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第二節 研究場域與對象

壹、研究場域

「企鵝寶寶班」於 95 年成立之時,企鵝媽媽仍為在職教師,當時對象只限 於臺北市實習教師,上課的時間為週四綜合活動領域時間,上課地點則以講師 任教的學校為主。

96 年以後,為了讓所有的童軍實習教師均能有機會參與增能,上課時間配 合實習生返校座談日期,改為週五至週六,或週六至週日。上課地點以師大為 主,但有些課程需要較多的器材與合適的操作空間,則與講師協商至該師任教 學校上課。例如,東東國中有完善的烹飪教室及家政教學相關器材,故家政專 業課程均至該國中上課;在儀典及童軍團組訓相關的課程至弘弘國中,並且參 觀其團部器材之維護與管理實務;在野外求生等相關主題課程部分,曾借用新 北市重重高中、臺北市山山、民民、龍龍、大大等國中;在教具製作課程,曾 借用新北市重重高中及臺北市華華國中。另外,為了能達到實境演練的目的,

曾經在大安森林公園及二二八公園實地操作定向運動;在陽明山童軍營地進行 無痕山林研習;每年到北投復興崗捷運站附近觀測星象。

規劃、可能遇到的狀況或困境以及解決的策略,更能貼近未來工作需求,提早 適應教育職場。而將課堂所學知識技能運用於真實的戶外情境,這些經驗將培 養未來教師設計教學活動、經營童軍團、辦理戶外活動等能力。而以上這些也 是在大學師資培育的課程裡不太容易做到的。

貳、研究對象

本研究的研究對象主要有四。一為企鵝班成員,他們的參與使得企鵝班持 續運作,並且形成一個有交流有分享有成長的教師專業社群。二為參與訪談者,

研究者邀請具有代表性之家族成員,探討企鵝家族成員對企鵝班的功能,以及 對其所衍生出的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的看法。三為研究者本身,因為研者究身兼 企鵝媽媽、資料搜集者、資料分析者的角色。四為協同研究者。

「企鵝班」成員 一、

企鵝班的主要參與成員包含下列三種角色:

(一)企鵝班講師

在企鵝班成立之前就已是教學有成的專家教師。這些專家教師主要來源為 童軍、家政、輔導專長之教師,其中以童軍專長為最多,其次為輔導與家政專 長教師。其他還有極少部分為大學教授、業界主管或社會人士等。

(二)企鵝哥哥姐姐

過去曾為學員,在成為正式教師後回來反哺,擔任課程講師或助教工作者。

(三)企鵝班學員

企鵝班學員主要來自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的大五教 育實習學生,其他還有該系研究所學生,以及少數來自師範大學人類與家庭發 展學系、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政大教育系、臺大心理系、彰化師大輔導與諮 商學系等系畢業之教育實習學生或代理教師。

參與訪談者 二、

本研究邀請九位訪談者,其邀請的理由如下:

(一)5 位企鵝講師取樣原則:

1. 企鵝班講師經歷:6 年來均擔任企鵝寶寶班授課講師,對企鵝班 的運作狀況十分瞭解。

2. 依專長取樣:由於課程的規劃,輔導與家政相關的課程,每年分 別有3 個主題,其餘多為童軍專業相關課程。故邀請輔導與家政 專長教師各1位,童軍專長教師3位。

3. 依教學年資取樣:童軍專長教師 3 位之教學年資分佈在 10 年以 下、10-20 年、20 年以上,三個不同的教學年資階層。

(二)2 位企鵝哥哥姐姐取樣原則:

1. 曾擔任多種不同課程的助理講師、主授講師。

2. 性別平等原則,一位女性,一位男性。

(三)2 位企鵝寶寶取樣原則:

1. 為 100 學年度企鵝寶寶,接受訪談時剛剛成為正式教師,尚未曾 回來參與反哺。

2. 由於 100 學年度企鵝寶寶全部均為女性,故 2 位受邀訪談者均為 女性。

經過篩選及邀請後,預訂參與訪談者如下表 3-1:

表 3-1:參與訪談者一覽表

編號

類別 姓名 說 明

1 講師 劉○○ 輔導專長,曾擔任課程:團體動力、輔導工作介紹、

輔導教學內容

2 講師 楊○○ 家政專長,曾擔任課程:飲食課程與食品備置、織 物與手縫、家政教學內容

3 講師 江○○

童軍專長,教學年資 20 年以上,曾擔任課程:實 踐體驗與省思的教學設計、教學資源與支援、模擬 口試、親師生溝通、做人 vs.做事

4 講師 徐○○

童軍專長,教學年資 10-20 年,曾擔任課程:方向 與定向運動、休閒相關的教學設計、繩結運用、刀 斧、生火、炊事、教學資源與支援、星象、綜合活 動課程綱要與特色

5 講師 方○○

童軍專長,教學年資 6-10 年,曾擔任課程:教甄 教案設計、教具製作、野外求生、繩結運用、休閒 相關課程設計、儀典、定向運動

6 企鵝姐姐 胡○○ 企鵝班授課經驗 4 年,曾擔任課程:模擬試教、教 甄教案設計、生態與環境教育、儀典

7 企鵝哥哥 陳○○

企鵝班授課經驗 2 年,曾擔任課程:過來人談實習 生活、教甄教案之設計、刀斧、野炊、野外求生、

方位

8 企鵝寶寶 何○○ 100 學度企鵝寶寶 9 企鵝寶寶 鄭○○ 100 學度企鵝寶寶

資料來源:研究者依各年度開課計劃自行整理

研究者本身 三、

(一)研究者的角色

研究者在本研究中同時擔任「企鵝媽媽」、資料分析者與報告呈現者等三種 角色:

1. 企鵝媽媽:

「企鵝寶寶班」並不是因為要做本研究才成立的,成立的理由也 不是為了提供實驗或行動研究,所以在研究「企鵝寶寶班」時,對於 課程規劃的構想、執行的策略、教育與教學理念的傳遞,都是以「企 鵝媽媽」的角色來敘述的。

由於企鵝寶寶們的每一份作業企鵝媽媽均曾仔細的批改,每一個 問題均給予與回應,因此累積了相當份量的問題解決策略或對專業知 能之補充說明。由於課程的開設大多配合教育實習學生每月一次的返 校座談,集中於該週週末開設 3-5 個主題課程,所以也會將這 3-5 個主 題課程的作業回饋單中,比較重要的問題另行彙整集結於同一個檔案,

檔名為「重要回應(年月).doc」。此外,企鵝媽媽發給企鵝寶寶們的 通知,統稱為「通報」並加以編號,如「96 學年企鵝家族 1 號通報」;

還有一些與企鵝講師間的書信與對話。

2. 資料蒐集者:

蒐集之資料包含「企鵝寶寶班」之實施計劃、課程及講師規劃表、

企鵝家族通報、批改後之作業回饋單、重要回應、與企鵝寶寶或企鵝 講師之信件或對話札記,還有深度訪談之訪談,與逐字稿繕寫。

3. 資料分析者:

分析之資料包含課程方案、方案中所建立各式文本之內容、訪談 逐字稿。為提升研究的可信度,避免受到研究者自身觀點的侷限,資 料分析的內容將與研究團隊共同討論、檢驗,並與指導教授作充分討 論。期待透過不同視角的看見與對話,增加研究的嚴謹性。

(二)研究者的背景

研究者為一位資深的童軍專長教師,在擔任國中教師的廿八年中,大部的 時間為專任教師,教學經驗豐富。由於個性使然,非常樂意學習與嚐試新事物,

經常研發新的教學方法或教具。除了童軍,曾擔任公民、健康教育、地球科學、

電腦等不同科目,相關專業知能豐富。自民國 82 年起,擔任某出版社童軍教育 教材之編輯,後來也曾擔任綜合活動教科書審訂委員。民國 90 年九年一貫新課 程起跑後,就以領域教學的方式嚐試依能力指標自行規劃課程,並與同儕共同 研發具有綜合活動精神的教學內容與課程設計。96 年並獲得臺北市特殊優良教 師。故對童軍教育教材與教法、綜合活動學習領域基本理念與內涵,及一般教 育現場的親師生經營與溝通,均具有相當之專業能力。

自 87 學年起擔任臺北市童軍教育輔導團團員,89 學年度起擔任臺北市綜合 活動輔導團團員,91 學年度起擔任童軍實習指導教師,並於 95 年獲得教育部頒 實習指導教師卓越獎。此外,研究者亦多次應邀至各國中及大學相關課程做教 學演示或經驗分享,故研究者對於如何指導實習教師、教師增能需求與課程執 行、以及如何與他人交流分享,均具備充足之經驗及能力。

研究在國中任教 28 年,其間擔任過導師、教學及註冊組長、童軍團長等行 政相關職務,並曾接受國中主任儲備訓練。在民間社團組織部分,曾分別擔任 臺北市童軍理事會及女童軍市分會之理事,故研究者在學校行政運作、組織經 營與運作、資源整合與運用,皆有一定的經驗值。

協同研究者 四、

為了能讓本研究更加具備客觀性與真實性,除了與指導教授討論外,邀請 協同研究者包含:參與訪談者、曾任企鵝講師但未參與訪談者、未曾參與企鵝 班之旁觀者。其中尤其為後二者,經過討論與互動,藉由第三者的觀點,提出 研究者所看不見的盲點,進而令研究者在整個研究的過程中不停反思與修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