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

本研究之結論包括兩個部份,第一部份為根據準實驗研究中實驗組學 童所填答的蛙類生態知識、態度問卷,以統計分析的方式來探求蛙類生態 教學課程對國小五年級學童蛙類生態知識、態度是否有所影響。第二部份 為依據研究過程中相關質性資料進行整理與分析,並歸納出相關結論。

一、 量化分析蛙類生態課程對學童蛙類生態知識與態度之影響

(一) 在實驗教學前研究對象背景分析上,實驗組與控制組學童有戶外 賞蛙經驗者,實驗組 18 人,佔該組總數 56.2%。控制組 15 人,佔 該組總數 48.4%;賞蛙的次數以「三次以內」最多;兩組進行賞蛙 原因分析,主要原因依序是「假日有空」及「家人帶我去」。兩組學 童對蛙類知識主要來源依序是「課外書籍」、「電視」、「網路」、「父 母親」及「學校老師」。

(二) 以獨立樣本 T 檢定針對實驗組學童在教學實驗介入後加以分析,

發現基本資料中除「是否有賞蛙的經驗」與知識得分有顯著差異外,

「性別」及「在家附近與蛙類接觸的經驗」皆不顯著。進一步以單 因子變異數分析,得知「一年中有三次以內」賞蛙經驗的實驗組學 童在知識得分上呈顯著差異,且得分平均數顯著高於「沒有賞蛙經 驗」的學童。

(三) 以成對樣本 T 檢定比較實驗組學童前後測的知識、態度得分。發 現在知識、態度上結果皆呈現顯著差異:知識面向得分

(p=.000***)

、 態度面向得分

(p=.000***)

。顯示實驗組學生於教學實驗後,在蛙類 生態知識、態度皆有顯著的進步。

(四) 以實驗組、控制組的蛙類生態知識、態度後測得分,進行獨立樣 本單因子共變數分析,在排除前測分數的影響後,結果得知兩組學 生於教學實驗後,在蛙類生態知識與態度得分上有顯著差異,其中 以實驗組高於控制組。顯示蛙類生態教學課程能顯著提升學生的蛙 類生態知識、態度得分表現。

二、 質性分析蛙類生態課程教學歷程 (一) 課程的實施與成效

1. 青蛙遊戲王卡提高學童的學習效果

青蛙遊戲王卡是研究者修改台南市新進國小教師團隊所設計的 青蛙遊戲圖卡,改版而成台灣 32 種蛙種遊戲王卡,同時也是本課程 中的獎勵品。在施行的成效上除了激勵學童課堂上的發言及提升專注 力,更發現透過卡片,課程中無需要求學童記憶蛙的名稱與特性,學 童也會因為想要蒐集到某種蛙卡或是想加入同學的討論,進而主動記 憶,這是設計卡片時所沒想到的效果。

2. 使用多媒體教學效果很好

每次的課程中皆以大量蛙類圖片融入電腦 Powerpoint 簡報呈 現,搭配蛙類相關影片、蛙鳴錄音、相關網站、電子繪本等。在觀察 過程中學童多表示喜歡這樣的上課方式,且以圖片解釋蛙類生態行為 讓學童容易瞭解一些專門的生態名詞。

3. 蛙類生態體驗遊戲的成效很棒

研究者以流水學習法設計十個蛙類生態體驗遊戲,遊戲中更包含 了青蛙卵的形態、變態行為、保護色、食物鏈、交配行為、生存危機

及賞蛙方式等蛙類生態知識概念。學童均表示非常喜歡蛙類生態體驗 遊戲,且遊戲也能幫助蛙類生態知識的學習,甚至能從體驗遊戲中同 理蛙類生存困難並進一步產生保育的行為意向。

4. 野外夜間觀察課程的成效與感動

所有課程中學童最期待的就是野外夜間觀察課程,但也因為青蛙 的出現會受天氣影響且考量學童安全性等,讓教學者最為擔心。但在 事先觀察路線與課程提早規劃、蛙類專家提供意見、家長與教師的協 助下,課程能在蛙況不佳的情形下,仍使學童與參加的家長、教師得 到美好的一夜賞蛙體驗。研究者猶記得那一夜家長忘情投入與學童找 尋青蛙的神情及驚嘆,那種感動更是讓教學者教學熱情持續的力量。

5. 家長、社區居民成為課程的助力

課程設計之初,研究者顧慮參與夜間觀察之時,學童會因為夜間 課程及參與經費等因素,導致參加人數過少。所以打算由研究者支出 所有課程所需學童的晚餐、保險及人力等開銷。但在幾次與家長的活 動通知單回條中,卻有不少家長願意擔任課程上、交通上的義工,並 提供課程中所有餐盒、雨衣等開支。而且夜間觀察當晚,社區居民非 但不嫌教學干擾其作息,反而熱心提醒安全問題並於一旁傾聽。我想 這一連串的助力提醒了教學者,教學路上不應該是獨力奮鬥的。

(二) 教師在教學中的收獲

1. 能從教學實驗中提升學生對教師教學的認同感

每週課程結束後,研究者身邊總是圍繞著一群有「問題」的兒童,

這群學童總是愛分享對蛙的經驗及問些蛙類的問題。特別的是,其中 還包含了幾位平常上課總是低集中注意力學童。研究者發現這幾位學 童在蛙類生態教學課程中得到了正向的鼓勵後,在其它課程也變得更 專心甚至主動回答與提問。而整個實驗組學生在班級秩序的維持也隨 之進步,學童更清楚瞭解發言時機與自我控制,這真是預期外的效果。

2. 能提升教師在家長心中的認同感

在蛙類生態教學實驗施行之前,實驗組班級的家長對班級事務較 不積極投入,與老師的交談只限於學童的課業與品行。但在課程實施 後,許多家長紛紛表示感謝老師準備這樣的生態課程,並且從學童回 家後不停的講述課堂趣事與每週期待上課的反應中,瞭解到學童除了 課業外,更應保有那對自然的親近感,並再次肯定老師的教學。

3. 能持續教師對教學的動力與熱忱

在台灣的社會競爭與教育體制下,教師每年的教學重點不外乎主 要學科中教科書上的重點。教學猶如重複地進行熟練的工作,教與學 往往成為許多老師單方面的教學生,忘卻了從教學中學習如何改進教 學,教學的動力與熱忱也隨時間消退。

研究者在教學實驗過程中,發現參與教學活動中的資深或資淺年 資老師。當他們看到實驗組學童進行課程的投入與笑聲時,教師們的 眼神是發亮且充滿激動的,事後的訪談也證實他們也想嘗試這樣的教 學方式。而教學者更從孩童學習的笑容中,肯定自我教學能力,並激 發出對教育的熱忱與付出,甚至想在爾後的教學生涯中,每年進行一 種以生物為主題的相關生態教學。

4. 教師生態知識與教學技巧能力提升

設計與實施生態教育課程時,課程設計者需深入瞭解可用的教學 資源。研究者發現在課程設計之初,教師從找尋與整理蛙類相關生態 知識之中,提升了許多對蛙類生態與環境生態的相關知識。甚至也從 生態知識提升中,感受到對環境教育的使命感。

而學童在生態課程的積極投入,有時卻造成班級秩序管理上的問 題。但隨著課程次數增加,教學者更懂得如何善用課程活動、青蛙卡 及榮譽制度等方式掌控教學氛圍,這對教學技巧是有所提升的。

(三) 學生學習的情形

1. 學童對蛙類的態度與轉變

蛙類生態教學課程實施後,無論是各種觀察紀錄、蛙類相關想法 調查單、各式學習心得紀錄。皆明顯呈現實驗組學童從接受課程之初 對蛙的抗拒與排斥,到教學過程中的逐漸改變想法與行為,甚至最後 產生保育的行為意向,這都顯示了學童對蛙類的態度有正向的提升。

2. 學童均感到對蛙類的知識有所提升

質性資料歸納整理的結果與蛙類生態問卷統計分析的結果相 同,學童在課程教學後對蛙類生態知識向度上有顯著提升。此外,研 究者從學童填寫的各種學習紀錄中,發現學童能主動並清楚地描述每 週所學習的蛙類生態知識內容。多數學童在蛙類相關想法調查單中,

更明白指出每週課程後都能更瞭解蛙類,顯示學童亦認同蛙類生態教 學課程對其蛙類生態知識提升的功效。

3. 學童對蛙類生態教學各單元課程的看法與回饋,均表示認同。

實驗組學童對所有蛙類生態教學課程單元教學活動的看法及對 教學的回饋中,在「內容難易」、「課程喜好」、「自我表現」、「課堂氣 氛」、「教材認同」、「知識提升」、「態度改變」各面向的實施成效,均 表示高度的肯定與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