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研究取向與設計

法;第五節說明資料分析與解釋;第六節說明研究信實度與研究倫理。

第一節 研究取向與設計

海外研究顯示,模擬聯合國課程方案作為全球公民教育課程能夠對學生的 全球公民素養有所助益 (Bastaki, 2017),但國內相關研究並未探究此一課題,

引發研究者實證探究的好奇心。

本研究詴圖從一所以模擬聯合國課程方案推行全球公民教育長達十年且教 學績效良好的新北市高中,探究模擬聯合國課程方案根植於我國,是否如同海 外文獻所示,能夠塑造一個適合培育學生全球觀及全球公民素養的學習環境?

本研究的結果,一方面可以釐清模擬聯合國課程方案在我國全球教育的概 念與效果,另一方面或能提供給教育現場的實務工作者在未來推行全球公民教 育課程之借鏡。

壹、質性研究

質性研究領域內兩位權威人物林肯 (Y. Lincoln) 和丹森 (N. Denzin) 的觀 點:質性研究是一個跨學科、超學科的研究領域,之所以會出現如此繁雜的局 面,是因為質性研究主要研究者和研究參與者對於事件的意義描述和解釋,給 予閱讀者真實性社會情境和人物、地點、事件的感覺,讓閱讀者能夠深入了解 事件本質或形貌(引自黃政傑,1996)。研究者基於以下二點考量採取質性研 究方式進行本研究:

一、研究主題適合以質性研究方式進行

本研究主軸在於探究高中生對模擬聯合國課程方案的認知及參與課程方案 後在全球公民素養的相關變化。在文獻檢閱過程中,研究者發現國內少有與模

擬聯合國課程方案有關之研究,也幾乎沒有對於模擬聯合國課程方案從海外移 植,作為我國提升全球公民素養之教學工具進行探究。而質性研究較適用於概 念化發展與理論建構較缺乏的情境,本研究所欲探討範疇亦屬此種情況,可謂 屬於初探性研究。

二、研究目的欲探究參與課程之師生的感知及想法

本研究關注高中生參與經驗的主觀感知及看法,而非解釋性的因果關係。

質性研究的本質是在強調動態的過程中,對所研究的對象與行動,落實在社會 情境中,透過全面、深度的探索,了解其豐富的意涵,這些社會情境,往往會 因為不同時空、文化與社會背景,而有不同意義(潘淑滿,2003)。本研究詴 圖回答模擬聯合國課程方案帶給學生的體會,進而分析高中生如何詮釋模擬聯 合國課程方案為他們在全球公民素養方面所帶來的改變與成長。

貳、訪談研究法

訪談是一種透過對話,探查研究對象經歷及他們如何知覺自己身處的世界 的一種研究途徑,研究對象用自己的語言來描述他們的活動、經歷和觀點(陳 育含譯,2010)。除了能幫助研究者蒐集富有詮釋意義的資訊外、亦可透過受 訪者言詞以外的觀察,如面部表情、聲調轉變或肢體動作等,補充訪談所得的 資訊、解釋問題並降低受訪者的誤解。研究者基於以下二點考量採取訪談研究 法進行本研究:

一、研究主題的必要性

訪談目的在於透析訪談者的真實意涵、衝擊影響、未來發展以及解決之 道。近年來各界不斷地重視國際教育,以提升全球公民素養,但針對在海外國 際教育領域推動超過七十年、在我國國際教育領域推動近二十年現在頗有規模 的模擬聯合國課程方案為主題的個案研究或深度訪談卻微乎其微。

既然全球公民素養是時代潮流,應有從各種不同角度、面向進行探究的研 究。因此,本研究採訪談研究法,了解參與課程方案的高中生如何知覺自己在 模擬聯合國課程方案中的學習經驗與轉變及實施課程的教師如何知覺自己的角 色扮演。

二、研究目的的適切性

研究訪談是一種「互換觀點」(inter-view),而知識尌在訪談者和受訪者彼 此互動 (inter-action) 間建構出來。生活中存在著各式議題,透過研究者主動追 問受訪者的回答,並尋求澄清與延伸訪談陳述,研究者藉以釐清現象的本質,

進而受啟發,為眾所皆知的現象賦予新的詮釋(陳育含譯,2010)。

本研究的目的在於了解課程參與者在課程中的學習經驗和轉變,希望能實 際地描述真實的師生互動教學樣貌及學習者建構知識的過程與內涵,因此採用 訪談法是較適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