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蛙類生態教學對學童的生態知識、態度之影響-以國小五年級學童為例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蛙類生態教學對學童的生態知識、態度之影響-以國小五年級學童為例"

Copied!
202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國立台中教育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

碩士論文

蛙類生態教學對學童的生態知識、態

度之影響-以國小五年級學童為例

指導教授:劉惠元 博士

研究生:林育聖 撰

中 華 民 國 九 十 七 年 一 月

(2)

蛙類生態教學對學童的生態知識、態度之影響-

以國小五年級學童為例

中文摘要

本研究藉由蛙類生態課程從事教學實驗,採準實驗研究方式,探討本 課程對國小高年級學童其蛙類生態知識、態度之影響。研究對象為南投縣 新豐國小五年級甲、丙兩班學生,丙班為實驗組,實施十節課的校內教學 及一次野外夜間觀察教學,其中每週二節的校內教學包含一節室內蛙類生 態講述教學及一節運用流水學習法設計的室外蛙類生態遊戲教學;甲班為 控制組不進行教學。兩組學生教學前一週施以前測,教學結束後一週施以 後測。再輔以教師手札、觀察者觀察紀錄、學生訪談紀錄、活動學習單、 學習心得紀錄、家長回饋單等質性資料進行學習歷程紀錄。經由資料分 析,發現研究結果如下: 一、 學童基本資料中除賞蛙的經驗次數外,性別、養蛙的經驗,對於學童 蛙類生態的知識、態度並未達到顯著的影響;而教學實驗前蛙類生態知 識來源依序主要來自課外書籍、學校老師、電視、網路與父母等。 二、 經獨立樣本單因子共變數分析,排除前測分數影響,實驗組於教學 後,其知識(F=165.161,p=.000<.05)、態度(F=57.734,p=.000<.05) 後測得分顯著高於控制組,顯示蛙類生態課程教學實驗對學童蛙類生態 知識、態度有顯著影響。 三、 學童及教學觀察者均對校內課程中的蛙類生態講述教學及生態遊戲 教學活動表示肯定,特別針對蛙類生態遊戲教學,實驗組學童在各學習 紀錄單中均有很多正向回饋。 四、 包含學童、教學觀察者及參與戶外教學之家長均對野外夜間觀察教學 活動表示肯定;但研究者亦發現若缺少家長及相關老師參與支持,活動 經費籌措、分組觀察時秩序維護、教學品質及學生安全等將會有所影響。 關鍵字:蛙類生態課程、蛙類生態知識、蛙類生態態度、流水學習法

(3)

The Influence of the Frog Ecological Instruction on

the Knowledge of and the Attitude toward Ecology

for Grade-5 Students

Abstract

This study adopts quasi experiment method to engage in the instructional experiment via frog ecological lessons and to inquire how the lessons influence the knowledge of and the attitude toward frog ecological lessons pertaining to Grade-5 students. The subjects are Class A and C of Grade-5 in Shinfong Elementary School in Nantou County with the implementation of 10-lesson in-school instruction and a night-time field-observation instruction. Amidst the in-school lessons, 2 lessons per week, one lesson was indoor frog ecological lecture instruction and one lesson was outdoor frog ecological game instruction employing flow learning design. Class A was the control group and left unengaged in the lessons. The pre-test was done a week prior to instruction and the post-test was done a week after the instruction ended. The learning process record was engaged with the qualitative data like teachers’ personal letters, observation records, students’ interviews, activity learning sheets, learning reflections, parental feedback sheets, etc. Through the data analysis, the findings are:

1. Except frog-watching experience, the personal profile such as gender, frog-having experience failed to affect the knowledge of and the attitude toward frog ecology for students. The source of frog knowledge before the experiment came from extra curricular books, school teachers, television, Internet and parents in order.

2. The influence of the pre-test points was excluded via independent ANCOVA; the experiment group demonstrated higher points in knowledge (F=165.161, p=.000<.05) and attitude (F=57.734, p=.000<.05) than the control group after the instruction. It indicated that the instructional experiment in frog ecological lessons affected the knowledge of and the attitude toward frog ecology for students.

3. The students and the instruction observers expressed the recognition to the in-school frog ecological lecture lessons and ecological game instructional activity; there were many positive feedbacks in learning sheets of the experiment group aiming at frog ecological game instruction.

(4)

4. The night-time field-observation instruction was recognized by the students, instruction observers and parent participating in the outdoor activity; nevertheless, the researcher found that it would affect the activity budget collection, order maintenance in team observation, instruction quality and safety of students negatively without the participation and support from the parents and teachers involved.

Key words: frog ecological curriculum, frog ecological knowledge, frog ecological attitude, flow learning

(5)

目 錄

中 文 摘 要...i Abstract ... ii 目 錄... iv 表 目 錄... vi 圖 目 錄... ix 附 錄... ix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 ... 2 第二節 研究動機 ... 4 第三節 研究目的 ... 6 第四節 研究限制 ... 6 第五節 名詞界定 ... 7 第二章 文獻回顧... 9 第一節 蛙類的生態 ... 9 第二節 蛙類生態課程教學資源 ... 19 第三節 生態教育及其相關學習理論 ... 24 第四節 生態教育課程相關研究 ... 33 第三章 研究方法... 41 第一節 研究架構 ... 41 第二節 研究流程 ... 43 第三節 準實驗研究 ... 44 第四節 研究地點 ... 48 第五節 課程與教材 ... 50

(6)

第六節 問卷設計 ... 53 第七節 教學觀察與紀錄 ... 62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64 第一節 研究對象的基本資料分析 ... 64 第二節 實驗組與控制組學生的前測資料分析 ... 70 第三節 實驗組與控制組學生的前後測比較 ... 76 第四節 實驗組與控制組學生的後測結果分析 ... 83 第五節 教學過程的觀察紀錄 ... 87 第六節 學生學習單分析 ... 101 第七節 學生學習心得分析 ...111 第八節 綜合討論 ... 126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29 第一節 結論 ... 129 第二節 建議 ... 134 參考文獻... 138

(7)

表 目 錄

表 1 台灣蛙類成體體型排行表... 18 表 2 蛙類相關書籍及其內容面向整理 ... 19 表 3 國內蛙類相關網站... 22 表 4 國外蛙類相關網站... 23 表 5 Piaget的認知發展階段... 33 表 6 蛙類出現在九十五學年度各版本課本分析表 ... 34 表 7 九十五學年度各版本蛙類教材知識面向分析表 ... 35 表 8 九十五學年度各版本教材出現蛙類圖片及種類分析表 ... 35 表 9 以生物為主題設計教學活動之相關實驗研究 ... 36 表 10 以生物為主題設計教學活動之相關質性研究 ... 38 表 11 「蛙類生態課程」各單元與教學目標... 51 表 12 「蛙類生態課程」符合九年一貫能力指標表 ... 52 表 13 蛙類生態課程教學問卷題目分析表 ... 55 表 14 蛙類生態課程教學問卷預試試題雙向細目表 ... 58 表 15 蛙類生態課程預試問卷知識向度試題項目分析結果表 ... 59 表 16 蛙類生態課程預試問卷態度向度試題項目分析結果表 ... 60 表 17 本研究資料編碼代號表... 63 表 18 研究對象的基本資料分析... 67 表 19 實驗組學童性別向度與知識、態度得分的比較結果(N=32)... 68 表 20 實驗組學童是否養過蛙類與知識、態度得分的比較結果(N=32).. 68 表 21 實驗組學童是否在家附近看過或抓過蛙類與知識、態度得分的比較 結果 ... 69 表 22 實驗組學童是否曾經進行戶外蛙類觀察的經驗與知識、態度得分的 比較結果 ... 69 表 23 實驗組學童一年之中賞蛙的次數與知識、態度得分的單因子變異數

(8)

分析摘要表 ... 70 表 24 實驗組學童一年之中賞蛙的次數與知識、態度得分的平均數、標準 差及事後比較摘要表 ... 70 表 25 實驗組與控制組前測各種變項的比較 ... 71 表 26 兩組學童在蛙類生態知識敏感性向度前測得分的比較結果 ... 72 表 27 兩組學童在蛙類生態知識覺知程度向度前測得分的比較結果 ... 73 表 28 兩組學童在蛙類生態知識瞭解程度向度前測得分的比較結果 ... 74 表 29 兩組學童在蛙類生態的欣賞向度前測得分的比較結果 ... 75 表 30 兩組學童在蛙類保育的承諾向度前測得分的比較結果 ... 76 表 31 控制組學生的前後測分數成對樣本T檢定比較 ... 78 表 32 實驗組學生的前後測分數成對樣本T檢定比較 ... 79 表 33 實驗組學童在蛙類生態知識敏感性向度前後測得分的比較 ... 80 表 34 實驗組學童在蛙類生態知識覺知程度向度前後測得分的比較 ... 80 表 35 實驗組學童在蛙類生態知識瞭解程度向度前後測得分的比較 ... 81 表 36 實驗組學童在蛙類生態的欣賞向度前後測得分的比較 ... 82 表 37 實驗組學童在蛙類生態的保育承諾向度前後測得分的比較 ... 83 表 38 兩組學生知識前測分數迴歸係數同質性檢定 ... 84 表 39 兩組學生知識後測分數的共變數分析摘要表 ... 84 表 40 兩組學生知識後測分數的共變數分析中估計的邊際平均數 ... 85 表 41 兩組學生態度前測分數迴歸係數同質性檢定 ... 85 表 42 兩組學生態度後測分數的共變數分析摘要表 ... 86 表 43 兩組學生態度後測分數的共變數分析中估計的邊際平均數 ... 86 表 44 蛙類生態教學實驗教學實施表... 87 表 45 教學後對蛙類印象的改變... 103 表 46 教學後對蝌蚪印象的改變... 104 表 47 教學前後對蛙類喜愛的變化... 105 表 48 教學前後對青蛙相關想法的變化 ... 106

(9)

表 49 蛙的生活習性學習單答題情形... 107 表 50 第一單元「什麼是青蛙」的學習心得 ... 113 表 51 第二單元「蛙的生活習性」的學習心得 ... 115 表 52 第三單元「蛙的生存危機」的學習心得 ... 117 表 53 第四單元「賞蛙要領」的學習心得 ... 119 表 54 第五單元「網路上找青蛙」的學習心得 ... 121 表 55 「野外夜間觀察活動」的學習心得 ... 123 表 56 實驗組學童學習各單元心得統計綜合比較表 ... 125

(10)

圖 目 錄

圖 1 Dewey的體驗學習模式(引自陸宛蘋,2001) ... 27 圖 2 經驗學習圈模式圖 (改自洪煌佳,2002)... 28 圖 3 建構教學三元論... 31 圖 4 研究架構圖... 42 圖 5 研究流程圖... 43 圖 6 蛙類生態課程教學實驗研究的不等的前測-後測控制組設計 ... 45 圖 7 新豐國小地理位置圖... 49 圖 8 蛙類生態的感受連續性問卷架構 (修改自Risk, 1994) ... 54 圖 9 青蛙遊戲王卡範例圖 (研究者修改自台南新進國小團隊)... 88 圖 10 蛙的一生學習單... 106 圖 11 賞蛙要領學習單... 108

附 錄

附錄一 蛙類生態課程教學實驗對國小五年級學童的蛙類生態知識與態 度之影響問卷 ... 143 附錄二 A 表:蛙類生態課程專家審查名單 B 表:蛙類生態知識、態度問卷專家審查名單………147 附錄三 蛙類生態課程教案建議表... 148 附錄四 蛙類生態課程教學觀察者名單 ... 149 附錄五 蛙類生態課程教學觀察紀錄表 ... 150 附錄六 教師教學手札... 151 附錄七 每週課後心得紀錄單... 152 附錄八 蛙類生態課程教案審查專家學者意見表 ... 153 附錄九 蛙類生態教學預試問卷審查專家學者意見表 ... 154 附錄十 國內民國 84 至 94 年間出版之蛙類相關博碩士論文 ... 155 附錄十一 蛙類生態課程教案... 157

(11)

第一章 緒論

四川兒歌 數蛤蟆 一隻蛤蟆 一張嘴 兩隻眼睛 四條腿 乒乓乒乓 跳下水呀 蛤蟆不吃水 太平年 蛤蟆不吃水 太平年 荷兒梅子兮 水上飄 荷兒梅子兮 水上飄 這首耳熟能詳的兒歌「數蛤蟆」,曾伴隨著多少大人還有孩童的童年記憶。 朗朗上口的歌聲,更繚繞於校園間、草地上甚至是每個人耳裡。殊不知, 這首兒歌不止家喻戶曉而已,我們更可從主角蛤蟆與環境關係中,感受到 兩棲類中的蟾蜍與青蛙原本離我們的生活那麼貼近!更與我們的生活環境 息息相關。 「蛤蟆不吃水,太平年」乍看之下,跟環境怎麼會有關呢?以生態學的角 度看,屬兩棲綱的蛙類,其肺部構造較簡單,所以還會靠佈滿微血管的皮 膚幫助呼吸。因此蛙類的皮膚對水有通透性,而蛙類的水份主要從食物或 經皮膚獲得,所以蛤蟆是不吃水的。 那麼,有一天當不吃水的蛤蟆突然喝起水來。是否也就代表著,那一年的

(12)

雨水可能嚴重不足,或是環境棲地的改變與破壞,造成蛤蟆也產生了異常 的行為。 但是敏感的您,是否也察覺到,我們現在的都市水泥環境,青蛙已變得不 是那麼容易發現,與我們的生活關係似乎也不再如此貼近。像青蛙這樣如 此重要的環境棲地指標生物,甚至也是食物網中許多高級消費者的食物來 源,會不會有一天僅僅成為「數蛤蟆」兒歌一曲中的主角?而大聲吟唱的 孩童,卻從來沒見過什麼是「蛤蟆」呢?本章共分成五節,第一節研究背 景,第二節研究動機,第三節研究目的,第四節研究限制,第五節名詞界 定。

第一節 研究背景

青蛙已經存在地球上超過 1 億 9 千萬年,而牠們的祖先—兩棲類,更是已 經存在 3 億 5 千萬年。牠們成功地從水域生活演化至充滿食物的陸地新世 界。在生態演進上,更影響了後來爬蟲類、鳥類及哺乳類的演化,可說是 陸地脊椎動物的起源(Morell, 2001)。 兩棲類在分類學上屬兩棲綱,其中分為有尾目、無尾目及無足目三類。根 據世界兩棲類網站AmphibiaWeb (2007)的統計,截至 2007 年 7 月 29 日, 世界上已被紀錄的兩棲類物種已達 6189 種,其中無尾目有 5459 種、有尾 目達 558 種、無足目達 172 種。屬無尾目的青蛙與蟾蜍,更是占了 88%的 兩棲類物種總數,為兩棲類中的多數,牠們廣泛地分佈在全球除南極洲之 外的各大陸,特別是靠近赤道的雨林區。而台灣的兩棲類中,包含 32 種 無尾目的蛙類及 3 種有尾目的山椒魚,沒有無足目的出現。其中 32 種無 尾目中,更高達 8 種為台灣特有種,就單位面積有多少種類的密度而言, 台灣在世界的排名是數一數二的(楊懿如,2005)。 兩棲類的生活史之中,包括生活在水域(幼體)及陸域(成體)之階段,任何

(13)

環境的改變都會影響到兩棲類,故兩棲類是非常適合當作環境變化的指標 生物,牠們的存在與否可顯示自然環境是否受到嚴重的干擾或破壞(呂光 洋等,1999)。 世界兩棲類評估網站GAA(2006)統計出,世界上生存但被威脅的鳥類佔鳥 類總數的 12%,被威脅的哺乳動物佔總數的 23%,比較之下,世界上接近 32%的兩棲類物種正受威脅。在 2004 年,一年之中,至少有 165 種兩棲類 生物可能滅絕,其中也包含了已確定滅絕的 35 種,和 130 種許多年未被 發現,已列為極可能滅亡的兩棲物種。而台灣在 1989 年公告野生動物保 育法後,更因為部份蛙類受棲地破壞及環境改變造成數量驟減,農委會明 訂 10 種蛙類為珍貴稀有保育類動物(特有生物保育中心,2004),其中更 有數種在數量上具有保育的危機,可見兩棲類當前因人類行為逐漸受到生 存威脅。 大部份的環境問題多係肇因於人類行動的偏差,影響所及不僅僅是造成環 境污染,更會影響到人類的健康,因此導正人類對環境之偏差行動實為解 決環境問題的根本之道,而教育便具有潛移默化及教導啟迪的功效(王懋 雯,1995)。由於蛙類的棲息環境非常多樣,容易觀察及接近,且在台灣 為絕佳的生態環境監測利器,因此是最佳的保育教育教材(楊懿如, 2005)。若能在國小階段針對較易觀察的蛙類,進行蛙類生態課程教學, 除了可提升學童對台灣蛙類生態的知識外,更能進一步瞭解環境棲地保育 的概念並逐漸導正錯誤的人類行為。 國內現行九年一貫課程自九十年八月實施以來,其中規劃了七大學習領 域:語文、數學、社會、自然與生活科技、藝術與人文、健康與體育、綜 合活動;更規劃六大議題:資訊教育、環境教育、性別平等教育、人權教 育、生涯發展教育、家政教育 (教育部網站,2006)。其中六大議題並無 單獨實施時間,僅能融入於七大學習領域教學時間之中。與蛙類生態相關 之教學課程限於課程綱要內容及授課時間,無法單獨進行主題課程教學,

(14)

在此情形下要實行蛙類生態教育不是非常容易。但於九年一貫課程綱要 中,另有依不同年級佔總節數百分之二十的「彈性學習節數」由學校自行 規劃辦理全校性和全年級活動、執行依學校特色所設計的課程或活動、安 排學習領域選修節數、實施補救教學、進行班級輔導或學生自我學習等活 動(教育部網站,2006)。因此也提供了蛙類生態教育施行的一個契機。

第二節 研究動機

幾千年來蛙類在世界上與人類生活非常貼近,童話、寓言故事裡有很多以 青蛙或蟾蜍為主角,不斷地激發人類的想像力。加上近來教育普及與自然 教材的推廣,現在的孩子對青蛙也不陌生。但由於都市大量的水泥化建築 及環境棲地改變,造成蛙類數量大量減少且不易觀察。所以真正觸碰過青 蛙的孩子又有多少呢?孩子對蛙的認識似乎只停留在玩具和卡通蛙階段較 多。另外蛙類主要生態行為發生於夜間,不像蝴蝶或鳥類多數在日間皆可 以觀察紀錄,所以在正式的自然領域課程教學中,鮮少有將蛙類列為直接 觀察體驗的教材。這對因環境棲地改變造成生存危機的蛙類而言,在其保 育上無疑是雪上加霜。 研究者曾於南投山區國小服務,當地生態資源豐富。研究者也於此時投入 蛙類生態觀察之列,並與同事及孩童復育蛙類及蝌蚪,營造小青蛙的家— 校園生態池。同時也發現,在生態豐富的地方,進行體驗自然的教學活動 是多麼容易的一件事。 但基於生活不便、家庭照顧考量,研究者調動至南投市工業區旁都市型學 校擔任國小教師。在幾次的田野調查中,發現校園附近適合徒步距離觀察 青蛙的地點不像山區小學多,且多處在不易觀察的高深水泥溝渠、或不適 合孩童進入觀察的廢耕地。此時研究者心中思考著:「難道都市的孩童, 限於生活環境因素,較少有機會接觸蛙類,就不適合進行蛙類生態教學嗎?

(15)

是否有相關教學實驗研究能解決當前蛙類教學面臨的問題呢?」 於是研究者整理國內蛙類相關研究,發現已有多篇相關著作。更有數位學 者歷年來在國際上發表台灣特有蛙種(梁潤生、王慶讓:1978:臺北樹蛙; 王慶讓:1987:面天樹蛙;呂光洋:1994:橙腹樹蛙;1995:諸羅樹蛙)。 各種青蛙的生態行為研究已不勝枚舉,市面上更有數本圖文並茂、清楚易 懂的賞蛙圖鑑發行。正代表著台灣在蛙類的生態知識及研究上已相當成 熟。但是將蛙類生態知識應用推廣於各階段教學之中的正式發表研究與文 獻卻寥寥無幾。如此多的學術研究成果知識,若不能轉化為學校教學課 程,這是非常可惜的一件事。 另外整理國小四個出版社的生活課程與自然與生活科技課本,發現蛙類圖 片和內容介紹曾出現於課本的冊別數為 19 本,占總比率接近四成。雖然 深究其內容,多數為片段式的生態知識教學(如運動方式、鳴叫求偶等)或 引起學童注目之照片插圖,欠缺深入的介紹,但也代表蛙類受到國小課程 編審專家的青睞。可惜的是,限於課程綱要內容及授課時間,蛙類教學無 法單獨於七大領域課程時間進行主題式教學。 於是本研究嘗試設計國小蛙類生態教學課程,並利用每週兩節,共五週的 彈性課程時間及一次的野外夜間觀察課程進行教學。其中,由於蛙類白天 上課時間不易觀察體驗,且許多學校缺少豐富的蛙類生態資源。故研究者 特別於蛙類生態知識教學後,採用柯內爾(Cornell)所設計的流水學習法 (Flow Learning),搭配蛙類的生態行為,設計十個在校園內進行的蛙類 生態教學體驗遊戲,並於課程的最後一週進行一次野外夜間觀察教學。期 待在蛙類生態知識教學、體驗遊戲教學及野外夜間觀察教學的教學課程實 驗下,透過準實驗研究探討國小蛙類生態課程,對五年級學童蛙類生態知 識及蛙類態度是否能有所提升,同時透過質性的觀察紀錄教學歷程,以瞭 解國小蛙類生態課程是否能實際運用於教學現場。

(16)

第三節 研究目的

本研究設計以蛙類生態講述教學,搭配蛙類生態遊戲教學及蛙類野外夜間 觀察教學,對國小五年級學童進行蛙類生態課程教學實驗,並以準實驗研 究方式瞭解其教學成效。另透過觀察、紀錄方式瞭解學生在教學歷程中的 學習與成長。 本研究的研究目的為: 一、 分析與蛙類相關的書籍教材及網站,編寫國小五年級蛙類生態課程教 學內容。 二、 探討國小五年級學童對「蛙類生態課程」的實施前、後,其對蛙類生 態知識、態度是否有顯著差異。 三、 探討國小五年級學童對「蛙類生態課程」的實施,實驗組及控制組其 對蛙類生態知識、態度是否有顯著差異。 四、 探討蛙類生態課程實行於國小五年級學童時所經歷的歷程。

第四節 研究限制

1. 對象的限制 本研究的研究對象為南投縣新豐國小五年級學生,研究結果無法 完全推論至其它年級之學生。 2. 場域的限制 本研究教學實驗包含一次的野外夜間觀察教學,故在野外夜間觀 察教學的場域上,需要有可供觀察蛙類生態之教學場域。 3. 教學上的限制 蛙類屬夜間觀察型生物,故本研究課程除蛙類生態講述教學及生 態遊戲教學為日間正式課程外。另擇一週週五夜間時間,進行野外夜 間觀察教學。由於課程需夜間觀察及相關交通食宿費用,故無法強制

(17)

所有學童參與,實驗組參與野外夜間觀察學生人數可能減少,此為蛙 類生態課程施行上人數的限制。

第五節 名詞界定

一、 蛙類生態課程(Frogs ecological curriculum):

蛙類生態課程教學不同於蛙類生態研究,除對蛙類生態知識的瞭 解外,應透過教育活動提升對蛙類的喜愛及環境棲地保護的認識。本 研究蛙類生態課程定義為:一套以蛙類為生態教學主題,對國小學童 進行蛙類生態知識、態度教學所建構的課程。完整課程中包含「蛙類 生態講述教學」、「蛙類生態遊戲教學」及「蛙類野外夜間觀察教學」 三部份。讓學童在學習蛙類生態知識外,並於遊戲中模仿及體驗青蛙 的生態行為,提升對蛙類生態態度,最後透過野外夜間觀察教學,瞭 解保育棲地的重要。

二、 蛙類生態知識(Frogs ecological knowledge)

本研究中之蛙類生態知識,係指經由蛙類生態課程教學實驗後, 受測學童對蛙類生態相關知識的認知與瞭解。具體的定義是指受試者 在研究者所編製的「蛙類生態課程對國小五年級學童的蛙類生態知 識、態度之影響問卷」上,知識向度的得分。

三、 蛙類生態態度(Frogs ecological attitude)

本研究中之蛙類生態態度,係指經由蛙類生態課程教學實驗後, 受測學童對蛙類生態相關問題所持的態度。具體的定義是指受試者在 研究者所編製的「蛙類生態課程對國小五年級學童的蛙類生態知識、 態度之影響問卷」上,態度向度的得分。

(18)

四、 流水學習法(Flow Learning): 約瑟夫‧柯內爾(Joseph Cornell)是當今世上備受推崇的美國 自然教育家。他將自創與蒐集來的活動,以一套自然、平穩、循序漸 進如流水般的活動設計串連起來,那套系統即為「流水學習法」。流 水學習法設計活動主要依循四個階段(方潔玫譯,1994): (一) 第一階段:喚醒熱忱。 (二) 第二階段:集中注意力。 (三) 第三階段:直接體驗。 (四) 第四階段:分享啟示。

(19)

第二章 文獻回顧

本章文獻回顧共分四節,第一節蛙類的生態,第二節蛙類生態課程教 學資源,第三節生態教育及其相關學習理論,第四節生態教育課程相關研 究。

第一節 蛙類的生態

以下就蛙類的認識、蛙類的價值、蛙類的生活習性、蛙類的生存危機 及台灣的蛙類介紹五部份來說明蛙類的生態。 一、 蛙類的認識 所謂的蛙類一般通稱包括青蛙和蟾蜍,分類屬於兩棲綱無尾目, 兩棲綱除了有四隻腳和沒有尾巴的無尾目(像青蛙、蟾蜍)之外,還包 括有四隻腳有尾巴的有尾目(像蠑螈、山椒魚)以及長得像蚯蚓沒有腳 的無足目(像蚓螈)。這群長相各異其趣的兩棲類,有共同的特徵—濕 潤裸露的皮膚以及水陸兩棲的生活,同時來自相同的祖先(楊懿如, 2002)。而根據世界兩棲類網站 AmphibiaWeb (2007)的統計,截至 2007 年 7 月 29 日,世界上已被紀錄的兩棲類物種已達 6189 種,其中無尾 目就有 5459 種,佔了兩棲綱生物總數的 88%,所以我們可以認定青蛙 與蟾蜍是兩棲類中的多數物種。 蛙類的生活史分兩個時期:一是使用鰓來呼吸的蝌蚪期;另一個 是利用肺和皮膚來呼吸的成體期。蛙類也是卵生的動物,雄蛙利用鳴 叫聲吸引雌蛙,當雄蛙和雌蛙抱接後,一般雌蛙會背著雄蛙到水域中 產卵受精。卵孵化成蝌蚪後,經由完全變態行為,逐漸長出四肢後, 帶有尾巴的幼蛙會離開水中,然後再成為陸地上活動且沒有尾巴的成 蛙,成蛙為肉食性,主要以捕捉小蟲為食(蔡文川、廖一乃,2004)。

(20)

二、 蛙類的價值

(一) 在生態上的價值

Reagan & Waide (1996)指出兩棲類是在森林生態系中重要的次 級消費者。汪靜明(1990)指出在台灣河流生態系中常可見到一些兩棲 類,如梭德氏赤蛙、斯文豪氏赤蛙與日本樹蛙是台灣河流生態系中常 見的蛙類。而台灣河流生態系中扮演掠食者的河鳥,攝食許多水生昆 蟲、水生動物及兩生類的蝌蚪等,足可見蛙類在生態系食物鏈中扮演 舉足輕重的角色。 此外兩棲類是脊椎動物門中最弱小的一群,在演化上,因為牠們 介於魚類與爬蟲類之間。但缺乏像魚鱗或角質化皮膚堅硬的保護,極 易受到傷害(陳偉、石濤,2003)。成蛙主要用皮膚和肺呼吸,蝌蚪在 水中生活,都直接與自然環境接觸,也迅速反應各種環境變化,是環 境監測的利器(呂光洋等,1999;杜銘章,1999;楊懿如,2002)。 (二) 人類中心主義下的價值 青蛙與人類的關係由來已久,以中國為例,早在三千多年前的甲 古文中就已經有「蛙」這個象形字。周代的「爾雅」,更是以文字甚 至圖畫記載了蝌蚪、青蛙與蟾蜍。以下針對蛙類在人類藥用、武器製 作、食用、防治蟲害、寵物及文化上運用價值進行說明: 1. 醫學藥用: 李承恩在小蝌蚪的家 (2006) 網站上記載著幾種蛙類的藥用價 值:早在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中記載藥用的兩棲類就已經有 9 種,到現在為止,中國大陸至少有 32 種兩棲類被當作藥材使用。像 是蟾蜍的藥用價值就非常高,蟾酥—取自於蟾蜍之耳後腺分泌物,又 稱解毒藥,含蟾酥配製的中藥製劑,有六神丸、蟾酥丸、金蟾膏、蟾 蜍解毒酒等。另外蟾蜍去內臟後的乾製品及脫皮後脫下的皮在中醫上 均有極高價值。

(21)

另一種較常運用的蛙類為中國的中國林蛙,又稱蛤士蟆,主要分 佈在中國東北地區的黑龍江、吉林省山區。中國林蛙會在秋末之際下 山冬眠,採集者多於此時圍網捕捉。將捕捉到的中國林蛙用細鐵線或 麻繩從其口部穿過,串起,在通風處乾燥後,即為蛤士蟆乾,亦具有 滋補強壯之用。 此外<本草綱目>另有記載部份蝌蚪可為藥用,甚至當成黑色染 髮劑。而各地區更有許多不同種類蛙類的藥用價值被記載下來,蛙類 的藥用價值是無庸置疑的。 2. 武器製作: 南美洲的箭毒蛙,體色非常鮮豔,但卻具有相當的毒性。印地安 人會將箭毒蛙搗爛或放在火上加熱以取其有毒的分泌物,再進一步塗 在標槍或箭頭上,用以捕捉鳥、猴子等獵物(陳修玲,1994)。 3. 人類食用: 人與蛙在生活型態上,多數與水相鄰而居。在早期農業社會,肉 類取得不易,蛙類在沒有農藥污染的田地裡,數量非常可觀。蛙類自 然成為人類取得高蛋白的重要肉源。林瑞典(2001)記載幾種台灣常被 食用的蛙類: 澤蛙又稱「田蛙」,中部俗稱「田蛤仔」,為台灣鄉間最常見的蛙 類。澤蛙體型不大,農家常抓來餵養家禽,尤其是鴨、鵝最愛吃的食 物。雖然澤蛙肉不多,但在早期農村經濟清苦時期,仍多被拿來補充 肉類來源。 虎皮蛙為台灣原產最大型的蛙種,體長可達 10 公分,俗稱「田 雞」。昔日白露,稻穀秋收前,正是虎皮蛙長得最肥大的時節,肉質 鮮美不輸雞肉,又稱「白露雞仔」。農業社會時期,虎皮蛙非常的普 遍,甚至每個農村村莊裡總有一、二位靠此賺外快或養家活口的抓蛙 人。但現在由於環境惡化或過度捕食,虎皮蛙目前已非常少見,市場

(22)

販售的都是人工養殖蛙,野生的虎皮蛙已成為珍貴稀有保育類動物。 金線蛙牠是一種表皮青綠色或黃綠色很機警的大型蛙,又稱「青 約仔」。背側褶明顯隆起,體背由吻端至肛門常有寬大的金褐色縱帶 為主要特徵。在台灣早期文獻<鳳山縣志>指出,金線蛙「臺地最多, 人以為珍饌」。目前族群數量稀少,且呈零星分佈於少數地點,近年 亦躋身於需要保育的珍貴稀有保育類動物。 4. 防治蟲害: 林春富、戴孜文(2003)指出兩棲類的食量並不容易估計,有資料 顯示北方蟋蟀蛙一千隻左右的族群,一年約消耗四到五百萬隻的小型 動物,其食物主要以昆蟲為主。另有文獻指出,一隻澤蛙一天可吃蟲 約 270 隻,由此可見兩棲類對於昆蟲數量的控制扮演了相當重要的角 色。對人類而言,許多傳播疾病的害蟲或寄生蟲,如蚊、蠅等,也因 為兩棲類的捕食使其達到一種動態的平衡,但蛙類在生物防治的應用 上絕對要以本土原生物種作為考量,以免造成外來種侵佔原生種棲地 問題。 5. 人類寵物: 蛙類還被供作觀賞生物,有不少水族業者進口一些國外的種類作 為飼養的寵物,如牛蛙、角蛙、箭毒蛙、紅眼樹蛙等。但是如果管理 不當,或者飼主蓄意野放的話,很有可能造成另一次蛙類的生態浩劫。 6. 教學用途: 呂光洋(1990a)指出,青蛙由於其捕獲容易且個體較小,適合做 為解剖的材料。青蛙解剖能讓學生初步瞭解生物體內的構造;蝌蚪的 觀察可以瞭解動物發生的過程等;由於兩棲類是魚類演化成爬蟲類之 中間歷程生物,所以也可以當做演化上生物如何適應環境的教材;至 於生殖行為除了能解說環境適應外,更可以瞭解許多生態學上的理 論。

(23)

三、 蛙類的生活習性 由於蛙類屬於夜行性的生物,且體型普遍不大,平時也會以身體 的保護色來模仿環境顏色,故在尋找上不是非常容易。若我們不能先 瞭解其生活習性,要在現在的工業社會中找尋到其蹤跡是不易的。以 下依蛙類的食、衣、住、行、繁殖行為及天敵來說明蛙類的生活習性: (一) 食 兩棲類的生活史中有陸棲性的成體和水中生活的幼體兩個時 期,成體和幼體吃的食物和面臨的天敵壓力也不盡相同。楊懿如(1993) 指出成體的蛙和蟾蜍以舌頭捕捉昆蟲為食,平時舌頭是向內縮,捕捉 昆蟲時會瞬間開口,伸出舌頭,用舌尖黏住昆蟲,再縮回口腔,整個 過程不超過 0.15 秒。 (二) 衣 在演進上,兩棲類是由魚類所演化,所以身體結構上有很大的改 變,像魚鰭變成四肢,魚鰓變成肺,甚至體表鱗片消失裸露出光滑的 皮膚。現行蛙類所必須適應的陸地環境變動實在太大,有許多艱钜任 務必須克服。譬如肺功能不甚發達,皮膚很薄但富含腺體,可分泌黏 液保持體表濕潤,有助於空氣中的氧和血液中的二氧化碳在皮膚的微 血管進行滲透交換,以輔助肺的呼吸作用;然而蛙類的幼生期仍必須 生活在水中並以鰓呼吸,生活史仍無法脫離水(黃淑芳,2004)。 (三) 住 由於皮膚的特性,為了保持濕潤,蛙類多半棲息在陰暗潮濕的地 方,像樹林底層、山澗溪流等地方;而為了減少水份散失,牠們白天 常躲在樹上、草叢或土洞裡,屈著身體,安安靜靜地睡覺(楊懿如, 2003)。 (四) 行 蛙在陸地上的運動方式主要還是靠跳躍,牠們修長的後肢是跳躍

(24)

推進的動力,而前肢主掌緩衝避震的功能。但在近距離移動時,也會 使用爬行方式。到了水裡,蛙類更是如魚得水,從蛙式、蛙鏡、蛙鞋 都與蛙的兩棲構造有關,說明人類從蛙身上學到不少游泳的本事。此 外,蛙類趾端膨大的吸盤,能牢牢吸住棲息地的滑溜表面(潘智敏, 2000)。 (五) 繁殖行為 蛙類多採體外受精產卵方式生殖,但蛙類生殖方式相當多,有體 內受精,也有胎生種類。體外受精時,雄蛙會跳到雌蛙背上,用前肢 緊緊夾住雌蛙的腹部,促使雌蛙排卵,然後雄蛙再排出精子,使精子 與卵結合,這樣的生殖方式稱為「假交配」(關永才等,1998)。 而青蛙挑選交配對象就需要靠「鳴叫」。蛙類的鳴叫行為主要功 能為求偶,當然還可以用來宣示領域、挑釁或要求釋放及痛苦叫聲 等。其中求偶叫聲通常發生在遇見異性時,目的是希望進行配對。一 般而言,雌蛙在聽到雄蛙持續地鳴叫聲後才準備排卵,不過雌蛙會考 量到雄蛙們的體型大小、年紀、叫聲強度和持久性以及雄蛙所擁有生 殖領域大小與優劣,經過篩選之後才趨前與之配對(林春富、戴姿文, 2002)。 (六) 天敵 章加寶(2003)指出蛙類在自然界中扮演天敵捕食昆蟲,亦扮演被 其他天敵捕食之角色。以扮演捕食昆蟲的角色來說,在動物界中,消 滅害蟲作用較大的是某些鳥類,其次就是兩棲類,再依序為魚類、爬 蟲類和哺乳類中的食蟲目和翼手目。以扮演被天敵捕食之角色來說, 其幼生期蝌蚪受到水棲昆蟲及節肢動物的捕獵,如紅娘華及蜻蜓的幼 蟲水蠆,亦有螯蝦會捕食;而成體青蛙常遇到蛇類,有時遭到鳥類攻 擊,但其最大的敵人還是破壞環境的人類。

(25)

四、 蛙類的生存危機 蛙類是外溫的脊椎動物,牠們能控制身體溫度以適應外部環境的 冷、熱變化。通常他們具有潮溼且平滑的皮膚與外表,意即牠們不需 要頭髮或者羽毛保護。也代表水能直接透過牠們的皮膚進行物質交換 (Kesab, 2006)。正因為蛙類身體的構造,牠們很容易受到人類行為 所造成的環境變化影響,以下四種為蛙類受人類影響下主要的生存危 機: (一) 環境棲地的破壞 Richard (2005)指出造成兩棲蛙類神祕且爆發畸型的原因中,農 藥還有其他污染被懷疑是原因之一,而近年來畸型的影響情形也不斷 快速上升,主要為其生存的棲地已被人類使用與改變。在東南亞地區 兩棲類的種類與數量更是急遽地下降中,主要肇因於土地過度利用及 棲地喪失(Stuart et al., 2004)。 (二) 濫捕及食用 呂光洋、陳世煌(1982)指出,自古以來,在溫帶和熱帶地區,青 蛙往往是一種鮮美的菜餚及蛋白質食物的來源。在台灣,虎皮蛙、貢 德式赤蛙、金線蛙和較大的澤蛙,都是人們捕食的對象。 陳嘉信(2001)在聯合晚報上報導,台東縣的嫌犯趁大雨後溯溪以 聚光方式捕捉 1011 隻褐樹蛙及 96 隻史丹吉氏小雨蛙,被警方逮捕。 但於次日清晨,大武警分局又在台東縣大武鄉塔瓦溪上游逮獲另外兩 人涉嫌捕捉 1281 隻褐樹蛙。連續兩日的蛙類被大量捕抓的新聞事件, 顯示台灣的蛙類面臨著不小的捕食壓力。 (三) 臭氧層破壞 近年地球的臭氧層顯著變薄了,增加人類罹患皮膚癌的機會,並 對生物產生其他重要而往往不為人知的影響(彭鏡毅譯, 2002)。 兩棲類正以驚人的速度從世界的生態系中消失,各地蛙類畸形個

(26)

體明顯增加。雖然目前對於兩棲類發生畸變的原因還不明朗,不過因 臭氧層破洞所導致的輻射增加、全球暖化、酸雨以及化學污染等都是可 能原因(謝伯娟譯,2001)。

(四) 外來種入侵

根據國際自然及自然資源保育聯盟(International Union for the Conservation of Natural and Natural Resources, IUCN)2000 年公佈的「避免外來入侵種導致生物多樣性喪失的指導方針」對外來 種與外來入侵種的定義:

外來種(Alien Species):一物種、亞種或更低分類群,出現於 自然分佈疆界及可擴散範圍之外。

外來入侵種(Alien Invasive Species):已經在自然或半自然 生態環境中建立一種穩定族群,並可能進而威脅原生生物多樣性者。 顏仁德(2004)認為外來種生物的來源主要以農業或貿易行為、娛 樂與觀賞用、生物防治、偷渡及科學研究。而外來種對生物的影響除 了經濟損失外更有對生態的影響,如掠食危害、競爭及排擠原生種、 疾病及寄生蟲傳染、雜交,甚至是生態系統的改變。 在歐洲、澳洲、中美洲及北美洲的許多種兩棲類動物,因感染了 一種新發現的在水中或土壤中的真菌,使得數量正急遽減少。這種病 毒主要寄生在青蛙和蟾蜍的表皮層,最後會造成宿主死亡。這種傳染 病在 1993 年首度在澳洲發現並開始研究,1997 年在中美洲發現兩棲 類動物也感染了相同的疾病,兩個以海相隔且距離千里之遠的地區竟 爆發相同的傳染病,絕非自然的因素所造成,後來經研究該病毒是藉 由商業引入之外來觀賞魚帶來所致(McNeely,1999)。 台灣的蛙類中,其中兩種為外來種,一種是牛蛙,另一種是花狹 口蛙。其中牛蛙,原產地是美洲,體型龐大,體長可超過 10 公分, 體重更可達 1 公斤,台灣的原生蛙類都變成牠的盤中飧。牠的蝌蚪也

(27)

是肉食性的,對於體型較小的原生蛙與蝌蚪一樣不放過,目前牛蛙已 經是台灣蛙類保育相當大的隱憂(李志軒、莊孟憲,2005)。 五、 台灣的蛙類 台灣地處北半球,氣候溫和潮濕,再加上本島山巒起伏,溪流潺 潺,所以很適合兩棲類的棲息。若從本島過去的地質年代來看,它曾 經和中國大陸及部份的琉球群島相連,所以今日島上兩棲類的血緣關 係,自然與大陸臨海地區兩棲類動物最為密切,其次為琉球群島(林 春富,2000)。也因為這樣的地理狀況,孕育出臺灣生物的多樣性。 根據楊懿如(2005)的研究,台灣目前的蛙類分五科共 32 種。五 科 各 別 為 蟾 蜍 科 (Bufonidae) 、 樹 蟾 科 (Hylidae) 、 狹 口 蛙 科 (Microhylidae)、樹蛙科(Rhacophoridae)、及赤蛙科(Ranidae)。其 中 8 種為台灣特有種,包含盤古蟾蜍、褐樹蛙、翡翠樹蛙、橙腹樹蛙、 諸羅樹蛙、莫氏樹蛙、臺北樹蛙、面天樹蛙。代表有四分之一的蛙類 為台灣特有種,比例在世界上是非常高的。 另外依據特有生物保育中心(2004)指出台灣的蛙類之中,其中十 種列為第二級:珍貴稀有野生動物,包含虎皮蛙、貢德氏赤蛙、褐樹 蛙、翡翠樹蛙、莫氏樹蛙、臺北樹蛙、臺北赤蛙、史丹吉氏小雨蛙、 巴氏小雨蛙、及黑蒙西氏小雨蛙。其中十種保育蛙種尚不包含呂光洋 在 1994 年發現的橙腹樹蛙及 1995 年發現的諸羅樹蛙,兩種樹蛙皆為 台灣特有種,且在族群數量上也急需保育。 除了台灣特有種及保育類蛙種外,台灣另有兩種外來種,分別是 牛蛙及花狹口蛙。根據陳王時(2003)的研究,牛蛙不論成蛙與蝌蚪都 會捕食台灣的蛙類與蝌蚪,嚴重影響台灣本土蛙類的生態;花狹口蛙 為另一外來蛙種,繁殖能力強,有可能影響本土蛙類的生存,如黑眶 蟾蜍。以下為依蛙類成體體型整理台灣蛙類如表 1:

(28)

表 1 台灣蛙類成體體型排行表 單位:公分(cm) 體型 種類名稱 無尾目科別 雄蛙體型 雌蛙體型 備註 牛蛙 赤蛙科 11-18 12-20 外來種 盤古蟾蜍 蟾蜍科 6-10 6-20 特有種 虎皮蛙 赤蛙科 6-10 6-12 保育類 貢德氏赤蛙 赤蛙科 6-10 6-12 保育類 斯文豪氏赤蛙 赤蛙科 6-8 6-10 金線蛙 赤蛙科 5-7 6-10 大 型 蛙 花狹口蛙 狹口蛙科 6-7 6-8 外來種 黑眶蟾蜍 蟾蜍科 5-6 5-10 褐樹蛙 樹蛙科 5-6 7-9 特有種、保育類 翡翠樹蛙 樹蛙科 5-6 6-8 特有種、保育類 橙腹樹蛙 樹蛙科 5-6 6-8 特有種 白頷樹蛙 樹蛙科 5-6 6-7 腹斑蛙 赤蛙科 6-7 6-7 古氏赤蛙 赤蛙科 5-7 5-6 中 大 型 蛙 海蛙 赤蛙科 5-7 5-9 梭德氏赤蛙 赤蛙科 4-5 5-6 拉都希式赤蛙 赤蛙科 4-5 5-6 長腳赤蛙 赤蛙科 4-5 5-6 澤蛙 赤蛙科 4-5 5-6 豎琴蛙 赤蛙科 4-5 4-5 諸羅樹蛙 樹蛙科 4-5 5-8 特有種 莫氏樹蛙 樹蛙科 4-5 4-6 特有種、保育類 中 型 蛙 臺北樹蛙 樹蛙科 4-5 4-6 特有種、保育類 臺北赤蛙 赤蛙科 3-4 4-5 保育類 艾氏樹蛙 樹蛙科 3-4 4-5 日本樹蛙 樹蛙科 2-3 3-4 面天樹蛙 樹蛙科 2-3 4-5 特有種 中國樹蟾 樹蟾科 2-3 3-4 小雨蛙 狹口蛙科 2-3 2-3 史丹吉氏小雨蛙 狹口蛙科 2-3 2-3 保育類 巴氏小雨蛙 狹口蛙科 2-3 2-3 保育類 小 型 蛙 黑蒙西氏小雨蛙 狹口蛙科 2-3 2-3 保育類 合計 32 種 修改自楊懿如 (2005) 台灣無尾目成體體型排行榜(公分) 綜合上述,瞭解到蛙類在生態系與人類社會中有其重要的價值,也同 時是重要的環境棲地指標。台灣的蛙類資源豐度非常的高,但也與世界上 其它蛙類相同地面臨生存保育的問題,若不能立即進行生態保育與教育, 將造成蛙類面臨消失的危機,間接造成台灣生態系食物鏈的破壞。

(29)

第二節 蛙類生態課程教學資源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UNEP, 1990)指出:「我們應將生物多樣性 與其他環境的主題概念,融入在教育系統及教學課程與訓練中」。因此, 蛙類生態教學課程的設計,有助於學習者對蛙類生態多樣性與環境生態有 更完整的認識與瞭解。 根據曾淵郁(2004)對國小校園內施行蝴蝶生態教育課程的研究建 議,認為設計與實施生態教育課程時,課程設計者需深入瞭解可用的教學 資源。故研究者針對蛙類生態,使用一般教師蛙類生態知識較易取得的方 式,以各圖書館搜尋系統進行書籍調查及利用網路資源整理國內常用的蛙 類主題有關網站。 一、 蛙類相關書籍介紹 研究者針對 24 本與蛙類相關書籍進行整理,除各書籍書名、作 者、年代外,另依據書中內容整理出該書介紹蛙類生態的面向與主要 章節,見表 2: 表 2 蛙類相關書籍及其內容面向整理 作者 年代 書名 圖鑑 功能 生態行為與 生活習性 與人類 關係 生存危機及 保育行為 找尋 方法 紀錄 表格 相機 紀錄 賞蛙 安全 飼育 方式 教學 方式 呂光洋 陳世煌 1982 台 灣 實用 登山求 生 自 然 全集 3-台灣的兩棲類 ★ ★ ★ 呂光洋 1990a 台灣的兩棲類動物 ★ ★ ★ 呂光洋 1990b 台 灣 野生 動物資 源 調 查 手 冊 (2)- 台 灣 兩 棲 爬 蟲 動物 ★ ★ Knopf 1992

The Audubon Society Field Guide to North American Reptiles and Amphibians ★ ★ 楊懿如 1993 蛙-訪陽明山國家公園兩 棲類 ★ ★ ★ 呂光洋 1994 兩棲.爬蟲類簡介 ★ ★ ★ ★ 楊懿如 1994 夜訪溪頭尋蛙行 ★ ★ ★ ★

(30)

續表 2 盧堅富 1995 南投縣的兩棲類 ★ ★ ★ 關永才 等 1998 夜 裡 的交 響樂團 - 鳳 凰 谷的蛙類 ★ ★ ★ ★ ★ 呂光洋 向高世 杜銘章 1999 台灣兩棲爬行動物圖鑑 ★ ★ ★ ★ 潘智敏 2000 台灣賞蛙記 ★ ★ ★ ★ ★ ★ ★ ★ 林春富 2000 赤崁晚風-台南兩棲爬蟲 動物 ★ ★ ★ ★ ★ ★ 提姆‧哈 勒帝,馬 克‧歐喜 雅 合著 2001 兩棲爬行類圖鑑 ★ ★ ★ ★ ★ ★ 楊懿如 2002 賞蛙圖鑑 ★ ★ ★ ★ ★ ★ ★ 楊懿如 2003 賞蛙呱呱叫 ★ ★ ★ ★ 陳王時 2003 台灣 31 種蛙類圖鑑 ★ ★ ★ ★ ★ ★ 蔡文川 廖一乃 2004 知 本 國家 森林遊 樂 區 兩 棲爬行類動物 ★ ★ ★ 特有生 物保育 中心 2004 台灣保育類-野生動物圖 鑑 ★ ★ William Souder 著 黃 薇 菁譯 2004 青蛙大浩劫 ★ ★ ★ 張俊文 2004 夜訪精靈:華林生態圓區 兩棲爬蟲動物解說手冊 ★ ★ ★ ★ 彭國棟 邱美蘭 2004 鳴唱山水:桃米里蛙類解 說手冊 ★ ★ ★ ★ 楊懿如 2005 台 灣 兩棲 動物-- 野 外 調 查手冊 ★ ★ ★ ★ ★ 李志軒 莊孟憲 2005 南瀛賞蛙趣 ★ ★ ★ ★ ★ ★ ★ 楊懿如 2006 探索台灣蛙類世界 ★ ★ ★ ★ 所佔冊別(共 24 冊) 22 24 9 13 14 3 3 8 5 1 研究者整理

(31)

由表 2 可知,蛙類的書籍在編排上多數具有「圖鑑功能」;「蛙類 生態行為與生活習性」介紹出現在各書的比重非常高,主要內容可再 細分為蛙的一生及變態行為、食衣住行、生殖行為及天敵;「與人類 的關係」主要介紹以往至今,蛙類在人類使用上的價值;但值得注意 的是近幾年蛙類相關書籍在「生存危機及保育行為」面向,多數書籍 會單獨一個章節進行介紹,可見蛙類生態保育意識已逐漸抬頭;在「找 尋方法」這個面向,部份書籍會針對如何發現蛙類、如何聽聲辨位等 方法進行一個章節的介紹;其他從書籍中整理出來的章節另有「紀錄 表格」的提供、「相機紀錄」如何操作、「賞蛙安全」的注意、「飼育 方式」的介紹及描寫如何進行蛙類生態的「教學方式」。其中描寫如 何進行蛙類生態的「教學方式」僅有一本書籍:南瀛賞蛙趣,這本書 主要介紹台南新進國小教師組成蛙類教學團隊,並進而研發其相關蛙 類教學課程及教學歷程介紹。 二、 知名蛙類網站 (一) 國內相關網站介紹 由於網路資訊傳遞快速,近年來網路上的蛙類相關資訊也增加許 多,其內容及教學價值也與書籍不惶多讓,研究者整理國內數個著名 的蛙類相關網站,並簡介其網站內容(見表 3)。從中也發現國內蛙類 的網站主要分成五種類型:校園蛙類主題網站、蛙類生態介紹與討論 區網站、生態資料庫網站、水族寵物網站及蛙類個人網站。其中校園 蛙類主題網站多以國小校園為場域,部份學校亦發展出相關蛙類生態 課程網路教材供其他教學者使用。而國內亦有不少的蛙類生態資料庫 網站,除介紹國內相關蛙類生態外,部份甚至提供蛙類資料庫及網頁 討論區,讓民眾或志工可登錄發現各種蛙類的位置及生態行為,除推 廣蛙類生態保育外,又能從事台灣兩棲類現況調查。

(32)

表 3 國內蛙類相關網站 網站名稱/網址 類別 網站內容簡介 寵物世紀-兩棲通鑑 http://www.petera.org.tw/amphibians.htm 水 族 寵 物網站 將蛙類以寵物的價值進行介紹的寵物網站,可從中 瞭解台灣引進那些外來種蛙類。 台灣野生動物多媒體資料庫-兩棲類篇 http://wagner.zo.ntu.edu.tw/multi-database/amph/index.htm 生 態 資 料庫 針對台灣兩棲類的圖片聲音資料庫,更有各蛙類分 佈圖等資料。 台灣大學動物博物館-兩生類 http://archive.zo.ntu.edu.tw/amphibian/r_amph_search.asp 生 態 資 料庫 包含台灣許多蛙類標本、影片、照片、鳴叫及分佈 等資料。 台灣的生物與生態-兩棲類 http://sbi.pccu.edu.tw/adv/ 蛙 類 生 態介紹 文化大學生物學系所架設生態網站,內有不少蛙類 的文字敘述與介紹文章。 小毛毛的自然天地 http://www.cips.tp.edu.tw/small/index.htm 校 園 生 態網站 臺北市忠義國小教師架設之校園生態網站。具有蛙 類簡易的檢索表及圖片。 青蛙活字典 http://140.111.107.129/asp/frog/ 校 園 蛙 類網站 宜蘭順安國小架設蛙類資料庫查詢系統 臺北市平等國小蛙的網站 http://w2.pdps.tp.edu.tw/know/frog/frog2004.html 校 園 蛙 類網站 網站內以多媒體動畫進行蛙類生態教學,很具吸引 力的校園蛙類主題網站。 新店國小蟾蜍的家 http://freebsd.shdes.tpc.edu.tw/~frog/ 校 園 蛙 類網站 臺北縣新店國小教師架設介紹校園蟾蜍及相關蛙類 網站。 南瀛蛙趣 http://sj1es.tnc.edu.tw/frog/ 校 園 蛙 類網站 台南新進國小架設蛙類主題教學網站,除介紹蛙類 生態課程的推動外,另有青蛙遊戲王卡下載。 蛙蛙國 http://freebsd.rges.tpc.edu.tw/~kt/ 校 園 蛙 類網站 臺北縣瑞柑國小架設校園蛙類教學網站 楊懿如的青蛙學堂 http://www.froghome.idv.tw/ 蛙 類 生 態 介 紹 、 生 態 資 料 庫 、 討 論區 國內資料最齊全的蛙類網站,網站除介紹台灣蛙類 外,更有世界兩棲類的概論介紹,更設有台灣多數 蛙類的聲音資料庫、蛙類討論區及調查回報區等。 每週並對外發行青蛙電子報,也可由此網與多數蛙 類網站連結。 小蝌蚪的家 http://n.froghome.info/ 蛙 類 生 態介紹 蛙類相關文字資料豐富,介紹從古自今蛙類與人類 的關係與價值,亦有相關蛙類調查法的撰寫。 青蛙巫婆-張東君 http://witch.froghome.info/ 蛙 類 生 態介紹 作者以作家專業的筆觸及愛蛙的熱忱介紹國內外許 多與蛙相關的故事書及繪本,適合親子共同參訪。 台灣鄉土兩棲類 http://databook.fhk.gov.tw/amphibian/ 蛙 類 生 態網站 國立台灣鳳凰谷鳥園所架設介紹台灣兩棲類之網 站。網站內亦有資料庫及許多網站連結及文獻介紹。 hoher's blog http://hoher.idv.tw/blog/ 蛙 類 個 人網站 一位愛好以蛙類為主題的攝影人士所架設網站,具 有許多台灣漂亮的蛙類照片。 研究者整理

(33)

(二) 國外網站介紹 研究者整理國外數個與蛙類相關的兩棲類網站(見表 4),發現國 外有數個網站正進行世界兩棲類資料庫的建立。相較於國內台灣的蛙 類 網 站 所 建 立 的 生 態 資 料 庫 規 模 仍 局 限 於 台 灣 物 種 。 此 外 根 據 AmphibiaWeb 網站紀錄,截至 2007 年 7 月 29 日,世界上已被紀錄的 兩棲類物種已達 6189 種,其中無尾目的蛙類有 5459 種,與國內相關 書籍所記載總數有所差距,顯示新的蛙種仍不斷在世界各地被發現。 另外從網站資料中發現,像美國與澳洲等國家,皆有成立兩棲類 數量與棲地監測機構。並於組織網站中招收志願參與蛙類生態保育的 學童或社會人士,進行田野調查及棲地保護。而國內近年也有自然與 生態攝影學會辦理國小教師兩棲類動物資源調查計畫。此皆為運用志 工人力進行兩棲動物的田野調查,進而達到兩棲類生物數量族群的監 控與棲地的保護。 表 4 國外蛙類相關網站 網站名稱/網址 類別 網站內容簡介 AmphibiaWeb http://amphibiaweb.org/index.html 蛙類資 料庫 除了介紹兩棲類外,更是調查地球兩棲類數量減少 的網站,接受世界各地的研究者提供蛙的資料,建 立一世界的兩棲分類資料庫。

Amphibian Species of the World

http://research.amnh.org/herpetology/amphibia/index.php 蛙類資 料庫 提供所有世界的兩棲種類一張最新名單,關於全面 詳細在分類學和命名原則。 Froggy Page http://www.frogsonice.com/froggy/ 蛙類生 態介紹 蒐集各地蛙類圖片包含好笑的、漫畫的、玩具及科 學的解釋等相關有趣的蛙類知識網站。 FROGLAND http://allaboutfrogs.org/# 蛙類生 態介紹 介紹許多與青蛙有趣的故事及如何篆養青蛙等知 識。並提供蛙類遊戲和圖片供線上進行。 A Thousand Friends of Frogs

http://cgee.hamline.edu/frogs/ 蛙類保 育教學 網站 根源於 1995 年美國由老師帶領學生發現大量畸形蛙 的事件。規劃各種教學計劃,除了教育蛙類知識外, 另外徵求青少年共同協助守護監看蛙類的棲地。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Sea Grant-Frog home http://www.seagrant.wisc.edu/frogs/

蛙類教 學網站

學會所有關於青蛙的生活習性及一生週期,學會如 何畫青蛙,並訪問科學家有關蛙類的知識

(34)

續表 4 Frogwatch USA http://www.nwf.org/frogwatchUSA/index.cfm 蛙類保 育網站 Frogwatch 是美國蛙類觀察監控組織,徵求美國志願 的保育蛙類人士,進行每週 20 分鐘的蛙類調查,以 建立資料保護青蛙與蟾蜍。

Amphibian Specialist Group

http://www.amphibians.org./about_asg.php 蛙類保 育網站 ASG 網站的使命是在世界各地確定兩棲動物滅絕的 原因與狀況並透過調查、保育與評估促進可以減少 兩棲類數量下降的方法。

Amphibian Research Centre

http://frogs.org.au/arc/index.html 蛙類保 育網站 兩棲研究中心主要致力於澳洲獨特青蛙的研究和保 護。他們提供在青蛙上專門技術與知識包括飼養和 研究以及簡單教育方式。 研究者整理 課程設計者設計與實施生態教學課程時,應對其主題深入瞭解其可用 教學資源。從與蛙類相關書籍分析中,除了可藉由書籍編排方式設計課程 面向外,亦可瞭解到近年來蛙類保育的趨勢及相關教學課程設計的缺乏; 而從蛙類相關網站分析中,國內許多學校有發展出相關校園蛙類生態課 程,但較缺少實行後的成效探討,且皆為具有豐富蛙類生態棲地之學校。 此外國內已有數個蛙類生態專門網站提供完整蛙類知識供民眾瀏覽,以上 書籍及網頁之分析,表示國內蛙類生態相關知識的取得非常容易,若不能 推廣於教學之中是非常可惜的一件事。 至於國外網站的分析上,發現部份國家以蛙類為環境棲地指標,配合 民眾志工進行田野調查及棲地保護,並提供簡單的教學方式供教學者參考 且進行蛙類生態教學,這更可做為國內環境保護相關部門之參考。

第三節 生態教育及其相關學習理論

一、 生態教育 (一) 生態教育的意義與目的 環境生態教育,是一種引導與教化民眾關懷與認清在某些環境 (如森林、河川、濕地、海洋)或生態系中某些生物(如蟲、魚、蛙、

(35)

蛇、龜、鳥、獸)間及其棲息環境互動關係的教育(汪靜明,1999)。 廣義的生態教育包括一切組織機構或計劃,以生態為內容所進行的教 育活動(林淑慧,1999)。 生態教育是在教育人們認識人與大自然和諧對等、脣齒相依的關 係,進而關心及保護大自然(劉冷琴,2002)。Jardine(2000)認為 生態教育可以使人全心關注環境、世界、自然之所有脈動。也使人對 自己參與環境所引發的每種介入行動小心翼翼,進而解讀人類介入自 然的行動背後的政治、經濟、文化、社會、語言與哲學因素。 生態教育之目的為培養下一代具有生態素養之地球成員,此生態 素養包括:對整體地球社群的參與感、責任感、關懷、尊崇與禮讚(楊 深坑、洪如玉,2004)。 (二) 生態教育的目標 生態教育的素材來自生態研究的成果,但生態教育不能僅止於滿 足少數人對生態學的求知慾,生態知識顯然必須提昇為人類生活的基 本素養(杜銘章,1999)。 另外,詹榮桂(1999)對生態教育的目標也有以下定義: 1. 培育環境、生態觀念與環境保護的情操。 2. 傳授環境問題及環境保護方面的知識。 3. 學習解決環境及生態問題的技能。 4. 養成積極參與改善環境的行為。 (三) 生態教育的類型 曾淵郁(2004)整理國內生態教育文獻,將生態教育的類型區分為 生物、環境及機構三大類: 1. 以生物為主題的生態教育 主題包含以植物、昆蟲、魚類、兩棲類、爬蟲類、鳥類及哺乳類 的生態教育文獻。

(36)

2. 以環境為主題的生態教育 包含以森林、河川、濕地環境及海洋環境為主題的生態教育文獻。 3. 以機構為主題的生態教育 包含以國家公園、自然保育中心及林業試驗所為主題的生態教育 文獻。 蛙類生態教育在類型上屬於以生物為主題的生態教育,在意義上 為探求蛙類及其棲息環境互動關係的教育。而其最終目標除提升民眾 蛙類生態保育行為外,進而對生活環境有參與感及責任感。 二、 生態教育相關學習理論 (一) 體驗學習理論 體驗學習乃是從學習者之具體經驗出發,過程中伴隨著反省、討 論、分析與評估,而獲得啟示、發現與瞭解,師生在此教與學的過程 中,共創意義。就體驗學習之目的而言,在於學習者之經驗轉化及意 義建構,體驗係指在真實情境中與環境的種種事物接觸而產生的經 驗,學習者透過反思的作用,將直接性經驗(directed experience) 重新組織及改造,建構內化自己之意義。就體驗學習之內容而言,在 於擺脫傳統學科知識的束縛,學習的內容不再是繁雜瑣碎的知識,而 是學習者在情境中的探索、思考及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就體驗學習 之實施而言,在於學習者之主動建構其知識,而不是被動的由外界灌 輸,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是參與者而非旁觀者,教學的重心由「教師教」 轉移至「學生學」,體驗學習強調的是過程,不是結果(吳木崑,2004)。 以下針對體驗學習理論的發展理論及運用體驗學習理論的流水學習 法加以介紹。

(37)

1. 體驗學習理論的發展理論

體驗學習理論可上溯至洛克(John Locke)的經驗主義及盧梭 (Jean Jacques Rousseau)的自然主義,在十九世紀中期,美國對於 正規教育的不滿,開始了所謂的體驗學習運動,希望提供學生一些具 體可應用的知識,而不是抽象的內涵 (羅保鳳、白亦方,2002)。本 研究所探討之體驗學習理論,其主要的目的乃在做為體驗學習課程發 展、課程設計及教學實施的理論基礎,研究之旨趣並不在廣泛的理論 闡釋,因此僅以 Dewey 和 Kolb 兩人為主要代表。 (1) Dewey 的體驗學習理論 杜威(1938)認為在個人成長的過程中,欲產生學習或行為上的改 變,需強調「直接性經驗」(directed experience),直接、具體的 實地體驗才是真正學習的過程。圖 1 為杜威的體驗學習模式: 圖 1 Dewey 的體驗學習模式(引自陸宛蘋,2001) (2) Kolb 的體驗學習理論 經驗學習圈是體驗學習論中很重要的模式,不同的學者對經驗學 習圈有不同的看法,包括 Lewin、Dewey、Piaget 及 Kolb 等人都曾 提出自己的模式。但是最具代表性,也最被普遍應用的是 Kolb 的四 階段經驗學習圈 (李詩鎮,2003;洪煌佳,2002)。經驗學習圈是由 體驗、反應、歸納及應用與實施再回到體驗組成的經驗學習圈模式 (圖 2),最後的學習效果再回歸到學習者真實的世界中。

(38)

○1 具體的經驗(Experience) 參與者於活動中學習到各種有利於行為改變的經驗,諸如:建立 活動目標的經驗、促進自身行動的經驗、促進群體導向的經驗等。 ○2 反應(Reflecting) 參與者比較過去的活動和經驗,並與團隊討論達成目標的方法, 確認團隊的分工細節,活動時間的考量,以發展出突破規則的限制與 創新的想法。所以,參與者在活動體驗的過程中,可以藉由省思與檢 視問題產生的核心所在,對活動的感覺、所看、所聞,並尋求過去經 驗來得到問題的解決方法。 ○3 歸納(Generalizing) 將思考的想法與經驗作歸納與連結,形成概念以作為解決問題的 最佳應用,是此階段的重點。藉由歸納可以得知,面對新的環境,歸 納吸收個人或他人的經驗,有助於個人或團隊迅速地對新的情境與挑 戰建立適應及作出反應。 ○4 應用(Applying) 參與者被鼓勵將自己學得或觀察所得的成功經驗,實際運用到活 動中,並由其中得到自我肯定與成就。 So What? What? 反應 (Reflecting) Now What? 應用 (Applying) 具體的經驗 (Experiencing) 歸納 (Generalizing) 圖 2 經驗學習圈模式圖 (改自洪煌佳,2002)

(39)

2. 流水學習法(Flow Learning) 流水學習法是柯內爾多年設計的各種體驗與探索大自然的活動 中所創造出來的一套教學原理,這些原理相互扣連,形成一個很有彈 性的系統。這套教學原則教導我們以近乎流水般順暢、有目標、有方 向的方式,推動種種體驗自然的活動,故其命名為「流水學習法」(方 潔玫譯,1994)。 (1) 施行流水學習法前的五大原則(王家祥譯,1994) ○1 少教導、多分享。 ○2 善接納、多感受。 ○3 集中孩子的注意力,莫遲疑。 ○4 先觀察、體驗,再說話。 ○5 整個學習經驗應充滿歡笑的感覺與氣氛。 (2) 流水學習法活動設計的四個階段(方潔玫譯,1994;劉碩琦, 2003) 流水學習法以自然的步驟體驗自然,可分成四個階段: ○1 第一階段:喚醒熱忱(awaken enthusiasm) 如何在活動的一開始就讓參與者透過遊戲對活動有善意且 熱情的反應,將是一個活動成敗的最大關鍵。此階段強調的性質 是遊戲性與活潑性。 ○2 第二階段:集中注意力(focus attention) 此階段遊戲的目的,就是讓大家醞釀出平靜的心靈,以及多 方吸收的能力。此階段的性質主要為接受性的培養集中力。 ○3 第三階段:直接體驗(direct experience) 比第二階段更加強烈地讓大家透過遊戲與自然交流,強調 的是與自然的直接體驗。它將使我們真正地領略到自然世界的本

(40)

質,找到深藏於內心的歸屬感和同情心。此階段的性質為吸收力 的培養。 ○4 第四階段:分享啟示(share inspiration) 經歷前幾個階段的感動和喜悅,已經能敞開心胸,所以在這 階段中,除了可對參與活動者訴說一些「崇高理念」外,對於參 與者而言,更應該利用這個機會抒發自己在活動中深刻的感受, 不論是對自然的驚嘆,對大地的疼惜,都可以藉由這個分享的過 程達到彼此交流的目的。此階段的性質為朝向理想化的目標。 此外,在 Cornell 的「共享自然的喜悅」一書中也提到:依流水 學習法設計的遊戲活動,活動進行的地點縱使移到了室內,「流水學 習法」每一個步驟依然適用。此外,並不是每一種狀況都允許我們很 有創意地把整套流水學習法搬出來用,不過,只要能把四個階段都弄 清楚,即使偶爾只有一、二個階段活動派上用場,也是值得的(方潔 玫譯,1994)。 綜合上述,本研究考量到蛙類日間不易觀察,且多數學校鄰近並 無生態豐富的環境棲地。所以依據 Kolb 四階段學習理論基礎,並採 用 Cornell 流水學習法的方式設計十個與蛙類生態行為相關的體驗遊 戲。期待學習者能在日間彈性課程中,以肢體的模仿和與同儕互動的 遊戲中,體驗蛙類的生態行為。此外,課程的最後一週另安排一次野 外夜間觀察教學,經由實際與蛙類的直接體驗,讓學習者藉由體驗連 結所學的蛙類生態知識,並進一步能應用於觀察之中。 (二) 建構學習理論 (constructivism) Gasersfeld (1995) 認為人類是透過主動建構的方式以認識其外 在世界,事物、語言或符號等外在環境本身,並不存在著客觀不變的 知識,只有在個體的感官知覺到它們,並主動的加以組織及創造出意

(41)

義之後,知識才被產生出來。因此建構主義的學習中,學生必須主動 的由既有經驗出發, 對新知識進行認知的同化、調適、批判和澄清, 以建構出屬於個人的知識體系(林生傳,1998)。 建構主義所主張的意涵是把教學過程的核心由知識傳授者轉移 到知識學習者的本身,它強調三方面的意義:(1)知識乃學習者主動 建構,不是被動的接受或吸收;(2)知識是學習者經驗的合理化或實 用化,不是記憶事實或真理;(3)知識是學習者與別人互動與磋商而 形成共識(Osborne & Wittrock, 1983)。這三方面的關聯如圖 3。 所以在生態教育課程的實施上,應強調學生主動建構與生態有關 的知識、技能與態度(彭立,2005)。本研究希望透過蛙類生態課程的 設計讓學童主動參與活動,並在蛙類生態遊戲活動中與同儕共同學 習,以肢體動作及分享與啟示體驗蛙類生態,進而建構出學童對蛙類 及對環境的生態知識。

主動

建構

經驗

建構

社會

建構

圖 3 建構教學三元論

(42)

(三) 認知發展論(cognitive-developmental theory) 皮亞傑(Piaget)將認知發展視為智力發展與邏輯思考能力。他認 為兒童的認知是主動的,認知發展是受遺傳及環境交互影響的(陳李 綢,1992)。同時將認知發展理論分成四個階段。並且指出使兒童認 知產生改變的基本機制是「同化」、「調適」與「平衡」(方俊民,1993)。 「同化」是指個體用原有的認知結構吸收來自於環境的新因素,並將 此訊息納入現有的基模中,也使認知的量更加提升。「調適」則是指 改變現有的認知結構以順應外界刺激,即改變現有的基模來適應新訊 息,或指新訊息改變先前理解事物的經驗,也使得認知的「質」更具 深度(林美珍,1996;陳李綢,1992;鍾聖校,1990)。「平衡」是指 個體和環境之間進行「同化」時,可能會因現有基模無法「調適」的 情況下,便出現不平衡現象,而此不平衡現象會因基模調整而得以「調 適」,並趨於「平衡」。其過程簡單的說就是,從不平衡狀態到平衡狀 態的歷程(鍾聖校,1990)。此時新的基模也跟著發展出現,而「基模」 指的正是一個人用以同化新訊息及產生訊息回憶的現存知識,是認知 結構的最基本單位(林清山譯,1990)。「同化」、「調適」和「平衡」 即是皮亞傑認知發展的歷程,也是相輔相成的過程,一起造就了認知 的成長。 表 5 為 Piaget 的認知發展四階段,莊素珍(2002)指出國小學童 的認知發展,大致上屬於前運思期的晚期、具體運思期全期及形式運 思期的早期。而國小五年級學童的認知發展,正好落在具體運思期與 形式運思期之間,因此蛙類生態課程教學研究所欲探討的認知發展情 況,便是要從此階段去探討。

(43)

表 5 Piaget 的認知發展階段 發展階段 一般年齡層 孩童特性 感覺動作期 ( Sensorimotor ) 出生~2歲 * 憑感覺與動作以發揮其基模功能 * 由本能性的反射動作到目的性的活動 * 對物體認識具有物體恆存性概念 前運思期 ( Preoperational ) 2~7歲 * 能使用語言表達概念,但有自我中心傾向 * 能使用符號代表實物 * 能思維但不合邏輯,不能見及事物的全面 具體運思期 ( Concrete Operation ) 7~11歲 * 能根據具體經驗思維以解決問題 * 能理解可逆性道理 * 能理解守恆的道理 形式運思期 (Formal Operation ) 11歲以上 * 能做抽象思維 * 能按假設驗證的科學法則解決問題 * 能按形式邏輯的法則思維問題

(引自Piaget & Inhelder, 1969)

第四節 生態教育課程相關研究

一、 國小課程有關蛙類生態教育內容之探討 九年一貫課程中與蛙類生態教育最為相關的領域,為一到二年級 的「生活領域」及三到六年級的「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研究者以 四個當前國小最普及的教科書版本:康軒、牛頓、南一、翰林,整理 九十五學年度一至六年級共 48 冊的生活領域及自然領域課程課本教 材(表 6)。發現共有 19 冊課本的內容中包含了蛙的圖片或相關生態概 念,占總教材數的 39.6%,表示蛙類出現在教科書的頻度相當的高, 蛙類圖片與教材內容也深受課程編審專家青睞。但是可惜的是,分析 這 19 冊課本,並未發現有較深入介紹蛙類生態的教學單元。 此外由表 6 也可以瞭解,依教科書版本的分析,其中以翰林版共 7 冊及牛頓版共 6 冊居高;依教科書年級的分析,蛙類生態知識或圖 片出現的年級在中年級 7 冊、高年級 9 冊,而低年級生活課程僅 3 冊,

(44)

表示蛙類生態課程,多被應用於中、高年級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教學。 根據表 6 及表 7 整理的資料,可瞭解蛙類圖片與知識概念受到國 小課程專家採用的比率很高,且多應用於國小中高年級。代表蛙類生 態教學課程設計,運行於國小五年級學童的可行性是很高的。 表 6 蛙類出現在九十五學年度各版本課本分析表 生活課程 自然與生活科技 低年級 中年級 高年級 一 上 一 下 二 上 二 下 三 上 三 下 四 上 四 下 五 上 五 下 六 上 六 下 版本 冊數 康軒 ★ ★ ★ ★ 4 牛頓 ★ ★ ★ ★ ★ ★ 6 南一 ★ ★ 2 翰林 ★ ★ ★ ★ ★ ★ ★ 7 總冊數 2 1 1 2 3 1 2 3 2 2 合計 19 冊 版本 領域 年段 研究者另外整理分析 19 冊課本所教導的蛙類生態知識面向,如 表 7。發現國小教材中,蛙類知識的教學面向最多的是介紹「蛙的運 動方式」,被提及了 8 次,主要以孩童對蛙的身體構造的認知,強調 蛙類運用跳躍的運動方式;第二個主要的面向是「蛙的鳴叫求偶」, 共被提及了 5 次,主要以孩童對蛙鳴的特徵,教導其為求偶行為的表 現;第三個面向是「蛙的棲地與保護」,被提及 3 次,強調蛙類會選 擇靠近水的地方棲息。接下來的面向出現的較為單獨,依序是「蛙與 人的關係」、「蛙的一生」、「蛙的保護色」及融入藝術與人文課程的「模 仿蛙類鳴叫與動作」。以上資料整理的各種蛙類生態知識面向,亦可 列為本研究蛙類生態教學課程設計之參考。

數據

表 1 台灣蛙類成體體型排行表  單位:公分(cm) 體型 種類名稱 無尾目科別 雄蛙體型 雌蛙體型  備註  牛蛙  赤蛙科  11-18  12-20  外來種  盤古蟾蜍  蟾蜍科  6-10  6-20  特有種  虎皮蛙  赤蛙科  6-10  6-12  保育類  貢德氏赤蛙  赤蛙科  6-10  6-12  保育類  斯文豪氏赤蛙  赤蛙科  6-8  6-10  金線蛙  赤蛙科  5-7  6-10 大 型 蛙  花狹口蛙  狹口蛙科  6-7  6-8  外來種  黑眶蟾蜍  蟾蜍科
表 3 國內蛙類相關網站  網站名稱/網址  類別  網站內容簡介  寵物世紀-兩棲通鑑  http://www.petera.org.tw/amphibians.htm  水 族 寵物網站 將蛙類以寵物的價值進行介紹的寵物網站,可從中瞭解台灣引進那些外來種蛙類。  台灣野生動物多媒體資料庫-兩棲類篇  http://wagner.zo.ntu.edu.tw/multi-database/amph/index.htm 生 態 資 料庫  針對台灣兩棲類的圖片聲音資料庫,更有各蛙類分佈圖等資料。  台灣大學動
表 5  Piaget 的認知發展階段  發展階段  一般年齡層 孩童特性  感覺動作期    ( Sensorimotor )  出生~2歲 *  憑感覺與動作以發揮其基模功能  *  由本能性的反射動作到目的性的活動  *  對物體認識具有物體恆存性概念  前運思期 ( Preoperational )  2~7歲  *  能使用語言表達概念,但有自我中心傾向 *  能使用符號代表實物  *  能思維但不合邏輯,不能見及事物的全面 具體運思期  ( Concrete  Operation )  7~11
表 7 九十五學年度各版本蛙類教材知識面向分析表  教材教學面向  康軒  牛頓  南一  翰林  面向冊數  僅圖片  1  1  1  3  蛙與人的關係  1  1  2  蛙的運動方式  2  2  1  3  8  蛙的鳴叫求偶  2  1  2  5  蛙的一生  1  1  蛙的棲地與保護  2  1  3  蛙的保護色  1  1  模仿蛙動作聲音  1  1  另整理四個版本教材圖片分析,如表 8,發現各版本課程編訂者, 使用台灣蛙類的圖片合計有 10 種,占台灣 32 種已發現的蛙種的
+7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Hope theory: A member of the positive psychology family. Lopez (Eds.), Handbook of positive

課次 課題名稱 學習重點 核心價值 教學活動 教學資源 級本配對活動 第1課 我的朋友 ‧認識與朋友的相處之道.

年級 教學重點 學科活動 價值觀及態度 三年級 主題:粵劇 中文科:認識粵劇的背景

使學生認識中國文化的優 點,加強學生對中國文化的 尊崇,及培養學生對其他民 族、他們的文化、價值觀及 生活方式,採取一個積極的

 學校選用「對學校的態度」量表,以了解學生對 學校的觀感及學生朋輩之間的關係,探討學生的 發展及成長需要。學校再於 下學年

* School Survey 2017.. 1) Separate examination papers for the compulsory part of the two strands, with common questions set in Papers 1A &amp; 1B for the common topics in

 name common laboratory apparatus (e.g., beaker, test tube, test-tube rack, glass rod, dropper, spatula, measuring cylinder, Bunsen burner, tripod, wire gauze and heat-proof

專案執 行團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