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社會技巧內容、定義各有不同,訓練模式亦有所差異,以下就不同學者提出 之社會技巧訓練模式逐一介紹:

Argyle 之社會技巧模式 一、

Argyle 於 1967 年提出社會技巧訓練模式(如圖 2-1),認為社會技巧與動作技 能相似,都是個體追求某些目標,有技巧的採取行動,觀察他行為的影響,以及 依據回饋修正自己的行動。其模式包含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為動機與目標,是指 個體希望從人際互動中所達成的社會目標。第二階段包括知覺、轉譯和動作回應 三個部分:首先是知覺,個人要知覺到與目標有關之社會情境中各種線索;接著 轉譯,評估外在環境線索後轉化成認知體系;最後動作回應,採取各種適合社會 情境的行為反應,這反應可能是口語、非口語或兩者皆有。第三階段則來自於第 二階段將導致外在環境的回應,經由外在環境的回應,個體知覺到行為後果,了 解自我的社會行為與他人的互動模式如何,透過修正個體認知與調整自我行為而 形成回饋圈(王文秀、陸洛譯,1995)。

Argyle 的模式將社會技巧視為個體與環境互動的過程,其所指的社會技巧包 含了外顯的行為表現和內隱的認知歷程,同時也統合了知覺、轉譯及反應技巧三 個要素。

第一階段 第二階段 第三階段

圖 2- 1 Argyle 之社交模式

資料來源:王文秀、陸洛譯(1995)。人際行為心理學(頁 56)。臺北市:巨流。(Michael Argyle,1995)。

動機、目標

知覺

↓ 轉化

↓ 動作回應

外在世界的改變

12

認知-社會學習模式 二、

Ladd 與 Mize(1983)基於「缺失假設」的前提發展出「認知-社會學習」的 社會技巧訓練模式。「缺失假設」的論點在於個體之所以無法表現出適當的社會行 為,乃是因為缺乏與人相處所需的社會技巧所使然。而此缺失會導致三種類型不 適當行為的發生分別為:「欠缺表現適當社會行為的認知」,個體缺乏相關的社會 技巧觀念,不知該如何融入團體,或因不懂判斷情境,表現出不適當行為而遭同 儕拒絕、排斥,導致退縮或逃避行為的產生;「缺少練習技巧的機會」,個體缺少 練習社會技巧的機會,以致無法在社會情境中表現出適當的互動行為;「缺乏檢視 與評估自身行為的能力」,個體無法察覺自身行為如何影響他人,亦不知如何對別 人進行回饋,因而無法更有效與他人進行人際互動。

基於缺失假設,「認知-社會學習模式」將社會技巧的訓練目標分為三個階 段:

增強社會技巧的觀念:

(一)

社會技巧訓練的目標之一是教導個體適當的技巧觀念,包括社會技巧的意義、

功能、特徵等,而教導觀念最有效的方法即提出正向性觀念的例子。

促進技巧行為的表現:

(二)

提供個體練習此技巧的機會,並給予回饋,增強或修正其行為表現。

促成技巧的保留與類化:

(三)

提供接近真實的情境,鼓勵個體自動表現其新習得的技巧,並鼓勵個體對自 身的行為表現做自我評估。

Dodge 社會訊息處理模式 三、

Dodge(1986)提出社會訊息處理模式,強調個體社會訊息處理歷程會受其生 理上既定能力、過去經驗所形成之資料庫與環境輸入之社會線索影響,而導致差 異,因此,個體易傾向於某種特定的目標或反應方式(廖鳳池等主編,2002)。該 訓練模式經後續學者修正後如圖 2-2。

13

圖 2- 2 社會訊息處理模式

資料來源:洪儷瑜主編(2002)。社會技巧訓練的理念與實施(頁 73)。

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

該模式中,將個體的社會行為依認知取向分為六個階段:線索編碼、線索分 析、目標設定、反應搜尋、反應決定和行為反應(引自郭秀玲,2009,p.30-31)。

線索編碼:

(一)

個體在短時間內將經由感官所接收到的社會線索加以整合、記憶,且不同的 編碼產生的行為反應亦有所不同。

線索分析:

(二)

此階段乃是對線索編碼階段的回饋。個體根據先前的經驗,界定線索的意義,

並運用既有的規則解釋他人的行為和判讀他人之意圖。

目標設定:

(三)

對線索進行分析後,個體會依目前情境選定一目標或預期達到的結果,而且 資料庫

˙ 記憶

˙ 習得規則

˙ 社會基模

˙ 社會知識

1. 線索編碼 2. 線索分析

˙ 原因歸因

˙ 意 圖 歸 因

˙ 其他分析歷程 目 標 評 估

過 去 表 現 評 估 自 我 評 估

他 人 評 估 3. 目標設定

4. 反應搜尋

5. 反應決定

˙ 反應評估

˙ 結果預期

˙ 自我效能評估

˙ 反應選擇

6. 行為反應

同儕評價 和 反應

14

經選定的目標會因外在情境的刺激而有進行修正的可能。

反應搜尋:

(四)

對外在情境、行為進行解釋分析後,個體將從長期記憶中搜尋可能的反應。

過程中,個體會受到線索的解釋、行為目錄的多寡和規則影響。

反應決定:

(五)

做決定是一複雜的過程,各種反應結果的評估可能因過去的經驗影響或前面 步驟出錯而產生偏差,是故此階段,個體需運用一些規則或心理表徵技巧以評估 各種反應的可能後果及有效性,並據以考慮是否繼續搜尋其他反應或做成決定。

行為反應:

(六)

此階段個體將採取適當的行為來表達其決定的反應方式,包含口語或動作技 巧。

「社會訊息處理模式」特別強調認知因素的重要性,認為問題行為的發生肇 始於個體在認知歷程中的某個環節產生失誤,或缺乏必備的認知技巧。因此,若 能提升個體的認知技巧,將能減少問題行為的發生。

黃月霞的社會技巧訓練方法 四、

社會技巧訓練可描述為:基於事先安排好的主題或一系列主題,目的是為改 善目標母群的人際功能的一種調適方法(引自黃月霞,1993,p.294)。黃月霞於 1992 年整合國內外學者不同的主張後指出,社會技巧是一種結構性的學習,其訓 練包括教導、技巧行為和練習三大部分,教導過程中重要步驟為:

簡短說明:

(一)

先說明該技巧對學童的重要性及能使他們獲得什麼益處,再分析技巧。

示範:

(二)

由領導者做示範各種動作。

角色扮演:

(三)

促使學童實地表演出並練習新行為。

回饋:

(四)

學童角色扮演時,領導者要給予回饋以改善其技巧。

家庭作業:

(五)

社會技巧訓練的最終目的是希望兒童將所學的應用至現實生活中。因此,為 增強遷移,要求學生回家後做練習。

15

洪儷瑜的社會技巧訓練方法 五、

洪儷瑜(2002)綜合 Cartledge 等人所提的教學流程和參考 Goldstein 所建議的 七個步驟,將社會技巧教學步驟分為三個目標,修正流程如下:

引起動機:利用故事、複習與連結舊技巧

(一)

教導新技巧:

(二)

確定技巧步驟 1.

示範 2.

情境演練 3.

回饋 4.

修正演練 5.

練習與類化:

(三)

指定作業或家庭作業。

綜合上述,研究者以 Ladd 與 Mize(1983)所提出之認知-社會學習模式為 基礎,融合 Argyle(1967)社會技巧訓練模式中所重視的學童知覺轉譯的過程,

並輔以國內學者洪儷瑜和黃月霞所提出的訓練方法,設計提升本班學童人際互動 能力之社會技巧課程。

綜合活動領域之內涵及相關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