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第四節 高等教育機構因應競爭型計畫之建議

— 我們沒有一個完整的高教藍圖,所有都來自外面的力量,而不是大學真心想去 走這一條路。

(052118-B1-PR-M-C-NE-EX11) —

本節主要針對大學執行教卓計畫的檢討與反思進行探究,除提供後續結論與建 議參考之外,亦希望進一步了解大學對未來競爭型計畫的需求與想像。從訪談分析 中可以發現,大學對於教卓計畫大多還是抱持正向的態度,例如提供制度改善或特 色建立的資源等項目,但同時也存在對政策強烈引導性及大學趨同化的質疑。以下 分就(一)核心理念與執行策略的配合、(二)經費補助策略的改變、(三)計畫 規劃機制的精進、(四)提昇評選機制的專業性與公信力等項目進行探究。

壹、核心理念與執行策略的配合

教卓計畫的理念主要是強調以學生為中心,然而執行設計卻是從教學角度出發。

由於學生中心與教師本位切入視角的差異,使得理念與執行產生落差,最後教卓計 畫預期的確保學生學習成效以及教師典範移轉兩部分,成果不如預期。

那這個計畫本身是對的,至少這 10 幾年來確實對臺灣的教學環境產生了 一些改變,只是我剛講的,他一開始的理念就出了問題,一個是從教的 角度去談,一個是從學的角度去談。(052118-B1-PR-M-C-NE-EX11)

如果你從成果的豐碩去看,這個計畫成功了沒有?有,因為各大學確實 這 10 年累積了太多成果,可是這些成果回到他做這個計畫最基本的東 西,確保學生學習成效的原始理念部份,效果是非常有限的。(052118-B1-PR-M-C-NE-EX11)

教學卓越計畫,事實上,這一波的學生學習成效他並不是說要把整個大 學的教育全部把他做改變,他事實上只有一個很簡單的概念,要老師的 paradigm,從過去的教師教學本位,轉到學生學習本位,可是這 10 年下 來,你真正看到,教學現場裡面,老師從教師教學本位轉到學生學習本

181

位的比例,我可以跟你保證,是微乎其微的。(052118-B1-PR-M-C-NE-EX11)

從訪談分析可以發現,研究參與者已覺察當核心理念與執行策略配合度不佳,

是難以達成預期成效的。所以,未來不管是政策制定者或是執行者,都應主動留意 核心理念與執行策略的立足點是否一致,才能夠確實達到預期的計畫目標。

貳、經費補助策略的改變

就長期運作面向觀之,競爭型計畫對大學提供的助益還是有所侷限,換言之,

當經費未能持續同時,許多尚未制度化或常態化的改變,都可能因為無法維續而導 致失敗。換言之,當競爭型計畫執行了一段時間後,政府宜思考將適宜維續的項目 改以常態性的運作性經費支應,以大學常態經營策略取代競爭執行機制。

基本上他不是產生一種正向的文化的改變,而是一種,某一種特定計畫 導向的一種改變,那這樣子的話,他在經費沒有持續性支持的狀況下,

就很難變成一種常態性的改變,所以教育部雖然喊說學校要去考慮常態 性的永續經營,可是那基本上在整個制度,或經費設計上,或者在整個 推動上,他就沒有重視到這一塊。(050918-B2-PU-M-C-NE-EX11)

教育部的競爭型計畫當然有他的一些特別重視的項目,我認為對於學校 的改變,或者一些重要的一種整個高教制度要關注的課題,我認為多少 還是有正向的影響。不過如果他本身也跟頂大落入一樣的,有錢就做,

沒有錢就退,那這樣子的話,我認為這個制度就是失敗的。(050918-B2-PU-M-C-NE-EX11)

倘若後續競爭型計畫還是會持續維持著高度競爭的特色,政府宜思考常態性運 作經費與競爭型計畫經費間不同的角色設定與配合,對於競爭型計畫的退場機制亦 應一併進行規劃與考量。

競爭型的計畫有一個絕對的標準,支持型計畫他就是你學校的特色的計 畫,你的中長程校務的計畫,所以這個就會有點不太一樣的取向,所以 他的差別會在這裡。(052618-B3-PR-L-C-OD-EX11)

182

我的想法就是說,有一部份是競爭型的,然後在這個計畫裡面,有一部 份要變成是常設的、常態性的。(111018-B2-PU-M-C-NE-EX21)

參、計畫規劃機制的精進

(一)理解大學定位及需求

研究參與者提及,現階段的政策計畫的規劃機制,可能因為政策目的或其他社 會因素,可能會出現政策制定者同一時間頒布太多計畫需要學校端配合執行。例如 某一新穎教育概念的崛起與風行,該概念之提倡者便會被邀請至政策制定團隊擬訂 計畫,而這些新計畫可能會如雨後春筍般冒出來,結果形成大學在爭取與統合計畫 的困難。最終,大學端非但無法找到自己的特色定位,反而只是流於疲於奔命。

其實往往我們會以我們想要的去決定其他人他們需要的,那這個往往會 造成一個問題就是,其實他們不需要這些東西,但是我們確是認為他們 想要這些東西,然後我們就把這些東西強加在他們那邊。(052318-B1-PR-M-C-NE-EX12)

今天現在最大的問題就是,我們今天臺灣的大學找不到自己的定位,那 為什麼找不到自己的定位?就是因為有太多教育部的計畫、有太多的學 者,這個是大哉問的問題。(052118-B1-PR-M-C-NE-EX11)

因此,研究參與者希望政策制定者能夠理解大學端的需求,進而有系統地規劃 新的政策,有效協助學校成長與發展。此外,從訪談分析中可以發現,教育部曾經 嘗試進行大學分類,而教卓計畫說明會時不同大學亦反映學校類型對計畫運作可能 產生的影響。不過迄今為止,該議題依舊停滯在問題建構與議程設定的歷程當中,

當然亦無法與競爭型計畫的規劃或獎助形式進行配搭。

教育部想要嘗試做,但是他又沒有魄力做,譬如說,他之前找黃榮村再 回來的時候,去推動大學要分類,例如說研究型,他在做第一次校務評 鑑的時候,我忘了是幾年,大概是 98 還是 90 幾年的時候,他做校務評 鑑,他就要讓各個學校去選,可是實際上大家都很怕選,因為牽涉到招 生,又很怕學校被完全的定位,例如說,教學型,那你的研究都不做 嗎?所以就會有越來越多的名詞出現,私一(大學)就弄了一個教研雙 軌(調整名稱),或是有一些學校說教研並重,或者有一些教學的研究

183

型大學,或者是研究的教學型大學,那到底是那一個?所以我會覺得有 一點可惜啦。(110518-B3-PR-L-C-OD-EX12)

因為每個學校的屬性不一樣,在說明會的時候,其實很多學校他們也提 到這個部份,像有些學校他們可能是以人文為主,那有些學校他們可能 在教學上面,或者在研究上面,或者像有一些他是醫學類的大學,那有 些他們可能是比較小型的學校,大概像這樣子,每個學校的屬性不一 樣 , 所 以 以 前 教 卓 大 家 一 直 詬 病 的 , 就 是 他 可 能 讓 學 校 趨 同 化。

(052318-B1-PR-M-C-NE-EX12)

亦因為缺乏分類機制與獎助機制的配搭,為達成競爭型計畫的指標績效,不同 類型的獲獎大學都會極盡可能的完成預期目標,換言之,原本大學分工的系統會逐 漸轉向大學趨同的樣態。

我們現在最大的問題就是,所有事情都一樣,所有的政策從最基礎到最 終端,研究也是一樣,研究本來就要有一群人去做所謂的前瞻的基礎性 研究,有人做這類研究後,有一群大學主要工作在做應用研究,另外有 一群大學在做產學合作,可是我們不是,我們今天所有的大學全部要衝 SCI,我們今天所有大學全部要做產學合作,我們教育部鼓勵所有大學 都要去做全員性研究,這是很怪的一件事情。(052118-B1-PR-M-C-NE-EX11)

我們在這個過程裡面沒有做分工,台大的教學方法和教學的東西,跟後 段班的思齊大學(調整學校名稱)應不應該一樣?應該不一樣啊,不只 研究、不只教學,應該都不一樣嘛,甚至連服務也應該不一樣,但是我 們做出來卻差不多都一樣,大家都在搶同樣的東西,預期的成果都達成 了,可是實際上真的對整個教學的改變有多少?我還是跟你強調,回到 我最早跟你講的,那個理念出了問題。理念出了問題,執行就沒有那麼 到位了。(052118-B1-PR-M-C-NE-EX11)

你看科技大學跟高教系統的學校,你會發現說,高教系統的學校他之間 的差異很大,就是幾個比較大的學校他的錢拿的比較多,那其他學校拿 的很少,相對來說比較少,那科大他就差不多,那為什麼會這樣?這是 因為之前有所謂頂大的經費,那高教這邊的學校,那其實像是臺大、成 大、交大或清大,這幾個學校拿的錢相對來講也變少了,因為他要分給 其他的高教體系大學,然後科大的話,你會發現有一些科大拿的錢比私 一(大學)還多耶,那這並不是他們做的比較好,而是因為他們在科

184

大,這對大家都不好啊,所以就變成是說他沒有一致性的標準跟作法。

(112218-B3-PR-L-C-OD-EX21)

從公、私立大學回應中也可以發現,其對於競爭型計畫的態度與想法並不相同,

而原因可能來自於對經費需求程度的高低,或是校內權力運作後的經費分配差異等 面向。

我覺得部裡面的那個中心準則要訂的很清楚,然後部裡面一定要把頂大 跟我們一般的教學型大學,一定要訂得很清楚,讓我們有一個 follow 的 根據。我覺得說穿了就是,所有私校都一樣啦,我們每一天都在猜部裡 到底期待的是什麼,或者到底什麼時候部裡面會給我們一個更根本的指 示,那個對我們來說才是更重要的。(051218-B3-PR-L-C-OD-EX11)

我覺得部裡面的那個中心準則要訂的很清楚,然後部裡面一定要把頂大 跟我們一般的教學型大學,一定要訂得很清楚,讓我們有一個 follow 的 根據。我覺得說穿了就是,所有私校都一樣啦,我們每一天都在猜部裡 到底期待的是什麼,或者到底什麼時候部裡面會給我們一個更根本的指 示,那個對我們來說才是更重要的。(051218-B3-PR-L-C-OD-EX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