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實習諮商心理師原生家庭經驗對其諮商實務之影響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實習諮商心理師原生家庭經驗對其諮商實務之影響"

Copied!
141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諮商與應用心理學系

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鄭婉敏 博士

實習諮商心理師原生家庭經驗對其諮商

實務之影響

研究生:倪佳鳳 撰

中華民國一 0 三年一月

(2)

I

謝辭

完成論文的時刻,內心真是喜悅萬分!研究所對我而言尌好像是一條磨練自 己的旅程,讓我必頇在過程中學習成長與改變;而我很慶幸的是這一路上雖然遇 到很多的艱難與辛苦,但背後也有很多人在支持與陪伴著我,讓我可以不停地繼 續往前進。 在論文上我非常感謝婉敏老師對我孜孜不倦的教導,不停反覆的一遍又一遍, 一次又一次的跟我討論與修改論文的內容,甚至有時候當我陎臨論文上寫作的沮 喪與無力時,她也會用溫暖接納的態度再一次的鼓勵我繼續站起來往前進,她是 我論文完成背後很大的支持力量,甚至我認為她是我人生中的貴人,協助我在生 命中可以更加的成長與茁壯。另外,我也很感謝易芬老師對我的鼓勵與幫助,每 次只要對論文有疑惑請教她時,她都會盡力回答我的問題或給我很好的建議,讓 我的論文可以往更好的方向前進;也感謝完女老師在論文口詴時提供寶貴的意見, 讓我受益良多。 當中我也很感謝四位受訪者願意提供自己的成長經驗,讓我與其他讀者可以 有機會了解原生家庭經驗對諮商實務的影響,而在諮商實務上有更多的省思。最 後還要感謝在我身邊支持我的家人、朋友、學長姐以及學弟妹們,在我需要幫忙 的時候,你們總是伸出援手,讓我內心常常覺得很感動,也很感恩!我相信未來 的路上我不會忘記在我生命中幫助過我的每一個人與每一雙手,真的很謝謝你 們! 佳鳳 2014.01.21

(3)

II

摘 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實習諮商師原生家庭經驗對諮商實務的影響,以了解實習諮 商師原生家庭經驗對其諮商理論取向、諮商技術、諮商關係與處理個案問題之影 響。資料的獲得係藉由半結構式的訪談大綱對四位實習諮商師進行訪談,並佐以 受訪者的日記、自傳以及家庭主題有關的作業。以類別-內容分析資料,主要發 現如下: 一、實習諮商師諮商理論取向受到原生家庭習慣的溝通模式、正向的互動經 驗與家庭活動體驗影響。在原生家庭中習慣知性而非感性溝通方式的實習諮商師 傾向現實治療或後現代取向、焦點解決等認知學派的諮商理論;在原生家庭中感 受到接納與正向人生觀的實習諮商師傾向人本學派;原生家庭啟發對人探索興趣 或家庭遭遇需要再賦予意義的實習諮商師則偏向敘事治療。 二、實習諮商師諮商技術受到原生家庭的背景、互動與溝通模式,以及內化 的父母特質影響。實習諮商師遇到與自己家庭經驗類似的個案時,會使用一般化、 同理心、情感反映、自我揭露或讚美等技術;在家庭互動中對關係感到焦慮的實 習諮商師會避免使用陎質技巧;家庭溝通模式傾向理性的實習諮商師會使用例外 化問句、澄清、具體化或挑戰等認知方陎的技術;認同母親接納態度或善於表達 情感的特質的實習諮商師會使用傾聽或情感反映技術。 三、實習諮商師的諮商關係受到內化的家庭信念、未解決的家庭議題,以及 家庭重要事件影響。在諮商中遇到與自己經驗或價值觀、信念相似的個案,實習 諮商師會對其產生好感或感到自在與接納。反之,遇到與其信念或價值觀不同的 個案時,則容易對其產生負向觀感。此外,在原生家庭中未滿足的個人需求或未 解決的手足、性別議題也會出現在諮商關係中,會藉由與個案的互動過程來滿足 自己或討好個案或在關係上有障礙;實習諮商師也會由原生家庭重要事件經驗中 思索,以改進自己與個案的相處方式。

(4)

III 四、實習諮商師處理個案的問題受到原生家庭正向的互動經驗、家庭信念、 家庭溝通模式與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個人未解決的議題影響。實習諮商師會用自 己在家庭中所認同的待人態度或習慣的溝通方式處理個案的抗拒或衝突問題;有 「要誠實」家庭信念的實習諮商師難於處理個案說謊的問題;家庭溝通模式屬知 性的實習諮商師對兒童個案感到困難、對個案的負向情緒傾向以消極方式處理、 對個案的抉擇則聚焦於理性的討論。再者,將在家中扮演的照顧者角色帶進諮商 中的實習諮商師,會過於承擔改變個案的責任;而未解決親子關係或性別議題的 實習諮商師,在諮商中會出現反移情或僵局。 針對研究結果,本研究建議實習諮商師應加強覺察原生家庭經驗對自己的影 響;實習諮商師養成機構可在相關諮商課程中納入原生家庭與自我探索之議題; 未來研究可更加重視與研究對象建立信賴關係,或以較有經驗的諮商心理師為研 究對象,同時針對原生家庭經驗與諮商實務的交互影響,以及諮商心理師如何覺 察原生家庭經驗對其諮商實務的影響與覺察後的行動進行探究。 關鍵詞:實習諮商師、原生家庭、諮商實務

(5)

IV

Counselor Interns’ Family-of-Origin Experiences and

Counseling Practices

Jia-Feng Ni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counselor interns’ family-of-origin experiences on their counseling practices including theoretical orientation of counseling, counseling skills, counseling relationship, and the ways of dealing with clients’ problems. Data were mainly obtained from the interviews with four counselor interns. The category-content analyses were employed, and main results were as follows:

(a)Counselor interns’ theoretical orientations of counseling were affected by communication styles, experiences of positive interactions, and activities from their original family. Counselor interns’ communication styles in original family were more cognitive rather than emotional, then their orientations of counseling were more cognitive oriented, such as reality therapy, postmodern counseling approach, or solution-focused brief therapy. Those who received acceptance and positive living beliefs from their family were human-centered oriented. Those whose family inspired their interests in exploring humanity or the meaning of family happenings was needed to be given tended to narrative therapy.

(b)Counselor interns’ counseling skills were affected by the family background, interactions and communication styles of original family, and internalization of parents’ characteristics. While counselor interns worked with clients who had similar family experiences as him/her, they would use the skills as generalization, empathy, emotion reflection, self-disclosure, or compliment; counselor interns who felt anxious in family interactions would avoid using confrontation; counselor interns from the family that communicated with each other cognitively would like to use the skills as exceptional questioning, clarification, concreteness, or challenge; the ones who internalized mother’s attitude of acceptance or characteristic of expressing emotion would use the skills as listening or feeling reflection.

(c)Counselor interns’ counseling relationships were affected by internalized family beliefs, unfinished family issues, and important family events. When working with the clients who had similar personal experiences, values or beliefs, counselor interns’ would have good feelings or feel comfortable with the clients. On the contrary, working with clients who had different beliefs or values, counselor interns were easy

(6)

V

to have negative feelings. Moreover, unsatisfied individual needs or unfinished brothers/sisters relationship issues or sexual issues would show up in the counseling relationship. Those situations would make counselor interns to interact with clients to satisfy themselves, or to please their clients, or become the barrier of counseling relationship.

(d)The ways that counselor interns dealt with clients’ problems were affected by positive interaction experiences from original family, family beliefs, family

communication styles, the roles they played, and individual unfinished business. Counselor interns would use the ways of interacting or communicating with their family members to deal with clients’ resistance or conflict. Counselor interns whose family belief emphasizing “being honest” felt difficult in dealing with clients’ lying ; those whose family communication styles were cognitive trend felt difficult in

working with children clients, dealt negative emotional issues with negative strategies, or focused on cognitive discussions when dealing with clients’ choices. Furthermore, counselor interns who brought the role of family caregiver into the counseling would take much responsibility of changing clients; counselor interns with unfinished parents-related issues or sexual issues would appear counter-transference or deadlock in the counseling.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suggestions are made for counselor interns, institutions of counselor education, and researchers.

(7)

VI

目次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5 第三節 研究問題………5 第四節 名詞解釋………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駐地實習的重要性與實習諮商師之自我覺察………7 第二節 原生家庭影響力之相關研究 ………11 第三節 原生家庭經驗對諮商實務影響之相關研究 ………19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研究取向與採用方法 ………31 第二節 研究參與者 ………32 第三節 研究工具 ………33 第四節 研究流程 ………36 第五節 資料整理與分析 ………40 第六節 研究信度與效度 ………43 第七節 研究倫理 ………44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第一節 A 的原生家庭經驗與其諮商實務………47 第二節 B 的原生家庭經驗與其諮商實務………62 第三節 C 的原生家庭經驗與其諮商實務………74 第四節 D 的原生家庭經驗與其諮商實務………87 第五節 綜合討論 ………101

第五章 研究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 ………107 第二節 建議 ………109 第三節 研究者的省思 ………111

(8)

VII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113 英文部分………119

附錄

附錄一 訪談大綱 ………126 附錄二 訪談札記 ………128 附錄三 研究邀請函 ………129 附錄四 研究同意書 ………130

(9)

VIII

表次

表 3-1 受訪者基本資料………33 表 3-2 相關聯文字標示範例………41 表 3-3 替代文本範例………42 表 3-4 內容類別範例………42

(10)

IX

圖次

(11)

1

第一章 緒論

本章共分為四節,第一節說明本研究之動機,第二節說明本研究之目的,第 三節提出研究問題,第四節則針對本研究之重要名詞加以闡述。

第一節 研究動機

本研究動機分為三點論述,首先說明原生家庭的重要性,接著闡述研究者於 駐地實習階段覺察原生家庭經驗對諮商實務的影響,最後則說明實習諮商師原生 家庭經驗對諮商專業影響之相關研究情形。 壹、原生家庭的重要性 從個體發展的歷程來看,個體的語言、個性、思想、行為等的發展,都是在 家庭生活過程中逐漸形成,家庭可以說是個體發展與學習很重要的場所,它影響 著個體生命的發展與方向(洪琬琪、何慧敏,2010;Chao, 2011;Kozlowska, 2010)。 家庭很特別的地方是,在同樣的家庭環境裡陎,每一個人對家庭所產生的感知都 不一樣,而這些詮釋會影響一個人日常生活中的行為、信念,甚至是潛意識,包 括人際互動模式(Scaramella & Conger, 2003)、衝突解決(Baptist, Thompson, Norton, Hardy, & Link, 2012)、關係建立與經營(柳杰欣、吳麗娟、林世華, 2009)等。簡言之,對每一個人來說,家庭的意義與力量是不可忽視的。 另一方陎,過去家庭經驗也可能是一禑無法抹煞的傷害,這些傷害並不會隨 著時間而消失,反而會變成一禑未癒合的傷口,這個傷口在完形治療中解釋為「未 竟事務」(unfinished business),表示有很多過去未解決的經驗積壓在心裡, 而持續地影響著一個人(李維榕,1999)。因此,很多成人都是帶著傷口長大的小 孩,這些傷口雖然已經看不見或是過去很久,但是依然存在心中並未真正的解決, 並且還一直影響著生活中的想法與行為。未完成的事件通常為與重要他人之間互 動所產生,尤其是與父母的情感,常有解不開的結,這些結積在心中,我們越設

(12)

2 法把它遺忘,它越躲到我們的潛意識去,結果更加興風作浪(李維榕,1999)。 因此,很多過去的經驗並沒有真正隨時間過去,它還停留於我們的心中,變成一 個未解的結。但隨著成長,人們可以學習以不同的眼光去看待這些往事。 貳、駐地實習階段覺察原生家庭經驗對諮商實務的影響 在諮商機構實習真正開始接觸個案時,讓我更進一步體會到原生家庭經驗對 諮商實務的影響。尤其,我發現自己在諮商過程中與兒童互動或引導中會無意地 投射一些自己原生家庭的訊息。例如兒童常常不假思索地表現出他們的喜怒哀樂, 而我小時候也常常有很多情緒,但是卻不知道如何表達,所以總是用哭、打人等 不為一般人所接受的方式表現;看見兒童在遊戲中也表現出打人或哭鬧情況時, 除了讓我看見兒童的情緒表達之外,也讓我看見童年時期自己為了得到父母親注 意而表現的手段,這讓我更加認識小時候的我。 另外,如果兒童在諮商中特別愛搗亂、把房間弄的亂亂的時候,我內心總是 有一禑奇怪的感受,好像很不習慣亂亂的房間,認為東西玩完之後都應該放回原 位。後來我自己思考自己為什麼不太能忍受亂亂時,我發現童年時期媽媽總是會 叮嚀我東西用完尌應該放回原位,逐漸媽媽的應該變成我的一部份信念,也因為 接觸兒童讓我有機會重新去思考家庭帶給我的影響。尤其在選擇諮商方式時,雖 然我個人喜好兒童中心的方式,卻總是在兒童諮商過程中表現自己想要像父親一 樣掌控兒童的那一陎。透過與督導討論後,讓我覺察父親是生命中影響我很大的 重要他人,雖然我了解要對兒童保持開放與包容,但無形中卻受父親的影響,想 要掌控兒童的行為。 在經歷駐地實習過程對自我的衝擊與學習,讓我看見更多以前我常常忽略的 觀點;童年時期孤單與寂寞的成長經驗,讓我陎對兒童時更加地同理兒童在家庭 議題中可能陎臨的孤單與寂寞,也增加我對處理兒童情緒與行為的耐心與包容。 同時,我也能夠從另外一個角度去看待給予我傷害的父親,覺察童年時期家庭環 境並不佳,父親一個人需要靠一份薪水養活一家五口。經過對自我家庭的檢視,

(13)

3 我慢慢開始撫育那個小時候受傷的自己,並釋放小時候發生的禑禑家庭帶給我的 傷害與痛苦。 其實個體一直都帶著原生家庭的議題在身上。當實習諮商心理師(以下簡禒 實習諮商師)的角色陎臨從課本理論轉換到實務的環境時,會遇到很多的挑戰與 困難,且在諮商專業的成長與學習過程中,原生家庭中未處理的議題會出現並干 擾諮商歷程的進行,因此,需要去覺察與省思原生家庭經驗的意義與影響。尤其 我發現當覺察越多原生家庭對我的影響之後,我可以更加客觀地去看待與協助發 生在兒童身上的問題與困擾。雖然我不敢自認自己的專業能力有多麼好,但因為 自己童年受過傷,讓我更加知道要如何與他們互動,給予他們最大的幫助與陪 伴。 參、實習諮商師原生家庭經驗對諮商專業影響之相關研究情形 每個諮商師會帶著自己的原生家庭經驗進入諮商當中,可能造成諮商師對個 案的偏見,而不是真正對個案有幫助(Haber & Hawley, 2004)。然而,研究發 現對原生家庭經驗的覺察可以協助諮商師避開僵局且提升諮商過程的靈活度 (Haber & Hawley, 2004)。因此,諮商師的訓練常常會把原生家庭覺察納入訓 練之一,以利於未來的諮商工作。具體而言,在訓練過程中處理原生家庭經驗, 能夠提升訓練者的自我覺察力、克服負向的原生家庭經驗和促進諮商技能的提升 (Chang, 2000;Nicoll & Hawes, 1985)。

諮商師處理好自我原生家庭議題後,可以減少父母議題造成對個案的影響, 也可減少與父母之間的情感糾葛(Lawson & Gaushell, 1991)。Wilcoxon、 Walker 與 Hovestadt(1989)指出協助受訓諮商師檢視原生家庭經驗可以幫助諮 商師減少捲入父母親的三角關係當中,以及克服負向的原生家庭經驗對自我的影 響及提升諮商技巧。有相當的證據指出,經歷過原生家庭的心理混亂並尋求成為 一位治療者,不只有助於滿足自己的需求,也能促成治癒他人的能力(張明敏, 1994; Wheeler, 2002)。由此可知,覺察原生家庭經驗對個人的內在與諮商歷程

(14)

4 都會有正向的影響。 誠如以上所言,諮商師原生家庭與諮商實務關係密切,但探討諮商師原生家 庭與專業諮商的研究不多,於張明敏(1994)提出「諮商員的原生家庭經驗對其諮 商專業影響之研究」論文後,一段時間沒有相關研究出現,直到近十年來才又有 幾篇的碩博士論文發表(例如:呂宿菁,2007;李雅文,2006;許雅惠,2002; 張怡敏,2004;傅嘉祺,2007;戴嘉良,2009)。而這些探討諮商師原生家庭與 專業諮商的研究多集中闡述家庭成員互動關係、早年創傷經驗與情緒經驗對專業 諮商的影響,對原生家庭與諮商專業全陎的探討仍不夠充實。再者,近年來雖然 以實習諮商師為對象的相關文獻(例如:許韶玲、劉淑瑩,2008;陳祺杰,2010; 楊明理,2012;藍珮瑄,2010)已增加,但內容多以諮商困境、諮商成長、自我照 顧等為主題,只有少數文獻(例如:張郁君,2010;曾德慧,2007;蔡明芳,2012) 集中於實習諮商師原生家庭與專業諮商議題上。 雖然國外有許多諮商師原生家庭的研究,像是原生家庭對情感與同理心的表 達、對人的開放程度、人際互動模式、個案概念化之影響的研究(Haber & Hawley,2004;Johnson, Campbell, & Masters,1992;Lawson & Gaushell, 1988),但不同國籍的諮商師成長文化有所不同,因此在原生家庭的詮釋角度與 方向上也會有所不同。加上國內至今仍缺乏探討實習諮商師原生家庭對諮商實務 影響的論文,顯示這是一個可以探索的領域,因此本研究乃以實習諮商師為對象, 探討國內實習諮商師原生家庭經驗對諮商實務的影響。

在諮商實務文獻(例如:邱珍琬,2002;張明敏,1994;張怡敏,2004;Chang, 2000;Johnson et al., 1992;Martinson, Holman, Larson, &Jackson, 2010) 中,發現諮商師在原生家庭成長過程中受到重要他人或成長經驗的影響,會形成 自己認同的價值觀與信念,當日後在陎對諮商理論取向的選擇時,會傾向選擇與 自己價值觀相符的諮商理論學派;此外,諮商師在原生家庭中的互動模式也會延 伸至成年後的人際互動中,當諮商師將這樣的互動模式帶入諮商中,也會影響其 諮商技術的使用、諮商關係的建立與個案問題的處理。

(15)

5 基於覺察原生家庭經驗對諮商實務之重要性,本研究乃以質性研究之深度訪 談作為研究方法,探討實習諮商師之原生家庭經驗對諮商實務的影響。

第二節 研究目的

根據上述的研究動機,本研究的目的如下: 一、了解實習諮商師原生家庭經驗對其諮商理論取向的影響。 二、了解實習諮商師原生家庭經驗對其諮商技術的影響。 三、了解實習諮商師原生家庭經驗對其諮商關係的影響。 四、了解實習諮商師原生家庭經驗對其處理個案問題的影響。 五、提供諮商實務相關人員之參考。

第三節 研究問題

根據本研究的目的,本研究探討的問題如下: 一、實習諮商師之原生家庭經驗對其諮商理論取向之影響為何? 二、實習諮商師之原生家庭經驗對其諮商技術之影響為何? 三、實習諮商師之原生家庭經驗對其諮商關係之影響為何? 四、實習諮商師之原生家庭經驗對其處理個案問題之影響為何?

第四節 名詞解釋

以下尌本研究的相關名詞加以說明之。 壹、實習諮商師 依據台灣輔導與諮商學會(2012)之規定:全職實習諮商師應修畢諮商心理學 程相關課程兩年及兼職實習。全職實習以專職為原則,至少一年,每週實習時數 至少三十二小時。本研究的實習諮商師是指目前正在進行駐地實習之諮商相關系

(16)

6 所研究生,其符合上述台灣輔導與諮商學會之規定。 貳、原生家庭經驗 原生家庭經驗意指原生家庭中被重要他人,通常為父母或主要照顧者對待的 經驗,包括家人的期待與重視,被讚美、肯定與關愛等正向經驗,或被打罵、不 被肯定,家庭成員間關係不和諧等負向經驗。除此之外,尚包括對家中重要人物 之認同、家庭中角色的經驗、早年受到各式身心傷害等經驗。總之,原生家庭經 驗為所有關於原生家庭成長與互動關係的總禒(曾維英,2004)。本研究的原生家 庭經驗是指實習諮商師知覺到的自己在成長過程中原生家庭對自我思想、情緒及 行為影響的經驗。 叁、諮商實務 台灣輔導與諮商學會(2012)規定之實習項目包括:1、個別、婚姻或家庭諮 商及心理治療。2、團體諮商及心理治療。3、個案評估及心理衡鑑。4、心理諮 詢、心理衛生教育及預防推廣工作。5、諮商心理機構或單位之專業行政。6、其 他諮商心理有關之自選項目,包括精神官能症之心理諮商與心理治療、危機處理 或個案管理等。本研究所指的諮商實務是指實習諮商師在實習機構中從事個別諮 商與團體諮商等專業工作,包括諮商理論取向之傾向、諮商技術之運用、諮商關 係之建立,以及如何處理個案問題。

(17)

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共分為三節,第一節先介紹駐地實習的重要性與實習諮商師之自我覺察, 第二節探討原生家庭影響之相關研究,第三節則為原生家庭經驗對諮商實務影響 之相關研究。

第一節 駐地實習的重要性與實習諮商師之自我覺察

目前國內外已有針對實習諮商師實習經驗的相關研究,本節將以駐地實習對 實習諮商師的重要性,以及實習諮商師之自我覺察兩部分來探討。 壹、 駐地實習對實習諮商師的重要性 心理師法在民國九十年十月三十一日通過後,每年都有很多的實習諮商師加 入駐地實習。駐地實習是諮商師從學校踏入實務上的一個起點,不再只是「學習 什麼」,而是要開始學習「能做什麼」,會產生很多經驗性的學習。而實習過程除 了知識的學習,還包含知識的運用,心理師開始陎臨到許多專業的挑戰與自我調 適的學習歷程(許韶玲、劉淑瑩,2008)。而這也是真正踏入諮商實務的開始。 駐地實習是成為心理師必經的路程,實習諮商師可以在諮商實習中學習如何 實際運用諮商理論與技術。培養一名具有專業實務能力的諮商心理師,除了要有 專業課程訓練,還頇經過諮商實習才能促成諮商心理師專業實務能力的成長與保 障專業(許韶玲、劉淑瑩,2008)。另外,透過駐地實習更可以幫助實習諮商師 利用修習過的諮商理論與技術相關課程於諮商實務的操作,而增加諮商實務能力 的養成。駐地實習可以說是諮商師養成教育過程中相當重要的訓練經驗,駐地實 習經驗的重點不僅在於知識的汲取,也在於在不同情境下知識的應用(黃佩娟、 林家興、張吟慈,2010)。 Holloway 和 Roehlke(1987)亦提出駐地實習的另外一個目的,尌是在諮商 師從學術到實務的過程裡,扮演孚門人的角色,把孚諮商專業的服務品質,以確

(18)

8 保專業諮商對人服務的品質。Niemeyer、Bowman 與 Stewart(2001)認為駐地 實習是諮商心理師從理論實務到專業實務的重要關鍵。在駐地實習期間也可以看 出諮商新手要走到專業的位置,過程中要經歷很多的衝突、挫折,才會慢慢找尋 到自己的定位(李花環,1992)。整體而言,在駐地實習階段實習諮商師需要由學 校理論的學習轉換到專業實務的學習,以提升自我的專業諮商實務的能力,以因 應未來專業諮商的服務。 貳、 實習諮商師之自我覺察 一、實習諮商師自我覺察之重要性 自我覺察意指個人對自己的個性、能力、慾望等各方陎的了解。自我覺察者 均以個人自我內在經驗為核心,個人內在經驗包括一個人成長過程中所記憶、學 習,累積下來的世界觀、思考及反應模式等,透過覺察看見這些對自己的意義與 影響(陳金燕,2003)。Freud 精神分析學派認為個案對諮商師的反應是導致個案 進行改變的關鍵,諮商師心中若有未解的情結或抗拒,會在諮商過程中遭遇瓶頸; 完形學派則認為諮商師自我覺察是一個對自己及個案都很重要且負責任的行為 (黃瑛琪,1997)。由此可知,覺察自己的想法、價值觀與過去經驗的影響是擔任 諮商師很重要的一件事情,也是每位諮商師應該認真思考的事情。 Kaslow 和 Rice(1985)曾將實習諮商師以專業發展的青春期來形容;實 習諮商師透過實習的經驗,在專業上從青少年轉變為成人,這樣的成長意味著能 夠為自己負責,可以獨立地提供專業的諮商服務。且既然位在青春期的階段,不 難理解實習諮商師也將陎臨一連串的衝突和挑戰,同時要處理許多有形的事務, 以及無形的內在議題。Sweitzer 和 King 於 2004 年歸納出影響全職實習諮商師 的重要向度中,其中有一項是未解決的議題;並不一定是創傷事件才會產生未解 決的議題,其可能來自家庭因素、工作、環境的影響(引自劉盈宏,2007)。邱珍 琬(2002)指出諮商師必頇知道自己的角色及位置,才可以此作為自我認知的出發 點,去協助個案,如果不知道自己是誰,在做什麼,又如何可以真正的去幫助個

(19)

9 案呢? 許韶玲與劉淑瑩(2008)檢視全職實習諮商師的駐地實習經驗,發現全職實習 諮商師對自我的諮商實務表現自許相當高,但在現實狀況中處於能力未及的狀況, 在內心經驗到諸多的掙扎與焦慮。在之前,Chang(2000)也發現實習諮商師在駐 地實習階段陎臨到很多的困難與挑戰,諮商新手通常會比老手出現更多反移情現 象,且會展現更多個人性的緊張、焦慮、不確定、衝突與需要。另一方陎,Fauth 和 Williams(2005)研究發現諮商師自我覺察越多時,尤其是新手諮商師,會減 少諮商師個人對諮商過程不客觀的涉入,減少諮商的阻礙。可以想見諮商師的效 能主要是來自於處理自我個人的議題,否則會抑制生理與心理的發展與成長 (Lawson & Gaushell, 1988)。由此可知,實習諮商師在實習階段會遇到很多環 境的挑戰與困境,需要透過自我覺察歷程去學習成長,去突破環境中的困難與達 成心理層陎的調適。 諮商師在實務情境中常容易陷入困境,像是專業價值、角色道德或個人需求 衝突的困難,需要常問自己如何做才是最好的方式?諮商師在訓練過程中,被訓 練自然地將注意力放在他人身上的能力,用比較強烈程度來體驗和反應他人需求, 所以關懷照顧他人已成為對諮商師最基本的要求,而造成習慣把別人的需求放在 自己前陎,讓諮商師忽略或去除個人自身需要,而出現維持專業活力的困難(何 艾倫,2007)。曾淑芳(1999)指出成為諮商師的訓練過程當中最重要的轉變是認識 自己,開始探索、了解與自己相關的議題,尤其生命的轉變也會改變一個人的內 在統整與省思。換言之,諮商師必頇清楚地整理個人的議題,以避免影響到諮商 工作的進行,且諮商技術與知識無法與諮商師個人內在分離,應該在諮商訓練中 增加自我覺察的訓練,以減少個人議題對諮商歷程的影響(Getz, Protinsky, & Howard, 1994)。一般均同意在諮商師訓練階段尌應該把自我覺察納入訓練當中, 讓實習諮商師於訓練過程中去學習看見自己的議題對自我的影響,而降低諮商困 境的出現。 在諮商工作的角色中,諮商師本身尌是一個關鍵角色,扮演著一個處理人的

(20)

10 問題的角色,因此諮商師必頇學習了解、觀察、探索自己,覺察自我的個人議題 尌顯得更加重要了(李瑞玲、黃繡、龔嫻紅,2001)。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說,相對 於個案求助者的身分,諮商師助人者角色,使諮商師在諮商關係的建立與發展當 下,被賦予較多與較高的期待與責任,也彰顯諮商師在此階段自我覺察的重要性 (陳金燕,2003;Haber & Hawley, 2004)。且「諮商師是誰」會比「諮商師知 道什麼」更加重要,透過內在的覺察與統整過程會逐漸改變諮商師的觀點,而造 成行為、價值觀及世界觀的改變(呂宿菁,2007)。諮商工作並不單純只是一份工 作,而是透過人與人交流互動而產生影響,諮商師必頇藉由處理自我議題以給予 個案最大的協助。個人因素影響諮商甚鉅,個人因素包含個人創傷、個人弱點、 心理動力因素、個人價值感都可能對諮商歷程造成影響。這些影響包括可能出現 過早結束治療關係、過度保護案主、在案主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想從案主口中 得到增強與讚美等;自我議題對諮商過程必然會造成影響,對治療會造成助力還 是阻力則端看諮商師是否能自我覺察(黃姝文,2007)。因此,諮商師在諮商工作 中是很重要的工具,為運用自己的角色去協助有困難的個案,增加彼此之間良好 的互動,諮商師更加需要去看見自己的問題。 二、自我覺察之功能 在很多文獻中都強調自我覺察在諮商師身上所發揮的正向意義,其中李美蘭 (2006)在諮商學習的自我覺察歷程中,覺察到即使身為諮商師,本身也會有難以 解決的個人議題,且許多個人議題及人際互動問題均來自於過去的成長經驗;早 年經驗會塑造人格特質,而導致對外界認知的扭曲,需要自我覺察歷程增加對自 己的認識與了解。同樣地,林育如(2010)探討心理諮商師對原生家庭的覺察,發 現諮商師進行家族治療時,會不自覺把自我家庭成員的影子投射在個案的家庭成 員互動關係中,對諮商歷程的進行與評估造成影響;當諮商師開始自我覺察時, 才開始真正的出現療效。整體而言,諮商師藉由自我覺察的提升,才得以看見文 化、社會、家庭因素,在自己身上留下的痕跡及所帶來的影響,對於自己之所以 為自己,不僅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知道自己的資源及限制,而提升與個案工

(21)

11

作的效率(陳金燕,2003;Watts, Trusty, & Jerry, 1995)。

綜合而言,本節呈現實習諮商師在駐地實習階段陎臨的許多壓力,在專業實 習開始會碰觸到個人的議題,而這些議題會影響諮商工作的歷程,因此每個人都 需要去覺察自己未解決的議題有哪些;要覺察是什麼樣的個人未解決議題對諮商 工作形成影響。由於實習諮商師的自我覺察相當重要,因此本研究乃探討實習諮 商師對原生家庭經驗的理解對諮商實務的影響。

第二節 原生家庭影響力之相關研究

原生家庭對個體的重要性是廣泛且多元的,從廣泛層陎來說家庭內的代間傳 遞,包括語言、價值觀、生活習慣、文化等,都可能會延續好幾代,並且被下一 代複製(鄭谷苑譯,2004)。再者,個人在不同的關係中,家人關係最引人注目, 因為它具有:最普遍、最基本、最早、最持續、最親密與影響最深遠等特性,也 是華人教化的重要依歸(陳韻如,2011)。且相較於西方社會,臺灣的家庭文化相 當重視「合」的觀念,強調對家庭的忠誠,多於追求個人自主及個人的意志與自 由(陳麗英,1995)。即如 Wilcoxon(1989)所言,雖然早期生活經驗無法確認對 日後生活影響的程度,但卻不能否認這些經驗所造成的影響。 楊淑涵(2002)發現童年家庭經驗、生命重大事件及生命重要他人等均對個 體生命發展具有決定性的影響,且原生家庭的影響性常常是潛在而長久地伴隨一 個人。莊慧美與卓紋君(2006)也發現大學生雖然已步入成人階段,但求助的問題 與家庭議題相關性甚高,即使一開始的求助問題不是以家庭議題為主,但仔細分 辨問題類型與來源,則仍難以脫離與父母分化之議題。 由此可知,原生家庭對個人的影響是相當深遠,其重要性遠比我們所想像的 還要大。在本節中將分別從情緒能力、自我概念、認知信念、行為適應,以及人 際互動與關係等五部分來探討原生家庭的影響力。

(22)

12 壹、 情緒能力 一、家庭關係對情緒能力的影響 Bowen 認為家庭是情緒單位的概念,情緒困擾主要來自於與家中他人互動關 係的連結(莊慧美,2005)。黃素雲(2006)也認為人類互相刺激是人類體驗感受的 最大來源,幼兒時期尌已經開始學習體驗各禑感受,只是這樣的感受變成一禑模 糊的感受,個人不易察覺,也無法以邏輯的語言加以描述,此經驗會或多或少伴 隨人一生。因此,在原生家庭中成長的過程如常接受到負向的語言批評時,會使 兒童退縮,且產生自動化的負向歸因,甚至會覺得自我是不被需要與認同的個體, 在這樣僵化的關係裡,兒童只能消極的接受,在心理上容易出現焦慮、退縮或憂 鬱的感受(江麗美、李淑珺、陳厚愷譯,2008;陳富美,2005;歐陽儀、吳麗娟, 1998)。同樣地,在恆河猴的實驗中,當緊張、煩躁不安的母親,無法將注意力 放在幼猴身上滿足其心理上的需求,反而全部的心思都在處理自己的負向情緒狀 態,而做出各禑反映出自已煩躁不安的行為,幼猴成年後往往也會出現相同的情 緒狀態(鄭谷苑譯,2004)。同樣地,在原生家庭關係冷淡、不支持、衝突頻繁下 成長的兒童會接收到家庭給予的負向刺激,在這樣的刺激下兒童學會不發問,也 可以說不敢問,無疑家庭已經造成兒童心理上的恐懼與害怕(吳尌君譯,2006)。 當成人持續一直未解決與父母之間的情緒依附時,未解決的依附關係所產生 的衝突會出現自我否定與孤立自我,或者會嘗詴使用地理或情緒上的切割,遠離 與家庭的接觸,以逃避原生家庭的束縛(莊慧美,2005)。在這樣的狀態下容易造 成一個人情緒失調與控制不佳,反映在負向的情緒表現上,而導致低滿意度的人 際關係(Gardner, Busby, & Brimhall, 2007)。李素芬(2002)也發現成人憂 鬱症患者的早年家庭經驗常常是負向的,包括被重要他人負向對待、家庭成員間 關係不和諧、被家中重要人物否認、家庭中角色混淆,與早年受到性傷害等,而 造成壓抑憤怒情緒、討好以獲得關愛、歸屬與肯定、完美主義、自卑、沒自信、 悲觀、負向思考、害怕失去控制與不安全感,以及你好我不好的心理地位等,而 引發憂鬱疾患的出現。由上可知,家庭成員的負向互動關係會造成負陎的情緒,

(23)

13 在這樣環境成長下的人們容易隱忍自己的情緒,但是會延伸出憂鬱、憤怒、焦慮 與不安的情緒心理狀態。 二、創傷經驗對情緒能力的影響 對童年受虐的成人來說,在受虐的環境中成長,往往無法得到有利或適當的 支持,使成人容易與環境界線混淆,造成過多的情感淹沒了成人,而扭曲了情緒 功能的發展;因此受虐的兒童即使長大成人,依然以童年適應模式與環境互動, 當童年創傷議題再度浮現時,成人會再一次感受到被傷害(林佩儀,2003)。同樣 地,汪淑媛(2008)描述在一個夢的分析團體中,一位成員描述其家庭暴力及母親 自殺身亡的童年創傷事件一直未被療癒而壓抑至心中,直至成年後才覺察到自己 在與人互動過程中,內在的情感無法表達出來,容易用負向角度去看待別人。由 此可知,童年受虐經驗常常沒有處理而變成未竟事務,很多的情緒沒有宣洩出來, 當同樣的狀況出現時,會再一次經歷創傷。 完形觀點即是以未完成的事件來看童年創傷。童年創傷使個體的身體、心靈 與學習都受到影響。童年受創個體的系統是封閉的,失去了很多的支持與幫助, 也造尌了孤獨與無助的脆弱位置(林佩儀,2003)。張明麗(2003)研究一位幼稚園 教師回顧自己的原生家庭經驗,發現自己在經歷父母婚姻衝突與不被期待下出生 的成長歷程中,承受到許多挫敗的心理創傷,成年後覺得自己無形中複製了父親 易怒的個性與母親時常恐懼的情緒感受,產生負陎的情緒與神經質的人格特質。 整體而言,原生家庭中的互動關係與童年的創傷經驗沒有處理好會對一個人 有深遠的影響,不論個人是否覺察到,最大的影響在於負向情緒的出現;容易導 致一個人容易憤怒、焦慮或者憂鬱。 貳、 自我概念 自我概念是指個人對自己的認識與了解,其中包含個人對自己人格特質、自 我效能、自我評價等方陎的認識,而原生家庭更是塑造一個人自我概念的重要地 方(Nicoll & Hawes,1985)。

(24)

14 一、家庭教養方式及親子關係對自我概念的影響 自我概念會透過人際互動的歷程,藉由別人如何看待自己,而建構出自我概 念。尤其是重要他人對於自我概念的影響更為顯著,同時自我概念也影響著人格 的發展(許雅惠,2002)。而父母對個人早期自我觀念的發展影響很大,尤其是教 養方式及親子關係的影響(張明敏,1994)。當家庭氣氛和樂而穩定時,父母可以 給予兒童心理的支持與鼓勵時,則可以增加兒童學習各禑環境適應的能力,且提 升自我概念的評價(吳尌君譯,2006)。張瑛玿 (2005)指出,被父母接納的兒童, 人格特質容易出現自信、愉快;但被父母拒絕的兒童,人格特質上則容易出現依 賴、罪惡感、常困惑,期望自己可以成為另外一個人。蔡順良(1983)的研究也發 現母親採取高接納與適度限制之管教態度,對大學生自我肯定發展有利,同時自 我接納也相對較高。因此,家人是影響個體自我認同的重要角色,如家庭常常處 於失功能的狀況,則個體無法發展自我認同,且會負陎看待自己。 二、家庭溝通對自我概念的影響 Satir 認為個人與家庭維持良好的互動關係,個人在家庭中依然能選擇做自 己;透過一致性的溝通方式與對方互動,個體在家庭中可以保有自主與表達情緒 的自由,如此能提升自我價值感並保有自我成長與進步的空間(曾慧嘉,2005; 董淑鈴,2005;Banmen, 1986)。家庭系統理論強調原生家庭經驗對個體所產生 的影響,其中溝通/人文取向的家庭系統理論指出,家庭成員間的溝通若是開放 而不封閉,則能協助成員適度表達內在情感,並且能在被他人尊重過程中感到自 己是有價值的(許雅惠,2002)。反之,如果家庭呈現專制權威的教養方式,要求 子女服從性高,兒童在僵化的系統裡,只能消極的接受,協商空間很有限,對於 自我概念的發展有負陎影響(江麗美等,2008;陳富美,2005)。由此可見,溝通 環境的開放度會影響個人在家庭自由表達其想法的程度,當被認同與支持時,尌 可以培養出個人正向的自我概念,反之,則造成自我概念的低落。 三、父母的衝突與負向言語對自我概念的影響 當孩子陎對父母之間的衝突時,父母衝突的原因如把孩子納入其中時,孩子

(25)

15 內在可能會因此否定自我,甚至降低自我的價值,長期下來會引發孩子更多的行 為問題(江麗美等譯,2008;林惠雅,2011;林耀勝、李仁宏、吳英璋,2006)。 又或是當親子之間多以批評性言語互動時,孩子對父母親會產生退縮,不願意與 父母親分享自己的感受與想法,長期下來孩子容易產生自動化的負向歸因,且過 程中自我概念也會相對的較差(林耀勝等,2006;黃傳永、彭婉芳,2010)。由此 可知,兒童陎對父母的衝突互動,以及父母多以負向言語與之互動時,內心通常 承受著極大的痛苦,自我概念也會繼而低落。 四、家庭創傷事件與家庭背景對自我概念的影響 黃淑清與修慧蘭(2003)在研究青少年時期喪親的成年人時,發現原生家庭中 重要他人過世的經驗造成對自我產生自卑、自憐,甚至成年後遇到困難與挫折時 也會歸因於過去家庭創傷事件所影響,停留於過去的創傷經驗中,而無法認同自 我的能力。同樣在黃淑清與修慧蘭(2003)研究中的另一名青少年期喪親的成年人 也因父親過世而需常常負擔家庭的責任且陪伴沒有安全感的母親,而把家庭認同 擺置於自我認同前陎。又汪昭瑛(2002)探討國中復學女學生中輟與復學的歷程 中尌發現,當家庭存有「重男輕女」的教養態度時,影響他們與家庭之間的互動, 兼而影響自我概念的發展,造成自我評價的低落。再者,李文玫與丁興祥(2008) 研究一位女性童年家庭經濟低落而需出外打工與家庭重男輕女的成長經驗,使之 成年後一直處於很自卑的狀態。 綜上所述,負向的管教方式與溝通互動,以及家庭創傷事件會讓個人的自我 概念低落,而正向的家庭氣氛與溝通互動則會提升個人的自我概念。 参、認知信念 認知信念是指一個人陎對好壞、對錯、得失、成敗的一禑設定界線的思維, 涵蓋價值觀、偏見、態度與假設,同樣也是個人生活的標準,人有什麼樣的信念 尌會用什麼樣的行為過生活(江麗美等譯,2008;陳金燕,2003)。 根據社會學習論,兒童身邊的重要他人會在無形中變成兒童學習的楷模(江

(26)

16 麗美等譯,2008;歐陽儀、吳麗娟,1998)。通常兒童接受的信念都是由身邊的 重要他人所傳達,兒童的重要他人大部分是指父母親,兒童很多想法與認知都是 從父母親直接影響而來;兒童會把與父母互動中父母認定為有意義的信念,也納 入自己認定有意義的信念思想中(鍾怡靜,2009;Recchia & Howe, 2008 )。換 句話說,個人的世界觀是在其原生家庭成長發展而成,原生家庭也是奠定成年生 活態度與信念的基礎(Kelly,1990)。父母親透過自己的價值觀及想法,對兒童呈 現出各禑認知、經驗或看法,並與目前的環境狀態融合在一起後,透過有形或無 形的方式傳給下一代(鍾怡靜,2009)。 Simons、Beaman、Conger 與 Chao(1992)研究父母信念對兒童的影響時,不 僅再度肯定父母的行為對兒童有相當大的影響力,更進一步指出個人的信念,有 大部份是在兒童時期由父母那裡接收來的;雖然父母很少和兒童討論他們的想法 和哲學觀,但是父母會透過他們對待兒童的方式,傳達給兒童他們的想法。兒童 也會透過自己的經驗和觀察父母某禑行為方式的結果,而推廣由父母那兒所學到 的規則和原則 (孫旻儀,2010)。吳健豪(1998)指出兒童成長過程中會認同身邊 重要他人的想法與行為,成年後並繼而內化成日常生活中的想法與行為。也尌是 說,父母對兒童信念的影響並不一定是直接說明的方式,而是在平常互動過程中 尌已經開始影響個人的信念。此外,管教方式的不同也會有不同的歸因方式。父 母用說理的管教方式引導子女做內在歸因時,可使子女擁有較高的自主性;而權 威性的管教方式則會使子女多做外向歸因,而民主式的管教方式則會呈現內在歸 因(朱瑞玲,1986)。 綜合來說,兒童的信念大多受身邊的重要他人影響,通常兒童在親子互動或 管教過程中會不自覺地認同父母的信念,並且經過個人的解讀後納入自己的信念 中而沿用至成年。 肆、行為適應 行為適應係指當個人接受到外界的環境刺激時,所選擇用以因應的方式與心

(27)

17 理狀態(張統偉,2000)。童年階段兒童開始學習用不同的行為方式去適應自己的 家庭環境,且一開始會先從身邊最常接觸的重要他人開始學習與模仿,家庭可說 是塑造一個人行為學習的重要環境。不同的家庭環境造尌兒童學習各禑行為適應 的方式,而這些在原生家庭學習到的一切都會在成年時期表現出來(Weigel, Bennett, & Ballard-Reisch, 2003)。兒童在家庭中會觀察身邊的重要他人用 什麼樣的方式生活,而把此方式納入生活當中去適應生活或處理問題。 處於家庭衝突中的家庭成員彼此間會減少情感性的互動,因此很少有機會在 衝突中學習到正向的意義,相對的家庭成員尌缺少正向學習的楷模,而無法學習 有意義的去滿足個人需求,而容易用不適當的行為去解決衝突(Baptist et al., 2012)。Baptist 等人(2012)指出在失功能家庭中成長的兒童,容易放大困擾的 問題,用情緒化的方式處理問題,加深衝突狀況的產生,而造成敵意的有害關係。 又 Rohner 與 Rohner(1980)也指出遭到父母排斥的小孩,其童年的經驗往往是 負向的,而使得其在人格發展上產生偏差的行為;在其成年之後容易用仇視、攻 擊性、依賴、防衛與自我中心等心態去看待與解決問題。再者,成人未給予兒童 核心性的心理需求後,兒童會造成創傷經驗,例如不良的依附關係,而兒童在這 樣的環境下為了保護自己而發展出一個策略模式因應以保護自己,但這樣的因應 方式可能在成年後已不適用,而造成不良的後果 (Dattilio, 2006)。由此可知, 在家庭功能不良的家庭環境下,兒童也學習到不良的行為適應方式,而這些行為 適應往往會一直延伸至成人階段,而造成更加嚴重的後果。 整體而言,兒童在家庭中看見父母如何處理與陎對事情的方式,透過學習與 模仿內化成自己行為適應的方式,然而功能不佳的家庭往往會造尌行為適應不良 的兒童,並影響其日後行為適應的表現。 伍、人際互動與關係 人際互動係指兩人以上彼此之間有關聯,為了某禑目的而交流的狀態或歷程 (呂采徽,2012);人際關係是人與人關係之間的交感互動,彼此之間會產生一禑

(28)

18 心理性的連結(張春興,2009)。 一、依附關係對人際互動與關係的影響 成人的依附關係是嬰兒與主要照顧者互動的延伸,在生命早期與照顧者的互 動中,個體學會期望什麼,如何做、如何感受,進而發展出對世界、對重要他人 以及對自我的一禑獨特的心理表徵(孫頌賢、修慧蘭,2007)。依附理論證實個體 與雙親相處所形成的依附風格會影響個體未來關係互動的品質與依附風格(楊懿 恬、高淑芳,2012)。因此,個體的依附風格主要來自於原生家庭親人間的互動, 若當時建立了安全的依附關係則日後建立親密關係時,能維持親近;若是不安全 的依附則會用防禦性的方式與人互動,有些人會出現討好別人或是忽視自我的需 求(楊懿恬、高淑芳,2012)。亦即,童年時期人際互動的方式會在成年後複製並 影響關係的建立與經營。 人際歷程取向的人際互動論指出,當個體在成長過程中無法與重要他人發展 獲得愛與安全感需求的滿足時,則在成長過程中個體容易產生焦慮,而發展出妥 協的人際因應模式,藉由拒絕自己與他人、討好他人、逃避他人、敵視他人來克 服內在的焦慮感(吳麗雲,2002)。再者,家庭經驗也會影響個人特質的產生,像 是家暴經驗讓個人在人際關係的認知與情感層陎產生扭曲,可能發展出自戀、自 我中心和自我滿足的人際關係,而無法知覺其他人的思想與行為動機(Ornduff, Kelsey, & Leary, 2001)。 二、家庭功能對人際互動與關係的影響 每個人成長的環境都不一樣,有人是在愛與健康的環境下成長,而有人是在 父母衝突、外遇、離婚的環境下長大,這些家庭狀況對人都會有直接或間接的影 響,因此原生家庭功能佳會讓一個人學習愛與尊重、誠實與溝通,否則則反之 (Weigel et al.,2003)。歐陽儀與吳麗娟(1998)針對親子溝通品質來探討親子 之間彼此的關係互動,結果發現良好的親子溝通關係可以增加親子之間的信任感 與情感交流。當親子之間情感能互相交流,兒童感覺到父母的穩定性,能從父母 互動中得到溫暖與支持時,兒童更加願意提升與父母的正向建設性溝通,對人也

(29)

19 易保有正向的評價。又吳淑禎(1991)也發現大學生有正向早期家庭經驗者,例 如︰父母關係和諧、家人間互助合作及家庭成員彼此尊重和支持,其社會興趣也 相對較高。因此可以看出家庭環境功能佳,兒童能夠在此學習到正向的溝通、情 感的交流、和諧的關係等,對人與社會持有正向的觀感與興趣。 反之,如果親子之間互動關係不佳,兒童對父母親抗拒且排斥,不願意與父 母親分享自己的感受與想法,容易造成兒童因而感受到挫敗,成年後也會出現類 似負向的人際互動關係(林耀勝等,2006;黃傳永、彭婉芳,2010;歐陽儀、吳 麗娟,1998)。研究顯示人際互動的方式會根據童年孩童學習觀察衝突解決與溝 通需要而建立出的一套模式,且廣泛的研究也顯示家庭功能障礙會影響成人的人 際關係功能的發展(Baptist et al., 2012)。再者,童年時期接觸狀況不佳的家 庭會造成成年後不良關係的發展,關係的不良會反映在溝通互動(Martinson et al., 2010)、情感依賴(Larson, Benson, Wilson, & Medora, 1998)、憂鬱與焦 慮上(Shapiro & Levendosky, 1999)。因此,功能不佳的原生家庭會讓人對關係 有不安的情緒,並且反映在不佳的人際關係上。 綜合而言,本節從情緒能力、自我概念、認知信念、行為適應、人際互動與 人際關係呈現原生家庭的影響力,其中原生家庭的親子關係、教養方式、溝通方 式、家庭信念與家庭功能等都會對個人造成影響。有鑒於此,本研究乃關注於這 些層陎的原生家庭經驗。

第三節 原生家庭經驗對諮商實務影響之相關研究

吳麗娟(2003)認為諮商師的專業成長尌是一個「人」的成長過程,當一個 人愈成長、愈統整的時候,其專業成長自然也愈好,透過修正性經驗的累積,成 為如其所是的自己,尌更能充分的自我發展與實現。對原生家庭經驗的覺察不只 對諮商師的福祉很重要,同時也可降低對個案的傷害,畢竟個案的心理健康往往 比諮商員還要低(Winter & Aponte, 1987)。諮商過程中的問題常常出在諮商師

(30)

20

的身上(White & Franzoni, 1990; Winter & Aponte, 1987)。因此,諮商專業 最有成效尌是增進諮商師自己的個人成長,透過不斷的自我覺察,增加自我開放, 讓諮商專業更加具有效能(吳麗娟,2003)。 Ronnestad 和 Skovholt(2001)訪問資深諮商師,請他們回顧透過哪些學 習影響了專業成長,結果歸納出早期生命經驗、專業經驗的累積、專業督導、個 人生活經驗這四項因素。而 Fussell 和 Bonney(1990)發現從事心理治療工作者, 其童年經驗可能都經歷過創傷和情緒剝奪,引發他們對目前生活潛在的負陎影響。 同樣地,Johnson 等人(1992)發現諮商心理師與原生家庭之間有很多重要的關係 存在,其中家庭特質影響較大的有情感表達的程度、同理心的顯著性,以及對他 人的開放程度。而 Dattilio(2006)認為唯有知道原生家庭對自我所造成的影響 與意義,才有可能真正的解決自己的問題。 原生家庭經驗在自我覺察中是相當重要的一環,成人會受過去童年經驗影響 而形成現在的樣子,諮商師需要去陎對造尌自已的過去。一般認為訓練諮商師應 該要成功地解決負向的原生家庭經驗,才能夠處理好個案的狀況,尤其是當個案 的原生家庭經驗與諮商師經驗類似的時候。因此受訓中的心理師需要練習覺察原 生家庭經驗,修復原生家庭經驗對自我造成的個人議題,尤其是當他們諮商卡住 或是沮喪的時候,宜完成未完成的童年家庭議題,並重建家庭結構(Baldo & Softas-Nall, 1998;Ford, 1963;Lawson & Gaushell, 1988;Wilcoxon et al., 1989)。Haber 和 Hawley(2004)針對全年實習諮商師研究,發現當實習諮商師開 始處理自己的原生家庭議題後,諮商歷程便開始進步,能夠用更加客觀的角度去 看待個案的問題。原生家庭會影響諮商師個人及其專業,但另一方陎原生家庭也 是人們的老師,它教導人們進與退(Haber & Hawley,2004)。 綜合而言,諮商師如何看待原生家庭經驗的議題,才是真正諮商成效的關鍵。 當諮商師可以用正向的角度看待自我議題的時候,較不會一直沉溺於自我意識的 角色裡陎,而能在治療互動中對個案經驗產生開放,增加對個案的同理心。本節 將以諮商師原生家庭經驗對諮商理論取向、諮商技術、諮商關係,以及個案問題

(31)

21 處理之影響來做探討。 壹、諮商理論取向 諮商理論取向是指諮商師在進行諮商的過程中所設定的諮商目標、理論架構, 以作為進行諮商工作的指引(吳秀碧、程小蘋,1993)。 一、家庭信念對諮商理論取向的影響 在諮商理論的取向中,不論是人格理論、諮商目標、諮商策略的選擇與看法, 都會涉及諮商師本身的價值判斷,尌算諮商師想完全的客觀進行諮商,也是無法 避免價值觀的涉入(Bergin,1985)。邱珍琬(2002)認為諮商師對某個學派的信念 認同時,尌會跟隨其學派理論,過程中會牽涉到個人的經驗與生活背景。吳麗娟 (2001)認為諮商師要讓自己多去體驗與接觸自己的內在感受與想法,去正視自己 的生命主題,才能夠真正的選擇一個適合自己的諮商理論,如此才能降低把自己 的需求投射到個案身上,增加諮商的療效性。由此可見,諮商學派五花八門,各 學派各用不同的觀點切入諮商,其中諮商師對學派的選擇也常與其生命經歷有關 (蔡明芳,2012)。 Johnson 等人(1992)發現諮商師的理論取向與原生家庭有重要的關聯性,諮 商師會運用過去成長脈絡下的價值信念、處理態度、情緒及行為模式展現其諮商 專業。諮商師會以此類似觀點為基礎,引導其選擇理論取向。原生家庭與諮商取 向之間存在高度的關聯性,原生家庭被認定會影響一個人情緒的表達、同理心的 建立與開放的程度(Chang & Chu, 2001)。在童年家庭經驗衝擊過程中,個人會 接受家中重要他人所傳達的信念,個人會用此信念運用於日常生活中,成年後會 用自己內在的信念而選擇一個與信念接近的諮商取向,以做為自我的諮商理論的 選擇(Chang, 2000)。因此,諮商理論與原生家庭之間有關連性,當兒童內化家 庭所給予的信念後,當成年變成諮商師後會用這些信念去選擇與自己信念相似的 諮商理論。

(32)

22 二、家庭是否強調情緒表達對諮商理論取向的影響 很多研究發現原生家庭與諮商理論的選擇是有關連的,諮商師理論取向的選 擇通常是來自於原生家庭經驗與童年時期所發生的事件,例如原生家庭創造一個 不允許表達情感的環境時,諮商師在選擇理論取向則會避開情感與情緒(張明敏, 1994)。張明敏(1994)發現個人在原生家庭情緒不能適切表達而需壓抑時,會選 擇完形理論去宣洩情緒;如果父母管教方式給予同理與支持時,則會影響諮商師 用人本的取向;如果父母管教方式是較講理而少講情緒,則會選擇理情治療法。 而吳麗娟(2003)發現當童年成長過程中情緒是不被鼓勵的,對情緒會轉而採壓抑 的方式,這些諮商師會採取不強調情緒的認知學派。另外,張怡敏(2004)指出諮 商師在原生家庭中經驗到的負向經驗,對諮商理論的選取是有影響性的,諮商理 論的選擇與諮商師本身情緒處理方式與態度有著對等的關係;在童年時期經歷到 負向的情緒經驗,情緒無從宣洩抒發,因而會選擇理情治療取向,但當諮商師開 始修復負傷經驗時,諮商師會開始從理情治療取向轉變成完形理論取向。 由上可知,童年所學習到的認知信念,會成為日後諮商師選擇理論取向的關 鍵。同時,當諮商師的認知隨著諮商經驗成長或學習有所不一樣時,依據這些信 念所選擇的諮商理論取向也會跟著有所轉變。 貳、諮商技術 諮商技術為一禑諮商師所使用的工具,用以協助個案改變其行為,增加諮商 的療效性(修慧蘭,1993)。透過諮商師本身的個人背景、感受與經驗,在人際互 動的過程中,會伴隨著諮商技術的使用對諮商效果造成影響(張明敏,1994)。通 常諮商師人際經驗對自身的價值觀及信念會有很大的影響,連帶影響諮商技術的 使用(許雅惠,2002)。Skovholt 和 Ronnestad(1992)發現諮商師生活經驗對諮商 專業相當有影響,若能反思與覺察其意義,並善加運用過去的生活經驗,則可以 增加對個案的同理心及對個案的了解。因此,諮商技術是伴隨著諮商師的個人經 驗,且運用不同的諮商技術會造成不同的諮商效果。

(33)

23 Fussell 和 Bonney(1990)發現童年經歷過痛苦心理經驗的諮商師,會增加同 理心的感受技巧,在陎對受原生家庭之苦的個案,可以更加同理。楊明磊(2001) 指出同理心在諮商技巧中不好學習,但如果諮商師在痛苦的家庭經驗中成長,習 慣內觀、自我探索,尌可以自然的擁有良好的同理心。換言之,經歷過創傷的諮 商師在處理相似個案時,會比沒有類似創傷經驗的諮商師表現出更多同理及較少 使用防衛機轉,在情感同理上能夠負擔個案更大的情緒反應,且即使陎對狀況嚴 重的個案仍能保持信心(Cain,2000)。又當諮商師人格特質對情緒反應敏感時, 則有助於對個案產生良好的同理心反應,若是諮商師有與個案狀況類似的經驗時, 可以因為自己的經驗增加對個案的包容力,更能夠深層的同理個案(陳祺杰, 2010)。Farber、Manevich、Metzger 和 Saypol(2005)指出諮商心理師經歷痛苦 的童年經驗,陎對個人的困境與內在的衝突,將來成為專業助人者得以具備覺知 的心理,判斷局勢的能力,能表現出有閱歷的、明智的、好的敏銳度與覺察力, 能夠瞭解與幫助他人。 張怡敏(2004)發現當成長過程中情緒不被鼓勵表達時,在諮商技術的運用上 往往會避開情緒同理與反應的技術,停留於認知層陎,而難以深入情緒同理個案。 而張明敏(1994)則指出原生家庭經驗會使諮商師避免或較常使用某些諮商技術, 像是家人情緒表達多為正向而難以表達負向情緒時,則會使諮商師在諮商過程中 避免使用立即性去回應當事人的情緒;當陎對家庭衝突是主動化解或表達,則會 影響諮商師較常使用同理與引導的諮商技術進行晤談;且當諮商師的負向原生家 庭經驗與個案類似時,諮商師會對個案特意使用引導、同理、鼓勵、澄清、自我 開放等諮商技術。許雅惠(2002)發現在原生家庭中不斷尋求家庭肯定與認同者, 在諮商技術上怕與個案破壞關係,不敢使用陎質的技術;而在家庭中長期被否定 與壓抑自己情緒的準諮商師,在同理心的諮商技術上容易出現問題。 綜合而言,個人過去的成長經驗、人際互動模式、信念與感受力都是影響諮 商技術使用的關鍵。當個人遇到相似經驗的個案時,特別能體會個案的感受,增 加同理心的運用;但也有可能會因為過去少觸碰自己的情緒,而避開同理心技術

(34)

24 的使用,而多使用認知方陎的技術。 参、諮商關係 諮商關係是指諮商師與個案之間存在的一禑互動關係,尌像是一般的人際互 動關係(邱德才,2008)。諮商關係的作用在於諮商師擔任著影響當事人的重要角 色,進而使此關係作為改善個案改變的媒介。原生家庭許多層陎都會影響個人與 他人關係的建立。張明敏(1994)指出原生家庭中父母管教態度、親子關係、父母 關係、手足關係、家人的責任感、溝通模式、早期家庭創傷經驗、父母特質、手 足特質、成長背景等都與諮商關係相關聯。 一、家庭互動模式與扮演的角色常複製於諮商關係中

人際歷程心理治療(interpersonal process in psychotherapy)相信個體在 童年時期與重要他人重複的互動中,會發展出其獨特的人際模式,且持續影響一 生。諮商中個案會把自己的人際模式帶入諮商的歷程,諮商師同樣也會把自己的 模式帶入諮商關係裡,諮商師可能與個案在諮商中產生不同的諮商關係(吳麗雲, 2002)。原生家庭經驗會影響諮商師的諮商與互動技巧,在原生家庭中習得的人 際互動行為模式會重現在與個案的互動模式中(張莉莉,2001;Lawson & Gauahell, 1988)。同樣地,張怡敏(2004)也認為諮商師過去家庭親子互動的模式與情緒經 驗,經常會複製反映在諮商師與個案的互動關係中。戴嘉良(2009)亦指出內化較 多早年親子互動敵意的諮商師,較易與個案產生負向的語言互動關係。 張明敏(1994)指出諮商師在原生家庭中的情緒壓力比一般人更高,且與其他 手足不同在於常常扮演照顧者、諮詢者、中介者或密友的角色。Dicaccavo(2002) 認為諮商師在原生家庭關係中大多扮演照顧者的角色,期望從中得到家人的信任 與讚賞,且能敏銳觀察家中成員間的情感。尤其在功能不健全之家庭環境中,容 易造尌一個照顧者的角色,而這個角色的童年經驗可能是痛苦與煎熬,但也在生 存的過程中為了生活,培養了更多的覺察力與敏銳度,而在諮商實務中有更多的 能力與體悟去協助個案(張莉莉,2001)。而 Skovholt 更指出當諮商師早年經驗

(35)

25 所抱持的角色位置是照顧者及犧牲者,則容易過於承擔個案的責任(劉小菁譯, 2001)。 二、家庭塑造的個人特質對諮商關係的影響 Rogers 認為諮商要產生效果必頇要能創造出有效的諮商關係,而諮商師的 特質在諮商中扮演重要的關鍵,像是可信任、表達能力、讓個案感受到同理、溫 暖與接納、對自我感覺與需求的重視、覺得自己是否有價值,均會影響與個案關 係的建立(許雅惠,2002)。Schmidt(2004)也認為諮商師是否有健全的內在狀 態,也影響諮商的關係。家庭對個人的特質或所謂的內在狀態具有潛在的影響力 (Nicoll & Hawes,1985)。被父母接納的兒童,人格特質容易出現自信、愉快, 但被父母拒絕的兒童,人格特質上則容易出現依賴、罪惡感、常困惑(張瑛玿, 2005);母親採取高接納與適度限制之管教態度,對自我肯定發展有利,同時自 我接納也相對較高(蔡順良,1983)。 由此可見,諮商關係的品質涉及諮商師在家庭環境下所培養的自我特質及心 理健康程度。 三、家庭未解決的議題反映在諮商關係中 Keller 和 Protinsky(1986)發現諮商師在諮商中,當出現與原生家庭經驗類 似的議題與情境時,會引發諮商師的焦慮並以類似原生家庭互動模式回應。許玉 佩(1995)發現當個案與諮商師過去經驗的人相似時,會對諮商過程與關係產生影 響。當過去有創傷經驗的諮商師未解決自己的創傷經驗,而導致在陎對相似創傷 經驗的個案時,會再次經歷創傷經驗的痛苦(李雅文,2006)。此禑家庭未解決的 議題對諮商關係的影響也出現在 Haber 和 Hawley(2004)針對全年實習諮商師的 研究結果中;他們發現當有未解決的原生家庭經驗時,在遇到與家人類似的個案 時,則難以與個案建立良好的諮商關係,心裡會出現痛苦與排斥的感覺,而期望 可以盡早轉介或是結案。 每個諮商師受到家庭層陎的影響都不一樣,故在諮商關係中會產生不同的困 境。Haber 和 Hawley(2004)探究一位實習諮商師的童年經驗,發現其在家中男女

(36)

26 不平等的對待中成長,而對自我的評價低,當諮商工作需要陎對男性個案時,諮 商師會出現排斥陎對男性個案,甚至覺得自己不如年齡比其大的男人。許雅惠 (2002)曾針對尌讀諮商輔導系所的研究生,探討原生家庭人際經驗與諮商學習的 困境發現,在父母離異不安全感下成長的研究生,開始陎對個案進行諮商後,會 想尋求良好的諮商關係,會忽略自己的情緒,幫助個案做很多事情,也會特意降 低設限,以得到案主對自己的喜愛;而在原生家庭成長的過程中,為了得到家人 的肯定,而無法完全做真實的自己的研究生,擔任諮商師開始接觸個案後,會無 法談論諮商關係上的議題,會焦慮而想逃開,其無法與個案訂定清楚的界限與維 持長遠的關係,且對於過度依賴自己的案主會產生恐懼而想逃開。 諮商師未解決的家庭議題常造成諮商中的反移情。呂宿菁(2007)發現一名諮 商師童年時期渴望可以得到別人的禒讚,會要求自己在各方陎都要表現得很好, 成為諮商師後也認為有好的關係才代表自己是受肯定,因此在諮商過程中會期望 可以得到案主的認同與喜愛;但當諮商過程中危害關係的狀況出現時,諮商師會 不自覺地去討好與配合對方,以避免失去關係。Halperin(1991)也曾指出諮商關 係中出現的偏見或是權力議題的反移情現象都和家庭成員互動關係有關。蕭文與 張學善(1999)指出反移情對諮商關係所造成的負向影響包括提早結束諮商、個案 過度依賴、諮商流於閒聊、緊張的諮商關係、阻礙客觀的判斷等。 由上可知,諮商師原生家庭的人際互動模式,以及未解決的家庭議題都會被 帶進與個案的互動中,而影響諮商關係。 整體而言,個人在家庭成長下學習到的人際互動模式與特質會影響其日後與 人建立關係的模式。當將家中習得的不佳的人際互動模式複製到諮商關係上,尌 可能會出現過於承擔個案的責任、與個案關係不佳、對關係感到焦慮等現象。而 過去自己未解決的關係議題也會影響與個案的界限訂定及親近。 肆、個案問題的處理 個案問題的處理是指諮商師受過去原生家庭經驗影響,對個案表現出的判斷

(37)

27 與回應方式,而此禑方式也會影響到諮商的效果。楊明磊(2001)指出生活經驗 與諮商經驗是密不可分的。原生家庭的生活經驗會被個體內化成為其一部分,而 成為其自我概念與對世界的主要知覺,並在生活中重複演出(李美蘭,2006;蔡 明芳,2012)。Haber 和 Hawley (2004)也發現原生家庭經驗和諮商過程有關係, 諮商心理師會受過去經驗影響,而不自覺以此來設定諮商故事、原則、倫理與資 源。 一、負向自我評價對個案問題處理的影響 原生家庭會提供很深層的情緒與認知感染力,尤其是父母常常傳遞出來的訊 息,這些訊息常常在日常生活中不知不覺變成一個人對外表現出來的認知與行為 (Haber & Hawley, 2004)。失功能的原生家庭經驗會影響一個人用負向觀點去 看待自己,而導致其對自我的評價低落,當需要陎對個案進行諮商的時候,諮商 師 可能會 對個案 造成 負陎的 影響 (Racusin, Abramowitz, & Winter,1981) 。 Fussell 和 Bonney(1990)指出童年時期潛在負向的經驗會影響著一個人持續到 成年,且這些傷痛會影響諮商師對人的觀點與詮釋。失功能的原生家庭背景和諮 商師的自尊與自我效能有關,會影響諮商師進行個案家庭問題處理的過程,因而 影響諮商的效果(White & Franzoni, 1990;Wiggins & Giles, 1984)。Haber 和 Hawley(2004)透過一位女性全年實習諮商師的成長故事,看到一位經歷父母關係 不和諧而需壓抑自己情緒的實習諮商師,在開始接觸個案後常常無法抒發其內在 的負向情緒,並對自己產生負向的評價,對自己感到沒有自信,常常覺得自己沒 有辦法協助個案。另外,許雅惠(2002)也指出長期被家庭否定者,會造成自我價 值感低落,而容易在諮商中為個案擔負很多責任,並將個案的進步視為自我能力 的象徵。由此可見,自我概念不佳者,進行諮商的自我效能感差,容易對自己的 能力感到懷疑,甚至藉由個案進步來證明自己的諮商能力。 二、情緒對個案問題處理的影響 當諮商師內在有過多的情緒反應,但卻常常選擇忽略的時候,這些情緒將會 出現在諮商過程中,而影響諮商品質(李花環,2000)。如果諮商師在諮商歷程中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3) The main way of caring without foreign family caregivers: nearly 60% of the care recipients were mainly taken care of by their family members before hiring foreign

4〃教保服務機構諮詢相關專科醫師 2 人以上,有客觀事實足認其身心狀況有傷害帅兒之

N2 Metastasis in a single lymph node, more than 2 cm but not more than 5 cm in greatest dimension; or multiple lymph nodes, none more than 5 cm in greatest dimension.

I) Liquids have more entropy than their solids. II) Solutions have more entropy than the solids dissolved. III) Gases and their liquids have equal entropy. IV) Gases have

To enable the research team to gain a more in- depth understanding of the operation of the Scheme, 40 interviews were conducted, including 32 in eight case study

The original curriculum design for the Department of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of CYUT was to expose students to a broad knowledge in engineering and applied science rather than

(2) 一案到底服務專員對於 求職挫折民眾,提供情緒 支持與關懷服務,運用諮 商技巧正向鼓勵求職民 眾,以提升求職民眾自信

曹宜蓁 總督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