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情境設計

第四節 研究工具

本研究採多元評量方式,其包含學生實作評量,以及蒐集教師觀察記錄、教師討論紀錄、教師教 學省思,以及學生、專家教師、家長回饋表等文件,進行多面向的學生學習成效之評估。

本研究運用多項研究工具交叉檢證研究的實施成效,將學生學習歷程、成果展演以動態影片與靜 態的照片做紀錄,藉由多元觀點收集與審視資料,提供對主題更深入、多元的理解。文件分析為課程 評鑑資料之主要收集方式,希冀透過如此詳實的紀錄,捕捉教學情境與師生互動的動靜態元件,為資 料分析提供豐富的素材。分述如下:

壹、教室觀察

每次上課,由我以及黃老師擔任教學工作,杜老師負責教學活動錄影、拍照記錄,課後將教學影 帶存檔,反覆觀看,省思教師觀察紀錄。

貳、教師團隊討論紀錄

每單元課程實施後,由研究者、黃老師、杜老師利用課後時間,進行意見交流,錄下討論內容,

並由我將討論紀錄轉為逐字稿,以作為課程實施之修正參考。

參、省思日記

在研究進行期間(108.9.20∼109.1.3),研究者將教學回顧與實施反思加以整理,紀錄成省思日記,

藉此不斷反省思考過程中,提升本身之反省批判能力與研究敏銳度,並隨著研究進行,不斷發現問題、

提出暫時性解答、進一步釐清修正方向,真正發揮課程行動探究的「在行動中省思」、「在省思中行動」

的精神(甄曉蘭,1995)。

肆、 訪談

運用學校課間休息時間,對學生、家長進行半結構式的訪談,以增加研究對學生學習狀況的 了解與研究結果的可信度。

伍、 相關文件

本研究採多元評量,除正式演出外,亦不斷收集學生學習歷程資料,如:學生回饋單、學生自評 表,作為觀察學生轉變之主要資料憑據。

本研究將每個學習單元中所產生的文件,在教學活動後進行編碼、轉譯為選擇性逐字稿並撰寫教 學日誌備忘錄,成為下一次教學活動時的參考依據,研究者在課程實施過程中,依照實際教學狀況不 停修正與調整課程設計,以期在這個不斷循環、修正的過程中,成為研究者實務的理論觀點。

在資料編碼部份,研究者以不同的資料編碼代號來表示資料的出處來源,以下用表來說明資料編 碼代號所代表的意義。

表 3- 6 資料編碼代號及其意義

陸、 資料檢驗

本研究在教學現場中所取得如教學觀察紀錄、教師討論紀錄、錄影、拍照等資料與導師、學生回 饋進行比對,並將結果與導師、研究者、學生再進行比較分析,以三角檢定(如下圖)的方式,檢驗 資料是否為行動研究有效資料。

教師觀點:

省思紀錄、教師討論

協同教師觀點: 學生觀點:

教室觀察記錄 學生回饋、

學生自評

圖 3- 6 多元資料收集的三角交叉檢測 資料編碼代號 代表意義

T1 研究者

T2 班級導師-杜老師

T3 黃老師

S1 學生代號 1 號

教-1080920 1 0 8 年 9 月 20日 研究者的教學觀察紀錄 省-1080920 1 0 8 年 9 月 20 日 研究者的省思札記 討-1080920 1 0 8 年 9 月 20 日 研究者與老師的對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