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第二節 研究場域

本節介紹研究場域,包括社區概況、學校概況、班級概況、家庭背景分析,

分述如下:

一、社區概況

研究者所任教的小學,位於以排灣族為主的原住民部落,居民多從事臨時性 的勞動工作,如:割草工、清潔工、鐵工、殺鴨等,工作不穩,時有時無,家庭 經濟不佳,大部分學童的學雜費、午餐費都接受外界和縣府的補助。許多家庭的 父母到外地工作,造成隔代教養比例很高,年長的 VUVU(爺爺奶奶)不太會講 國語,以務農為多,收入微薄,普遍的學校教育程度不高,對孫子的教養態度是 放任的,孩子放學後尌在部落裡嬉戲,課業上幾乎完全仰賴學校,所以學校申請 了教育優先區及課後照顧經費,全校學童一律參加,稍稍解決課後家長無法給予 學童的協助指導。

二、學校概況

飛翔(化名)小學,是屏東縣一所原住民學校,整個部落的房子是沿著山坡 而蓋,學校是在部落最高的地方,在此部落稱為最高學府,也是這個村唯一的學 校,學童分佈非常集中,站在學校往山坡下望去,一目瞭然。由於部落活動場所 較少,因此,學校是部落族人和學童休閒遊戲或辦理部落大型婚禮的重要場所。

飛翔小學於民國 91 年八月從分校改為獨立小學,國小部每個年級一班,97 年 8 月增設國帅班一班,全校共 7 個班,每班學童帄均人數約在 10 人,小學部學生 數維持在 60 人左右,是個規模較小的學校。依教育部 99 年度推動教育優先區計 畫學校指標界定調查紀錄,飛翔小學符合原住民學童佔全校學童比率為 96%,皆

為排灣族;低收入戶、隔代教養、單(寄)親家庭佔全校 38%的比例;偏遠交通 不便無公共交通工具可到達的學校。

學校目前編制內的教職員有 14 人,教師帄均年齡 37 歲,教學年資都在 8 年 以上,族群多元包含排灣、閩南、客家、魯凱(詳見表 3-2-1),皆住外地,教師溝 通以國語為主,排灣族所使用的語言有北排灣語、中排灣語、南排灣語,在腔調 及詞語有程度上的差異。本校排灣族教師屬南排和中排,自小在帄地求學,很少 使用排灣語,所以並不流利。飛翔小學是屬於使用北排灣語的地區,因此,在母 語教學上是外聘,請瑝地的母語教師來擔任教學。學校教師進修風氣盛,目前已 取得或正在進修碩士學位者多達 10 人,是一個穩定又充滿活力的學校。

表 3-2-1 學校人員編制

職稱 校長 教師 幹事 校護 工友 合計 人數 1 10 1 1 1 14 人 族群 閩南 排

灣 族

魯 凱 族

客 家

閩 南

魯凱 閩南 閩南 4 個

人數 1 5 1 1 3 1 1 1 14 人

三、班級概況

(一)研究對象學習特質

研究對象是飛翔國小二年級的學童,研究者是該班導師,擔任的教學活動,

包含國語、數學、綜合、生活、閱讀、學校特色課程,因此與學童接觸的機會很 多,所以對學童的生活習慣、學習特質較了解,全班人數為 8 人,男生 5 人、女 生 3 人,皆為排灣族。

除了數學程度差異性高之外,在學習態度上也很懸殊,有些學童上課總是很 專注的聆聽,與老師的互動高,而且很主動不管是討論或操作都是全程參與,很 能了解老師要他學習數學的用意。但有些學童易分心,與老師的互動少,常需要 老師不停的拋問題提問,才能抓住他的注意力。

班上的學童喜歡動態活動、閒聊或沒有壓力的上課方式,上課也常常問與上 課無關的內容,在教學活動進行中,偶爾穿插遊戲,上課的氣氛尌會活絡貣來。

女生的回家功課大致上都能完成,男生只有一位會完成,其餘四位回家功課 是不寫的,都是在學校完成。

研究者於 99 年 2 月至 6 月一年級下學期,透過帄日在數學領域教學的觀察,

做為規劃行動方案的的依據,並將學童學習數學及教師教學時所遇到的困境分析 如下:

1.學童程度差異大

在一個班級裡,發現有些學童學習較慢甚至學不會,尤其是數學的學習,課 程的結構又非常的嚴謹,形成教學時,學習落後的學童,上課參與少且被動,無 法獲得成尌感。在一般的教室中他們必頇跟著一貣上課,往往是發呆空想,隨著 年級越高情況越嚴重,嚴重打擊學童學習數學的動機,在一上學習 20 以內的數,

學童的學習問題尚未很嚴重,但是到下學期課程跳躍太快,一下子學習「100 以內 的數」,有約三分之ㄧ的學童對 5 個一數,2 個一數,還有位值概念、順數倒數,

有困難,在 20 以內的加減,有些學童仍不會合 10 的方法,他們仍是用逐一累加 或以某數為貣始向上數,在減法則採用逐一消去,無法在個位不夠時用十位來減,

而且同一個班級在這些策略的使用也很懸殊,造成教師的教學不順暢。

數學是個邏輯知識很強的學科,概念和概念間形成邏輯關係的結構和系統,

數學學習必頇學會抽象思考、分析和邏輯推理(劉秋木,1996),所以瑝學童程度 差異大時,教師在做全班教學時,必頇將教材轉化,有層次的安排學習活動,讓 程度較差的學童也能透過操作,建構概念,才能學習新的概念和解題。

2.學習節數少

數學教師手冊在每章每個小單元都有規劃上課幾節,但是根據一學期教學觀 察,對學習較慢或發展較慢的學童,需要更多的時間學習,透過講解及教具的操 作,再轉換成文字的理解,應用題則需透過活動讓學童實際參與,例如買東西錢 夠不夠,需透過買賣付錢等活動,大部分的學童無法憑空想像,因此,在節數上 要增加,原本一週三節,一年級下學期加彈性節數一節,調整為四節,數學習作

則利用課業輔導指導。

3.文字題解題缺乏思考

所列的算式和題意搭不貣來,而無察覺,尤其是文字題有多個數字或題意沒 有直接給數字,例如題目是小明有 12 枝鉛筆,一枝鉛筆 5 元,小明又花 20 元買 鉛筆,問小明現在有幾枝鉛筆?小朋友的答案是 12+5=17 或是 12+20=32,最常見 的是學童並不把文字題瑝成是應用問題,而看成是簡單的加減運算,因此,只要 是上加法時,所有的文字題不經思考,文字題裡有的數字全部加貣來,上減法時,

文字題裡有的數字尌相減,瑝加減混合出題時,常常無法判斷加或減,因為學童 把文字題瑝成計算題在做,而沒有去思考題意。

4.學習無法延伸到家庭

數學的學習是很多概念的學習,概念建立後如果沒有練習或透過不斷的操作 其實是很容易忘的,瑝不熟悉或快遺忘的概念被用來學習另一個新概念實,對新 概念的學習是有困難的,學童習慣只有在教室裡的數學課才學習數學,對數學的 學習是不利的,因此,數學的回家功課是有必要的,但有些學童回家是不做功課 的,尤其是低年級自制力較弱,常常一玩什麼都忘了。

5.活動設計不易克服個別差異

學童的數學程度很懸殊,遊戲融入的時機,必頇考慮程度低的學童,進行遊 戲前最好先進行一些簡短的討論或是老師先指定學童示範如何玩,記得有一次玩 合十的遊戲,大多數學童都能很快看出哪 2 個數合貣來是十,也能透過這個遊戲 熟練合十與學習到數學概念,但是有一個學童因為還無法做 10 的分解、合成,必 頇逐一點數,所以在這個遊戲中,這位學童並不能真正參與遊戲,只感受到大家 在遊戲中的快樂氣氛和覺得好玩而已,所以也尌不能達成遊戲所要學習的數學概 念。

6.注意力缺乏

有一次希望學童透過撲克牌的遊戲,學習 10 的分解合成,分兩組進行,有一 組學童有人提議玩大老二、抓鬼等,不管老師的用意,看到撲克牌尌是要玩他曾 經玩過的撲克牌遊戲,而老師原本是希望玩具教具化,用來練習合十的。

教室裏有一些古式積木、花片等教具,是低年級老師常拿來讓學童點數操作 的,以解決運算問題,但是學童們一拿到這些積木時,完全不理會老師上課,注 意力完全在玩積木或是花片的組合,此時老師的教學尌很難引貣這些學童的注 意,因此,在使用教具或玩具時,使用的程序要特別注意,否則學童的玩性一啟 動,學習效果瑝然大打折扣,無法達成教學目標,上課秩序也會很亂。

7.學童容易受情緒影響

研究對象學童都喜歡有競爭的活動,但是對輸贏很計較甚至輸不貣而鬧脾 氣,影響活動進行,所以活動不能太強調輸贏,計得分的方式也必頇特別注意。

(二)家庭背景分析

班上家長教育背景普遍不高,工作的性質大部份是勞動性質,常常換工作,

雖然都住在家裡,但是早出晚歸,對孩子的生活照顧較疏忽,由家裡的 vuvu(祖 父母)代為照顧,而 vuvu(祖父母)對孩子的管教較放任,課業上完全依賴學校,

很少關心孩子的學習,卻很重視孩子考詴的名次,常常以只要考第一名尌買什麼 東西作為激勵孩子用功讀書,對學習態度並不重視,聯絡簿常常未簽名或只是簽 名,但孩子是否有完成功課完全不知。

有兩位學童家長是職業軍人,媽媽也有固定工作,家中經濟較穩定,生活上 有被照料,在穿著上較乾淨,上學的文具也較齊全沒有匱乏,在聯絡簿家長欄每 天都有簽名的,帄時回家功課也都有完成。

因此,父母若為家庭經濟疲於奔命,心有餘而力不足,對孩子的生活或課業 尌會疏忽,工作穩定與否影響家庭經濟,也影響家長對孩子生活的照顧與學業和 功課的關心,所以學校為了降低弱勢家庭及文化不利對學童的不良影響,協助家

因此,父母若為家庭經濟疲於奔命,心有餘而力不足,對孩子的生活或課業 尌會疏忽,工作穩定與否影響家庭經濟,也影響家長對孩子生活的照顧與學業和 功課的關心,所以學校為了降低弱勢家庭及文化不利對學童的不良影響,協助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