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導論

第二節 研究問題與重要性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2

第二節 研究問題與重要性

前一節解釋了國界、邊境等概念,並介紹中國和越南邊境貿易的法律規定 與形式,本論文預計回答兩個問題:第一,中國與越南邊境的特殊性,如何影響 邊境貿易和邊境地區的發展?第二,「邊境效應」(Border Effects)理論如何應用 到中越邊境的個案?以下分別闡述之:

一、中越邊境的特殊性,如何影響邊境貿易和邊境地區的發展?

現今的中越陸地邊界從中、越、寮三國交界點起至北侖河口止,全長 1,347 公里。42越南與中國廣西、雲南兩省接壤,中國境內的陸地邊界共計 15 個縣市;

越南一側的邊境線則有廣寧、諒山等 7 個省份,43有十幾個少數民族橫跨中、越 邊境而居。44 吳本立(Brantly Womack)認為中國和越南交界地區的互動頻率和 影響力在亞洲國家之中是最高的,這項特徵讓中、越邊境成為研究邊境領域的「最 佳個案」(The Best Case)。45

中國和越南邊境地區的歷史淵源、經濟水準和制度環境等方面皆具有特殊 性。首先,現代地理疆界不同於古代歷史設置,越南北部地區,漢代稱為交趾,

唐代稱為「安南」,以後在中國官方文獻上是交趾和安南混用。自秦代至宋初,

42 「綜述:中越陸地邊界勘界立碑工作圓滿結束」,2009 年 2 月 23 日,新華網。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9-02/23/content_10877291.ht m

43 中國境內的 15 個陸地邊界縣市,從東至西分別是:廣西壯族自治區的防城港、東興、寧明、

憑祥、龍州、大新、靖西、那坡;雲南省的富甯、麻栗坡、馬關、河口、屏邊、金平、綠春、江 城。越南一側的邊境 7 個省份分別是廣寧、諒山、高平、河江、老街、萊州、奠邊。谷家榮,「地 域、身份與認同—雲南金水河村傣族跨國婚姻調查」,青海民族研究,第 20 卷第 4 期(2009 年 10 月),頁 6。

44 中、越兩國劃分民族的標準不同,兩國跨國境而居的民族數量相差了 14 個之多。中國劃分為 12 個民族:壯、傣、布依、苗、瑤、漢、彝、哈尼、拉祜、仡佬、京、回。克木人和莽人民族 成分未定。越南劃分為 26 個民族:京(越)、岱、儂、泰、布依、熱依、山齋、泐、赫蒙(苗)、

瑤、巴天、拉基、布標、哈尼、拉祜、倮倮、普拉、華(漢)、艾、仡佬、莽、貢、西拉、克木、

占、山由。范宏貴,「中越兩國的跨境民族概述」,民族研究,1999 年第 6 期。頁 14。

45 Brantly Womack, "International Relationships at the Border of China and Vietnam: An Introduction," Asian Survey, Vol. 40, No. 6 (Nov.-Dec. 2000), pp. 981-986.

1258 年第一次抗元、1285 年第二次抗元、1287-1288 年第三次抗元、1406-1407 年抗明。(越)

潘輝黎等著,戴可來譯,呂瑞頤校,越南民族歷史上的幾次戰略決戰(北京:新華書店,1980 年),頁 5-6。

52 即便是 1407 年被明朝統治,安南也持續抗明 20 年左右,最後黎利(L L i)在 1427 年擊退 明軍建立後黎朝(Nhà H u L )。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4

往。舉例來說,廣西與越南雙方邊民互市貿易已久,但是因為國家戰略考量以及 中、越關係惡化的影響,邊貿一度中斷。地理位置隔絕加上長期戰爭的影響,邊 境一帶遂成為國家經濟落後的地區。至 1991 年兩國恢復外交關係後雙方邊貿才 重新發展,1992 年中國實施沿邊開放和邊貿優惠政策,同時越南也開始實行對 外開放政策,進而提昇了邊境地區的成長。

2014 年 5 月 13 日越南發生排華暴動事件,這起衝突反映出中國和越南長期 以來難以排解的歷史心結。事件的起因為該年 5 月 2 日中國在西沙群島(越南稱 黃沙群島)附近島嶼進行海洋石油 981 鑽井平臺作業,越南認為該海域屬於其專 屬經濟海域,兩國船艇發生衝撞。13 日越南南部開始爆發大規模的反華示威和 攻擊,14 日擴及中部和北部地區,平陽省、胡志明市、同奈、隆安、巴地—頭 頓、河靜、太平等省市皆發生暴亂份子打砸搶燒中資和台資企業,造成嚴重的傷 亡和財物損失。中國和越南對於暴動的責任歸屬各執一詞,雙方都堅稱擁有衝突 海域的主權,並指控衝突是由對方所引起。中國外交部長王毅表示鑽井作業從 10 年前就已啟動,越方派出大批船隻干擾衝撞的舉動侵犯了中國的主權和管轄 權,違反了有關維護海上安全的國際協定;53越南外交部發言人黎春平(L H i B nh)則指責中國的鑽井作業侵犯了 1982 年聯合國海洋法公約以及越南主權,

執意擴大非法活動。54

第三,近年來區域經濟整合已然成為趨勢,世界各個國家和地區進行緊密 的經貿合作以及貿易自由化,東南亞區域經濟整合的趨勢為中、越兩國的邊境貿 易增添許多變數。1991 年中越兩國恢復外交關係後,積極推動雙邊交流,參與 區域多邊合作和全球性組織,包括東南亞國協(ASEAN)加中國自由貿易區的 運行、東協經濟共同體(ASEAN Economic Community, AEC)等,中、越邊境貿

53「2014 年 5 月 14 日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主持例行記者會」,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網站。

http://www.mfa.gov.cn/mfa_chn/fyrbt_602243/t1155978.shtml

54 "Ngư i hát ngôn B Ngo i giao Vi t Nam L H i B nh tr l i câu hỏi của các ph ng vi n ngày 15/5/2014," B Ngo i giao.

http://123.30.50.199/sites/vi/nguoiphatngonbongoaigiao-gid-deabd569-nd-00c9eda2.aspx [中譯:越南 2014 年 5 月 15 日外交部發言人黎海平回應記者,越南外交部網站。]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5

易是否能夠融入周邊鄰國區域經濟的架構中,連結與東協國家的經貿合作關係擴 大對外貿易的格局,抑或在區域整合的零關稅時代中喪失原本邊境貿易的優勢而 轉向一般貿易?中、越邊境貿易的轉化與演變值得進一步關注。

二、「邊境效應」理論如何應用到中越邊境的個案?

國家邊界是指國家領土相接觸的線,作為特殊的區位,此主題受到政治地 理學者的重視。隨著經濟全球化的過程,國家邊界的內涵及對經濟的影響逐漸發 生變化,擴展了其研究範疇。1980 年代開始,西方主流經濟地理學朝「空間經 濟學」和「地理學的文化和制度」轉向,興起了「新經濟地理學」(New Economic Geography)的研究趨勢,55提供分析邊境地區經濟表現的分析框架。

「邊界效應」(Border Effects)是探討國界在國家權力的作用下,對跨邊界 經濟行為所產生的正面與負面影響。釐清邊界效應在區域合作與全球化趨勢中的 轉變,提供了分析中、越邊境的極佳切入點。Remigio Ratti 總和邊界同時存在三 種矛盾的效應:一、阻礙效應(Border as Barriers):邊界將不同政治、經濟、制 度系統區分開來,是不同政治、制度系統的分割線。二、接觸效應(Border as Contact):資源的稀少性迫使經濟行為者傾向利用外部資源,跨邊界交往可以拓 展行為空間獲得生產要素、商品、技術和資訊,滿足生存發展的利益以及與其他 群體交往的心理,因此邊界具有開放性,成為不同政治、制度系統的接觸面。三、

過濾效應(Border as Filter):由於同時呈現開放性和封閉性,因此邊界具有將外 界輸入物分類、鑒別和過濾的功能,把關篩選輸入物。56 Annekatrin Niebuhr 和 Silvia Stiller 指出邊界效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兩方面:一是阻礙的強度(Intensity

55「空間經濟學」是指運用數學模型進行經濟問題的空間研究,學者利用國際貿易和外國直接投

資(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FDI)的數據研究邊界效應。另一方面,社會科學領域的學者提昇 了文化和制度在經濟地理學中的重要性。梁雙陸,「國際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中的邊界效應研究 綜述」,思想戰線,第 32 卷第 2 期(2008 年),頁 109-114。

56 Remigio Ratti, Ibid. (Basel: 1993), p. 42.

of Border Impediments);二是市場潛能(Market Potential)。57

邊界效應的強度是邊界效應實證研究的核心問題之一,其中「貿易引力模 型」(Gravity Model of Trade,或譯作貿易重力模型)是統計分析國內和國際貿易 量中常用的公式,基本假設兩國之間的雙邊貿易與經濟規模成正比,與距離成反 比。58為計算邊界效應的阻礙強度,學者比較國內貿易量與國際貿易量的差異程 度。Johannes Bröcker 用貿易引力模型測算歐洲共同體(European Community)

國家間的邊界效應,將貿易障礙分為由地理距離造成的摩擦成本和跨邊界交往的 交易成本兩類,發現邊界對貿易具有明顯的壁壘效應,跨邊界交易成本相當於 375 公里的地理距離。59

John McCallum 以引力模型測算邊界效應,得出加拿大各省之間的貿易平均 是各省與相同規模和距離的美國各州貿易量的 22 倍。60John F. Helliwell 針對 John McCallum 的結論進行了一系列的研究,論證自由貿易協定(Free Trade Agreement, FTA)建立之後,雖然邊界效應快速下降,但仍然很顯著。61他評估不同產業、

進出口、服務業的邊界效應,指出服務業的邊界效應比貨物的邊界效應更顯著。

62Carolyn L. Evans 發現國家內區域間的貿易量高於跨國間的貿易量,除了是因為 進口產品與國內產品具有可替代性之外,國內外的交易成本還可以解釋 46%的邊 境阻礙效應,其中環境不確定性和交易頻率是交易成本提高的主要原因。同時國

57 Annekatrin Niebuhr and Silvia Stiller, "Integration Effects in Border Regions-A Survey of Economic Theory and Empirical Studies," Hamburgisches Welt-Wirtschafts-Archiv (HWWA) Discussion Paper, No. 179 (2002). http://ageconsearch.umn.edu/bitstream/26340/1/dp020179.pdf

58 Jeffrey H. Bergstrand, "The Gravity Equation in International Trade: Some Microeconomic

Foundations and Empirical Evidence," The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Vol. 67, No. 3 (August 1985), pp. 474-481.

59 Johannes Bröcker, "How Do International Trade Barriers Affect Interregional Trade?" in Ake E.

Andersson ed., Regional and Industrial Development Theories, Models and Empirical Evidence (Studies in Regional Science and Urban Economics, 1984), pp. 219-239.

60 John McCallum, "National Borders Matter: Canada-U.S. Regional Trade Patterns,"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Vol. 85, No. 3 (Jun., 1995), pp. 615-623.

61 John F. Helliwell, "Do National Border Matter for Quebec’s Trade?" Canadian Journal of Economics, Vol.29, No.3 (1996), pp. 507-522.

62 John F. Helliwell, How Much Do National Borders Matter? (Washington, DC: Brookings Institutional Press, 1998).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7

家政策的影響也可以解釋 34%的邊界阻礙效應。63Shang-Jin Wei 研究 1982 至 1994 年間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ECD)的邊境效益,計算出在同樣條件下國內貿易量約為國際貿 易量的 2.5 倍,顯示邊境的阻礙效應存在。但是長期來看有緩慢下降的趨勢。

64Volker Nitsch 發現雖然 1980 年代以來歐洲的邊界阻礙效應顯著下降,但是所有 歐盟成員國的國內貿易仍然是跨國貿易的 7 倍至 10 倍。這說明了即使歐盟是世 界上整合程度最高的組織,但是國界依然發揮阻隔作用。65

然而,隨著區域整合和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國家的界線逐漸模糊。國家為 增強合作網絡重新組織政經管制結構,降低貿易壁壘,允許國界開放。原來封閉 的國界逐漸擺脫分隔對抗的功能,國界由阻礙效應逐漸轉化為接觸效應,跨國物

然而,隨著區域整合和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國家的界線逐漸模糊。國家為 增強合作網絡重新組織政經管制結構,降低貿易壁壘,允許國界開放。原來封閉 的國界逐漸擺脫分隔對抗的功能,國界由阻礙效應逐漸轉化為接觸效應,跨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