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問題的背景與重要性

第一節 研究問題的背景與重要性

現今升學主義掛帥的社會中,對於孩童的要求和期待除了學業以外仍是學 業,這種窄化孩童視野的學習環境,將使許多在學業上表現不理想而無法獲得 滿足和成就感的兒童,產生了挫折感和自卑感,這樣的結果將會影響孩童自我 價值觀的發展,尤其對學習困難的孩子而言,可能會加深孩童的挫折感,更加 覺得自己沒有價值感,因而開始以中輟、逃家、不願意上學等方式逃避,更甚 者加入不當幫派、打架、鬧事在不正確的事物上尋求成就感和歸屬感,進而引 發更多的社會問題。

因此,許多摒棄這種升學主義的實驗學校孕育而生,諸如新北市的森林小 學、種籽實驗國小、康橋雙語學校;苗栗縣卓蘭的全人中學;新竹的雅歌國小 和宜蘭的慈心華德實驗學校等,這些學校的共通特徵是排斥僵化教育、揚棄成 績比較和惡性競爭,以孩子為主動者,讓孩子有機會參與他自己的學習設計、

擁有自我負責的機會,重視人格養成教育以傾聽、溝通、合作、提高孩子自我 形象為方法,讓孩子在除了學業以外的其他方面能獲得成就感,使孩童能達到 了解自己、接受自己、愛自己的目標。

在這些學校的課程規劃中,戶外教育(Outdoor education)課程都是極為重 要的一環,藉由戶外教育活動來彌補原本升學主義中的不足之處,戶外教育能 拓展孩子的視野使兒童能多元發展,讓孩子知道除了學業之外,還有許多新奇 有趣的東西在等著他們,讓孩童能多方嘗試以獲取更多不同的成功經驗,使孩 童的個人人格朝向正面發展。Jackson(1996) 認為:「戶外教育在教育與發展 未來公民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許多學生的才能被隱埋在一般的教室情境中,

他們處於學科取向的環境中對一般的問題採取信任無疑的態度,拙於與他人連 繫並瞭解別人,也無能思考自我與解決問題,藉由戶外與自然或他人的直接經 驗,可以促進其發展。」(引自 謝鴻儒,2006)。

而戶外教育活動主要可區分為環境教育(Environmental education)及冒險 教育(Adventure education)兩大領域,環境教育著重於環境生態系統及人類區 域發展間相互關係,主要強調環境的重要性;而冒險教育則是重視戶外活動所 引發人際之間及個人內省之間的相互關係,主要強調在個人本身的成長(Priest

& Gass,2005)。因此,若希望對孩童個人發展具有特定的影響,應施行戶外教 育中的冒險教育一環。

冒險教育是「經由直接參與具有挑戰、高度冒險及新奇成長體驗的活動設 計,來學習人際之間與個人內在的能力,達到個人成長與發展的教育目標」

(Priest,1999),這種教育方式正符合青少年階段的習性,Erikson(1963)的 心理社會發展理論(psychosocial developmental theory)中提到,青少年階段是 人生中最重要的關鍵時期,主要發生自我認同(self indentify)與角色混亂(role confusion)的危機,這階段的青少年正在進行自我探索,尋求自我的角色定位 與人格發展,因此,經常以違抗父母、師長的意見來突顯自我的重要性,或為 了尋求同儕間的認同,而採取某些冒險性的行為來表現自我。冒險教育正好提 供青少年參與挑戰、冒險及新奇成長的體驗活動,並透過青少年同儕間的影響 及個人的內省來達到成長的目的。

因此,在國內諸多研究中都可發現冒險教育對青少年確實具有正向的影 響,如余紫瑛(2000)在國中生參與三天兩夜的露營活動中讓部分學生參加冒 險教育活動以進行前、後測比較,結果發現學生在生理自我概念上有顯著立即 結果;梅靜宇(2001)讓非行少年接受為期三天、總計 18 小時的探索教育活動 方案,一般生接受每次 90 分鐘、共 12 周 、總計 18 小時的探索教育活動方案,

結果發現不論是非行少念或一般國中生,在自我概念和人際關係上都有顯著的 改變;羅元駿(2004)讓 48 位青少年參加冒險教育活動,研究結果經前、後測 比較在生活效能的各面向都能有顯著差異;楊琬萍(2007)以 20 名自我概念和 人際關係測驗成績較低的六年級生為研究對象,參加為期五天,每天四節課,

每次 40 分鐘的「冒險教育課程」,結果得知有助於增進國小學童的自我概念與 人際關係;陳銘谷(2009)以高一學生三百人為研究對象,參加為期一個學期,

每週兩節課,每次 90 分鐘的「冒險教育課程」,同樣得到有助於增進高中學生 的自我概念與人際關係的結果;吳崇旗、翁綾君、吳惠瑩(2010)針對 214 名 青少年進行五天四夜的冒險教育體驗營,結果在自我實現及人際關係上有正面 的顯著影響。

可見,冒險教育對於青少年的確具有一定的影響力,國外學者 Hattie, Marsh, Neill, and Richard(1997)的研究也指出冒險教育活動可提升領導力、自我概 念、學術性、人格特質、人際關係及冒險特質等 6 大類,共計 40 項效益。然 而,國內的冒險教育仍處於起步和推廣階段,因此研究內容仍以自我概念、人 際關係及自我效能為主(余紫瑛,2000;梅靜宇,2001;鍾啟暘,2004;羅元 駿,2004;陳冠穎,2006;張坤鄉、王文華,2007;楊琬萍,2007;林芳菁,

2007;陳銘谷,2009;吳崇旗、翁綾君、吳惠瑩,2010),其次為團隊發展的相 關研究,以團隊效能、團體動力和問題解決為主要研究內容(竺定宇,2005;

李慕台 2006;王若蘋,2007;鄧桂菊,2008;薛銘卿、林育正,2009),再者 為探討冒險教育本身及效益的相關研究(吳崇旗、謝智謀,2006;吳崇旗;張 清源,2007;王正宇,2009)。

除了上述的研究主題外,「領導力(leadership)」的培養在冒險教育中亦是 相當重要的一環,廖炳煌(2001)認為冒險教育的內涵包括「個人發展」 (personal development ) 、「團隊發展」(team development )和「領導發展」(leadership development )等三大領域。但是,在國內領導才能的發展被歸於資優教育的一 環,依據民國八十六年特殊教育法修正案規定,資賦優異的界定包括「一般智 能」、「學術性向」、「藝術才能」、「創造能力」、「領導能力」和「其他特殊才能」

等六類(教育部,2006)。因此,相關研究多被侷限於特殊教育當中,以資優生 為研究對象,包括張國振(2008)以八年級資優生 60 人為研究對象,施行「冒 險教育活動方案」後,獲得可以提升國中資優生領導才能的結果;李協信(2009)

以國小五年級資優學生為研究對象,分為實驗組 12 名、控制組 10 名資優學生,

以每星期一節課的時間,接受為期十八週的「冒險教育活動」課程,實施結果,

得知確能提升資優生的領導才能;林雅琪(2010)以兩所國中七年級數理資優

學生共 63 人為研究對象,其中 29 人接受「探索教育活動方案」十二次的實驗,

而未接受方案的控制組共 34 人,結果在口語溝通技巧、價值澄清、做決定技巧、

問題解決技巧、計畫技巧的向度和總分的分數與控制組學生達顯著差異。

但是,領導力的培養絕不只是資優生的專屬課程,在瞬息萬變的社會中仰 賴著優秀的領導者,而今日校園內的學生都有機會成為未來社會上的領導人 物,我們不應等待領導人才的自然成長,使具有領導潛能的學生因缺乏適當的 教育而埋沒,王振德(2001)認為在課程中融入領導才能的課程,已是刻不容 緩的事。而領導才能的訓練,最佳方式就是透過冒險教育讓學生能實際體驗領 導與被領導的過程,藉由活動學習領導的相關技巧。

在冒險活動的型態上,國內常見以室內探索活動、探索場和營隊為主的型 態之外,還包括攀岩、垂降、登山、泛舟、健行、自行車、獨木舟等至少超過 20 種不同型式的活動項目(Ewert,1989)。但是實際將學生帶到戶外進行冒險 活動的風險較高,且舉辦的困難度較大,因此一般學校不易舉行這類的活動。

有鑑於此,本研究有別於以往國內在室內場地舉辦的冒險教育活動,將實際帶 領學員到野外山林中進行冒險教育活動,以補足國內冒險教育在戶外冒險性活 動上研究的不足,並藉由本次活動來瞭解戶外冒險活動對國中學生在領導力上 的影響,以提供給其他進行相關研究者或戶外活動設計者做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