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四川兒歌 數蛤蟆

一隻蛤蟆 一張嘴 兩隻眼睛 四條腿

乒乓乒乓 跳下水呀

蛤蟆不吃水 太平年

蛤蟆不吃水 太平年

荷兒梅子兮 水上飄

荷兒梅子兮 水上飄

這首耳熟能詳的兒歌「數蛤蟆」,曾伴隨著多少大人還有孩童的童年記憶。

朗朗上口的歌聲,更繚繞於校園間、草地上甚至是每個人耳裡。殊不知,

這首兒歌不止家喻戶曉而已,我們更可從主角蛤蟆與環境關係中,感受到 兩棲類中的蟾蜍與青蛙原本離我們的生活那麼貼近!更與我們的生活環境 息息相關。

「蛤蟆不吃水,太平年」乍看之下,跟環境怎麼會有關呢?以生態學的角 度看,屬兩棲綱的蛙類,其肺部構造較簡單,所以還會靠佈滿微血管的皮 膚幫助呼吸。因此蛙類的皮膚對水有通透性,而蛙類的水份主要從食物或 經皮膚獲得,所以蛤蟆是不吃水的。

那麼,有一天當不吃水的蛤蟆突然喝起水來。是否也就代表著,那一年的

雨水可能嚴重不足,或是環境棲地的改變與破壞,造成蛤蟆也產生了異常 的行為。

但是敏感的您,是否也察覺到,我們現在的都市水泥環境,青蛙已變得不 是那麼容易發現,與我們的生活關係似乎也不再如此貼近。像青蛙這樣如 此重要的環境棲地指標生物,甚至也是食物網中許多高級消費者的食物來 源,會不會有一天僅僅成為「數蛤蟆」兒歌一曲中的主角?而大聲吟唱的 孩童,卻從來沒見過什麼是「蛤蟆」呢?本章共分成五節,第一節研究背 景,第二節研究動機,第三節研究目的,第四節研究限制,第五節名詞界 定。

第一節 研究背景

青蛙已經存在地球上超過 1 億 9 千萬年,而牠們的祖先—兩棲類,更是已 經存在 3 億 5 千萬年。牠們成功地從水域生活演化至充滿食物的陸地新世 界。在生態演進上,更影響了後來爬蟲類、鳥類及哺乳類的演化,可說是 陸地脊椎動物的起源(Morell, 2001)。

兩棲類在分類學上屬兩棲綱,其中分為有尾目、無尾目及無足目三類。根 據世界兩棲類網站AmphibiaWeb (2007)的統計,截至 2007 年 7 月 29 日,

世界上已被紀錄的兩棲類物種已達 6189 種,其中無尾目有 5459 種、有尾 目達 558 種、無足目達 172 種。屬無尾目的青蛙與蟾蜍,更是占了 88%的 兩棲類物種總數,為兩棲類中的多數,牠們廣泛地分佈在全球除南極洲之 外的各大陸,特別是靠近赤道的雨林區。而台灣的兩棲類中,包含 32 種 無尾目的蛙類及 3 種有尾目的山椒魚,沒有無足目的出現。其中 32 種無 尾目中,更高達 8 種為台灣特有種,就單位面積有多少種類的密度而言,

台灣在世界的排名是數一數二的(楊懿如,2005)。

兩棲類的生活史之中,包括生活在水域(幼體)及陸域(成體)之階段,任何

環境的改變都會影響到兩棲類,故兩棲類是非常適合當作環境變化的指標 生物,牠們的存在與否可顯示自然環境是否受到嚴重的干擾或破壞(呂光 洋等,1999)。

世界兩棲類評估網站GAA(2006)統計出,世界上生存但被威脅的鳥類佔鳥 類總數的 12%,被威脅的哺乳動物佔總數的 23%,比較之下,世界上接近 32%的兩棲類物種正受威脅。在 2004 年,一年之中,至少有 165 種兩棲類 生物可能滅絕,其中也包含了已確定滅絕的 35 種,和 130 種許多年未被 發現,已列為極可能滅亡的兩棲物種。而台灣在 1989 年公告野生動物保 育法後,更因為部份蛙類受棲地破壞及環境改變造成數量驟減,農委會明 訂 10 種蛙類為珍貴稀有保育類動物(特有生物保育中心,2004),其中更 有數種在數量上具有保育的危機,可見兩棲類當前因人類行為逐漸受到生 存威脅。

大部份的環境問題多係肇因於人類行動的偏差,影響所及不僅僅是造成環 境污染,更會影響到人類的健康,因此導正人類對環境之偏差行動實為解 決環境問題的根本之道,而教育便具有潛移默化及教導啟迪的功效(王懋 雯,1995)。由於蛙類的棲息環境非常多樣,容易觀察及接近,且在台灣 為絕佳的生態環境監測利器,因此是最佳的保育教育教材(楊懿如,

2005)。若能在國小階段針對較易觀察的蛙類,進行蛙類生態課程教學,

除了可提升學童對台灣蛙類生態的知識外,更能進一步瞭解環境棲地保育 的概念並逐漸導正錯誤的人類行為。

國內現行九年一貫課程自九十年八月實施以來,其中規劃了七大學習領 域:語文、數學、社會、自然與生活科技、藝術與人文、健康與體育、綜 合活動;更規劃六大議題:資訊教育、環境教育、性別平等教育、人權教 育、生涯發展教育、家政教育 (教育部網站,2006)。其中六大議題並無 單獨實施時間,僅能融入於七大學習領域教學時間之中。與蛙類生態相關 之教學課程限於課程綱要內容及授課時間,無法單獨進行主題課程教學,

在此情形下要實行蛙類生態教育不是非常容易。但於九年一貫課程綱要 中,另有依不同年級佔總節數百分之二十的「彈性學習節數」由學校自行 規劃辦理全校性和全年級活動、執行依學校特色所設計的課程或活動、安 排學習領域選修節數、實施補救教學、進行班級輔導或學生自我學習等活 動(教育部網站,2006)。因此也提供了蛙類生態教育施行的一個契機。

第二節 研究動機

幾千年來蛙類在世界上與人類生活非常貼近,童話、寓言故事裡有很多以 青蛙或蟾蜍為主角,不斷地激發人類的想像力。加上近來教育普及與自然 教材的推廣,現在的孩子對青蛙也不陌生。但由於都市大量的水泥化建築 及環境棲地改變,造成蛙類數量大量減少且不易觀察。所以真正觸碰過青 蛙的孩子又有多少呢?孩子對蛙的認識似乎只停留在玩具和卡通蛙階段較 多。另外蛙類主要生態行為發生於夜間,不像蝴蝶或鳥類多數在日間皆可 以觀察紀錄,所以在正式的自然領域課程教學中,鮮少有將蛙類列為直接 觀察體驗的教材。這對因環境棲地改變造成生存危機的蛙類而言,在其保 育上無疑是雪上加霜。

研究者曾於南投山區國小服務,當地生態資源豐富。研究者也於此時投入 蛙類生態觀察之列,並與同事及孩童復育蛙類及蝌蚪,營造小青蛙的家—

校園生態池。同時也發現,在生態豐富的地方,進行體驗自然的教學活動 是多麼容易的一件事。

但基於生活不便、家庭照顧考量,研究者調動至南投市工業區旁都市型學 校擔任國小教師。在幾次的田野調查中,發現校園附近適合徒步距離觀察 青蛙的地點不像山區小學多,且多處在不易觀察的高深水泥溝渠、或不適 合孩童進入觀察的廢耕地。此時研究者心中思考著:「難道都市的孩童,

限於生活環境因素,較少有機會接觸蛙類,就不適合進行蛙類生態教學嗎?

是否有相關教學實驗研究能解決當前蛙類教學面臨的問題呢?」

於是研究者整理國內蛙類相關研究,發現已有多篇相關著作。更有數位學 者歷年來在國際上發表台灣特有蛙種(梁潤生、王慶讓:1978:臺北樹蛙;

王慶讓:1987:面天樹蛙;呂光洋:1994:橙腹樹蛙;1995:諸羅樹蛙)。

各種青蛙的生態行為研究已不勝枚舉,市面上更有數本圖文並茂、清楚易 懂的賞蛙圖鑑發行。正代表著台灣在蛙類的生態知識及研究上已相當成 熟。但是將蛙類生態知識應用推廣於各階段教學之中的正式發表研究與文 獻卻寥寥無幾。如此多的學術研究成果知識,若不能轉化為學校教學課 程,這是非常可惜的一件事。

另外整理國小四個出版社的生活課程與自然與生活科技課本,發現蛙類圖 片和內容介紹曾出現於課本的冊別數為 19 本,占總比率接近四成。雖然 深究其內容,多數為片段式的生態知識教學(如運動方式、鳴叫求偶等)或 引起學童注目之照片插圖,欠缺深入的介紹,但也代表蛙類受到國小課程 編審專家的青睞。可惜的是,限於課程綱要內容及授課時間,蛙類教學無 法單獨於七大領域課程時間進行主題式教學。

於是本研究嘗試設計國小蛙類生態教學課程,並利用每週兩節,共五週的 彈性課程時間及一次的野外夜間觀察課程進行教學。其中,由於蛙類白天 上課時間不易觀察體驗,且許多學校缺少豐富的蛙類生態資源。故研究者 特別於蛙類生態知識教學後,採用柯內爾(Cornell)所設計的流水學習法 (Flow Learning),搭配蛙類的生態行為,設計十個在校園內進行的蛙類 生態教學體驗遊戲,並於課程的最後一週進行一次野外夜間觀察教學。期 待在蛙類生態知識教學、體驗遊戲教學及野外夜間觀察教學的教學課程實 驗下,透過準實驗研究探討國小蛙類生態課程,對五年級學童蛙類生態知 識及蛙類態度是否能有所提升,同時透過質性的觀察紀錄教學歷程,以瞭 解國小蛙類生態課程是否能實際運用於教學現場。

第三節 研究目的

本研究設計以蛙類生態講述教學,搭配蛙類生態遊戲教學及蛙類野外夜間 觀察教學,對國小五年級學童進行蛙類生態課程教學實驗,並以準實驗研 究方式瞭解其教學成效。另透過觀察、紀錄方式瞭解學生在教學歷程中的 學習與成長。

本研究的研究目的為:

一、 分析與蛙類相關的書籍教材及網站,編寫國小五年級蛙類生態課程教 學內容。

二、 探討國小五年級學童對「蛙類生態課程」的實施前、後,其對蛙類生 態知識、態度是否有顯著差異。

三、 探討國小五年級學童對「蛙類生態課程」的實施,實驗組及控制組其

三、 探討國小五年級學童對「蛙類生態課程」的實施,實驗組及控制組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