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親子關係

本研究的重點在探討父母參與親職教育成長團體課程之後,對親子關 係所產生的影響;因此本節將說明親子關係的意義、重要性及其內涵,並 探討家有青少年之親子關係的樣貌。

壹、親子關係的意涵

一、親子關係的意義與重要性

親子關係是指父母與子女之間的關係,一般而言,親子關係是一個人 一生中最早經驗到的關係,也是人際關係中最重要的一環。江福貞(2006)

及張思嘉(2006)的研究中均提到,親子關係為親子間的雙向互動歷程與 情感交流,會對子女身心發展及生活適應產生影響。依據教育部(2013)

國語辭典對親子關係的解釋:「心理學上指家庭生活中,兒童與其父母間 互動作用所形成的交互反應。」可看出親子間的關係具有雙向互動的意義,

包括行為的互動與心理的情感交流(鄭珮秀,2013)。

親子關係之所以重要在於其會直接影響子女的語言發展、生理健康、

態度行為、價值觀念、人格形成、人際關係及未來成就(蔡春美、翁麗芳、

洪福財,2001)。家庭向來被認為是孩子發展自我的重要場所,子女在和 父母親密而廣泛的互動中,形成最初對自我的觀感,特別是父母對子女的 反應與評價,與子 女的自尊息息相關(賀彩清,2006;張晉豪,2011;Chu, 2002)。因此親子關係的良窳會直接影響孩子行為的優劣,在正向親子互動下

22

的孩子,容易認同父母的意見 ( Howar, 1996; Whit,1996) 。良好的親子關係 對於青少年的行為發展、心理調適、人際關係、婚姻態度等面向也具有舉 足輕重的地位(蔡淑鈴,2002;陳雯君,2008;蘇吉禾,2009;陳怡臻,

2011),也就是青少年與父母之間若有信任的關係、親密的情感交流、正 向的溝通、較少的衝突等,會幫助青少年發展安全的情感依附、擁有健康 而非憂鬱的心理狀態、發展正向而非偏差的行為、與人相處有良好的適應、

對婚姻有正面的認同;同時子女對父母的態度、親子之間的關係也影響著 父母的感受與心理健康(周玉慧、吳明燁、黃朗文,2010; Umberson, 1989)。 由以上研究可知,親子關係對青少年與父母都有重要的影響,協助父母與 孩子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實為一重要課題。

二、家有青少年時期親子關係的內涵

家有青少年時期的親子關係既是如此重要,其內涵所指為何?許多學 者針對青少年時期的親子關係內涵提出了相關研究:黃春枝(1986)根據 Stott 於 1977 年提出之親子關係量表,認為親子關係有相互信任、情感交 流、友誼性交往等三種。王淑娟(1994)則根據黃春枝(1986)年的「親 子關係問卷」、劉焜輝(1986)年的「親子關係診斷測驗」,以相互信任、

情感交流、友誼性交往、獨立等做為青少年親子關係的指標。羅國英(1998)

則從青少年親密觀點,建構出親子關係的內涵有依附感、認同感、同理心、

負面情感、工具性功能、權力落差、責任或回報壓力、被重視感等八種。

李美枝(1998)則以國內大學生為研究對象,認為親子關係的內涵因素包 括喜歡、親近感、權力;功能因素包括順從、認同、利他;其他因素則有 平等、心事分享、生活依賴。黃宗堅、謝雨生、周玉慧(2004)以訊息交 換、情感傳達、問題解決等三個面向,來區分青少年與家人關係的互動類 型。趙梅如(2006)以三種中國文化性格:含蓄、順從、認同為向度,建

23

24

(一)信任:信任是指親子間的相互信任,包括父母能信任子女在外的 表現,子女亦能信任父母(黃春枝,1986)。青少年和父母之間若能彼此 瞭解、互相尊重,以同理心表達出接受對方、與對方相同心意的認同感,

有助於親子關係正面的發展(羅國英,1986),如此的同理、接納與認同 感,是建立親子間信任感的重要元素。當父母給予子女獨立的空間時,亦 象徵父母信任子女的行為(王淑娟,1994)。

(二)親近:指親子之間在情感上喜歡和對方親近,願意和對方分享心 事、依賴對方。青少年期在拓展社會關係上想要尋求獨立,卻又同時依賴 父母的的支持,父母仍然扮演工具與情感性的角色;McCarthy & Casey (2008) 提到從家庭脈絡看依附關係,子女感受到父母的情感與行為各方面 的關注度 (attentiveness) 與感受性 (sensitivity) ,是其抗拒不良誘惑與追 求良好表現的重要機制。

(三)溝通:溝通是親子間訊息傳遞的歷程,雙方能將欲傳達的想法使 彼此都能達到理解的過程。當子女年幼時,父母大多以單向式的命令、控 制與子女互動,在權力上為不對稱的關係;當子女進入青少年期,親子關 係逐漸變成對稱關係,雙方的權力必須逐漸協調、對等,親子關係的轉變 從單向的權威轉變至雙向自主的談判歷程(高淑清、廖昭銘,2004),因 此,雙方的互動溝通、瞭解彼此的想法感受就相當重要。父母與子女在溝 通時,若能有良好的品質,對於對方傳遞的訊息能給予適當的回應,將為 親子關係帶來正向的發展。

(四)衝突:衝突為親子雙方因想法、觀念或目標不同,所產生的爭執 與不愉快的情形。從心理分析的觀點來看,青少年期是從兒童進入成人的 重要階段,欲脫離父母的管束,必須藉由衝突來達到目的,以尋求自我的 肯定 (Steinberg, 2001) 。吳明燁(2009)認為親子衝突即在於解釋親子之

25

間爭執的程度,趙梅如(2006)亦提到衝突就是親子不和諧的一種類型;

因此「衝突」亦是呈現父母與青少年子女關係中的一個重要面向。

鄭珮秀(2013)的分類整理,將學者們對青少年親子關係內涵的繁複 概念做了清楚扼要的綜合性歸納,其所修訂的量表經由十位專家審核,具 有可信賴的效度,題目經過預試問卷的施測,且內部一致性 Cronbach’s α 係數在父子關係量表達.947,母子關係量表為.878,顯示信度相當良好。

本研究將以此份量表做為青少年之父母參與親職教育成長團體課程之前、

後,評估親子關係產生轉變的依據。

貳、家有青少年之親子關係樣貌

一、親子任務各有不同

(一)尋求獨立的青少年

依據 Erikson (1963) 所提出的心理社會發展階段論,青少年時期主要 的發展任務是追求獨立、尋求認同,要達成此目標,就必須漸漸脫離對父 母的依賴,在尋求獨立的過程中慢慢培養自主的能力,最後統整各種經驗 以 完 成 自 我 認 定 。 Josselson (1980) 認 為 此 一 歷 程 從 「 分 化 階 段 」 (differentiation subphase) 開始,青少年意識到自己和父母有不同的部分,

也開始有一些「秘密」,這是自主階段的開端;接著進入「演練階段」

(practicing subphase) ,青少年為了表現自己的獨特性,在言行上開始和父 母不同,轉向認同同儕,得到一種和父母劃清界線的感覺,也就是自主的 感覺;經歷到自主之後,青少年會回頭找尋父母的支持與認可,於是進入

「和好階段」 (rapprochment subphase) ,此階段最為重要,經過確認父母 的關心與支持仍然存在,青少年又會開始追求獨立,最後將逐漸達到自我 認定、鞏固個人的個體性。

26

青少年在「分化階段」與「演練階段」時期,對自我空間的爭取、與 父母不若以往親近所產生的疏離等行為,有時會讓尚未適應此狀態的父母 感受到無法掌控的焦慮,衍生出更多「關切」的行為,但此等行為卻也可 能讓子女覺得不被尊重而引發反彈,造成親子衝突的局面。

Josselson (1980) 指出青少年時期的自我發展,需要在持續穩定的親子 關係中進行,父母的支持與接納對青少年在嘗試獨立自主時相當重要;父 母若能瞭解子女對自我的追尋與暫時的疏離是尋求自我認同的過程,給與 子女適度的揮灑空間與相對的尊重,可以為彼此帶來信任、親密與和諧的 關係。

吳明燁(2009)也認為,青少年時期的親子關係雖受到青少年身心發 展特質的影響而呈現較不穩定的狀態,但波動後的穩定卻可能是成年後親 子關係的基本樣貌。父母若能耐心陪伴子女度過不穩定的時期,將能協助 子女健康的成長,也可以為子女成年後彼此的關係正向的基礎。

(二)能量高峰的中年父母

相對於孩子的發展,中年階段的父母正處於心理社會發展的第七階段,

此階段的主要發展任務為創造生產 (generativity) ,透過以往知識經驗與文 化技巧的累積,可以達到人生創造生產的巔峰;此時期生活的焦點在於工 作及為人父母的角色,若因健康與體力的限制,學習能力減緩、思考模式 僵化,使得發展任務無法順利進行,則可能出現停滯頹廢 (stagnation) 的 危機 (Erikson, 1963) 。中年父母的角色,比起青少年子女更加多樣與複雜,

父母需要對自己的多重角色有所覺察,平衡來自工作與家庭不同角色所需 付出的心力,方能與青少年子女建立融洽親密的關係。

當子女進入青少年時期,父母似乎漸漸從照顧、保護的角色中淡出,

增加了對子女行為與安全的的憂慮,雖然親子間的相處發生變化,但不論

27

就父母或孩子而言,仍期望彼此之間繼續保持情感上的連結(呂建政,

1986);親子間的情感與互動也常牽動父母的心思與感受 (Giddens, 1992) , 中年父母如何與青少年時期的子女相處、如何調整溝通的方式以促進親子 關係,是這個時期的父母十分關心也必須面對的重要課題。

二、矛盾混亂的相處氛圍

青少年隨著年齡的增長而與外界有更多的互動機會時,會漸漸開始質 疑家庭所賦予的關係模式;如果父母仍舊依循過去與兒童的互動狀態來與 青少年子女相處,青少年將挑戰父母所規範的界限或抗拒父母的權威;青 少年也可能因此忤逆父母,或對父母親出現「既親且離」的矛盾情緒 (Bloom, 1980) 。這些衝突基本上是青少年藉由做一些「決定」,以感受到 自我意識的存在 (Dekovic & Meeus, 1997) ,屬於行為上的嘗試,並非想

青少年隨著年齡的增長而與外界有更多的互動機會時,會漸漸開始質 疑家庭所賦予的關係模式;如果父母仍舊依循過去與兒童的互動狀態來與 青少年子女相處,青少年將挑戰父母所規範的界限或抗拒父母的權威;青 少年也可能因此忤逆父母,或對父母親出現「既親且離」的矛盾情緒 (Bloom, 1980) 。這些衝突基本上是青少年藉由做一些「決定」,以感受到 自我意識的存在 (Dekovic & Meeus, 1997) ,屬於行為上的嘗試,並非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