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本研究以研究者任教之學校屏東縣快樂國小作為研究場域,全校目前共有 22 班,其中包含四個國樂班,學生約有五百多人,教職員三十多位,是一所校齡三 十幾年的學校。

該校地處偏郊區。屬於農村型的社區,家長社經地位不高,隔代教養及重組 家庭多,故本校一直被列為屏東縣教育優先區。

研究對象 貳、

本研究以所任教的學生為研究對象,研究者本身即是該班導師,本班是二年 級學童,今年一升二的暑假因為學生人數過多,屏縣府按照學生一年級下學期國 語、數學月考成績排序,將原本三個班的學生重新編成四班。研究者今年任教的 班級學生組成:5 人是原來舊有班級學生、1 人新轉入、17 人來自其他兩個班級,

共 23 位學生,男生 12 人,女生 11 人。

研究班級學生個人行為特質分析表 一、

本研究對象為本班 12 男 11 女的學生,將研究對象按照學生 S、男 B 女 G、座 號 1 到 23,例:SB1 為 1 號男生、SG13 為 13 號女生等排列,以下為研究者透過 觀察、訪談一年級導師後就學生其家庭背景和個人行為特質略作說明:

表 3- 1

研究班級學生狀況分析

對象 性別 家庭背景 行為表現特質

SB1 男 雙親家庭,上 有一個哥哥

個性活潑、好動,注意力不容易集中,肢體動作比 較大,有時候故意捉弄同學,拿著紙摺的刀劍揮來 揮去,自己玩得很開心卻常不小甩到或觸碰到別人 而招致抱怨。

SB2 男 雙親家庭,為 家中獨生子

和人相處比較不懂得拿捏分寸,經常得罪別人而不 自知,所以面對同學的告狀總表露出無辜、不明就 裡的樣子;此外,比較沒有主見,同學叫他做什麼,

就會跟著做,很容易遭受有心人的欺負。

(續下頁)

43

44

45

46

由表 3-1 歸納出班上學童在人際互動有幾項特點:

缺乏同理心

(一)

不論是上課進行小組合作或下課團體遊戲,學童會常堅持自己的想法,而且 認為自己才是對的,不願意妥協;再則,不懂得尊重別人,常以自己的喜惡為主 要考量,這種固執己見的情形,是造成同儕間爭執的主因。

不會讚美別人

(二)

同儕間很少聽到給彼此的正向肯定,習慣用負面的語言或酸葡萄心態回應他 人,就是不願意開口承認他人的優點或說一句讚美的話,彼此的嫌隙就這樣在一 來一往的言語間形成衝突。希望孩子學習讚美別人,主要是鼓勵孩子多放大別人 的優點,縮小別人的缺點,如此團體的相處互動就會更和諧。

不懂得分享

(三)

有些學童不願意分享自己的玩具、糖果或餅乾,這種被成人認為是「小氣」

的行為,大多是學童缺乏同儕互動造成的。如果不知道「分享」在團體中的重要 性,會導致學童不但沒有合作的概念,也容易變得自私自利,如此便很難交到好 朋友。

不當的肢體碰撞造成衝突

(四)

學童相處有不同意見時,有些人會習慣性用肢體動作表達,例:趁對方不注 意時,從背後用手推一下、打一下別人的後腦杓,或洗手時故意朝別人甩一下水 等,雖然自以為開玩笑沒有惡意,但這些不適當的肢體動作,不但沒有解決原本 發生的問題,還讓事情越演越烈。

情緒管理不佳

(五)

有些學童無法適時的處理負向情緒,只要稍不如意,就整天擺著一張臭臉,

有時生悶氣,有時則遷怒他人,連帶學習情緒都受到影響;也有些學童覺察力不 佳,無法正確分辨別人的情緒,當然也就無法體會對方的感受,因此就衍生出語 言衝突,甚至是肢體衝突。

教室環境規劃 二、

在班級座位上,依據教學需要、學生身高、學習需要(視力、專注力)及心理 特質(領導能力、學習能力、個性)等,將學生分成五組,有兩組是 4 名學生,

另外三組有 5 名學生,以期中考為時間點進行座位更換。二年二班教室環境規畫 如圖 3-3 所示:

47

圖 3- 3 快樂國小二年二班教室環境平面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