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研究者的自我省思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三節 研究者的自我省思

決定研究主題的契機源自於研究者自身的經歷,在 1996 年初任教師時 接觸到了華德福教育,在那個大聲疾呼教改的年代裡,由於時代背景下產生 了第一所公辦民營的學校,由於多年來斷斷續續對慈心的關注,甚至也參與 了不少的活動,義賣啦、公辨民營學校說明會等等,想起多年前華德福學校 要成立時所造成的風風雨雨,社區裡有聲音,校本部也有聲音,還記得當時 我跟我們同事說,站在教育多元的立場,我們是要贊成學校的設立,因為教 育應該是有選擇權的,不用太擔心分校會造成本校的威脅,反而是讓我們老 師多一種成長的眼界,對於未來我還是很看好華德福學校是可以提供另一種 教育的方法,及省思,我想這是成立實驗學校最大的宗旨。

當初會選擇 A 老師為研究對象的原因是同為學校的同事,加上她能決 定轉任的勇氣讓我十分心動,而她的小孩及先生也全部投入人智學的實踐,

探究。

在研究最初,的確遇到了不少的困難,加上當時華德福教育顯為人知,

加上學校方面不太喜歡研究者的現場觀察,怕會影響學生坐息,導致研究的 時程,有所間斷。也幸好因為學校是公辦民營,必需接受評鑑,本身也配合 許多行動研究,就較習以為常了。

在研究的過程中,研究者同時扮演了訪談者、觀察者及文件分析者,透 過這些方法來瞭解華德福教育的思想及實踐的內容,華德福教育是講求慢學 的,依照孩子發展階段的不同需求,給予適當的教法及內容,「教什麼」不 是重點,「何時教」、「怎麼教」才是重點。

也是因為研究時間的拉長,讓研究者很完整的感受到華德福教育的真實 面,感動的是擔任華德福教師是真正的出自內心的熱忱,而非是一種職業而 已。

在課程的實踐上不遺餘力,也有能力不及之處,但對於華德福教育在臺 灣來說相較其它國家還算是啟蒙階段而已,對於有這樣的實踐力已屬難得。

在過程中看到學校老師的自我成長,學校也愈受肯定,也成立了國中 部,這無疑也是一種肯定。

論文寫作中,本研究者深深感受到對資料的蒐集並非困難之處,但對於 文獻探討上稍嫌薄弱,對本研究者而言,最大的考驗在於資料的詮釋,對於 訪談,觀察及文件的資料分析,要以精確的文字,流暢的表達出來,是感到 最困難的部份,深怕詮釋不好,無法表達出研究對象心中所要傳達的意思。

在此次的研究中,研究對象太少,無法代表目前華德福教育在臺灣實施的全 貌,實為一項闕漏,而這也是有待後續研究繼續努力的。

這次的研究中讓本研究者的另一項收穫是因為真正的去瞭解華德福教 育的思想,將訊息傳達給其他人,而引起其他人的注意,並送小孩子進入就

讀。

這幾年的教改下,對於有法源而讓華德福學校存在,影響本研究者很 深,加上這一波金融海嘯的影響下,不得不讓本研究者重新思考人的存在義 意及教育的本質為何。

最後感謝所有參與的人,希望未來有更深入的研究,讓華德福教育在臺 灣的土地上札根、蛻變與成長。

參考書目

一、中文部分

王文科(1994)。質的教育研究法 。臺北:師大書苑。

朱柔若譯(2000)。W. Lawrence Neuman著。社會研究方法─質化與量化取向 。 臺北:揚智。

余振民譯(1997)。Roy Wilkinson 著。教育的藝術-世界性的華德福教育 。臺 北縣:光佑文化。

吳芝儀、李奉儒譯(1995)。M.Q.Patton 著。質的評鑑與研究 。臺北:桂冠。

林玉珠(1999)。娃得福幼教課程模式之理論與實踐。幼教課程模式 。臺北:

心理。

宣誠譯(1980)。華陀夫實驗學校之父─魯道夫.史坦納傳 。臺北:國立編譯 館。

柯勝文譯(2002)。Rudolf Steiner 著。人智學啟迪下的兒童教育 。臺北:光 佑。

胡幼慧(1996)。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 。臺北:巨流。

胡幼慧、姚美華(1996) 。一些質性方法上的思考。臺北:巨流。

胡龍騰、黃瑋瑩、潘中道譯(2000)。Ranjit Kumar 著。研究方法─步驟假學 習指南。臺北:學富

倪鳴香(2004)。扎根與蛻變─尋華德福教育在臺灣行動的足跡。宜蘭:人智 學教育基金會。

黃瑞琴(1991)。質的教育研究法 。臺北:心理出版社。

黃曉星(2003)。邁向個性的教育:一位留英、美學者解讀華德福教育。臺北:

光佑。

劉禧琴 吳旻芬譯(1997)。日本華德福教育。臺北:光佑。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 應用。臺北:心理。

鄭鼎耀譯(1997)。Roy Wilkinson 著。善、美、真的學校:華德福教育入門。

臺北縣:光佑文化。

鄧麗君、廖玉儀譯(1998)。Frans Carlgren 著。邁向自由的教育-全球華德福 教育報告書。臺北縣:光佑文化。

林雅真(2002)。我國教育公辦民營之實施─以宜蘭縣為例。國教新知,48,74-79。

秦夢群、曹俊德(2001)。我國義務教育公辦民營制度之可行性研究。教育與 心理研究,24,19-48。

馬信行、於倬民、歐進士、周志宏、戴玉綺、林珈夙(1996)。國民教育公辦 民營之可行性研究。教育部國民教育司八十四會計年度委託 研究報告。

張宜玲、Dallow(1993)。人類的四種氣質。載於邱麗玉(主編),華德福教 學,12-16。

游春生(2002)。華德福教育課程與教學方法之探討。國教輔導,41,45-52。

曾祡玉(1999)。人的四種氣質。琉璃光,28,10-17。

黃曉星(1999)。世界的本質是善的─華德福幼稚園。琉璃光,30,18-20。

楊韻蓉(2001)。豐富之旅─記與華德福學校的一段緣。琉璃光,36,10-13。

雷久南(1998)。開心的童年 健康的成年─談兒童身心靈整體的人性教育。琉璃 光,24,2-3。

雷久南(1998)。靈性科學的啟蒙 第七講 人的業力之運作。琉璃光,24,25-27。

潘定凱(1998)。以靈性意識認識兒童─沃道夫教育系統簡介第一講(一)。琉 璃光,27,12-13。

潘定凱(1998)。瑪利亞與馬克.艾伯索夫婦著。人類智慧學理念下的幼兒照 顧與教育。琉璃光,26,20-22。

潘定凱(1999)。以靈性意識認識兒童─沃道夫教育系統簡介第一講(二)。琉 璃光,28,8-9。

潘定凱(1999)。以靈性意識認識兒童─華德福教育系統簡介第二講(一)。琉 璃光,29,12-15。

潘定凱(1999)。以靈性意識認識兒童─華德福教育系統簡介第二講(二)。琉 璃光,30,16-17。

潘定凱(2000)。兒童教學第三講(一)。琉璃光,33,7-9。

潘定凱(2000)。兒童教學第三講(二)。琉璃光,34,10-14。

潘定凱(2001)。兒童教學第三講(三)。琉璃光,36,7-9。

潘定凱(2001)。兒童教學第四講(一)。琉璃光,37,21-23。

潘定凱(2001)。兒童教學第四講(二)。琉璃光,38,13-15。

潘定凱(2001)。兒童教學第四講(三)。琉璃光,39,28-29。

潘定凱(2002)。兒童教學第五講(一)。琉璃光,40,11-13。

潘定凱(2002)。兒童教學第五講(二)。琉璃光,42,21-23。

潘定凱(2002)。兒童教學第五講(三)。琉璃光,43,18-20。

潘定凱(2003)。兒童教學第六講(一)。琉璃光,44,20-23。

潘定凱(2003)。兒童教學第六講(二)。琉璃光,45,27-28。

潘定凱(2003)。兒童教學第六講(三)。琉璃光,46,28-30。

潘定凱(2003)。兒童教學第七講(一)。琉璃光,47,22-23。

潘定凱(2004)。兒童教學第七講(二)。琉璃光,48,25-26。

潘定凱(2004)。兒童教學第七講(三)。琉璃光,49,28-30。

謝慧娟(2001)。什麼是人智學教育?。琉璃光,36,5-6。

邱麗玉(2001)。像家一樣溫暖的魯道夫.史代那學校。學校本位經營(SBM)

澳洲經驗與反思學術研討會手冊,45-68。

盧美貴 余若君。(2001)。 華得福教育~一所抓得住生命韻律的學校。學校 本位經營(SBM)澳洲經驗與反思學術研討會手冊,21-44。

張純淑(2001)。慈心華德福教育實驗學校學校 發展計畫書。未出版。

慈心教師團隊合著(2003)。慈心華德福教育實驗學校課程 綱要。未出版 慈心教師團隊合著(2005)。93 學年度辦學報告書─記錄性評量。未出版

慈心教師團隊合著(2005)。93 學年度辦學報告書─學校圖像總覽。未出版 慈心教師團隊合著(2005)。93 學年度辦學報告書─教學記錄。未出版

二、英文部分

Blunt,R.J.S.(1995).Waldorf Educ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 Abackground to the Educational Thought of Rudolf Steiner.Cape Town:Novalis Press.

Childs,G..(1995).Steiner Education in Theory and Practice.Edinburgh:Floris Books.

Society.Edinburgh:floris Books.

Fox,H.(1982).The Kingdom of Childhood.London:Rudolf Steiner Press, Hamilton,L. News form the School.

Glaser,BC.,& Srauss,A.L.(1967).The discover of grounded theory.Chicago:

Aldine. Jorgensen,D.L.(1989).Particpant observation: A methodology for hman studies.CA:Sage.

Steiner,R.(1965).The Education of the Child ; in the Light of

Anthropodophy.(George & M.Adams,Trans.).London:Rudolf Steiner Press.(Original work published 1909).

Steiner,R.(1969).Education as a Social

Problem.(Monges,L.D&Bugbey,D.M,Trans).New York:Anthropodppic ress.(Original work published 1919)

Steiner,R.(1989).Education and Modern Spiritual Life.New York:Garber Communications.(Original work published 1928)

Steiner,R.(1994).Theosophy.N.Y:Anthroposphic Press.

Wilkinson,R.(1993).Rudolf Steiner on education:A Compendium.U.K.:Hawthorn Press.

Easton,F.(1997).Educating the Whole Child,Head,Heart,and Hands: Learning from the Waldorf Experience.Theory into Practice,36(2):87-94.

Ogletree,E.J.(1974). Rudolf Steiner:Unknow Educator. Elementary School Journal,74(6),344-352.

附 錄

附錄一:魯道夫.史代納生平簡表

(整理自宣誠,1980:131-137;鄧麗君、廖玉儀,1998:11-30)

1861 出生於匈牙利莫爾島克拉耶維茨。

1872 就讀於維也納新市實科高級中學。

1879 就讀於維也納工業大學。

1882 受託編《寇西納國民文學》集中的「歌德的自然科學文獻」。 1886 著《歌德的世界觀認識論的原則》(Grundinien einer

Erkenntnisthisheorie der Goetheschen Weltanschauung)。 1888 主編「德國週刊」在維也納歌德協會演講:《歌德為新審美學之

父》。

1889 到威瑪、艾森阿赫與柏林,與蘇芳簽約。

1891 在羅斯妥克史坦英教授處獲得哲學博士學位,論文題目:特別關 於費希特哲學方面之認識論的基本問題。

1892 發表《真實與科學》。

1894 發表《白由哲學》。在瑙姆堡(Naumburg)拜訪病中的尼釆。

1895 發表《尼釆為反對其時代之鬥士》。

1897 發表《歌德的世界觀》。遷居柏林,與哈特雷本同為「文學雜誌」,

「戲劇評論」之發行人。

1899 與安娜歐妮克結婚。擔任勞工教育學校老師。

1900 發表《赫克爾及其眾敵》。與《十九世紀之世界觀與人生觀》

1901 在工業大學為學生們講黑格爾。

1902 加入神智學學會,為德國分會祕書長。任掌燈者(Lucifer)雜誌 發行人。

1903 為神智學開始在威瑪,科隆與漢堡公開活動。

1904 發表《神智學》第一次在司圖加演講:歌德為神智學者。在阿姆 斯特丹參加神智學會議,演講:《數學與神秘》。

1905 在德國各大城市講約翰福音。

1906 在巴黎舉行十八場演講,在萊比錫演講 14 場。8 月在司圖加第一 次週 期演講,講題為:《在神智學門前》。在慕尼黑演講約翰福 音八場。

1907 在慕尼黑、卡塞爾、哈諾威與巴塞爾演講共 64 場。

1908 在漢堡演講約翰福音。紐倫堡講《以約翰默示錄說明神智學》12 場奧斯陸講約翰福音 15 場。

1909 論及《基督再臨》羅馬演講 7 場,在杜塞爾多夫、奧斯陸、布達 佩斯週期演講 10 場。在巴塞爾講路加福音。

1910 在斯德哥爾摩演講約翰福音 11 場。在漢堡、奧斯陸、慕尼黑、

伯爾尼講馬太福音。第一次在慕尼黑上演神秘戲劇。

1911 布拉格演講《神秘生理學》8 場,夫人安娜去世。第二次在慕尼 黑上演神秘戲劇。

1912 創優律思美。在科隆講馬可福音。在慕尼黑第三次上演神秘戲劇。

1914 魯道夫.史代納輪流在瑞士多那赫與柏林居住。

1914 建第一所精神科學院,在巴黎與瑞典演講:基督與人類靈魂,與 賽佛兒結婚。

1917 在柏林週期演講《論各各地(Golgatha)神秘知識之支持》。 1918 發起「社會組織三項聯盟」運動。

1919 發表《呼籲德國人民與文化界》,《社會問題之核心》。創立華德 福實驗學校。

1920 主持華德福實驗學校,經常出席教職員會議。為醫師與醫科學生 講學二十次。在巴塞爾開教育課程十四講。

1920 主持華德福實驗學校,經常出席教職員會議。為醫師與醫科學生 講學二十次。在巴塞爾開教育課程十四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