷經驗以及調適的歷程,較少研究探究喪親青少年家 庭角色與自我認同的變化情形。透過訪談喪父青少年的喪親經驗,試圖勾 勒出當家庭面臨重大事件時,家庭角色的更動及變化情形,以及自我認同 狀態的演變。由於重症和失和的單親家庭,其家庭角色會隨著事件而逐漸 變化,因此更讓我好奇突發性的死亡事件是如何衝擊和影響家庭角色和自 我認同的變化,針對意外喪親、家庭角色和自我認同閱讀更多文獻以豐富 對此研究的敏感度。

二、 進入研究場域之準備

考量到喪父家庭環境因較多的時間跟重心在處理家庭內部的狀況以 及哀傷情緒,與外界系統的互動較少,因此本研究進入研究場域所採取的 策略如下:

(一) 由國中/高中輔導室的輔導老師或是教官轉介,以及透過網路轉 發研究邀請函(附錄六),邀請符合此條件經驗者參與本研究。

(二) 透過轉介者正式介紹本研究員給研究參與者及家長認識,以取 得參與本研究之同意書,研究者先寄給家長和研究對象研究邀請函 和訪談同意書,說明研究的主題及其重要性和資料的處理方式,徵 求家長的同意,進而邀請研究參與者參與本研究。

(三) 為使研究參與者安心參與,研究者在訪談前與研究參與者先以 電話初步了解彼此,口頭說明研究的目的,並告知研究參與者的權 利與保密條件,在研究參與者的同意下確認約談時間與地點。

三、 擬訂訪談程序

本研究安排深度訪談的程序大致如下:

(一) 前置作業:包括預備訪談大綱,問題的描述需白話、具體化,探 索的主題儘量聚焦在研究參與者在喪父此段時間對家庭結構、新角 色的感受與評價,及從喪親前到訪談時的自我認同狀態。另外也備 妥錄音筆,以進行錄音。也準備一份小禮物給研究參與者,讓研究 參與者感受到研究者的關心。

(二) 建立關係:與喪父子女接觸並介紹自己、說明研究訪談的目的與 研究價值。基於禮貌與尊重,儘量以研究參與者方便的時間為主,

至少一星期前和研究參與者預約,並在見面前兩天再聯絡研究參與 者,確定訪談地點與時間。

(三) 知後同意:先向研究參與者誠懇致謝,感謝他們的信任與幫助,

並再次讓研究參與者了解研究動機和目的,提供保密性的承諾,包 含研究內容的匿名性與保密原則;所進行的研究對研究參與者不會

有任何負面的影響;研究參與者有拒絕接受訪問的權利,如果有某 些問題不想回答,可以拒絕回答。訪談過程中感到不受尊重、或有 不舒服的感覺,也可以隨時中止訪談。

(四) 請研究參與者簽署訪談同意書(附錄四)、研究參與者為未成年 需先徵求家長之同意,並簽署給家長的研究邀請函和同意書(附錄 五)。

(五) 訪談暖身:訪談暖身:研究者並不是一開始就直接討論喪父事 件,而是先詢問研究參與者最近的生活狀況,以及一些關於家庭狀 況等問題,創造出一種較輕鬆、無壓力的氣氛,讓研究參與者能夠 感到安全而更自在的談話。

(六) 正式訪談:由研究者依據事先對喪父子女所設計之半結構式訪談 大綱作為訪談之參考架構,但訪談過程依據現場的狀況與研究參與 者所探討的主題,進一步的追問與澄清,不被預先設定好的訪談大 綱所侷限,鼓勵喪父青少年對於喪父經驗做更多詳盡的說明,以獲 得更多與研究主題相關的資料。整個過程儘量呈現自然的狀態,讓 研究參與者自由陳述,以利研究參與者無保留的說出自己的故事。

貳、 前導研究階段

試探性研究是為正式研究做準備,依據閱讀文獻以及與指導教授的討 論,共同擬出訪談大綱,並以此份大綱進行試探性研究。研究者於民國 100 年 11 月中旬發出研究邀請函,首先透過指導教授幫忙詢問台中市幾所國 高中輔導室,大都有符合條件者,但受限於家長不同意,皆未能順立邀請 到研究參與者;後透過熟人轉介符合條件者,研究者遂於 12 月中旬進行 一次約 60 分鐘的訪談,將錄音檔轉成逐字稿後進行初步的分析,相關研 究結果見第七節。透過試探性研究結果的分析,模擬正式研究可能遭遇的 狀況,並修改訪談大綱。

參、 正式研究階段

一、 招募研究參與者

研究者於民國 101 年 2 月與中部地區社福團體、學校教官以及輔導室 連絡,寄送邀請函說明研究目的、研究參與者所具備之條件,邀請合適的 對象參與本研究。透過學校教官介紹,找到三位符合本研究條件之參與者。

二、 進入訪談過程前

獲得研究參與者的報名意願後後,以電話說明研究目的與研究進行流 程以及訪談內容、訪談錄音需求,並告知研究參與者權益,確認研究參與 者的參與動機與條件後,便與研究參與者約碰面的時間和地點,並當面簽 署參與研究同意書。

三、 正式進入訪談流程

研究者於民國 101 年 3 月初開始對第一位研究參與者進行四次訪談,

每次訪談時間約 40 至 60 分鐘,每週一次。同時間也開始對第二位研究參 與者進行訪談,共進行三次訪談,每次訪談時間約 60 分鐘;4 月旬中開始 第三位研究參與者之訪談,共進行兩次,每次訪談時間約 40 分鐘,由於 第三位研究參與者於兩次訪談後即達資料飽和,因此便結束訪談。

每次訪談結束後,研究者在 24 小時內重聽錄音檔,並撰寫訪談札記,

紀錄訪談流程、過程省思、研究參與者非語言訊息,摘要訪談內容,在下 次訪談前再次閱讀,可供提醒跟參考之用。研究參與者的訪談錄音皆在訪 談結束後一星期內轉謄為逐字稿。

表 3-2 三位研究參與者進行訪談時間表

陳平(編號 C) 潘潘(編號 P) Steven(編號 S)

2012/03/23/40 分 2012/03/31/30 分 2012/04/09/40 分 2012/03/30/40 分 2012/04/12/60 分 2012/04/14/40 分 2012/04/06/40 分 2012/04/13/30 分

2012/04/13/40 分 2012/04/17/60 分

肆、 資料整理分析階段

敘說分析指的是研究者以不破壞研究對象之原意為原則,如何將文本 重新安排與對事件的重新理解並系統性的呈現,本研究在探究遭逢意外喪 父青少年對家庭角色變化的知覺與自我認同情形,除著重在喪父青少年的 家庭生命經驗,以故事的整體脈絡述說外,也依據研究目的與代答問題將 各類別內容摘取出來。本研究採取 Lieblich(1998)的「整體—內容」與

「類別—內容」兩種模式與階段的分析方式。首先,根據每位研究參與者 的生命經驗撰寫整體故事內容,並依研究問題與代答問題整理出主題,再 從不同的研究參與者文本中抽取出與研究目的與代答問題相關的主題,歸 類到不同的類別裡。

Riessman(1993)認為經驗的再現,需包含五個層級:(1)關注經驗:

研究參與者生命經驗中被研究者所關注的部分、(2)訴說經驗:研究者 與研究參與者的生命經驗對話、(3)轉錄經驗:研究者呈現的方式、(4)

分析經驗:研究者將文本內容重新編輯,給予新的歸類型態、(5)閱讀 經驗:當文本被不同讀者閱讀後,所產生的不同詮釋與意義。

本研究遵循上述五個層級,因此具體的步驟是:

(一) 將錄音檔轉錄為逐字稿:研究者者於訪談後一週內將錄音檔轉謄 成逐字稿。

(二) 編代碼:將本研究參與者以英文字母編代碼,分別為C、P、S,研 究者代號為L,第2位數字代表該位研究參與者的訪談次數,而第3-5 位數字則代表該次訪談的對話句數,例如L1050,指的是研究者第1次 訪談第50句對話,依此類推。編碼目的在進行資料分析與撰寫文本時,

能較迅速的協助研究者返回原始資料查看。

(三) 進行開放性編碼:研究者對逐字稿進行逐字逐段,進行反覆閱讀、

分析、化約、刪減等,抽取每句的概念並給予適合的編碼名稱,寫在 開放編碼欄內,例如陳平提到就是說不要讓人家看不起,不要讓人家

說「這個沒有父母親的,就會怎樣怎樣」,將此現象命名為爭一口氣。

什麼事情都問他,我們都國中高中,什麼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