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ㄧ、研究背景

2007 年聯合國 UNESCO 教科文組織的「全民教育全球監測報告」,強調幼兒 期是發展的關鍵期、高投資報酬率時期。幼兒教育中應重視族語和多元文化的內 涵,及幼兒的營養與保健與父母合作等項目(郭李宗文,2010,頁 7)。「九十九年 臺閩地區兒童及少年生活狀況調查」分析報告顯示:在學齡前兒童受訪家庭中曾 遭遇過照顧或養育問題困難,以「沒時間陪孩子」者佔 19.0﹪;「經濟困難,不能 滿足孩子身心發展」佔 16.6﹪。其中父親教育程度為國小及以下、父親為原住民、

單親家庭之學齡前兒童家庭所遭遇的困難,皆以「經濟困難,不能滿足孩子身心 發展」為最多,足見弱勢家庭因經濟因素造成的資源不足情況嚴重(頁 66)。

根據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2011)「九十九年原住民經濟狀況調查」顯示,

就業不足、所得偏低以及教育水準太低,都是原住民貧窮產生的重要原因;從家 庭各項消費支出的比重,可發現原住民家庭在教育費用的支出相對於全體家庭相 差0.213倍,扶養小孩的負擔高於全體家庭21.6%,對於教育文化方面的學習仍有待 推廣及加強。台灣原住民在人口上屬於少數族裔,長久以來在以漢人為主流的社 會中,成為被邊陲化的弱勢族群,無論在健康、經濟、家庭、文化與教育上,都 顯現嚴重的問題。林秀月 ( 2007 )單親家庭與隔代教養比率偏高,使得原住民家庭 普遍社經地位低落,經濟的沉重壓力幾乎讓他們無力顧及孩子的教養,也缺乏對 於父母角色扮演的認知技巧,加上有些家長只滿足孩子物質上的需要,忽略其他 需求與管教,無法適時提供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各種需要。張耐(2003)研究結果 亦顯示家庭收入與兒童的身心健康、認知能力與學校成就息息相關,貧困兒童往

往較一般兒童產生學習障礙及發展遲緩的機率高出1.3 倍。長期貧窮會影響兒童的 情感、情緒以及行為發展,致使兒童的社交能力較低,也影響其學業成績。

歸納上述研究報告及調查,原住民家庭結構中的單親家庭與隔代教養比率偏 高,父母或祖父母等其他照顧者,容易因經濟壓力或教養態度、信念等因素,缺 乏投入參與幼兒的生活與教育機會,或是疏於照顧孩子的心理需求,對原住民幼 兒照顧與養育,及心理與學習上的發展,都顯現不利身心發展的影響;因此原住 民家長參與幼兒學習有相對需要與重要性。

英國著名的「曼徹斯特調查」(Manchester Survey)報告書中指出:「關係教 育成就的主要因素在於家庭環境之內,家庭因素的重要性幾乎兩倍於社區和學校 兩項因素的總和」。Wiseman 分析「曼徹斯特調查」之後,得到一個結論:「對 兒童最具影響的,並非家庭的地位,而是父母的所為」。他認為教育的缺乏,主 要並非是貧窮的結果,父親的態度和母親的照顧比物質條件的影響更為深遠(引 自陳奎熹,1995,頁107、110)。家庭中影響子女最重要的莫過於父母,而父母 與學校的關係影響著幼兒的成長與成就。家長參與班級教學活動除了本身自我成 長外,也增加幼兒學習動力與教師在教學上的助力。因此在教育方法多樣化,教 育內容複雜且富爭議性的今日,父母在子女整個教育歷程中的參與,更具有不低 估的作用(柯貴美,2003,12頁)。「家長參與」在幼兒教育史上,有教育家科門 紐斯(John Amos Comenius)和裴斯塔洛齊(Johann Heinrich Pestalozzi)、福祿貝 爾(Friedrich Forbel)很早就強調父母所提供的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有相同的重要 性,必須要家長積極的參與,才能發揮教育的成效 (林朝鳯,1994,562頁)。許芳 菊(2006)認為幼兒的未來,從家庭開始,在親子的互動模式中,建立了幼兒的 價值觀,父母的參與學習,影響著幼兒未來的成就。Parcel 和 Dufur(2001)比較 家庭資本和學校資本對學生數學和閱讀成就的影響,發現學校資本的影響力小於 家庭資本,家庭中的人力資本是影響數學和閱讀成就最重要的因素,社會資本則 支持著學業成就,家庭的互動模式對數學和閱讀有顯著的影響,研究結果:建議 家庭和學校應互相合作以促進兒童的學習成就(引自郭李宗文,2010,成果報告

,頁11)。

父母與老師是孩子成長與學習的重要他人,在幼兒階段家長參與子女的學習 所發揮的功能,深深影響幼兒未來的學習態度與價值觀,因此幼兒早期教育強調

家長參與的重要;而家長參與對幼兒的學習過程中,不僅是老師教學的動力,幼 稚教育的合夥人,更是幼兒成長學習的助力。

二、研究動機

許多的研究指出,原住民家庭因素對於原住民的教育成就有相當地影響(張 善楠、黃毅志,1997;楊肅棟,1999;郭玉婷,2001;邱楓文,2003;沈惠君,

2004)。有研究指出:國小階段高成就的原住民家長參與度沒有差異性(廖仁藝

,2001);及國中階段家長參與度,原住民與非原住民家長並沒有差異性(李佩 玲,2003);或是原住民與非原住民家長對教育重要性的認知並沒有差異存在(

莊啟文, 2001);但大多數的研究仍指出原住民家長的參與度相當低落(陳俊宏

,2007;江世大,2003;胡邦欣,2000)。原住民家長本身教育程度、管教子女 方式、家庭結構與功能、以及外出謀職等諸多因素都間接影響了家長參與的情形

。相較於其他教育階段,幼兒教育時期是家長參與程度較多的階段,如果在此階 段就試著了解家長參與的需求,讓家長的參與不僅止於特殊活動性質的參與,而 是幼兒學習上的參與,在往後的親師互動或許會有不同(引自郭李宗文,2010,

成果報告,頁4)。因此,探討關於原住民家長參與對幼兒語言學習表現的情形為 何?為第一個研究動機。

研究者在原住民地區國幼班擔任代理教師之教學現場,觀察到:讓幼兒帶著 老師給的「親師座談會」、本土語言「家長教學日」、或學習單完成後需要請家 長簽名,隔天原封不動沒有簽名就交回來,詢問後孩子回答:媽媽要照顧弟弟、

妹妹,爸爸要上山工作、阿婆看不懂…。」這些班級活動需要家長參與、需要家 長提供相關本土語言學習活動資源,經過教師再三邀請,家長還是沒信心、沒意 願前來參與,其中或許是因經濟壓力、自信心不足、活動時間不能配合等。但令 人無奈的是,有些原住民幼兒家長無法幫助孩子複習認知學習的內容;在平時,

老師要找家長溝通孩子的學習情形時也常找不到人,也有幾乎整學期見不到家長 的情形,因此要原住民家長參與孩子班級的學習活動,是有一定的困難度。但原 住民幼兒家長卻又樂於參與學校的動態活動,如:校外教學、親子運動會、期末 餐會…等。從年齡、職業、教育程度方面來看,原住民的家長其個人背景,在諸 多外在環境條件狀況不佳的情況下,或許在價值觀念上產生了差異。但原住民家 長對學齡前幼兒抱著什麼樣的教養態度、信念與期望去教導、參與孩子的學習?

又是什麼背景因素影響著家長參與幼兒的學習?因此探討原住民幼兒家庭環境對 幼兒語言學習表現的關係為何?為本研究之動機二。

研究者適逢系上郭李宗文教授進行2011國科會研究計畫之際,該計劃針對原住 民地區家長參與對幼兒語文、數學、社會行為、情緒能力學習表現;以及幼兒園 學習環境的影響進行研究,因此配合此計畫一同進行原住民家長參與對3~6足歲幼 兒學習表現的資料收集。惟過去針對家長參與學習的研究以國小以上學童為主,

內容多為研究小學階段家長參與的情況,對探討幼稚園之家長參與的論文相較之 下篇幅較少;在國內的幼兒家長參與研究較多偏向於「在校參與」的研究(任秀 媚,1984;鄭佳玲,2000;吳沐馨,2003),多屬於參與大型活動,但參與班級的 學習活動較少;且大部份為非原住民家長參與研究居多,對於本身曾在偏遠地區 國幼班擔任代理教師的研究者而言,將以原住民家長參與對幼兒語言學習表現的 影響為研究主題,藉由此研究關懷偏遠地區的國幼班幼兒家長及幼兒們,並且提 供適切的家長「家長參與」策略,協助家長陪伴孩子一起學習與成長!並作為未 來自身在促進家長參與及維持良好親師互動關係之基石。因此探討原住民家長參 與對幼兒語言學習的成效預測程度。為本研究之動機三。

第二節 研究目的

一、瞭解原住民家長參與對幼兒語言學習表現之影響。

二、探討原住民家庭環境對幼兒語言學習表現的關係。

三、分析不同背景變項的幼兒其語言學習表現差異。

四、分析不同背景變項幼兒在語言學習成效的相關程度為何?

第三節 研究問題

一、原住民家長參與前、後對幼兒語言學習表現之影響為何?

二、原住民家庭環境(包含玩具遊戲和閱讀物、語言刺激、物理環境(安全、

乾淨有利生長)、榮耀、情感和溫暖、學術行為的刺激、模範及社會化的鼓 勵、多變化性的刺激、身體懲罰)對幼兒語言學習表現的關係為何?

三、不同背景變項的幼兒(包含年齡、性別、家庭結構、入學前教育經驗)在語 言學習表現是否有顯著差異?

四、不同背景變項幼兒(包含年齡、性別、家庭結構、)對語言學習成效的相關 程度為何?

第四節 名詞釋義

基於本研究之目的,以釐清研究概念,使研究意義明確,茲將本研究所涉及 的重要名詞解釋如下:

ㄧ、幼兒

一般定義:因應國內學制與國人通用概念,幼兒(Young Children)是指六歲

一般定義:因應國內學制與國人通用概念,幼兒(Young Children)是指六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