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三節 研究工具

本研究之研究工具包含親職教育成長團體課程、評量工具及團體帶領 者與觀察者,分別敘述如下:

壹、親職教育成長團體課程

為發展符合本研究目的之課程內涵,遂依據 ADDIE 之模式規劃親職 教育成長團體課程,期望透過系統性的課程發展歷程,建構合宜的教學內 容,以下即依據分析、設計、發展、實施及評鑑等階段,說明本課程內容 之建構。

一、分析階段

由第二章的文獻探討得知,依據過去研究調查的結果與家長們所提供 的意見,顯示青少年之父母最想學習的親職教育內容是瞭解孩子的身心發 展、與孩子溝通及化解衝突的方式。親子溝通是親子關係的一個主要面向,

親子溝通的良窳,直接影響著親子關係的品質,如何「說」與「聽」是溝 通的重要技巧,「創造雙贏的問題解決模式」則能化解衝突(張珍麗、張 海玲,2012)。

在學習溝通技巧之前,父母若先瞭解自己的溝通類型、學習適當地管 理自己的情緒 (Satir, 1998) ,將可深化技巧的學習,並且在與孩子互動時,

更能掌握自己與孩子的狀態,使訊息更準確地傳遞、增進溝通的效果並避 免衝突情況的發生。

本研究之目的乃期望所設計之親職教育成長團體課程能提升青少年 之父母的親子關係,依據第二章文獻探討指出親子關係的內涵包含信任、

親近、溝通及衝突等四個面向,信任關係可藉由心理社會發展論 (Erikson, 1963) 所陳述對青春期孩子發展任務之瞭解來增強;親密感則可透過愛之

53

語 (Chapman, 1995) 的觀點瞭解家長自己與孩子愛的語言之類型、學習愛 的存款來提升;溝通的能力及衝突的解決則可藉由 PET 父母效能訓練(張 珍麗、張海玲,2012)所強調的溝通技巧來達成。

綜合前述,茲將課程的主題、理論基礎與觀點及親子關係量表的內涵 對照統整如表 3-3-1。

表 3-3-1

課程主題、理論基礎與觀點及親子關係量表之內涵對照表

課程主題 理論基礎及觀點 親子關係量表內涵 認識青春期的孩子 心理社會發展論 信任

學習愛的表達 愛的語言 親密感 學習情緒管理的方法 薩提爾模式 親密感、溝通 學習溝通技巧 PET 父母效能訓練 溝通 學習問題解決模式 PET 父母效能訓練 衝突

二、設計階段

根據分析階段所定出的課程教學目的、內容架構及第一章所述親職教 育之內涵包教養資訊的分享及父母能力的培養、第二章提及成人學習的特 性等內容,本課程總目標為協助父母瞭解青少年子女的發展特質、學習情 緒管理的方法與溝通的技巧,以促進健康和諧的親子關係。課程名稱為「讓 我們更親近,孩子」,各單元目標及內容概要如表 3-3-2。

三、發展階段

關於課程進行的時間,根據第二章文獻探討所提及,為青少年之父母 所舉辦的親職教育團體課程大多在週間白天舉行、也有在週間晚上或利用 週末進行。本研究合作學校之輔導主任認為,父母參與課程的期間不宜太 長,恐影響參與意願,而週間白天對父母們及輔導室的業務負荷而言,皆

54

55

四、實施階段

本課程於 102 學年第 2 學期開學後,配合學校行政作業進行一週的招 生工作,於 3 月 7 日舉辦說明會,之後進行六週的課程,並於課程結束四 週後舉辦分享茶會,瞭解家長們的學習效果。有關課程之修正及正式實施,

詳見第四章第二節說明。

五、評鑑階段

本研究除了以「親子關係問卷」評量父母的學習成效之外、亦分別設 計不同的評量策略以瞭解課程及家長的學習成效,包括:

(一) 形成性評量:每週團體課程回饋表、課程學習單、回家作業單、

團體課程記錄表、網路社團資料、觀察員的口頭回饋。

(二) 總結性評量:團體課程總回饋表、團體課程追蹤回饋表、團體訪 談記錄表。

各項資料內涵將於後說明。

貳、評量工具

一、量化工具

(一)親子關係量表——子女版 1.量表來源

本研究以鄭珮秀(2013)所修訂之「親子關係量表」(參附錄一)做 為青少年之父母參與親職教育成長團體課程前、後,子女對於親子關係的 感受是否轉變的評量工具,承蒙前輩授權同意使用,十分感激(授權使用 同意書如附錄二)。此量表乃參考羅國英(1998)的「親子關係量表」、李 美枝(1998)的「親子關係量表」、吳明燁(2009)的「親子關係量表」

56

及黃宗堅、謝雨生、周玉慧(2004)的「家人關係量表」所發展而成,依 填答對象之不同,分為爸爸卷及媽媽卷。其內涵包括「信任」、「親近感」、

「溝通」與「衝突」四個面向。量表總共有 24 題,信任的題目為 1~6 題,

親近感的題目為 7~12 題,信任的題目為 13~18 題,衝突的題目為 19~24 題。研究者另增加第 25 題「整體而言,我對我和爸爸(媽媽)的關係很 滿意」,用以檢測受試者對於整體親子關係的感受與量表 1~24 題的總平均 是否相符。

2.效度與信度

本量表之效度,採用專家效度,乃經由十位學者審核後形成預試問卷,

問卷經填答回收後,其內部一致性 Cronbach’s α 信度係數在父子關係量表 中為.947,母子關係量表為.878,顯示信度相當良好。經由項目分析呈現 各題目的 t 值、相關係數和該題目刪除後的 Cronbach’s α 係數,每一題都 達到顯著水準,顯示有良好的鑑別力,因此所有的題目皆被保留。

3.計分方式

本量表採用李克特式(Likert)5 點計分方式呈現,「完全不符合」為 1 分、「不太符合」為 2 分、「普通」為 3 分、「還算符合」為 4 分、「完全符 合」為 5 分,其中「衝突」為反向計分,量表分數加總後,分愈高代表親 子關係愈佳。

(二)親子關係量表——父母版

為瞭解父母參與親職教育成長團體課程前、後,對其親子關係所產生 的影響,研究者將子女問卷的題目問項,修改為以父母角度填答的量表,

做為評量工具,修改之對照表如表 3-3-3(以媽媽卷為例)。修改的原則乃 依照題意,將子女版中媽媽卷的中的「我」改為「媽媽」,「媽媽」改為「我」

或「孩子」。問卷之預試,以便利取樣方式,邀請研究者之親友及其認識 有子女目前正就讀高中的朋友或同事填寫,共回收 138 份有效問卷。經信 度檢測,結果顯示 Cronbach’s α 係數為.929,項目分析呈現各題目的 t 值、

相關係數和該題目刪除後的 Cronbach’s α 係數,每一題都達到顯著水準,

57

58

(三)每週團體課程回饋表:以李克特式(Likert)5 點計分方式,請成 員針對當週課程學習主題進行三個部份的評量:瞭解程度(1 分為非常不 瞭解→5 分為非常瞭解)、感到困難的程度(1 分為非常有困難→5 分為非 常沒有困難)及對自己的幫助程度(1 分為非常沒有幫助→5 分為非常有 幫助),以評量家長的課程學習狀況。

(四)團體課程總回饋表:於單元六課程結束時填寫,本回饋表包含量 化評量與質性資料兩個部分,在量化部分以李克特式 (Likert) 5 點計分方 式做評量,包含成員對團體課程安排的感受、從課程內容所獲得的幫助及 個人成長等三個部分,用以評估成長團體課程的效果及父母學習成效(參 附錄六)。

(五)團體課程追蹤回饋表:於課程結束後四週分享茶會時填寫,內容 包含團體課程總回饋表中「從課程內容所獲得的幫助」及「個人成長」兩 個部分。

二、質性工具:質性工具的目的,在於描述量化工具所無法呈現之父母學 習歷程,以評量課程及父母學習的成效,茲分述如下:

(一)課程學習單:於課程進行時,為使討論活動能聚焦,請父母填寫 學習單,便於分享並可成為團體學習歷程的記錄。

(二)回家作業單:每次團體結束後,均請父母回家練習所學習到的概 念或技巧,並加以記錄。

(三)團體課程總回饋表:家長以開放式問句填寫個人的感受與收穫(參 附錄六)。

(四)團體課程記錄表:每次團體時間結束後,帶領者與觀察員者一起 討論當次活動情形並加以記錄,例如父母的學習狀況、情緒反應、團體的

59

氣氛及成員的互動等(參附錄七)。在徵得父母同意後,每次團體時間均 錄影,以補文字記錄的不足,並針對父母的分享,謄寫逐字稿。

(五)團體訪談記錄表:於團體課程結束四週後進行,瞭解父母們於課 程中所學習的知識技巧是否能持續運用於日常生活與子女的相處當中,訪 談題目請參附錄八。

(六)網路社團資料:成員於網路社團所分享的感受與想法,可做為評 量課程與父母效能的工具。

叁、團體帶領者與觀察員

一、團體帶領者

林家興(2008)提到,從事親職教育工作的專業人員,須擁有心理輔 導或教育相關科系的背景,具備學校教學或小團體帶領經驗,若還具有心 理師、社工師及各級教師證書者,對於擔任親職教師有加分作用。

研究者即為團體帶領者,以下從專業訓練、工作經歷及進修研習三方 面說明帶領者所具備的經驗與資格:

(一)專業訓練:帶領者大學就讀青少年兒童福利學系,為輔導相關科 系,大學及研究所期間修習過親職教育、團體輔導工作、心理學、教育學、

兒童發展、家庭發展、諮商輔導及方案設計與評估等課程,具備親職教育 相關課程的學理基礎。

(二)工作經歷:帶領者曾從事青少年輔導工作約有十年的時間,其中 五年擔任高中輔導老師,具有中等學校輔導類科合格教師證書,也具備教 學經驗,帶領過學生及教師成長團體;對於青少年及其父母的發展任務,

有足夠的瞭解,也能掌握設計及帶領團體課程的概念。

(三)進修研習:帶領者參與過許多成長團體及輔導知能研習,例如生 命重整團體、薩提爾家族治療研習、小團體帶領者訓練、協談培訓、親密

60

之旅帶領者培訓等,增進帶領者的觀察力、敏銳度、諮商及團體帶領技巧。

之旅帶領者培訓等,增進帶領者的觀察力、敏銳度、諮商及團體帶領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