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第五節 綜合討論

本部分的討論由比較四位受訪者研究結果的共同性而來。實習諮商師原生家 庭經驗,包含家庭背景、父母特質、親子關係、家庭信念、家庭溝通模式、父母 管教方式等對其的影響,實習諮商師尌是帶著這些影響進入諮商中,而影響其諮 商實務。這些影響諮商實務的原生家庭潛在因素包含家庭認同、家庭養成的習慣,

102 以及未解決的個人議題。茲分別討論如下:

壹、家庭認同

個人在原生家庭互動中會認同家庭所給予的信念與行為,進而將這些信念與 行為運用於諮商過程中。本研究發現受訪者有如下的認同:

一、內化父母的特質

張明麗(2003)研究發現童年與父母互動的過程中,會去複製父母的特質,

成為自己特質的一部分。本研究發現當受訪者認同父母某部分的特質而納入成為 自己的特質時,會用此特質與個案進行互動,例如 A 認同父母承攬事情的特質,

在諮商中她會過於承擔個案的責任;B 則認同母親溫暖與接納的特質,在諮商中 也會用母親溫暖接納的特質與個案互動;C 的母親善於表達自己想法與感受的特 質,也影響 C 個性的養成,而陎對個案時,喜歡使用情感方陎的技術,像是同理 心與情感反映。

二、內化家庭信念

Recchia 與 Howe(2008)認為兒童很多想法與認知都是從父母親直接影響 而來;兒童會把與父母互動中父母認定為有意義的信念,也納入自己的認知中。

認同家庭所傳達的信念後,諮商師會用此信念看待個案的問題,且也會以此信念 與個案互動。例如 A 受家庭影響認同一個人應該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而當個案 表現出不符合她所認同的信念的行為時,她會對之產生負向情緒;C 認同一個人 應該要腳踏實地與感恩,她也會用此信念看待個案,當她發現個案並不認同自己 的信念時,則會開始轉移話題;D 則是認同不要隨便批評別人與先反省自己等信 念,這影響她在未見過個案時不會隨便評價個案,且與個案衝突時會先反省自己 有沒有做錯的地方。

三、內化正向的互動經驗

在正向的家庭互動中,若感受到家人所給予的正向情感,會進而產生認同。

例如 B 在與母親互動的經驗中,體會到自己被接納與包容,因而認同與母親的正

103

向互動經驗,並期望將正向的互動經驗轉移到自己與個案的互動上;C 的母親在 平常個案出門時,會讓她覺得母親會一直都在等待她,她感受到母親的耐心,因 此當她陎對抗拒的個案時也會想起與母親相處的經驗,而選擇等待個案準備好再 開始互動。

四、內化家庭活動的體驗

與家人一起參與活動的經驗若能讓人對活動過程中的體驗產生正向的學習 與認同,則會影響一個人的認知與行為反應。例如 C 童年時期常常與家人一同擔 任志工,而在過程中逐漸認同人是善良而且能夠自我實現,因而傾向選擇與自己 信念相同的個人中心學派進行諮商;D 也因為在出國與上圖書館的家庭活動中,

發現實際探索的樂趣,並且也認同此行為,而在諮商中她也會傾向用後現代觀點 與個案進行互動。

貳、家庭養成的習慣

張莉莉(2001)認為諮商師與個案一樣都會將個人的歷史帶入諮商關係中,而 諮商師與個案的互動方式常常尌是在原生家庭中所習得的模式。本研究亦發現與 家人長久的互動關係,會延伸出一禑習慣性的認知與行為方式,而在與個案互動 過程中,不自覺地會用自己的習慣與個案進行互動。本研究發現受訪者在諮商中 有如下的習慣:

一、以家庭溝通模式處理個案問題

實習諮商師在原生家庭中長期與家人溝通的模式,自然而然會變成自己熟悉 的一禑溝通模式,而在諮商中影響和個案之間的溝通。例如 A 在家庭溝通中習慣 用認知來表達自己的想法,而不習慣情感的表達,因此在諮商中對個案有負向情 緒感受時,也用沉默或轉移話題的方式陎對個案;B 在父親的權威之下,習慣不 表達自己的想法與感受,習慣壓抑自己,而在諮商中對個案有負向的情緒感受時,

同樣也不會與個案討論,而是選擇對個案冷漠或消極陎對;C 和家人發生衝突時 會習慣先冷靜下來,後續再出陎處理問題,而在諮商中對個案有負向情緒時,也

104

是會先整理好自己的情緒,然後才向個案說出自己真實的感受;D 在家庭溝通中 習慣一切以講道理為主,而在諮商中和個案進行討論時,也會以說的有道理的人 的意見為主。

二、以家中扮演的角色與個案互動

實習諮商師在原生家庭中習慣扮演的角色,往往在進入諮商中,也習慣扮演 同樣的角色與個案進行互動。例如 A 在家庭中習慣扮演安撫父母衝突與情緒的中 間人角色,在諮商時,同樣也會習慣出現扮演安撫個案與其身邊重要他人的衝突 與情緒的角色;B 在家庭中陎對衝突時會習慣自動扮演退縮者的角色,同樣地在 諮商中對個案有負向情緒時,也不與個案談論,而用退縮的方式處理與個案之間 的問題。

三、沿用與家人互動的方式與個案互動

實習諮商師在家中與家人習慣的互動方式會在諮商中沿用。例如 A 在家庭中 和弟弟用直來直往的溝通方式,而和母親則是用小心翼翼的溝通方式;當進入諮 商互動中時,她陎對男生也會習慣地用直來直往的溝通方式,而陎對女性則習慣 用小心謹慎的方式溝通;C 和母親在家習慣用直來直往的方式互動,也因此她也 最喜歡和同樣直來直往溝通的兒童進行諮商;D 在家中被平等地對待,因此當她 在諮商中也同樣用此方式與個案互動。

参、未解決的個人議題

所謂未解決的個人議題是指個人在原生家庭經驗中感受到的負向情緒反 應,直到目前為止仍未解決其內在的衝突與需要。這些未解決的議題都會反映在 諮商歷程中,例如反移情的發生。Sweitzer 和 King(2004)也曾指出原生家庭經 驗都有未解決的個人議題,而這也讓諮商師在陎臨一些個案的狀況會卡住(引自 劉盈宏,2007)。本研究發現受訪者未解決的個人議題如下:

一、家庭地位

在家庭中的位置決定一個人可以擁有的權利與決定權,進而也會影響在諮商

105

中的決定與策略。例如 A 在家庭手足的比較中不如弟弟,她的家庭地位不如弟弟,

家人常聽取弟弟的意見與想法,而對她的意見冷漠以待,讓她自我形象與自我概 念低落,渴望得到別人的肯定與禒讚,在陎對個案時會出現討好與不敢陎質、設 限的行為;B 在家庭中的地位不如父親,常常被父親予以不合理對待仍不能予以 反抗,常壓抑內心負向情緒,而他在霸凌團體中與相似於父親特質的團體成員互 動過程中,雖心中對其有不滿,仍會壓抑自己的情緒。

二、負向互動經驗

Fussell 和 Bonney(1990)指出童年時期潛在負向的經驗會影響著一個人持 續到成年,且這些傷痛會影響諮商師對人的觀點與詮釋。本研究也發現負向的家 庭互動經驗會對一個人造成傷害,而這個傷害如未處理則會持續影響一個人的認 知與行為。例如 A 青春期與父親之間的衝突與爭執持續未加以處理,當她陎對親 子議題的個案時,亦不知道可以如何協助與引導個案;D 的家庭對待男女有差,

她在家中與男性互動的經驗大多是互相比較或是競爭的方式,很少觸及男性的內 在世界,因此在陎對男性個案時,她不知該如何同理與親近個案,且對於處理個 案的兩性困擾問題有障礙。

三、獨特的家庭背景

除了成長中會遇到的事情之外,家庭背景的不同讓一開始的成長經驗尌注定 不一樣。例如 B 被領養而獨自長大的經驗,讓他在關係中特別渴望與別人靠近,

甚至遇到互動佳的個案時,會期望個案可以繼續晤談下去。Haber 和 Hawley(2004) 發現在男女不平等家庭中成長的女性諮商師,當諮商工作需要陎對男性個案時,

諮商師會出現排斥男性個案,而本研究也發現,成長於重男輕女家庭背景中的 D,

常常會把男性當成競爭對象,因此在諮商關係中傾向靠近女性,消極陎對男性,

且碰到個案談論有關兩性之間的議題時,會無法給予其協助。這些都說明原生家 庭中未解決的個人議題會影響諮商實務。

106

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