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研究發現與分析討論

第四節 研究問題討論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網路上消息眾多,網民必須自行篩選消息,林辰花了兩週,在網路上蒐集正反方 的各路消息,包括「人渣文本」、朱家安等知名部落格的文章。

林辰(訪談,2015)指出,他會先看不同的網路消息來源「有沒有什麼可以 用的⽂文章,然後先不管作者,就是先看⽂文章,然後這個資訊如果是垃圾的話,我 就不會理他」。資料蒐集完畢後,林辰花費一天的時間整理線上蒐集而來的資料,

包括他個人對行政院事件與言論自由的反思,剪輯成一場服貿熱雨下的太陽花》

的9 分鐘影片,在 3 月 24 日上傳至 YouTube,並在影片下方附上參考資料連結,

截至2015 年 1 月 27 日達到 113.8 萬人次的點閱率,林辰表示,他自己沒想過要 宣傳這支影片,剪輯影片純粹是個人興趣和習慣,影片最後被廣泛傳播出去,則 完全靠著社群媒體以及網民的分享、宣傳。

第四節 研究問題討論  

綜合上述討論,本部分希望回答本研究的三個研究問題,即:

研究問題一:太陽花運動三次重大事件中,抗議參與者的傳播目的為何?傳播 對象是誰?

研究問題二:太陽花運動三次重大事件中,新舊媒體之間的網絡關係是什麼?

研究問題三:太陽花運動三次重大事件當中,抗議參與者使用哪些傳播科技?

這些科技有哪些創新使用?如何串連政治抗議的傳播行動?

壹、另類媒體的傳播目的與傳播對象          

本研究發現,另類媒體在太陽花三次事件的傳播目的,主要包括:競爭傳統 政治與媒體菁英的話語權、補足大眾媒體以外的另類觀點、以及政治意見表達。

對抗議主辦單位「黑色島國青年陣線」來說,動員越多的抗議群眾,就越能產生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政治影響力,因此傳播目的除了上述三個目的,也希望越多人接收到訊息,因此 黑島青會刻意透過大眾媒體的轉介進行傳播,像是佔領立法院、衝行政院、以及 凱道集結等重大行動都是吸引媒體注意力的方式,另外也積極安排黑島青成員出 席政論節目、召開記者會,顯示大眾媒體的傳播影響力仍然具有相當程度的權威 性。

而其他抗議期間活躍的另類媒體,雖然常被認為是「太陽花運動官方媒體」,

其實多半是被議題吸引來進行傳播與報導的人,並非由抗議決策者操作,目的性 沒有抗議主辦單位如此強烈,型態與參與者身份也比較多元。像是新聞e論壇這 樣的獨立新聞媒體,希望提供大眾媒體以外的報導觀點,而志願傳播的團體或個 人,則可能因為對議題好奇或者希望分享政治意見。值得注意的是,這些另類媒 體之間,立場也不盡然相同,彼此的合作關係不見得顯著,他們也表示因為網路 受眾分得很細緻,他們的傳播目的並不是市場導向,所以彼此競爭或者合作關係 也不強烈。而協作平台在太陽花運動裡面,主要用在調配現場物資上面的使用,

排除掉一般科層化組織節點的限制,任何擁有連結的人都能夠編輯、加註,讓資 訊更為透明化,以最低成本保持現場訊息的即時順暢,也提升太陽花運動期間資 源連結的速度。

貳、不同傳播行動者的網絡串聯  

本研究發現,大眾媒體和另類媒體等傳播行動者,在太陽花運動以自身 資源和科技使用,形塑出相互依存、補足的網絡關係。網際網路的普及,使 得傳統新聞媒體網絡中,擴展出許多異質的新節點,承如批踢踢論壇站長陳 奐宇以下觀察: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他(議題)最後要擴散成很⼤大⼀一定要再轉載到主流媒體上。我覺得他會是

⼀一個互相增強的效果。我後來想出來⼤大概是這樣流程:

⼋八卦版會有⼀一篇爆卦,然後呢,ETToday跟Nownews就會很快的寫⼀一篇網 路新聞,然後這篇網路新聞就會再貼回來⼋八卦版,或者是說會有主流媒體的

⼈人看到,因為主流媒體的⼈人通常都比他們(ETToday和Nownews)慢⼀一點點,

他們會看到,然後他們就會跟著寫。通常是蘋果即時啦。蘋果就會馬上跟。

然後只要蘋果⼀一跟,基本上,其他的報紙、電視台就非跟不可。蘋果只要 做出來看起來夠⼤大,主流媒體...蘋果⼀一跟,電⼦子報就會通通都跟上。自由、

中時和聯合通常就會跟上。那只要自由、中時、聯合跟上,或就算自由、中 時、聯合沒跟上好了,蘋果只要⼀一上,第⼆二天電視台就會來。」

--陳奐宇(批踢踢站長,訪談,2014)

這些傳播網絡中的另類媒體節點,過去可能以平面、廣播等型式進行倡議傳 播行動,往往為了補足大眾媒體的資訊鴻溝而產生,並不是網路科技出現後才有 的概念(Atton, 2002)。然而,這些節點因網路科技而引發擴大效應,如Juris

(2005)、Castells(2012)等學者所言,每個人的傳播能力被放大,最後產生公 民政治傳播賦權的作用。

從三次事件反映出的不同抗議傳播情境當中,也可看出 Latour(2005)提出 的異質動態網絡關係,本研究發現,在不同脈絡與使用目的之下,不同傳播行動 者使用同個科技工具,也會根據事件性質、行動者握有的資源、與科技特質,做 出不同的傳播行動,例如:突發性與衝突性高的行政院衝突事件當中,社群媒體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主要以發布即時動態為主,但是在凱道集結事件,社群媒體則變成士氣提升與現 場活動的資訊平台。

大眾媒體與另類媒體在太陽花運動中,都明白網路世界的多元性,雖然每個 人或單位有自己的訊息發布原則,進行傳播的人一定會有自己的立場與個人觀感,

也難免影響到寫作方向與新聞處理,因此都只能盡量以自己傳播目的為軸,提供 閱聽眾正確的資訊,讓閱聽眾從不同角度觀看事件的樣貌。網路科技的近用性與 去中心化特質,使「另類的」聲音得以與大眾媒體報導存在於同一個網際網路,

當任何連網且對議題有興趣的閱聽眾,取得另類媒體的資訊和取得大眾媒體的資 訊一樣容易,另類媒體的影響力也就不同昨日而語。

而抗議主辦群體的人力、時間、資源有限,因此網路議題的擴散,倚賴大量 組織外網民的志願性傳播,形成多中心的傳播網絡,而抗議群體本身則專注在應 對大眾媒體的新聞策略。另類媒體與大眾媒體比較起來,沒有明確組織建制,因 此展開傳播行動時,遠比大眾媒體來得有彈性與應變能力。此外,許多另類媒體 傳播者,可能是平常有在關心議題的人,也往往立場與抗議主辦單位接近,因此 較容易接觸抗議核心主導群眾,也較容易取得抗議行動的最新消息。相對而言,

主流媒體的優勢則是較容易向政府官方取得最新消息,因此,也有另類媒體與主 流媒體也互通有無,藉此補強彼此不足的資訊。

不過,大眾媒體不見得受到社群媒體等網路消息來源影響,就改變抗議報導 方向,事實上,編輯台仍握有對議題的實質守門權(Robertson, 2013),有時只 是利用網路消息去滿足編輯台的市場或意識形態目標。舉例來說,太陽花運動當 中,有的大眾媒體報導較為偏向抗議運動者的立場,然而,這樣的編輯決策,究 竟是受到大眾媒體本身閱聽市場與編輯台影響,還是因為網路上的輿論所帶動,

很難直接論斷。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而反服貿運動自2013 年開始,一直未達到抗議群體預期的大眾媒體曝光效 果,但是在2014 年佔領立法院行動後,該議題成為具有重大新聞價值的事件,

再加上抗議主辦單位有計畫的持續舉辦抗爭、召開記者會、以及持續在社群網路 經營貼文,最後得到網路輿論關注與大眾媒體報導,很難論定訊息的溢散有多大 一部分,是受到網路輿論與新興傳播科技影響。

本研究也發現,在混合媒體網絡之中,消息相互溢散的走向與成效,愈來愈 不是消息最初的發起人能夠追蹤與掌握,也印證Bennett(2003)的觀點,去中 心的網絡延長當代政治抗議活動的議題討論時間,也擴散抗議活動的整體規模,

到最後會發現,雖然個別行動者在這個傳播網絡當中都有個別行動與意識,卻如 同Latour 對 ANT 的主張一樣,整體行動者網絡形塑方向,難以由個別行動者獨 立決定,而是由不斷變動、不可預測的網絡呈現連結的過程(陳韻如,2013),

不論是大眾媒體、另類媒體、抗議組織、或是民眾,越來越難制定和執行有效的 傳播策略,也難以控制或預期議題的走向與擴散效應。

參、另類媒體的傳播科技使用與創新  

本研究發現,抗議核心群體人力與資源都有限,而網際網路輿論中心繁多,

幾乎不可能創造中央管理模式,而網路訊息也只有會上網的民眾接收得到,仍有 資訊落差問題,因此抗議主事團體把媒體策略的重點,聚焦於大眾媒體上面,希 望擴大媒體效應至所有民眾。根據受訪資料,黑島青(訪談,2014)以官方社群 平台發出新聞稿與即時訊息,而除了監看大眾媒體新聞之外,也會監看網路上不 同意見,不過並不強調與網民的多元互動,媒體策略與過去的線性傳播模式相仿。

然而本研究認為,抗議社群平台發布的即時新聞與新聞稿,仍有削弱大眾媒體報 導的影響力,民眾只要追蹤抗議主事者粉絲頁,就能和大眾媒體人員同步獲得訊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息,傳播抗議論述與抗議訴求比起以往,更能直接、不經修飾的傳遞給大眾(Atton, 2002)。

由於抗議主事者的媒體策略以應對大眾媒體為主,太陽花運動中的科技創新 層面,多半來自民眾自發性的傳播、以及聲援抗議的公民行動。首先,行動科技

由於抗議主事者的媒體策略以應對大眾媒體為主,太陽花運動中的科技創新 層面,多半來自民眾自發性的傳播、以及聲援抗議的公民行動。首先,行動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