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第一節 研究對象的基本資料分析

本研究之研究對象的基本資料與個人因素分析包括:性別、在家附近 與蛙類的接觸經驗、是否曾經進行戶外蛙類觀察的經驗,以及學童對蛙類 認識主要的知識來源。本節主要分兩部份進行基本資料分析,第一部份針 對前測時控制組與實驗組學童所填寫基本資料進行描述性統計分析(表 18)。第二部份僅針對實驗組學童的基本資料與後測知識、態度向度得分 進行獨立樣本 T 檢定及單因子變異數分析,以探討基本資料變項是否影響 實驗組學童知識、態度後測得分上的差異。

一、 兩組學童基本資料之描述性統計分析 (一) 性別

本研究實驗組共 32 人,男生 14 人,佔 43.8%;女生 18 人,佔 56.2%;控制組共 31 人,男生 12 人,佔 38.7%;女生 19 人,佔 61.3%;

兩組合計人數 63 人。

(二) 在家附近與蛙類的接觸經驗 1. 是否養過蝌蚪或蛙類?

本研究實驗組有養過蝌蚪或蛙類的有 8 人,佔 25.0%;沒養過的 有 24 人,佔 75.0%;其中養過的 8 人中,男生佔 4 人,女生佔 4 人;

控制組有養過蝌蚪或蛙類的有 11 人,佔 35.5%;沒養過的有 20 人,

佔 64.5%;其中養過的 11 人中,男生佔 4 人,女生佔 7 人。

2. 是否曾經在家附近看過或抓過任何蛙類?

本研究實驗組在家附近有看過或抓過任何蛙類的有 23 人,佔 71.9%;沒有的有 9 人,佔 28.1%;其中在家附近看過或抓過任何蛙類 的人中,男生佔 11 人,女生佔 12 人;控制組在家附近有看過或抓過 任何蛙類的有 21 人,佔 67.7%;沒有的有 10 人,佔 32.3%;其中在 家附近看過或抓過任何蛙類的 11 人中,男生佔 7 人,女生佔 14 人。

另外實驗組在家附近看過或抓過任何蛙類的地點及次數各別 是:稻田水溝 9 次、道路水溝 9 次、牆壁涵洞 1 次、小池塘 10 次、

水塔 2 次、菜園裡 5 次、果園裡 2 次、草地裡 9 次、馬路上 7 次、樹 林 6 次、竹林 2 次、溪流邊 9 次、空地 2 次、其它開放式答項有公園 裡 1 次。

控制組在家附近看過或抓過任何蛙類的地點及次數各別是:稻田 水溝 10 次、道路水溝 6 次、牆壁涵洞 3 次、小池塘 12 次、蓄水池 2 次、菜園裡 7 次、果園裡 1 次、草地裡 6 次、馬路上 3 次、樹林 10 次、竹林 3 次、溪流邊 12 次、空地 3 次、其它開放式答項有公園裡 1 次。

(三) 是否曾經進行戶外蛙類觀察的經驗

1. 是否有進行戶外觀賞蛙類的經驗?一年中有幾次?

本研究實驗組中有進行過戶外觀賞蛙類經驗的人數有 18 人,佔 56.2%;沒有的人有 14 人,佔 43.8%,其中有經驗的 18 人中,去過 3 次內的有 16 人,佔 88.9%;去過 7 次以上的有 2 人,佔 11.1%。

控制組中有進行過戶外觀賞蛙類經驗的人數有 15 人,佔 48.4%;

沒有的人有 16 人,佔 51.6%,其中有經驗的 15 人中,去過 3 次內的 有 12 人,佔 80.0%;去過 4 次至 6 次的有 2 人,佔 13.3%;去過 7 次

以上的有 1 人,佔 6.7%。

2. 曾經進行戶外觀賞蛙類活動的主要原因

根據有進行過戶外觀賞蛙類經驗的學童中,每人最多限選三項主 要原因如下,分析其參與活動原因,其中實驗組有 18 人,主要原因 統計次數為:家人帶我去 10 次、補習班舉辦 1 次、參加營隊 1 次、

自己喜歡蛙類 3 次、假日有空 10 次、戶外教學 2 次、其它開放式答 項主要是出去玩碰巧看到 4 次。

控制組共 15 人,主要原因統計次數為:家人帶我去 11 次、補習 班舉辦 3 次、假日有空 11 次、戶外教學 3 次。

(四) 學童對蛙類認識主要的知識來源

每人最多限選三項知識來源,本研究實驗組對蛙類認識主要的知 識來源依序是,來自課外書籍 19 人、學校老師 16 人、電視 16 人、

網路 13 人、父母親 11 人、動物園及展覽館 4 人、報章雜誌 2 人、同 學 2 人、親友 2 人、補習班老師 1 人、營隊老師 1 人、海報文宣 1 人。

控制組對蛙類認識主要的知識來源依序是,來自課外書籍 17 人、

電視 16 人、網路 16 人、父母親 11 人、動物園及展覽館 6 人、學校 老師 5 人、同學 3 人、親友 1 人、海報文宣 1 人、報章雜誌 1 人。

由以上的結果可發現課外書籍、電視、網路、父母親及學校老師 是學童蛙類生態知識主要來源。這結果與多位從事以生物為主題進行 教學實驗研究學者的研究結果相同(王怡今,2005;李淑真,2002;

林應本,2004;彭立,2005;劉威男,2004)。同時也說明學校老師 若能善用電腦網路及相關書籍等媒體教材進行蛙類生態教學,並讓家 長能協同參與,將可提升蛙類生態知識的學習。

表 18 研究對象的基本資料分析

二、 實驗組學童基本資料與後測知識、態度得分之 T 檢定及單因子變異數 分析

(一) 性別

以獨立樣本 T 檢定分析實驗組學生在教學實驗介入後,性別向度 在知識得分及態度得分間是否有顯著的差異性;由表 19 結果得知,

實驗組學童的性別向度與知識、態度得分表現並無顯著差異。但就其 平均數而言,女性在知識上略優於男性(24.06>23.86);男性在態度 上略優於女性(85.43>81.50),這與彭立(2005)的研究結果相同。

表 19 實驗組學童性別向度與知識、態度得分的比較結果(N=32)

變項 組別 個數 平均數 標準差 t 顯著性

男性 14 23.86 4.15

知識得分

女性 18 24.06 3.70 -.143 .887

男性 14 85.43 5.02

態度得分 女性 18 81.50 10.48 1.397 .174

註:*p<.05 **p<.01 ***p<.001

(二) 在家附近與蛙類的接觸經驗

1. 是否養過蝌蚪或蛙類?

以獨立樣本 T 檢定分析實驗組學生在教學實驗介入後,是否養過 蝌蚪或蛙類在知識得分及態度得分間是否有顯著的差異性;由表 20 結果得知,實驗組學童是否養過蛙類的經驗與知識、態度得分表現並 無顯著差異。

表 20 實驗組學童是否養過蛙類與知識、態度得分的比較結果(N=32)

變項 組別 個數 平均數 標準差 t 顯著性

有養過 8 24.88 3.87

知識得分

沒養過 24 23.67 3.86 .766 .450

有養過 8 83.63 6.86

態度得分 沒養過 24 83.08 9.29 .151 .881

註:*p<.05 **p<.01 ***p<.001

2. 是否曾經在家附近看過或抓過任何蛙類?

以獨立樣本 T 檢定分析實驗組學生在教學實驗介入後,是否在家 附近看過或抓過蛙類或蝌蚪在知識得分及態度得分間是否有顯著的

差異性;由表 21 結果得知,實驗組學童是否在家附近看過或抓過蛙 類與知識、態度得分表現並無顯著差異。

表 21 實驗組學童是否在家附近看過或抓過蛙類與知識、態度得分的比較結果(N=32)

變項 組別 個數 平均數 標準差 T 顯著 性

有看(抓)過 23 24.74 3.21

知識得分

沒看(抓)過 9 22.00 4.77 1.888 .069

有看(抓)過 23 81.70 9.25

態度得分 沒看(抓)過 9 87.11 5.53 -1.635 .112

註:*p<.05 **p<.01 ***p<.001

(三) 是否曾經進行戶外蛙類觀察的經驗 1. 是否有進行戶外觀賞蛙類的經驗

以獨立樣本 T 檢定分析實驗組學生在教學實驗介入後,是否曾經 進行戶外蛙類觀察的經驗在知識得分及態度得分間是否有顯著的差 異性;由表 22 結果得知,實驗組學童曾經進行過戶外蛙類觀察的經 驗在「知識得分」上表現呈現顯著差異(t=2.579;p=.017*);而在「態 度得分」上並無顯著差異。表示學童曾經具有戶外賞蛙的經驗會對蛙 類生態知識得分具有正向的影響。

表 22 實驗組學童是否曾經進行戶外蛙類觀察的經驗與知識、態度得分的比較結果(N=32)

變項 組別 個數 平均數 標準差 t 顯著 性

有賞蛙經驗 18 25.44 2.85

知識得分

沒賞蛙經驗 14 22.07 4.20 2.579 .017*

有賞蛙經驗 18 82.22 9.86

態度得分 沒賞蛙經驗 14 84.50 6.93 -.734 .449

註:*p<.05 **p<.01 ***p<.001

2. 一年中有幾次?

以獨立樣本單因子變異數(One-Way ANOVA)分析實驗組學生在教 學實驗介入後,一年中賞蛙次數在知識得分及態度得分間是否有顯著 的差異性;由表 23 可發現,首先在知識得分與態度得分上,兩者的 變異性同質性檢定顯著性皆>.05,表示組間的變異數差異均未顯 著,亦即均未違反變異數同質性假定,可繼續進行單因子變異數分

析。另從表 23 中可知實驗組學童一年之中賞蛙的次數在「知識得分」 (Scheffe)

1 沒去過 14 22.07 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