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三節 研究工具

本研究採取質性方法進行深度訪談的資料收集,研究工具包括研究者本身、

訪談大綱與訪談札記等,以下一一說明。

壹、研究者

在質性研究中,研究者本身尌是蒐集、分析及統整資料的研究工具,研究者 會透過本身的生長環境、所受過的教育背景及訓練經驗與訪談對象產生對話性的 互動(劉鳳英,2000),因此研究者在研究當中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以下說明我 在家庭經驗的涉獵、專業訓練背景及我擔任研究者的角色。

一、 我在家庭經驗的涉獵

在大學階段我尌對自己的家庭經驗感到興趣,曾在學校輔導中心針對家庭的 議題接受諮商,在過程中也看見家庭對自己的影響層陎其實很廣。而在研究所中,

34

修習大學部的「個別諮商實習」,在接觸一個有偏差行為的兒童過程中,發現兒 童的家庭不穩定而間接造成兒童在學校問題行為的產生,這樣的經驗更增加我對 家庭經驗影響的好奇,讓我更期望自己能覺察家庭經驗對我的意義。

在碩二兼職實習階段中,曾接觸三組家庭成員,在討論兒童問題中更是發現 家庭狀況常常對兒童的情緒與認知造成潛在性的影響,所以一陎處理兒童狀況的 同時,也需要針對家庭環境狀況給予協助與建議,當家庭狀況的穩定度提升的同 時,兒童問題通常也會隨之下降。在碩三全年實習過程中,更是接觸過多個國中 小兒童、青少年,這些轉介來實習機構的兒童,通常都來自於單親、隔代教養、

家暴等功能不健全的家庭,讓我覺察家庭功能不佳產生很多兒童問題,也會影響 他們生活適應的狀況。此外,我於研究所在學期間曾參加趙文滔老師家族治療團 體督導課程共七次,也曾參加家族治療讀書會,以增進對家庭議題的接觸與體 會。

二、專業訓練背景

研究者已修習與研究主題相關之課程包括:「諮商理論」、「諮商理論與技術 研究」、「遊戲治療研究」、「諮商倫理」、「諮商理論與技術研究導論」、「婚姻與家 族諮商」、「心理衛生研究」、「變態心理學」、「人格心理學研究」、「發展心理學研 究」與「質性研究」。再者,關於實務經驗的部分,我於碩二上學期在台中市某 私立高中完成「諮商實習(一)」,下學期在高雄市兒童青少年與家庭諮商中心完 成「諮商實習(二)」。在兼職實習期間,我曾與三個家庭有互動經驗,且帶領過 三個人際成長團體。另外,我在高雄市學生輔導諮商中心進行一年的駐地實習期 間,也與二十個家庭實際互動交流過。我在理論薰陶與實習課程的督導訓練下,

對於家庭的運作與互動有所了解。

三、研究者的角色

研究者在質性研究中是一個重要的研究工具,透過本身與受訪者進行互動,

希望能夠貼近受訪者的獨特經驗,讓受訪者對自己的經驗有更深的覺察。我在研 究過程中保持高度的警覺性、敏感性和自覺性,以維持中立和客觀性,且帶著一

35

顆學習的心進入訪談情境,讓我有機會與受訪者交會。我認為我的角色是多元的,

我是一個訪談者、也是謄錄者、還是分析者、更是學習者。

貳、訪談大綱

在質性研究方法中,訪談係指兩人或以上的人之間進行有目的的對話過程,

由研究者扮演主導者的角色,收集受訪者的語言與非語言資料,藉此方式了解受 訪者本身看世界的角度與自我經驗的解釋(黃瑞琴,1991)。本研究採用半結構式 訪談,依據訪談大綱(見附錄一)進行訪談,但依研究者與受訪者當下訪談情況而 有彈性。本研究的訪談大綱主要目的是提供研究者掌握訪談的重心。此訪談大綱 主要參考張景然與朱玉娓(2001)所用的原生家庭量表(Family-of-Origin Scale, FOS)及張明敏(1994)諮商員的原生家庭經驗對其諮商專業影響之研究結果。

參、訪談札記

訪談札記(見附錄二)的主要目的是做為輔助分析資料之用,在訪談進行過程 中,對於受訪者一些非口語行為,如表情、語氣、肢體動作、情緒反應、沉默長 短等一一詳實記載。此外,在完成訪談之後,也寫下相關的訊息,如聯繫過程,

訪談地點、訪談時間長短、偶發事件,以及對訪談結果的初步想法。如此做可以 彌補錄音筆所無法記錄到的其它重要訊息,以確保資料的精確性與完整性。

肆、協同分析者

為使研究結果的分析少受個人主觀意識的影響,研究者邀請一位協同分析者 共同擔任文本的分析工作。本研究的協同分析者畢業於國立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 所,其諮商理論取向偏好家族治療,目前持續用家庭治療方式與個案互動,並固 定參加家族治療相關課程,其碩士論文題目亦是家庭經驗議題,因此對此領域有 相當程度的熟悉。研究者和協同分析者共同針對四位實習諮商師之文本進行分析,

36 不一致處則進行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