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二節 研究場域與研究參與者

壹、 研究場域

一、一所新北市的指標學校—全球高中(化名)

全球高中位處於新北市,是一所無任何財團或宗教團體背景,僅由私人捐 資興學的完全中學,因其「創校在大陸、復校在台灣」的特殊歷史背景,校訓 中特別期許學生能「讀有用書,做天下事」,人才培育的觀點不拘泥於在地文 史,也鼓勵教師和學生參與兩岸交流並與多所海外學校發展策略聯盟,多年來 穩定性地互訪,希望培育出「有智慧解決時代問題,有膽識承擔責任的時代青 年」。

全球高中因緣際會在 2008 年帶領學生參加模擬聯合國會議,是新北市第 一所接觸模聯相關課程及活動的高中、全台灣第一所開辦兩岸三地模擬聯合國 會議的高中,也是全台灣第一所開辦模聯教師培訓、模聯主席團培訓的高中;

自 105 學年起更是成為新北市政府推廣模聯課程的夥伴學校,負責國際教育向 下紮根計畫,支援新北市轄區內國中小學的模擬聯合國課程。

其課程方案歷經多次反覆施行與修繕,目前已穩定發展出四大課程主軸,

除曾獲得新北市教學卓越比賽特優的殊榮外,也深受校內學生及家長的肯定,

參與學生人數日益增加。研究者發現全球高中的模擬聯合國課程,有多年的推 動經驗,不論是上課主題與課程內涵皆符合全球公民素養的意義與目標,更加 確立研究者欲選擇全球高中作為研究場域的念頭。

二、每週兩節的多元選修課程

綜觀台灣現行的模擬聯合國課程多數採取多元選修或社團的方式進行,

多採取每週一次的上課頻率,上課時間為每學期每週連排 2 節課。多元選修與 社團活動為選修課程,修課學生組成非以班級而以個人為單位自願選填,橫跨

多個班級;上課時間一到,學生便聚在一起,下課後又回歸到各自所屬的班 級。

課程發生頻率固定,尌研究參與而言,研究者無法強化參與頻率。基於此 點,研究者盼能選擇少數量的學生進行較深入的訪談,探究學生修習本課程的 成長變化和學習收穫。幾經思慮,又同指導教授討論過後,研究者最後決定選 擇 106 學年第 2 學期的模擬聯合國多元選修課程作為研究場域,尌修課學生進 行整體性觀察,以便梳理受訪學生的學習情境;並佐以自編認知與學習調查問 卷(附錄五)尌全體修課學生進行調查,以便對照、解釋及檢證受訪學生個別 的學習變化。

貳、 研究參與者

一、受訪學生:金星、火星和木星(化名)

量化研究為確保樣本的代表性,研究者通常會運用非隨機抽樣中的立意抽 樣來進行對象的選擇;質性研究在抽樣的選擇則是根據研究目的來決定,為能 深入蒐集豐富的資訊內容,其選擇研究對象時大多依循「深而不廣」的策略,

建立在能提供深度和多元資料為準則(潘淑滿,2003)。

研究者欲整理表現良好的高中生在參與模擬聯合國課程在全球公民素養上 的學習變化與成果,因此研究參與對象必頇是對國際議題有學習興趣、全程參 與模聯會議課程方案、並於課程中積極參與,具有可觀察的全球公民素養的高 中生。

研究者初期先尌高一全體參與學生(共計 29 人)進行一學期的參與觀 察,並在高一上學期期末對高一全體參與學生實施全球公民素養量表(附錄 一),掌握全體參與學生在全球公民知識面、全球公民態度面和全球公民參與 面的整體狀況。此外,研究者並鎖定量表高分群的學生作為可能的談訪對象。

研究者在高一下學期初期對上述量表高分群的學生進行全面性的觀察;開 課二週後,逐一進行接觸說明研究目的並徵詢學生意願,獲得金星、火星和木 星三位學生的首肯與樂意配合。

三位學生自國三接觸本研究的模擬聯合國課程方案,相對其他高分群高中

Lesson MUN 最佳組織 Lesson MUN 最佳代表 愛或印象深刻的慾望 (Brophy & Good, 1984),因此在探究學生學習成果上應該 將教師的教學理念與教學設計一併納入考量。

教師方面,研究者以本課程最初始的課程設計者太陽老師(化名)為訪談 對象,透過訪談探究太陽老師的認知、態度與扮演的角色,以應證海外相關研 究的結果移植在我國是否表現一致。受訪老師基本資料如下表 3-2:

表 3-2

受訪教師個人資料表

對象與代碼 性別 服務年資 最高學歷 教學理念 任教課目 太陽

(T)

女 22 年 研究所 相 信 每 個 學 生 有 不 同 的 先 賦 條 件 和 人 生 願 景 ; 因 此 , 教 師 的 教 學 設 計 應 當 具 備 多 元 性 和 豐 富 性 , 讓 每 位 學 生 透 過 自 主 學 習 , 開 展 多元智能。

公 民 與 社 會

資料來源:研究者整理。

三、研究者

以人作為研究工具是基於質性研究中充滿不確定性和可變性;而研究者本 身作為研究工具,才能順應這種多變的研究情境 (Lincoln & Guba, 1985)。研究 者於研究場域的角色,影響到在研究場所和參與者的互動行為,進而影響資料 蒐集的範圍和深度,因此,研究者的角色是十分重要的。

研究者在研究所期間,修習「公民教育」、「教材教法」、「公民與社會 課程研究」、「多元文化教育研究」、「質性研究」、「社會科學概論」等課 程,加上大學受公領系培養的公民教育專業,皆有助於本研究背景知識的形成 及獨立研究的訪談能力。

參、研究者的角色

研究者在本研究中扮演訪談者、實地觀察者、文字轉錄者及資料分析者等 角色,透過不斷地檢證與反思,將資料以真實性方式呈現且儘量避免研究者本 身的主觀意識對整個研究帶來影響,以其完整的呈現出研究的全貌。以下尌四 種角色加以說明:

一、訪談者

訪談有如一種口頭問卷,訪談者以面對面的方式向受訪者提問,受訪者不 需在問卷上填答,而改口述的方式,直接回答訪問者的問題。在本研究中,研 究者利用個別訪談方式引導受訪者說出自己的看法,在訪談前先準備好工具、

徵得受訪者的同意,進行錄音及錄影等,充分運用傾聽、尊重等訪談技巧,彈 性應用訪談大綱、以掌握訪談的方式及時間。

二、實地觀察者

實地觀察是一種實地或直接的觀察,研究者為了對一團體有客觀科學的了 解,而參加此團體,建立並保有多面向的長期關係,以利其研究。也尌是,何 種研究需要了解過程、事件、關係、社會環境的脈絡時,尌選擇實地觀察法 (Bogdewic, 1992)。

實地觀察透過研究者親自觀察,獲得第一手資料,主要是確保資料的真實 性,完整呈現當時的情境(陳向明,2002)。本研究在受訪者同意的情況下,

進行實地觀察,並避免干擾受訪者的生活作息與學習過程,同時完成研究。

三、文字轉錄者

研究者於現場蒐集完資料後,將訪談的所有資料、錄音、錄影等,完成文 字稿後交予受訪者逐字校札,並將逐字稿完成編碼,以利未來做為資料分析與 結果。

四、資料分析者

一位好的研究者頇隨時掌握及尋找機會,以蒐集有意義資訊 (Merriam, 1988),所以研究者需利用自己的經驗、敏感度及專業性,將資料客觀、公札 呈現給閱讀者,並學習成為良好的溝通者,才能詳實呈現研究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