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親職教育

第二章 文獻探討

依據本研究之研究目的,本章進行相關文獻之探討,分別針對親職教 育、親職教育成長團體課程、親子關係及親職教育成長團體課程規劃模式 與理論基礎等四個主題進行闡述。

第一節 親職教育

本節旨在說明親職教育的意義、功能與內容及親職教育的實施方式,

做為研究者設計親職教育成長團體課程的基礎與依據。

壹、親職教育的意義

親職教育受到重視的數十年來,中外學者對其定義已提出許多的看法,

茲簡單舉例如後:國外學者Fine (1980) 指出親職教育是一種有系統且以概 念為基礎的方案,目的在提供父母教育子女的知識和技巧。Volensky (1985) 認為親職教育是父母透過教育及訓練,可以更加瞭解子女、增進親子關係、

提昇父母的自信心、降低家庭所面臨的壓力。而Mahoney (1999) 也提到親 職教育是經由父母效能訓練與示範課程,提供父母管教與育兒技巧方面的 知識,並學習扮演理想的親職角色。

國內學者曾端真(1991)提到親職教育是指有系統的一套關於如何為 人父母的知識與技巧的過程,使參與者能有效的幫助子女成長,依據方式、

內容、來源、目的和參與者的不同,可分成一般性親職教育、親職訓練和 親職諮詢。周麗端(2013)認為所謂親職教育,是指以不同教育的方案和 活動,教育或提供學習資訊給為人父母者、未來將成為父母者與幼兒的實

9

際照顧者,以提升父母親角色責任和教養子女的能力,成為有效能的父母 親,滿足子女的發展需求,培育身心健全的下一代。

歸結上述,親職教育的主要意涵,乃藉由各樣的學習活動,協助父母 或孩子的主要照顧者能扮演好適切的養育角色、發揮親職效能,培育身心 健康的下一代。

貳、親職教育的功能及內容

一、親職教育的功能

由於親職教育的目的在協助父母扮演好養育者的角色,以發揮親職教 育的功能,根據學者們對親職教育功能的論述,研究者認為可從父母、子 女、親子關係、親師合作與社會等不同的角度來闡述:

(一)增進父母的自我效能:魏渭堂(2007)提到,親職教育可以協助 父母瞭解子女身心發展的需求、學習親職角色的扮演、獲得適當的教養方 法與技巧。林家興(2008)也認為,親職教育可以幫助父母覺察自己的情 緒,省思自己與子女互動的模式,產生改變而能自我幫助。因此親職教育 對父母具有正向的功能。

(二)使子女獲得良好的照顧:親職教育的推行,可以讓孩子在家中獲 得比較好的照料,促進其身心的發展(李盈萩,2003),由於父母的角色影 響著子女的行為、幸福感、身心健康與自我概念(郭慕恩,2013),當父母 因著親職教育課程的學習而增加教養知識、與子女相處的能力且自我成長,

子女將隨之蒙受莫大的益處。

(三)促進親子關係的品質:親職教育的實施,對親子關係會產生何種 影響?林家興(2007)的研究發現,親職教育團體的實施有助於親子關係 的增進,此亦為親職教育的積極功能。

10

(四)加強親師互動與合作:學校辦理親職教育,可以讓學校與父母成 為教育夥伴,增進父母對於學校的認同與促進親師關係的建立及達成親師 合作的功能(張宗義,2007;游淨如,2011)

(五)維持社會的安定:親職教育若能普遍推廣,將帶來家庭的和諧、

減少兒童虐待與疏忽、青少年犯罪與藥物濫用及心理問題的產生等(林家 興,2008),可降低社會處理的成本,增加社會的安定。

二、親職教育的內容

若要達成親職教育的功能,則須在其內容上做出適當的規劃,許多學 者對親職教育的內容有著類似的看法,例如Fine (1989) 認為親職教育的內 容應包含資訊的分享、技巧的建立、自我覺察、問題解決等四方面。王連 生(2000)指出親職教育的主要內容為:做好父母親的基本認識、現代父 母教養子女的專門知能、今日父母教養子女的適當方法與態度。

林家興(2008)則認為親職教育的內容,應視父母的需要,以及心理 衛生預防層級而定;初級預防的研習課程,可包含兩性與婚姻、親子關係 與子女管教、經營家庭生活等。次級預防的課程內容,應包括良好溝通的 能力、問題解決的能力、正確的管教態度、情緒自我控制的能力、瞭解子 女的能力、有效管教子女的方法、自我覺察的能力等。三級預防的課程,

除了包含次級預防的內容外,還需要個別化的服務計畫,例如心理衛生服 務、社會服務、特殊教育服務等。本研究將以次級預防做為親職教育成長 團體課程設計的內容。

除以上陳述之外,親職教育的內容,也應視子女所處的發展階段而有 適切的規劃,陳若琳(2007)指出,隨著子女發展階段的不同,父母對子 女的關注會隨著年齡而改變,對親職教育的需求也就有所不同;例如當子 女處於學齡階段時,父母對親職教育的需求為協助子女身心成長、建立親

11

師關係等;當子女進入青少年階段時,父母需要學習接納子女的自主性、

如何與孩子溝通等。親職教育活動的內容如能針對參與之父母其家中子女 的年齡而設計,較能提供父母合宜的親職資訊,幫助父母勝任親職任務。

由以上觀之,親職教育的內涵包含了教養資訊的分享與父母能力的培 養(例如:父母親自我覺察的能力、教養子女的能力、與子女溝通的能力 及問題解決的能力等),且須依照子女所處的發展階段,規劃適合父母參 與的課程,期能獲得更大的效益。

叁、親職教育的實施

為達成親職教育的功能,親職教育可藉由不同的方式來實施,國外學 者Stevnson和Baker (1989) 以及國內學者林家興(2008)與何慧敏(2013)

均提出相似的觀點,茲整理說明如下:

一、書面與電子通訊:書面文字是學校與父母間最傳統及最普遍的聯絡 方式,例如家庭聯絡簿,但能提供的訊息有限;目前許多學校所推行的班 級網頁之使用,就能同時提供較多的教養專欄給父母參考,父母亦可嘗試 藉由網路的搜尋,獲取想吸收的親職教育內涵。期刊式的通訊或刊物則多 由教育機構出版,每一期以不同的主題,提供教養技巧、子女發展、親子 互動等概念供父母參考,但每個家庭的情況不同,有些父母的疑問未必能 獲得解答。

二、電話訪問、面談或電話諮詢:學校老師常以電話連繫父母,或請父 母到校討論子女所發生問題,同時提供親職教育的概念。有些機構設有親 職諮詢專線,以協助父母解決教養難題。

三、家庭訪問:親職教育人員前往有需要的家庭進行訪問與服務,能切 合父母與子女的個別需求。

12

四、親職講座:講座方式是傳遞親職教育內容的基本型態,也是目前一 般機構、學校在推廣親職教育時最常使用的方式。此方式較屬於單方面的 資訊傳遞,父母的直接參與性較低,若要吸引父母參加,講者與講題則成 為關鍵因素。

五、團體課程:包括班級教學、小團體研習等方式。班級教學使用固定 教材,以講授和討論為主;小團體研習通常不使用教材,而是以參加者的 生活經驗和子女管教問題為主要內容,以團體討論、經驗分享和精神支持 為教法,父母可以深入討論個別的需要和困難,透過眾人的回饋與自身的 覺察獲得幫助,是非常有效的親職教育實施方式。

六、團體訓練:以團體方式進行,訓練父母做好教育子女的準備,由專 家演示親職教巧,之後由父母在專家的督導下,與子女進行實際的演練。

上述親職教育實施的模式各有不同的重點,有些必須由學校或機構的 專職人員執行,非研究者的角色適合從事,而林家興(2008)認為較有效 的親職教育方式為小團體方式(親職講座的形式較為單向、團體訓練則重 演練少分享),因此本研究欲採用團體課程,融合班級教學的架構與小團 體研習的精神,成為親職教育成長團體課程進行的方式,有關親職教育成 長團體課程的意義與特色,將於下一節加以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