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研究問題與背景

本章從研究者對台灣宗教、靈性層面的觀察,從修讀研究所期間的經驗,

以及個人的經驗等方面,闡述出本研究的動機與目的,之後再對本研究的主要 名詞作出界定。本章共分三節,第一節說明研究問題與背景,第二節為研究動 機與目的,第三節為名詞界定。

第一節 研究問題與背景

在台灣,宗教與靈性在生活中的普及性是明顯的,並且近年來也逐漸以靈 性一詞取代宗教的趨勢,但諮商領域對靈性議題的研究卻不多。即使如此,近年 來,諮商領域對靈性的興趣與關注似乎在增加中。

一、靈性的普遍性

與宗教相關的活動在一般人的生活中是不陌生的,對有些人來說,甚至是 相當熟悉的。宗教信仰在台灣民眾以往和目前的日常生活中都有一定的份量。

章英華、傅仰止(2005)在「台灣社會變遷調查報告」中寫到,在 1994 年有 87%、

在1999 年有 86.3%及在 2004 年有 79.3%的參與者(2004 年的有效樣本為 1881 份)認為自己有某種形式的宗教信仰。在有宗教信仰的參與者中,在1999 年有 48.9%、在 2004 年有 41.3%的參與者自認是虔誠的宗教信徒。將 1999 年和 2004 年的數據加總平均後,可以推測約有37.5%的參與者認為自己有虔誠的宗教信 仰。另外,各種靈修活動的參與也是普遍的,該份調查報告也顯示,在調查的 特定時間點前後,在1999 年和 2004 年分別有 24.8%和 18.1%的參與者有在生活 中從事念佛、讀經、禱告等個人靈修。可見宗教信仰和靈性生活在台灣民眾的 生活中是不可忽視的部分。

宗教信仰在美國人生活中也很普遍。Gallup 和 Lindsay(1999)針對美國人 的信仰與靈性生活的調查顯示,約有95%的美國人表示相信上帝(God)或更高 層的力量(higher power),這個統計數字在過去 50 年來不曾低於 90%;而約三

分之二(69%)的參與者回答說他們是某個教會或宗教組織的成員,而 40%的參 與者說他們有定期的宗教活動;這個調查也指出每十個美國人中有九個說他們 會禱告,其中大部分人(67%-75%)會每天祈禱(引自 Miller & Thoresen, 2003)。

很多的美國人覺得宗教或靈性是他們生活中主要的引導與力量(Gallup, 1985, 1995, 引自 Miller & Thoresen, 2003)。

普遍的宗教信仰與宗教活動對日常生活是有影響力的。宗教信仰在形塑個 人日常生活中的行為與想法上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杜明勳,2003)。台灣社 會變遷調查於2004 年蒐集的統計資料顯示,在有宗教信仰的參與者中,有 25.6%的參與者很同意、34.4%的參與者有點同意宗教會影響人日常生活的想法 和行為;有55.0%的參與者認為宗教能帶給人人生的方向(章英華、傅仰止,

2005)。此外,人們投入宗教靈修以尋求解決問題的傾向,至今仍遠超過尋求心 理專業的幫助(呂旭亞,2005)。因此可以合理地說,生活中的宗教與靈性層面 是不該被忽視的。

二、諮商領域對靈性議題的輕忽

靈性這個主題的重要性在諮商訓練中常是被輕忽的。Kelly(1994)針對位 於美國的343 個諮商人員教育課程的調查指出,不到 25%的訓練課程提供關於宗 教或靈性主題的專門訓練。先不論宗教與靈性的差別,這個數字比較起Gallup 和Lindsay(1999)的調查所顯示的 95%的美國人相信上帝或更高層的力量及 40%

的參與者有定期的宗教活動,顯示出對於靈性議題的重視程度有著很大的落差。

而Kelly(1994)的研究結果也指出,將近一半的諮商員教育者認為宗教與靈性 主題是非常重要的或重要的,而另外41%的教育者認為宗教或靈性議題有些重 要。Russell 和 Yarhouse(2006)針對美國 139 個經 APA 認證之實習單位的調查 也顯示,當個案提到了靈性與宗教主題時,這主題成為督導中討論焦點的頻率最 高。

然而,專業課程中對靈性議題的關注程度似乎仍不足夠。Hage、Hopson、

Siegel、Payton 和 DeFanti(2006)審視了諮商員教育、臨床心理學、諮商心理學、

婚姻與家族治療、復健諮商、精神醫學等六個領域的文獻後指出,許多諮商教育 提供者或課程設計者承認,學生在訓練中僅接受到極少(minimal)的在靈性與宗教 主題的相關訓練。儘管這些研究未特別區分出靈性與宗教的不同,這些研究結果 顯示,諮商員教育者與諮商員訓練課程對靈性主題的關注有著相當明顯的反差。

而美國諮商師教育協會(Council for Accreditation of Counseling and Related Education Program, CACREP)在其 2009 年針對諮商員訓練課程標準的文件中,

也多處強調專業課程中應重視訓練中的諮商師擁有包含靈性面向的多元文化敏 感度與相關知能(CACREP, 2009)。

諮商專業對靈性的忽略與心理學的歷史有著一定的關係。由於早期的 Freud 和Watson 等理論大師與學者在定位心理學時,特別排除科學色彩不足的宗教領 域,這樣自我認定至今仍影響著許多心理學面對靈性與宗教議題的立場與態度

(Hage et al., 2006)。此外,諮商專業對靈性主題的輕忽似乎也受到當代的社會 背景與其他學科的影響。Richards 和 Bergin(2005)認為諮商領域對靈性主題的 輕忽,與心理、醫學專業於十九世紀晚期開始發展時的西方學術界氣氛有關,也 就是心理學家在當時盛行的形上學中的自然主義(naturalism)的世界觀與哲學命 題上建構了心理專業。這個歷史緣由雖然解釋了諮商專業為何輕忽靈性的重要 性,但或許不該因此忽略了諮商專業界的學者和CACREP 對於加強諮商工作者 的靈性主題的處遇能力的提醒。而國內的學者也提醒,應該反省堅持理性主義而 排斥不相容的觀點可能對諮商專業的影響(楊蓓,2004)。

三、關注靈性議題的潮流

在後現代的潮流中,越來越多的人有個人的靈性追求(Cashwell & Young, 2005)。隨著強調個人自主性、個人經驗的優先性、組織權力的崩解、以及激增 的媒體所傳遞的各類不相上下的信念系統與世界觀,自我認同與自我價值經歷 了解構與重組。後現代的精神挑戰人們離開了安穩的靈性家鄉(傳統信仰),進

行個人的靈性追尋,並從公領域或私領域而來的各種信念、儀式、靈性修煉、

宗教傳統中,擷取各種顏色的碎片來組成個人的靈性馬賽克(mosaic)

(Shafranske & Sperry, 2005)。而未能形成統整性的靈性,或者是未能有效因應 人生挑戰的靈性,很可能是許多人憂鬱、焦慮、不安等症狀中,除了心理衝突 以外的深層原因 (Shafranske & Sperry, 2005)。

靈性的存在與價值也獲得一些心理學家和心理治療師的關注。William James 於《宗教經驗之種種》一書中肯定靈性體驗的普遍性與多樣性(James, 蔡 怡佳、劉宏信譯,2001)。Carl Jung 認為靈性是一個動態的狀態,表現在本性

(Self)浮現的過程中,同時靈性也是人性發展的最高目標(Corbett & Stein, 2005;

Satinover, 2002)。Maslow(1969)在晚年提出 Z 理論,肯定超越性經驗的價值,

也表示了超越性經驗可能出現在不同需求階層的複雜度。Viktor Frankl 認為靈性 是人類個體存在不可或缺的一部份(Frankl, 游恆山譯,1991)。Rollo May 認為 人同時存在於自然和靈性兩個國度(引自李安德,1992)。Paul Tillich 認為對絕 對、無限、至高無上的對象的關懷就是人的終極關懷,這關懷將回答對於生命 意義的提問(Tillich, 魯燕萍譯,1994)。Gardner 認為靈性是包括一切的(心靈、

身體、自我、自然、超自然、無物無我)(Gardner, 李心瑩譯,2000)。Wilber 在《萬法簡史》中寫到,靈性是萬物存在的最高層次,靈性的開展也是人性進化 的方向(Wilber, 廖世德,2005)。

傳統上來說,與靈性相關的活動是以宗教的形式表現出來的。隨著早期 William James 與 G. Stanley Hall 等心理學家對宗教與靈性主題的關注,以及體認 到宗教與靈性為人類心理的重要主題之一,美國心理協會(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APA)在 1976 年成立了第 36 分會。該分會的目標在於 鼓勵與推動在宗教心理學與相關領域的研究、理論和實務工作,傳播宗教與相 關主題的資訊並將這些資料與現行的心理領域的研究與實務工作進行整合

(Reuder, 1999)。

然而,人的靈性層次與其心理健康的相關研究在台灣仍屬少見。研究者於

2010 年 1 月 7 日,在國家圖書館的全國博碩士資訊網

(https://etds.ncl.edu.tw/theabs/index.jsp) 中,以「靈性」為關鍵字進行查詢,得 到109 筆資料,分佈在人文、教育、商業及管理、經社及心理、醫藥衛生、藝 術、觀光等領域,所得結果與檢索時的博碩士論文總數(144,735 篇)相比仍為 少數。在更早之前,2005 年至 2009 年的發表的博碩士論文僅占 84 篇。而研究 者在2012 年 6 月 29 日再次以「靈性」為關鍵字查詢的結果,「靈性」相關的論 文已成長至181 篇。顯示國內對靈性議題的研究興趣近年來有增加的趨勢,且受 到多方領域的關注。

雖然心理學傳統上對靈性議題有所忽略,近年來,靈性與個人身心健康的相 關性已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Koenig, 2002;Miller & Thoresen, 2003;若水譯,

1992)。而隨著《精神疾病的診斷與統計》(DSM-IV)納入對文化因素的重視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孔繁鐘編譯,1997;蘇庭進、呂旭亞,2009),

歐美的諮商界對宗教與靈性的研究有增加的趨勢(Cashwell & Young, 2005; Del Rio & White, 2012; Richards & Worthington, 2010)。這反映出以增進個人的心理健 康與幸福為努力目標時,靈性的重要性得到了心理學專業的更大的關注。國內

研究對象為八位助念團成員,與本研究欲研究

靈性開展過程,且參與者為安寧病房的照顧

尊。

說研究 生命歷程之意涵為:心理治療與靈性發展兩者

際壓力之初探 研究

與管道、聖經的教導使人試著去愛不可愛的 人、重擔觸發了與神相遇的轉捩點、與神相遇 後的效果。

研究對象限於基督宗教與青少女,與諮商工作 的內容不同。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四、靈性和宗教的區別

然而,現今許多學者認為有必要對於宗教與靈性等詞語所包含的意涵加以區

然而,現今許多學者認為有必要對於宗教與靈性等詞語所包含的意涵加以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