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文獻參考 第二章

本研究旨在以實施社會技巧訓練方案探究二年級學童的人際互動,因此本章 共分成五節進行文獻探討,首先第一節探討社會技巧的內涵;第二節綜合活動領 域內涵及相關理論的探討;第三節綜合活動領域實施社會技巧課程之教學策略;

第四節社會技巧之相關研究探究;第五節探討人際互動的內涵及相關研究。

社會技巧的內涵 第一節

社會技巧的定義 壹、

關於社會技巧的定義,學者們見解分歧,文獻上亦常見不同的定義或名稱,

有些稱之為社交技巧、社交技能或社會技巧,但三者的原文統一皆為 social skills。

將社會技巧定義偏重於外顯行為的學者認為社會技巧是指依循社會規範,以 社會所能接受、適當方式和策略,有效與他人溝通和互動,維持人際關係的能力

(Combs & Slaby, 1977; Kelly, 1982)。強調內在認知的學者,將社會技巧定義為包 含可觀察與不可觀察的認知元素,可觀察的認知元素為一種期望並決定下次互動 時該說什麼或做什麼;不可觀察的認知元素為知覺他人的期望,並洞察其反應為 何(Eisler & Frederikeen,1980)。主張行為與認知並重的學者則將社會技巧定義為 個人能在社會情境中,將認知與行為組織成一體,有效運作,並朝向社會所接納 的目標行動(Conger & Conger, 1986; Ladd & Mize, 1983; Trower, 1980;)。亦有將社 會技巧視為一種能力之論述,認為個體若缺乏能力或能力不足者,在社會情境中 將會遭遇困難、受別人排斥或不受他人喜愛(Argyle, 1967;Herber, 1986)。

國內學者黃月霞提到以一般兒童為母群體而言,人際技巧(interpersonal skill)

一直是被認定且使用的典型定義。具有社會技巧的人能良好適應環境,並能透過 與他人溝通避免語言和身體與他人衝突;反之,不具社會技巧的人常被認為有行 為問題,如與其他孩童打架,不受同輩和成人的歡迎等。

綜上所述,本研究所提的社會技巧,乃指以兒童為母群體的兒童社會技巧,

研究者結合認知與行為的定義為個體於特定情境中,內隱認知歷程不斷出現評估 與修正目標,並以社會所能接納的行為,從事人際互動的能力。

社會技巧的訓練內容 貳、

社會技巧的定義因不同的學門、不同的理論取向和不同的研究對象而有不同 的界定,其所包含內容層面亦有所差異,研究者針對各學者對社會技巧的訓練內

8

容的看法列表整理如表 2-1:

表 2- 1

社會技巧訓練內容

作者(年代) 社會技巧訓練內容

洪儷瑜

(1997)

一、適應行為

1.合群。2.溝通技巧。3.主動。4.互惠。5.衝突處理。

6.自我效能。7.學習行為。

二、不適應行為

1.攻擊行為。2.違規行為。3.過動。4.退縮。5.焦慮。

6.人際問題。7.學業適應問題。

Goldstein, Sprafkin, Gershaw,

& Klein(1980)

一、初階段性社會技巧 二、進階性社會技巧 三、情緒性處理技巧 四、攻擊替代的技巧 五、壓力處理的技巧 六、計畫性的技巧

Walker et al

(1983)

一、教室技巧

1.傾聽教師。2.聽從指示。3.完成工作。4.遵守班規。

二、基本互動技巧

1.眼神接觸。2.語氣適當。3.主動攀談。4.傾聽。5.

回應。6.講相同話題。7.輪流說話。

三、相處技巧

1.言談有禮貌。2.分享。3.遵守規則。4.助人。5.適當 的觸摸。

四、交朋友技巧

1.注意儀容。2.微笑。3.讚美。4.交友。

五、因應技巧

1.被拒絕時。2.生氣時。3.有人戲弄你時。4.有人想傷 害你時。5.有人要你做你不想做的事。6.事情不順利 時。

(續下頁)

9

McGinnis, Goldstein, Sprafkin, &

Gershaw,(1984)

一、教室生存 二、交朋友 三、情緒處理 四、攻擊替代處理 五、壓力處理

Cartledge &

Kleefeld

(1991)

一、交談

1.打招呼。2.自我介紹。3.傾聽。4.加入討論。5.主動 交談。

二、表達感覺

1.說出情緒。2.說出自己的情緒。3.說出別人的情緒。

4.傳達訊息。5.情緒控制。

三、表達自己

1.正向自我陳述。2.對他人正向陳述。3.表達情緒。

4.言談溫和有禮。5.肯定的言談。

四、同儕合作

1.尊重他人權力。2.分享物品。3.接納不同的人。4.

參與團體活動。5.計畫團體規則。6.提供協助。7.提 出與接受批評。

五、和同儕遊戲

1.輪流。2.將玩具歸位。3.玩團體遊戲。4.幫助別人參 與。5.遵守團體規則。6.面對輸贏。

六、處理攻擊與衝突

1.忽視攻擊行為。2.離開攻擊情境。3.尋求幫助。4.

防衛的反應。5.調解衝突。

(續下頁)

10

Stephens

(1992)

一、自我相關行為

1.接受結果。2.倫理行為。3.表達感覺。4.對自我的正 向態度。5.負責的行為。6.自我照顧。

二、任務有關的行為

1.詢問及回答問題。2.專注行為。3.教室討論。4.完成 任務。5.遵循指導。6.團體活動。7.獨立工作。8.執行 任務行為。9.先他人而行。10.工作品質。

三、環境的行為

1.照顧環境。2.因應危急。3.環境中行動。

四、人際互動行為

1.接受權威。2.因應衝突。3.獲得注意。4.打招呼。5.

助人。6.主動交談。7.組織的遊戲。8.對他人正向態 度。9.非正式的遊戲。10.持有物。

資料來源:吳秋燕(1999)。社會技巧訓練對增進國小問題行為兒童社會適應能 力教學效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頁 31-32)。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

學者們對社會技巧所包含的內容看法莫衷一是,但共通點都是為了幫助個體 能獲得良好的社會適應,並促進個體與生活環境之間的和諧。本研究的社會技巧 內容考量研究對象身心發展和教學現場實務需求,以表 2-1 內容作為本班社會技巧 訓練課程之參考依據,分成三大主軸、七個面向。主軸一是個人行為方面,包括:

情緒管理、自我主張、自我肯定等三個面向;主軸二是人際行為,包括因應衝突、

正向肯定和分享等三個面向;主軸三則是學習行為,以同儕合作為主要面向。

社會技巧訓練課程之理論基礎 參、

社會技巧訓練源於 Wolpe 的行為治療和 Bandura 的社會學習論。Wolpe 的行為 治療是由學習理論的原則及其臨床工作之相關經驗而得來,強調新行為的再學習,

其對人類的基本假設為強調人類行為的習得,必須透過增強、制約、行為塑造等 過程(Wolpe, 1958)。Bandura 的社會學習論加入了認知的因素,認為學習是在環 境、學習者和認知行為三個要素的互動下進行,觀察學習是社會學習的基礎,個 體的行為可由觀察重要他人示範,經過模仿而習得,進而將所習得的行為類化至 相似的情境中。不過,社會學習理論提到不適當的行為也是經由學習而得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