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二節 研究場域與研究參與者

本研究以教學現場所發現的問題,針對國小三年級學童英語「字母」的學習 進行補救教學,參考遊戲融入教學文獻並配合學生的學習狀況,設計遊戲融入英 語字母方案及研究的方法,了解學生在遊戲教學中學習字母的成效。

本章共分六節,第一節研究方法與流程、第二節研究場域與研究參與者、第 三節研究工具、第四節資料收集與分析、第五節遊戲融入字母補救教學課程設 計、第六節研究倫理與研究信效度等。

第一節 研究方法與流程

本研究採取行動研究來解決教育現場所面臨的困境,行動過程中進行不斷反 省與修正的循環歷程,以尋求改善與解決。

一、行動研究

所謂行動研究,就是要將「行動」與「研究」兩者合而為一(蔡清田,2013)。

在實際工作情境中,由工作者根據自己在現場所遭遇到的實際問題進行研究,擬 定解決問題的過程和策略方法,接著透過實際的行動付諸實行,並加以評鑑、反 省,然後回饋,最後修正,來解決實際遇到的問題。行動研究是一個不斷反省的 循環,每個循環均可能包括瞭解和分析需解決的問題,再來研擬行動方案,接著 衡量其實際成效,來進一步澄清所產生的新問題,並隨之進入下一個行動反省循 環。近年來,行動研究逐漸在教育領域上受到重視,因為研究者可以實際參與在 真實事件當中,依據研究結果進行改革,提升教育品質。研究者認為身為第一線 教育工作者,常在實際工作情境中發現問題,因此希望可以藉由「行動研究」的 歷程,從實際教學情境中,經由觀察學生的學習反應,發現遊戲融入在英語字母 補救教學上有何新問題產生,再透過教學後的反思行為,來修改教學策略,進行 下一個行動研究循環。透過行動研究歷程,不僅能見到教育對象在學習過程中的 轉變,研究者也能夠透過實際教學,經由學生的學習反應及教學者的反省、修正 後再行動的歷程,找出更完善的教學策略。

二、研究流程

行動研究是一個持續不斷循環的歷程,也是一種系統化的探究歷程,包含了 行動「前」、行動「中」與行動「後」的研究。行動「前」的研究指先陳述所遇 到的問題,然後規劃有可能解決上述問題的方案;行動「中」的研究意指尋找可 能的研究夥伴,接著採取行動實施方案:而行動「後」的研究為評鑑與回饋,並 呈現教育行動的證據。依據以上的行動研究歷程,本研究分成三階段:行動前、

行動中與行動後,研究時間從2015年的三月十一日至2015年的五月四日,為期九 週的時間,而行動研究又區分為兩次循環,每一次循環結束後就會進行反思與討 論,進一步澄清所產生的新問題,再進入第二個行動研究循環,將所修正的行動 方案策略付諸實行。本研究流程,如圖3-1所示,以下分別敘述三個階段。

(一)

行動前的研究階段-補救教學實施前的準備階段

此階段為陳述所關注的問題與研擬可能解決問題的行動方案。研究者在進行 國小三年級英語字母教學時,發現學生在學習字母上的困難─無法正確辨識、書 寫及唸出二十六個英語字母,從文獻探討中,得知英語字母在英語學習上視為關 鍵能力之一,若沒有達到第一階段的能力指標,將會影響後續的英語學習。尤其 在偏遠地區,教育條件比起都市地區較為不利,且家庭社經背景多處於弱勢,對 原住民孩子來說,種種的問題常常阻礙其擁有良好的學習環境。因此,身為陪伴 孩子大半時間的國小教師,為了避免因為學習無助感失去興趣,造成程度落差更 大及放棄繼續學習英語的最壞情況,研究者將針對在英語字母學習上有困難的學 生進行補救教學,解決教學問題。

如果教師僅以「寫作業」或是「多做練習」來補救的話,是無法增進辨識英 語字母基礎能力(林云莉,2013)。因此,在進行補救教學之前,針對低成就學生,

診斷學生的學習問題與困難,並透過閱讀有關英語字母教學的書目及期刊,了解 字母教學的原則和順序,也從教學經驗中發現原住民學童喜愛遊戲的特性,來搜 尋有關遊戲融入教學的相關研究,並設計出以字母形狀、字母名稱與字母書寫為 主的教學遊戲實施於補救教學中,幫助低成就學生達到學習目標。

(二) 行動中的研究階段-補救教學的實施階段

此階段為尋找可能的合作夥伴與採取行動實施方案。本研究的合作夥伴為指 導教授以及本校英語代課老師,請他們從批判的觀點討論我所提出解決問題的行

動方案之可行性,並協同研究者設計可行的遊戲融入英語字母教學方案。本研究 的補救教學實施原則為第一循環的行動→思考、反省、討論→第二循環的行動研 究,一週有兩次的補救教學課程。

1.遊戲融入英語字母補救教學第一次循環:

第一次循環課程時間為2015年3月11日至2015年4月1日,一週兩節,配合學校 生活作息安排時間,選擇三年級沒有課程安排的禮拜一第六節課與禮拜三中午時 間,研究者主要依據教育部國小英語科補救教學教材及康軒版國小英語第一冊課 本內容,按照字母排序與大小寫對應、認讀字母、書寫字母為原則,循序漸進實 施遊戲融入英語字母補救教學。在每堂課的一開始,參考教學目標先進行英語字 母的形狀、位置與讀音教學,接下來再以每一堂課融入一項英語字母遊戲,幫助 學生加深對英語字母的認識。第一堂課說明課程內容與前測,第二堂至第六堂課 教學字母大小寫A至J,第七堂課進行第一階段循環後測驗。本階段除了採取行動 方案外,也會蒐集資料證據。

2.遊戲融入英語字母補救教學第一次循環的反省與檢討:

第一次課程循環結束後,經過反思與討論後,根據學生上課的反應與學習單 內容,修正課程、教學、遊戲設計方案。

3.遊戲融入英語字母補救教學第二次循環:

將所修正的行動方案策略付諸實行,並且蒐集資料證據。第二次循環課程時 間為2015年4月8日至5月4日,一週兩節,禮拜一第六節、禮拜三中午,補救教學 內容為字母Kk到Zz,並複習Aa到Zz所有的字母,在最後一堂課進行補救教學後 測。

(三)行動後的研究階段-補救教學的反省階段

此階段是根據研究者進行兩次的循環教學與學生的學習進行多元性資料收 集、歸納與分析,進一步探究遊戲融入字母補救教學的成效,此階段將於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一併說明。

圖 3-1 研究流程圖

第二節 研究場域與研究參與者

本節說明本研究的研究場域環境與研究參與者的選取與背景。

一、研究場域

本研究場域即為研究者目前所服務的學校,研究者所任教的學校位於屏東縣 背山面海、景色優美的偏鄉地區。全校目前有十二班(本校六班,分校六班),學 校學生人數稀少,每班大約五到十人,全部的學生皆為排灣族,學生家庭背景多 為隔代教養及中低收入戶的弱勢家庭,家長忙於農務或外地工作,鮮少能陪伴孩 子讀書,因此孩子課後常處於無人照料或遊蕩的情況,因應此狀況,學校都會申 請夜光天使點燈專案及補救教學來照顧這群孩子。因處偏鄉地區,專任教師異動 高,缺乏美術及英語科任教師。本社區沒有安親班或是補習班,只有禮拜三下午 天主堂開設的課後輔導班,而課後輔導班也只協助學生的課業完成,並無額外教 學英語,校外的教學資源缺乏。本社區以信仰天主教及基督教為主,雖有外國神 父,但沒有開設英語安親班或英語讀經班,所以對孩子來說,要上英語補習班只 能到附近更大的地區上課,經過調查後,本校共48人卻大約只有1至2人會到附近 地區上英語補習班,由此可知,英語對他們來說只有學校的課堂上才會使用到,

能接觸的機會鮮少。

圖 3-2 研究場域-教室平面圖

教師辦公桌

黑 板

液晶螢幕 電

腦 書

本研究於本校四年級教室進行遊戲融入英語字母補救教學,教室共有七張學 生桌椅,一張電腦桌與教師辦公桌,教室設備包括黑板、電腦與一台液晶螢幕,

如圖3-2所示,研究者會視教學內容選擇用黑板或是電腦設備來進行補救教學。

二、研究參與者

研究參與者包含英語字母低成就學生、英語代課老師、英語專長替代役與研 究者,英語字母低成就學生經由篩選後,取得學校與家長同意,參與本次的英語 字母補救教學,英語代課老師及英專也在徵詢意願後,成為本研究的諍友,以下 分別說明其背景:

(一) 英語字母低成就學生

本研究先以研究者所任教的三年級七位學生進行篩選,首先,依據學生三年 級上學期的英語科成績,篩選出三位成績較落後的學生,其次,經由教學現場的 觀察,學生在課堂上無法正確回答關於英語字母的辨識、位置與讀音的學習表 現,以及在習作與測驗上無法正確回答有關英語字母的問題,篩選出需要補救教 學的對象,最後,經由與導師的討論與家長的同意後(見附錄一),從中選出三位 參與本研究遊戲融入英語字母補救教學的學生,並以小原、小住和小民來稱之。

小原為單親家庭、中低收入戶,由媽媽打零工來維持家計,個性好動、愛好跑步,

好勝心強。小住家庭為低收入戶,有五個兄弟姊妹,父母有時會忙於果園採收工 作,無暇顧及孩子的課業,上課容易分心,常常精神不佳想睡覺。小民為單親家 庭,由媽媽照顧,個性內向,表達能力不佳,較沒自信。三位學生除了有參與本 研究英語字母補救教學外,也有參與學校針對國語及數學兩科的補救教學。

好勝心強。小住家庭為低收入戶,有五個兄弟姊妹,父母有時會忙於果園採收工 作,無暇顧及孩子的課業,上課容易分心,常常精神不佳想睡覺。小民為單親家 庭,由媽媽照顧,個性內向,表達能力不佳,較沒自信。三位學生除了有參與本 研究英語字母補救教學外,也有參與學校針對國語及數學兩科的補救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