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身兼雙重角色倍感疲憊 一、

研究歷程中,研究者身兼教學者與研究者雙重角色,除了面對教學者的教學 工作外,還需要兼顧研究者的研究進度;在教學研究工作中除了顧及研究工作的 時效性,還要觀察記錄學生的學習反應,當遇到學生學習成效不佳時,還必需透 過個別輔導以了解學生困難所在,再加上研究者原本就必須利用課餘時間,針對 本班學習低成就者進行加強課業輔導,因此過程中常覺得時間不夠用,有分身乏 術之疲憊感。所幸過程中指導教授常適時的給予指點迷津,研究夥伴和學校也給 予充分的支持,讓研究者順利完成整個研究。

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不同調,教學成效無法延續 二、

雖然研究班級家長們相當支持社會技巧訓練課程的實施,但是研究者偶爾會 感覺學生在校接受社會技巧訓練課程教學後所習得之核心概念和新行為,回到家 庭後因為沒有獲得同步支持或正向回饋,很容易又打回原形,無法持續,因此部 分課程學習成效不如預期,這也提醒研究者社會技巧訓練課程的實施是要長期而 延續的,才能幫助孩子將各種社會技巧內化成自動化行為。

研究歷程中的啟發 貳、

播下幼小學童正視良善人際互動的種子 一、

研究者經由社會技巧訓練課程活動教學、討論、引導、演練後,學童發現了 人際互動的各種可能性,每個來自不同家庭背景、成長經驗也有差異的個體,來 到一個相同的地方組成一個共同團體時,唯有先做好自己並正視良善人際互動的 重要性,才會懂得尊重包容異己,也才能促進人際關係的和諧。

從模仿成人表達方式驗證生活環境與經驗對學童人際互動的影響 二、

在教學演練過程中,研究者發現在進行角色扮演時,學童會刻意的雙手插著

139

腰,並以命令的語氣說話,研究者針對這個部分進行回饋並詢問原因時,學童不 假思索的回答:「我媽媽都是這樣說話的啊。」有此可見成人的一舉一動,尤其是 小孩的重要他人,如父母、老師等,都是學生學習、仿效的楷模,這樣的反應也 再次驗證生活環境與經驗對學童人際互動確實有很大的影響。

「家」是實施社會技巧訓練的最佳場域 三、

在研究過程中,研究者發現班級學生的模仿能力佳、可塑性很大,在教學過 程中,經過引導、示範,學生便能很快的以新行為呈現,不過根據家長的回饋得 知有些行為,如因應衝突部分,孩子在家的表現和在學校出現落差情形,研究者 認為可能是家裡的氛圍讓孩子覺得可以不必太過講求禮節及合宜行為,因此才會 有不一致的現象。研究者認為家是孩子接觸最早也是最久的環境,父母更是孩子 的第一個老師,如果能及早幫助孩子建立社會技巧的概念,並且做最好的榜樣,

孩子才能培養出良好的社會能力,未來進入社會團體時才不會發生人際互動不良 的問題。

140

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