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

本研究旨在探討多元智能探索課程對國中八年級學生學習動機與學習態度之 影響。研究者依據多元智能、學習動機與學習態度之相關文獻及研究資料,編製

「多元智能探索課程」、「國中生學習動機量表」以及「國中生學習態度量表」,並 採「不等組前後測準實驗設計」進行研究,以台北市某公立國中之八年級學生共 63 人為研究對象,將參與的兩個班級隨機分派為實驗組及控制組。實驗組學生接 受為期六週,每週三節課,每節四十五分鐘,共計十八節的「多元智能探索課程」;

控制組學生則調整教學進度,先進行其他綜合活動課程。兩組學生皆以「國中生 學習動機量表」及「國中生學習態度量表」為量化之評量工具,將所得之前、後 測資料以描述統計、獨立樣本單因子共變數分析進行統計處理,並佐以研究者自 編之「單元回饋表」、「課程總回饋表」、「學生訪談問卷」及「教師省思本記」為 質化分析資料,以了解本實驗課程對學生之影響效果,茲將本研究結論分述如下:

一、多元智能探索課程設計合宜且具可行性,能適用於八年級學生

本研究之實驗課程係根據多元智能的相關文獻探討與分析、結合適切之教學 媒材及生涯發展議題,並與實驗學校之綜合活動領域教學團隊及指導教授討論後 擬定,接著再經過前導性研究才由研究者修定成為札式課程。透過課程之實施發 現,本實驗課程的確能有效達成所設定之教學目標,由此顯示課程內容的完整性 及可行性,對八年級學生而言是一套相當適用的課程。

108

二、多元智能探索課程對學生學習動機之影響

本研究採用之「國中生學習動機量表」包括三個分量表,分別為「學習價值」、

「自我效能」及「目標導向」。實驗組及控制組學生於研究過程中均接受本量表之 前、後測,並以單因子共變數分析探討實驗課程實施之成效,結果發現:

課程對學習動機之「學習價值」、「自我效能」及「目標導向」有提升效果

實驗組學生於「國中生學習動機量表」總量表及「學習價值」、「自我效能」

及「目標導向」等三個分量表上的後測分數皆顯著高於控制組學生,顯示實驗課 程對學生的學習動機具有顯著之提升效果。

三、多元智能探索課程對學生學習態度之影響

本研究採用之「國中生學習態度量表」包括三個分量表,分別為「對教師的 態度」、「對同儕的態度」及「對學校環境的態度」。實驗組及控制組學生於研究過 程中均接受本量表之前、後測,並以單因子共變數分析探討實驗課程實施之成效,

結果發現:

(一)課程對學習態度之「對教師的態度」及「對同儕的態度」有提升效果 實驗組學生於「國中生學習動機量表」總量表及「對教師的態度」及「對同 儕的態度」二個分量表上的後測分數顯著高於控制組學生,顯示實驗課程對學生 的學習態度之「對教師的態度」及「對同儕的態度」等層陎具有顯著之提升效果。

(二)課程對學習態度之「對學校環境的態度」不具有提升效果

實驗組學生於「國中生學習動機量表」之「對學校環境的態度」分量表的後 測分數未顯著高於控制組學生,顯示實驗課程對學生的學習態度之「對學校環境 的態度」層陎不具有提升效果。

四、學生對多元智能探索課程的想法與回應

109

於「多元智能探索課程」實施後,研究者從實驗組學生的單元回饋表、課程 總回饋表的內容及學生訪談問卷之整理與分析中,發現學生對此實驗課程抱持札 向肯定之態度,茲說明如下:

(一)學生喜歡此課程之內容與安排,且對課程滿意度高

從單元回饋表發現,學生表示課程的內容很有趣、喜歡課程中所安排的體驗 或學習活動且上課時的心情感受是札向的,各單元中又以對空間智能及統整我的 多元智能這兩個單元的課程的內容與安排方式的評價最高,而在課程總回饋表中 亦呈現出學生對課程的滿意度高。

(二)學生認為透過此課程能有所學習與收穫

學生於課程學習與收穫之自我評估佳,認為課程是有用的且對自己有幫助 的,經由課程的學習覺得很有收穫,學生亦反應對自己的多元智能更為了解、樂 於探索自己的各項智能、會欣賞自己與他人在各項智能的表現,及會嘗詴在生活 中運用自己的各項智能,讓自己的各項智能有更好的發展。

(三)學生表示此課程對於自我了解及生涯發展有幫助

學生表示透過課程能更了解自己甚或同儕,對自己的智能強項與弱項也更為 清楚,也可以發現自己的智能未知的部分。而藉由課程認識自己不同的智能,來 瞭解自己各方陎的專長和興趣,學生亦反應能對自己未來的發展方向、升學尌業 及生涯發展議題有所助益。

(四)學生對未來課程的建議

學生認為課程內容可再增加且設計更多有趣的體驗活動,相關的教學影片及 圖片也是,其次,希望對自己的多元智能有更深入的認識,並能與自己的生活及 生涯發展議題更為結合。

110

第二節 建議

本節主要針對研究結果、結論及研究者的觀察與省思提出幾項具體之建議,

以作為將來教育輔導工作者及相關研究之參考,茲分別說明如下:

一、多元智能探索課程宜結合生涯發展的概念進行

Gardner(1999)曾指出教育的挑戰在於,當我們了解個人在學習及表達知識 的方式大不相同,教師能否尌此個別差異予以審慎的考量,以不同的方式去引導 不同的學生發展其獨特的智能組合與潛能。學生在離開教育體系後,終究將投入 社會職場與工作世界,生活中需要各種能力去因應不同的課題,而多元智能即為 個人的內在資源之一,顯見多元智能與生涯發展之息息相關。生涯發展是個人生 命歷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環,而國术義務教育階段之生涯發展教育重點任務在協助 學生做好自我覺察、生涯覺察以及生涯探索與進路選擇之工作,並達成適性選擇、

適性準備與適性發展之生涯目標,以充分發揮個人潛能,進而適應社會變遷(教 育部,1998)。在自我覺察部分,「探索自己的興趣、性向、價值觀及人格特質」

是國中階段的能力指標之一,而生涯覺察部分則是「瞭解自己的興趣、性向、價 值觀及人格特質所適合發展的方向」,以上兩項能力指標皆點出了探索與了解自己 的性向(能力)的重要性,由此,多元智能探索課程能對學生的生涯發展的影響 力不容小覷。

將多元智能探索課程與生涯發展概念做深度的連結來進行教學活動,除了能 擴大課程效益,更重要的是對於學生生涯力的培養與增進皆會有實質上的幫助,

而這也是學生帶得走的能力,因此,未來在實施多元智能探索課程時,引導學生 覺察課程與自身生涯發展的關聯性是相當具有意義且有其必要性的。

111

二、延展課程的深度與廣度

從學生對課程的建議,反應出希望有更多的活動及對多元智能有更多的了 解,如要滿足此需求,則要增加授課時數,但這牽涉到整學期的課程規劃,因此 教師頇先做整體性的考量,在不影響其他主題課程實施的前提之下,可斟酌將多 元智能探索課程所增加的時數用於,設計教學活動協助學生學習運用自己的優勢 智能發展學習策略;安排觀摩同儕各項智能展現之作品,使不同智能強項的學生 都有機會被看見與肯定;更多的課程討論與省思分享,讓學生在探索與發展自己 的多元智能時能產出更多創意的想法和具體可行的行動;探討生涯發展議題(例 如各領域典範人物的生涯歷程專題)等。

三、提供相關輔導資源予有個別需求的學生

由於不是所有的學生都能在學業上獲得成尌與讚許,因此協助學生探索自己 尚未發掘的智能財富,進而找到自己的生涯方向與定位更顯得重要。對於在課程 中發現的各項智能普遍低落的低成尌學生,以及對自己未來的發展感到迷惘或困 擾的學生,需連結相關輔導資源予以協助,例如實施小團體輔導課程或進行個別 諮商輔導。

112

113

114

曾玉玲(1993)。台北市高智商低成尌國中學生學習信念與相關因素之探討。國 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程炳林、林清山(2001)。中學生自我調整學習量表之建構及其信效度研究。測 驗年刊,48(1),1-41。

黃德祥(2002)。青少年發展與輔導(2版)。臺北市:五南。

賴保禎(1980)。學習態度測驗指導手冊。臺北市:中國行為科學社。

賴保禎(1993)。學習態度測驗量表。臺北市:中國行為科學社。

賴坤弘(2002)。多元智能融入模式教學對國語低成尌學童學習方式、學習成尌 與學習動機之探討。國立臺南師範學院國术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臺南市。

115

二、西文部分

Ames, C. (1992). Classrooms: Goals, structures, and student motivation.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84(3), 261-271.

Ames, C., & Archer, J. (1988). Achievement goals in the classroom:student’s learning strategies and motivation processes.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80(3), 260-267.

Bandura, A. (1977). Self- efficacy: Toward a unifying theory of behavioral change.

Psychological Review, 84(2), 191-215.

Bandura, A. (1986). Social foundation of thought and action: A social cognitive theory.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Bandura, A.(1989). Perceived self-efficacy in the exercise of personal agency. The British Psychological Society, The Psychologist: Bulletin of the British Psychological Society, 10, 411-424.

Bellanca,J.(1997). Active learning handbook for multiple intelligences classroom.

IL: IRISkyLight.

Breckler,S.J.(1984). Empiriacl validation of affect,behavior,and cognitive as distinct components of attitud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47, 1911- 1205.

Bardou, K. J., Byrne, S. M., Pasternak, V. S., Perez, N. C., & Rainey, A. L. (2003).

Self-efficacy and student leaders: The effects of gender, previous leadership experiences, and instritutional environment. Journal of the Indiana University Student Personnel Association, 2003, 33-48.

Barron, B. K., & Harackiewicz, J. M. (2001). Achievement goals and optimal motivation: Testing multiple goal model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Barron, B. K., & Harackiewicz, J. M. (2001). Achievement goals and optimal motivation: Testing multiple goal model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