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邊境的生態社會環境

第一節 邊境地理環境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9

第二章 邊境的生態社會環境

本章說明「邊境地區」相較於「國家中心」,所具有的特殊生態環境背景,

並且突出中國邊界 2 省區和越南邊界 7 省份的地域特色。本章前兩節,解釋「國 界的地理與政治隔絕」這項因素在中越邊境的呈現狀況。第一節「邊境地理環境」

先回顧中國破除天下思想,建立國家疆域觀念的過程。現代中國和越南的邊境地 區依然地形崎嶇、自然環境欠佳、基礎建設落後、土地利用率偏低。第二節「邊 境產業結構」分析在政府偏袒都市的傾斜發展政策中,中國和越南邊境以第一、

第二產業為主,第三產業較不發達,邊民人均所得偏低,邊區與中心的區域差距 始終難以縮小。

本章後兩節,解釋「國界兩側的人文差異」這項因素在中越邊境的情況。

第三節「邊境人口與種族」指出邊境地區人口密度偏低、邊民以少數民族為主。

中國和越南邊境的跨國界民族長期以來有跨國通婚的習俗,然而多數未能符合法 律登記程序,產生非法移民與公民權認定的問題。第四節「邊境社會環境」剖析 邊民容易出現族群文化認同、國家政治認同、全球公民認同等多重認同衝突。並 且凸顯邊區暗藏毒品與疾病、教育程度不足等社會隱憂。

第一節 邊境地理環境

本節說明中國從「天下」的疆域觀念轉變成現代民族國家的思維之後,到 目前為止中國邊疆地區的自然地理環境,以及中國與越南邊境的貧瘠特質。

一、現代中國疆域的形成

傳統中國王朝對疆域的概念有別於現代意義的國家。中國古代傳統邊疆觀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40

集中在兩個角度,一是「服事觀」,反映政治中心對不同地區的管轄程度,以及 不同區域對政治中心所承擔的義務。二是「華夷觀」,用以劃分華夏與異族的界 線,中國王朝不只要防範異族對中原政體和文化的侵略,還要積極「以華變夷」,

改造境外民族。133「服事觀」與「華夷觀」兩種政治思想對中國邊疆治理留下深 遠影響。

早期西方對於中國邊境主要關注在中原漢族與邊境少數族群互動的歷史。

Owen Lattimore 從漫長的歷史軌跡裡探討中國疆界的演變,指出中國領土版圖的 變遷有著獨特的輪迴:建立政權、穩定統治、體制腐化、被推翻。他的說法構建 了西方最初對於中國邊疆的理論框架。134其後西方學者陸續作出不同層面的分析,

柯嬌燕(Pamela Kyle Crossley)探索清朝民族主義與中國文化認同的起源,搜集 朝鮮、滿族各地的清代官方文件,從龐雜的線索裡抽繹出中國在清朝就已經初步 形成民族身份與帝國權威,扎下近代民族主義的意識。135另外柯嬌燕與蕭鳳霞

(Helen F.Siu)、蘇棟堂(Donald S.Sutton)等人從歷史追溯中國邊界的變遷,

指出明、清時期帝國所面臨的外國關係與族群關係,是形塑近代中國文化、經濟、

地理邊界的關鍵時期。136

中國歷代王朝多以「天下」來稱呼其統治的疆域,由國家的中心位置往外 界定邊疆,把邊疆地區當作守衛王朝的保護地帶,同時是漢族以外的其他「蠻夷」

民族所生活的區域。然而「天下」這個統稱並不具備現代主權國家邊界的含義,

1648 年威斯特伐利亞和約(Peace of Westphalia)締結之後,國家、主權和領土 成為民族國家的三大要素。中國是在西方列強入侵邊疆造成領土危機之後,王朝 天下的思想才被打破,逐步建立起「民族國家」的疆界思維。

133 馬大正編,中國邊疆經略史(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0 年),頁 436-446。

134 Owen Lattimore, Inner Asian Frontiers of China (New York : Capitol Pub. Co., 1951), p.531.

135 Pamela Kyle Crossley, A Translucent Mirror: History and Identity in Qing Imperial Ideology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9).

136 Pamela Kyle Crossley, Helen F. Siu, Donald S. Sutton eds., Empire at the Margins: Culture, Ethnicity and Frontier in Early Modern China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6), pp.1-27.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41

中國由傳統王朝向民族國家轉變的起點是康熙二十八年(1689)8 月 27 日 清朝和沙俄所簽訂的《尼布楚條約》,這是中國第一個具有現代國際法意義的邊 界條約。條約第一條規定中國和俄國以額爾古納河、格爾必齊河為界,再由格爾 必齊河源順外興安嶺往東至海,嶺南屬中國、嶺北屬俄國;烏第河和外興安嶺之 間為待議地區。137在該條約中,清朝首度出現了融合多民族的「中國」身份,雖 然在尼布楚條約中還存在領土待議的地區,但終究開啟了中國透過簽訂國際條約 的方式,來確定現代主權國家的「國界」範圍。

《尼布楚條約》簽定之後的一系列劃界條約使清朝的疆域輪廓逐漸清晰。

雍正五年(1727)7 月 15 日清朝和俄國又簽訂了《布連斯奇界約》,再度確定 由沙畢納依嶺到額爾古納河的邊界,《尼布楚條約》和《布連斯奇界約》確立了 近代中國東北和北部的固定邊界。同年 9 月 7 日清、俄簽訂《恰克圖界約》劃定 恰克圖附近疆界。9 月 10 日清、俄簽訂《阿巴哈依界約》,24 日再簽《色楞額 界約》。1762 年清朝採取分區測繪方式繪製「乾隆內府輿圖」,確立中國的疆 域依據。乾隆三十三年(1768)9 月 19 日清、俄簽訂《修改恰克圖界約第十條》,

乾隆五十七年(1792)再簽《恰克圖市約》進一步明確雙方邊界及其相關權利。

清朝與藩屬朝鮮之間的邊界也在康熙五十年(1711)、五十一年(1712)陸續確 立。138清朝疆域和國家邊界的觀念在這些劃界條約中逐步成型,中國正式由傳統 王朝天下轉向現代主權國家。

目前中國陸地邊界線東起遼寧省丹東市與北韓接壤的鴨綠江口,經過黑龍 江、阿爾泰山、帕米爾高原、喜馬拉雅山、高黎貢山,西至廣西壯族自治區防城 港與越南交界的北部灣北侖河口,總長度約 2 萬 2 千公里,共與 14 個國家接壤。

139中國陸地邊界與陸上鄰國如下圖 2.1 所示:

137 李大龍,「有關中國疆域理論研究的幾個問題」,西北民族論叢,第八輯,頁 20-23。

138 周平,「我國邊疆概念的歷史演變」,雲南行政學院學報,2008 年第 4 期,頁 88。

139 接壤的 14 國家為:北韓、俄羅斯、蒙古國、哈薩克、吉爾吉斯、塔吉克、阿富汗、巴基斯坦、

印度、尼泊爾、不丹、緬甸、寮國、越南。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42

圖 2.1 中國陸地邊界與陸上鄰國示意圖

資料來源:甘肅省基礎地理資訊中心。

http://www.gsch.gov.cn/news/content.htm?id=2013091208484200112407828(2014 年 10 月 8 日瀏 覽)。

根據中國國務院辦公廳頒發的《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印發興邊富民行動規劃

(2011-2015 年)的通知》,邊疆是指鄰近邊界的行政區域,包括省(自治區)、

市(自治州)、縣(自治縣、自治旗)三個不同層級。邊疆範圍為內蒙古、遼寧、

吉林、黑龍江、廣西、雲南、西藏、甘肅、新疆等 9 個省、自治區,共 136 個陸 地邊境縣、旗、市、市轄區,以及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的 58 個邊境團場。140

中國邊界的民族自治地區分佈範圍廣泛,在 9 個邊疆省、自治區中有 4 個 是民族自治區。141在總長 2 萬 2 千公里的陸地邊境線中,有 1 萬 9 千公里位於民 族自治區。邊境地區國土面積為 212 萬平方公里,包含 136 個邊境縣,其中 107 個是民族自治地方縣。邊境地區人口約 2 千 300 萬,將近一半是少數民族人口,

140 《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印發興邊富民行動規劃(2011-2015 年)的通知》,國辦發〔2011〕28 號,

2011 年 6 月 5 日。中央政府門戶網站。http://www.gov.cn/zwgk/2011-06/13/content_1883222.htm

141 包括:內蒙古自治區、廣西壯族自治區、西藏自治區、甘肅、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43

其中有 30 多個民族跨境而居。142中國行政區圖如下圖 2.2 所示:

圖 2.2 中華人民共和國省級行政區劃圖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4%B8%AD%E5%8D%8E%E4%BA%BA%E6%B0%91%E5%85%B 1%E5%92%8C%E5%9B%BD%E5%8E%BF%E7%BA%A7%E4%BB%A5%E4%B8%8A%E8%A1

%8C%E6%94%BF%E5%8C%BA%E5%88%97%E8%A1%A8(2014 年 8 月 2 日瀏覽)。

邊疆具有廣泛的概念,揉合了政治、軍事、經濟、文化、地理位置等綜合 意涵。143中國邊境地區長期以來受到國防安全、外交關係、地理阻隔、歷史情節 等因素而使社會發展程度較低,加上邊疆地區的民族文化不同於內陸地區,在設 置制度時必須兼顧民族差異特質與統治政權穩定,這些因素使邊疆治理事務更為 複雜。現代中國最重要的邊疆治理措施是在 1999 年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提出的

「興邊富民行動」,該行動是由中國專門管理民族事務的「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

所主導,宗旨是達到中國 136 個陸地邊境縣(旗、市、市轄區)和新疆生產建設

142 「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副主任羅黎明介紹興邊富民行動規劃」,2014 年 9 月 25 日,中國民族 宗教網。http://www.mzb.com.cn/html/report/140934028-1.htm

143 馬大正,前揭書,頁 3。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44

兵團 58 個邊境團場「富民、興邊、強國、睦鄰」的目的。144

二、邊境的自然環境與基礎建設

中國邊境地區絕大部分深處內陸,地勢多為高原、山脈、丘陵、盆地、雪 山和沙漠等自然環境:東北邊境以森林、濕地和草原為主;西北邊境一片沙漠、

戈壁、裸岩、冰雪;青藏高原邊境覆蓋高寒草地和冰雪;雲南、廣西邊境多為亞 熱帶與熱帶森林。中國地勢分區及地形剖面圖如下圖 2.3。

圖 2.3 中國地勢分區及地形剖面圖

資料來源:中國地理圖說。http://www.tlsh.tp.edu.tw/~t127/trim/ch14.htm (2014 年 9 月 1 日瀏覽)。

144 「關於興邊富民行動」,興邊富民基金網站。http://www.fortmanfund.com/about.html (2014 年 8 月 15 日瀏覽)。

2013 年中國統計年鑑。http://www.stats.gov.cn/tjsj/ndsj/2013/indexch.htm

然而矛盾的是,雖然邊疆地方有改善基礎建設的迫切需求,但是國家在制定 發展策略的同時,卻經常陷入選擇「開發」抑或捍衛「環保」的兩難拉鋸。根據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46

2011 年 6 月 8 日《國務院關於印發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的通知》,將全中國國土 空間劃分為「優化開發」、「重點開發」、「限制開發」(農產品主產區)、「限制開 發」(重點生態功能區)、「禁止開發」五種類別,其中屬於限制開發的 25 個國家 重點生態功能區,邊境地區就占了 17 個,限制在這些地區進行大規模、高強度 的工業化與城鎮化的開發。145下表 2.2 整理了 2012 年中國邊疆自然保護區的基 本情況,邊疆 9 個省、自治區轄內被中國政府規劃為自然保護區的數量與面積皆 很高。2012 年全中國共有 2,669 個自然保護區,總面積將近 1 億 5 千萬公頃,占 總國土面積的 14.9%。在邊疆 9 個省區中,黑龍江省的自然保護區占轄區面積的

2011 年 6 月 8 日《國務院關於印發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的通知》,將全中國國土 空間劃分為「優化開發」、「重點開發」、「限制開發」(農產品主產區)、「限制開 發」(重點生態功能區)、「禁止開發」五種類別,其中屬於限制開發的 25 個國家 重點生態功能區,邊境地區就占了 17 個,限制在這些地區進行大規模、高強度 的工業化與城鎮化的開發。145下表 2.2 整理了 2012 年中國邊疆自然保護區的基 本情況,邊疆 9 個省、自治區轄內被中國政府規劃為自然保護區的數量與面積皆 很高。2012 年全中國共有 2,669 個自然保護區,總面積將近 1 億 5 千萬公頃,占 總國土面積的 14.9%。在邊疆 9 個省區中,黑龍江省的自然保護區占轄區面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