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魯道夫.史代納 (1860~1925)生平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魯道夫.史代納 (1860~1925)生平

魯道夫.史代納是二十世紀初出生於奧地利的哲學家和神學家,一位神 奇頗具有爭議性的人物。他的名字在德語系的國家中家喻互曉(黃曉星,

2003)。魯道夫.史代納可說是一位跨十九和廿世紀的奇才。魯道夫.史代 納不但集數學、自然科學、神明學、藝術、教育等專才於一身,最後的實踐 成就被定位為「有機建築」(organic architecture)的建築師和「人智學」

(anthroposophy)的創始者和教育家 (余振民,1997) 。

魯道夫.史代納寫了二十本書,發表的論文集結合起來有九冊,曾經發 表過六千餘次的演講。目前他的所有著作以及演說正集結成三百五十冊的全 集付印中(德文)(Ogletree,1974)而全世界各地也陸續出版魯道夫.史代 納著作之翻譯本。魯道夫.史代納的知識在實用的領域中成績斐然,其中之 一是農業,在他的建議下,增進土壤肥沃、克服了疾病並且促進了牲畜的健 康。另一方面是在醫藥上的貢獻,包括提出新的療法及對癌症的治療,第三 即是教育,基於對人的全面性的瞭解,建立了學校及教學方法 (余振民,

1997) 。

魯道夫.史代納出生於現今中歐與東歐交界的地方,美麗的自然環境,

影響了魯道夫.史代納的成長經驗。魯道夫.史代納 1861 年出生於克拉爾 耶維次(Kraljevec)約現今匈牙利與南斯拉夫交界的地方,當時父親在此地 擔任鐵務報務員,一年半後,父親調任至塞莫林(Semmaring)鐵路的火車站,

魯道夫.史代納在這裡度過了第二年至第八年,在這期間,他體驗到了大自 然與技術的兩極作性(die polaritaet)。他經驗大自然有益於身心健康,同時 經歷了技術的力量,(宣誠,1980)。

我相信在這樣一個環裏度過的兒童時代,對我的生命是有意義的,因為 我的興趣強烈地被拉進這種存在的機械學裏去了。我知道當這些興趣在 幼稚心靈裏的同怯,一再要沖淡時,那是朝向美麗的,同時是廣大的自 然走去了,這些為機械作用征服的列車,每次都在遠方的大自然裏消失 了。

魯道夫.史代納從小對數學便產生很大的興趣,八歲時在助教那邊發現 了一本幾何學的書,在他的少年時代是有決定性的一刻!「畢達哥拉斯定理 使我著迷……我知道我是在幾何學裏首先認快樂的。」(宣誠,1980)。這樣 的經驗在以後的成長過程中,常有更新的證明,也提供對其思想界的辦解(宣 誠,1980)。

我是一個小孩子,自然說不明白的,不過我覺得人須知道如同幾何學的 思想界的知識,因為我是把思想界的真實性視同物質界的真實性的。不 過我對這項假定需要辯解,想要能自圓其說,就是把思想界的經驗視同 物質界的一樣……我有兩個想像,雖然都是不確定的,可是它們在我八 歲之前,已經在我的精神生活裏占有重要的份量。我區別實體與本質為

『看得見的』與『看不見的』。

魯道夫.史代納在十六、七歲時就開始吸收康德的著作了,在此時此種 透澈思想已經成為生活不可缺少的接觸,並在思想與神學之間找出和諧(宣 誠,1980)。在就讀維也納大學時選修生物、化學、物理、數學科目,但也 接觸德國哲學家的作品,從康德至費希德、黑格爾、謝林與他們弟子的,也 有達爾文的著作。然而在魯道夫.史代納的兒童時代已有『第六感』,能夠 感覺科學上無法解釋的超自然力量,一直到魯道夫.史代納成年之後於 1913 年柏林的一次演講中才提出此經驗。其中受到碩爾老師的影響,開始研讀歌 德的作品,並且走進歌德的現實與精神界,並為此為自己的「歌德主義」

授的介紹,於 1884 至 1890 年,擔任家庭教師,教導身心發展異常的學生,

成為他後來發展特殊教育及創立華德福教育奠定了基礎(宣誠,1980)。

1889 年,魯道夫.史代納前往威瑪(weimar)的歌德與釋勒文獻館工 作,受到歌德與釋勒等人的思想影響,而後又受到赫克爾與尼采兩人的思想 影響,也曾經為兩人的著述論辯,但他並非為兩人的追隨者,而是在自己的 世界觀中,獨創出自己的一套哲學,在威瑪的七年間所發表的文章約計有九 十五種,而他著名的哲學著作「自由哲學」(Philosophy of Freedom)也在 此時完成(宣誠,1980)。

1897 年魯道夫.史代納來到了柏林的工人教育學校擔任教師,是在柏 林生活中最主要的新特色。主要講演人類歷史發展的過程,內容包括中古 文、法國革命史,以及現代『宇宙發展與動物的社會生活』、『人體解剖學』,

而非社會民主流行的馬克斯主義。1900 年開始講授『演講課程』,訓練工人 們的演講能力,獲得熱烈的迴響(宣誠,1980)。

1900 年開始,魯道夫.史代納成為參與歐洲神智學(Theosophy)的活 躍份子,但因對基督教事件的看法不同,魯道夫.史代納離開了神智學另創 人智學協會 )。從一九0二年開始,直到他逝世為止的二十幾年間都和人智 學的運動分不開的,他將自己的研究命名為「人智學」,作為一種精神科學 發展,研究人類的精神活動。魯道夫.史代納具體的行動來推展人智學,(黃 曉星,2003)人智學創立後,各地分會也接連的成立,根據魯道夫.史代納 對教育、醫學、農業、美術、表演等領域建立起完整的理論體系。

1918 年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德國境內受到內戰的影響,雖然戰火已熄,

但戰後經濟生活瓦解、飢荒和溫疫疾病四處蔓延,民不聊生,德意志帝國瀕 臨瓦解。當時魯道夫.史代納提出對新社會秩序的觀念及構想『三項運動』,

為了實現這個目的,需要由經濟、法律和精神生活來解決,唯有三領域並重 並存,而各自擁有獨立自治的社會功能,才能達成。魯道夫.史代納認為人

類有「自由」「平等」「博愛」的需求,只有經由三元化的社會制度才能滿足 需求,人們需要在以下的範圍建立一個社會有機體,這三個範圍各自擁有不 同的功能與意義:(Steiner,1969;鄧麗君、廖玉儀,1998)(一).精神生活 的個人主義(individualism for spiritual life):在精神的生活領域中享有文化 的自由(culture freedom)。(二)權利生活的民主(democracy for the life of rights):在法律的生活領域中享有民主的平等(legal equality)。(三)在經濟 生活的社會主義(socialism for economic life):在經濟的生活領域中享有社 會的互助(economic brotherhood)。

「三元化運動」在魯道夫.史代納領導下,得到一般工人熱列地回應,

可惜受到組織中有政治野心者的強烈反對下而失敗,唯一的成果是第一所華 德福學校的成立(鄧麗君、廖玉儀,1998)。魯道夫.史代納以人智學為基 礎,創立了華德福實驗學校,魯道夫.史代納視人智學為一種藝術,此學校 的課程是藝術化的,包含下列幾項內容:神秘戲劇(Mysteriendramen)、建 築、雕塑、繪畫、優律思美(Eurythmy)及語言等等。

人智學經由魯道夫.史代納不斷地努力,發展至後來擴及至教育、醫學、

特殊教育、農業經濟等領域,並成立華德福學校、治療教育研究所、精神科 學學院等機構,因此蓬勃發展的事業有醫院、診所、製藥工廠等(Ogletree,

1974)魯道夫.史代納用自己的生命孕育並體現了人智學的生命,確實將人 智學實現在現實生活中,並促進精神界的研究。雖然魯道夫.史代納已逝世,

但他的人智學說正在世界各地不斷的落地生根,不斷的蓬勃發展。

在動盪與不安的時代裡,常會激發出思想的光芒,指引人們走向希望。

魯道夫.史代納的人智學說主要緣於當代唯物主義(materialism)與主智主 義(Intellectualism)的反動 Ogletree 將其視為一種批判唯心論(critical idealism)魯道夫.史代納的學說揭示了:人不是被動地去接受生活,而應

關注的能力,恢復感謝與愛的能力。依照此學說,人可以發展更高的心靈能 力,努力的方向即在指引人認識自己的真實本質,發現自己的可能性,魯道 夫.史代納就如同一盞明燈,替唯物時代中尋求精神與心靈的人開闢了另一 條道路 (如附錄一:生平簡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