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四節 研究嚴謹度

在量化科學研究中,研究的信度與效度扮演極重要的角色。信度意指不同時 間與觀測所獲得結果的相關性,意味著研究結果的一致、穩定度;效度意指研究 結果與其所與觀測目標之間的相關性,意味著研究結果的確切程度。對於質性研 究而言,人類的生活世界並非恆常不變的固定客體,因此,質性研究所重視的是 並非是信度與效度,而是研究的嚴謹度(trustworthiness)。在嚴謹度的檢核上,

結合 Lincoln and Guba(1985)、何英奇(2004)與 Flick(2007)的觀點,研究者 將從五個方向來檢核研究的嚴謹性:可確認性(confirmability)、可信度

(credibility / authenticity)、可靠性(auditability / dependability)、可轉移性

(fittingness / transferability)、及反身性效度(reflective validity)。

一、 可信度(credibility / authenticity)

可信度如同研究的內在效度,包括研究結果分析的一致性,以及對於閱讀者 而言,研究結果可被信賴為真實的程度。為此,研究者一方面與整個訪談歷程 中,透過錄音設備保留所有研究參與者的言語表達內容,並且於每次訪談結束後 即於反思札記紀載訪談歷程的非語言訊息與觀察資訊,便於研究分析階段仍較能 如實地呈現訪談現場。另一方面,也於前述第二節的研究參與者、資料蒐集與分 析歷程等章節,詳細且具體說明所有研究程序與步驟,並於第四章研究結果中,

盡可能呈現較多研究參與者的語言文本,協助閱讀者確認研究結果與研究參與者 意指之間的一致性,以維護本研究之可信度。

二、 可確認性(confirmability)

可確認性用以檢核研究結果乃是源自於資料,而非研究者自身或既定的觀 點。在這個部分的維護上,一方面,研究者從研究邀請之初,便採取資訊透明化 的方式,讓研究參與者在研究主題、分析策略、研究進展或規劃等方面,均能擁 有與研究者相近的資訊基礎,以維護研究參與者的自主權力,並且隨時依據研究 參與者的言談脈絡,調整訪談對話焦點,不致使研究主題凌駕於研究參與者主體

之上,進而為訪談對話創造信任關係。另一方面,研究者也藉由訪談錄音與逐字 稿的形式,維持研究者進入文本分析階段的文本完整度,便於反覆檢核詮釋論述 與文本內含之間的關聯性。

同時,為避免研究者的自身或既定觀點進入研究分析而不自覺,研究者則於 第三節針對研究主題所涉及之先見觀點,詳細說明闡述,以作為後續詮釋分析之 參照,並提供閱讀者檢核之。

三、 可靠性(auditability / dependability)

可靠性乃是檢核研究結果經不同時間或研究者,仍保持論述連貫性的程度。

對此,研究者於研究起始前,便開始進行反思筆記的書寫,並隨時納入訪談對 話、詮釋分析的自我檢視,並且,偕同論文指導教授共同進行文本資料的解讀與 分析,以確保研究結果的可靠性。

同時,本研究亦採取三角檢驗(triangulation)的策略,將研究結果透過電子 郵件寄送與研究參與者,並藉由電子郵件與電話討論的方式,與研究參與者共同 檢核研究結果的可靠性(附錄四);檢核結果如表 3-3。

表 3-3 研究參與者文本檢核彙整 參與者 文本契

合度

重新閱讀後,對這個議題的想法 其他

小葵 90 檢視自己的故事感覺很奇妙,

像是為護理生涯做統整,從另一個 角度了解自己,面對病人時仍不斷 衝擊擺盪,取得平衡,再往下走。

人是群居動物,彼此的陪伴需 要也許是負擔但也是渴望、希望,

一種動力一種不孤寂一種滿足。

小貓 96 1.臨床工作者在照顧病人家屬之前 謝謝你把訪談內容描

需先對自己有充分的了解,並能

四、 可轉移性(fittingness / transferability)

對於研究對象以外的領域,研究結果可以之推衍解析、或理解的程度。在這 部分,蕭瑞麟(2007)認為質性研究重視的是「反思式轉移(reflective

transfer)」,而非直接轉移;而所轉移的也並非是泛論的通則論點,或是普及人類 的理論架構,而是轉移具有反思性的「創造性寓意(generative metaphor)」或

「通用性思維結構(generic structure)」。因此,除了前述的厚實描寫之外,研究 者也將藉由反思札記與研究討論的協助,在現象理解的辯證歷程中,獲得研究結 果的可轉移性。

五、 反身性效度(reflective validity)

何英奇(2004)在討論質性研究的效度時,除前述的方向之外,更認為「反 身性效度(reflective validity)」是質性效度檢驗的最核心要素。反身性效度,即 研究者的自我反思,特別是批判性反思(critical reflection)。批判性反思乃是研究 者將個人經驗及研究歷程的發展脈絡與思維,在研究文本(即閱讀者眼前)開 展,以便能促使研究者將研究主題置入文化或社會的脈絡性之內,因而在這樣的 歷程裡,研究者也必然將面對社會文化系統中,該研究主題的不同思維立場,而 開始嘗試移動在不同的立場思維之間,重新審視原有研究論述。這樣的批判性反 思,也就是丘延亮所稱的「自我否思」,藉由否定自身既有的思維,以拓展既有 思維。因此,研究者無論是資料蒐集或分析階段,持續書寫的反思札記,亦將呈 現於與指導教授的分析討論歷程之中,作為此研究的反身性效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