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第一節 研究對象

基於研究倫理的考量及對研究對象的尊重,本研究中所稱之「人名」、「班 級」,均用研究對象所認同的假化名。並分述教師的背景及成為華德福教師 的歷程。

A 老師目前是宜蘭慈心華德福學校一年級教師,已帶過一輪慈心華德 福學校學生。畢業於花師語教系,一直到擔任華德福教師之前都在體制內公 立國小服務。已婚,先生目前從事人智學農耕,是專業農夫,育有一子一女,

分別就讀於慈心華德福學校的七年級及八年級。

A 老師談到為什麻會接觸華德福教育的原因:

當初是因為自己的小孩面臨幼稚教育的問題,我的老公不喜歡目前的教 育體制,本來就已打算要讀體制外的學校,在偶然的機緣下,透過老公 的親戚得知有這麼一所幼稚園,而園中的老師捧著『邁向自由的教育』

邀我先生進入讀書會,不到半年,我們就把小孩送到慈心幼稚園了。起 先是我老公比我更熱中於此,我是後來才接觸的 (訪 930807) 。 雖然 A 老師自己本身是教育工作者,但在對於面臨自己的小孩要選擇 幼稚園時,內心突然相當的混亂,當她透過老公的分享之後,她認為華德福 教育是很特別的,有別於自己所學的教育理論,A 老師說:

有慈心幼稚園的存在,讓我們眼睛為之一亮,非常的高與,覺得它有很 多理念能夠讓我們重新學到東西 (訪 930807) 。

A 老師在未進入慈心以前已在公立國小教學六、七年了,在接觸華德福

教育以來,陸續看了相關的書籍和聽了國外老師的演講,其中提到了有關 氣、數學教學、晨圈活動,客觀觀察、進化史等主題,心中有無名的感動及 震撼,甚至是質疑等感受紛至沓來,在有些年的教學經驗下,心中開始有憧 憬,想成為華德福教師是多大的挑戰和福報,在這尤其是隨著自己小孩的成 長,在心境上有著極大的起伏及改變。

A 老師回憶起到澳洲參訪時的情景:

早先在書上看到的兩個小時的主課程及半小時到一小時的晨圈活動,曾 經在內心吶喊著是如何辦到,而在澳洲親眼看到兩小時的課程節奏是如 此的流暢,孩子們也非常的專注參與、傾聽與工作,讓我覺得靜定而滿 足(文 2004,扎) 。

澳洲參訪對於 A 老師有著極大的影響,也因為如此,更加深了 A 老師 的動力,在接觸到華德福浩瀚之後,A 老師便定下心來,思考自己想要追求 的教育理念是什麼,自己想要的教學方向為何?

當第一次被邀約進入慈心帶班時,雖有先前的體驗,但深感自己的不足,

於是還是選擇了退卻與觀望,但心中有些許的遺憾,深恐機會不再,也 在這種矛盾的心情中度過了一年多,雖然在公立學校帶班,也儘可能的 把華德福經驗帶入一般的教學中,但常感到兩者間的拉扯,對於現行體 制的教學較忽略孩子的個別性及團體活動內心常感到不安,又由於人智 學中對於人的發展有明白的揭示,這部分讓我有所契合及感動(文 2004 扎)。

經過接觸三年之後,A 老師便毅然決然的進入華德福學校,做實際的教 學工作,由於這樣的抉擇,讓 A 老師啟動了自我學習的動力,成為需不斷 學習的老師。也是在自認為不自量力的情況下成為慈心公辨民營後的第一批

我的女兒和兒子也在慈心華德福教育實驗學校成立的同時就轉進來就 讀,當年我的老公也是創校的老師之一,但由於某些因素下離開了學校,

但是對於人智學還是很認同的,因此想朝著人智學的農業發展,當一名 專業的農夫(訪 980612) 。

就這樣 A 老師便完全投入了華德福教育。

A 老師回憶起在開學前外籍老師給小學教師的密集上課時:

外籍老師直視著我和另外一位一年級老師問我倆第一個主課程─線形畫 要如何開始,當時我腦中一片空白,手腳有些發軟,結巴的概略說出,

心中一點把握也沒有。另一位老師起了個頭,要我們想像直線─如無垠 的大海,並試著張開雙手,想像雙手無限伸展如遼闊的海洋般。之後身 體直立─想像自己的頭頂有直線延伸向上,和天上的自己的星連結;足 下亦有直線向下延伸,和地心連結。這樣的細節在教學大綱時是要仔細 的考量的。老師提醒我們在教學前要冥想教學時的種種細節,諸如孩子 們如何進教室、鞋子的擺放、動靜間如何轉換等等,如果沒先考慮進去,

進到教學現場會叫人心慌(文 2004 扎)。

因為 A 老師是由體制內的教師轉任,並非由華德福師訓出身的老師,

當下覺得壓力很沈重,加上如果沒什麼變動時將和此班的孩子共度六年的學 習生涯,一想到此不禁戰戰競競起來,自問這麼教可乎?孩子可有享受其中?

只在課堂上練習一次夠嗎?面對家長的質疑時如何讓他們安心?進展很慢如 何是好?這樣教有否符合華德福教育的精神呢?比起以前公立學校的教學複 雜許多。

所有的課程都是沒有課本的,都由教學者自編,這是一個很大的挑戰,」

以往配合課本的教學,考試後的成績如若能讓大多數的家長滿意就算有 了交代,如今學習等待期延長甚多,需細細觀察審視才能見到其中的進 展,但也因如此,孩子們較能優游其中,學習興趣較能持續,我的心也 細緻許多,感受到這些教學對孩子的潛移默化,較常反思如何調整教學 方式和內容來彌補不足與疏漏(文 2004 扎)。

這是 A 老師初任華德福教師時的最大感受,雖然在這之前已有多年體 制內的教學經驗,但面對華德福教育,也是抱持著戒慎恐懼的心情來面對,

絲毫不敢大意。就這樣踏入華德福教育一直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