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親職教育成長團體課程之成效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第三節 親職教育成長團體課程之成效

本節將由三方面說明親職教育成長團體課程之成效,第壹部分為家長 對成長團體課程安排的感受,第貳部分為成長團體課程對家長的幫助,第 叁部分則就課程目標的達成進行討論。

壹、家長對成長團體課程安排普遍感到滿意

在團體課程進行最後一週時,帶領者請家長們填寫總回饋表,其中包 含量化問卷的評分以及質性資料的書寫,以下將整合質與量的分析,呈現 家長們對成長團體課程安排的感受。

在量化問卷的部分,請家長以 1 到 5 分,評估其對成長團體課程安排 之相關事項的滿意程度,分數統計如表 4-3-1,家長們對 8 個項目幾乎都表

83

示非常滿意,其中最滿意的項目是「帶領者的帶領方式」及「帶領者和成 員互動的方式」,平均分數為 4.83 分,接近「非常滿意」,其他項目也都 達到 4 分以上,可知成員對彼此間的互動、課程進行方式、時間與場地的 安排,普遍感到滿意,家長們的正向感受,是成長團體課程得以順利進行、

成效得以發揮、父母效能有所增進的關鍵。

對於團體進行的次數,有成員表示希望能再增加一、兩次,以利於課 程內容的學習。

表 4-3-1

家長對成長團體課程安排之滿意度統計表

項目 平均分數 排序

對團體時間安排在周五晚上 4.75 2

對團體場地的安排 4.75 2

對團體進行的次數與時數 4.12 5 對團體的主題和內容 4.58 3 對團體課程進行的方式 4.50 4 對團體成員的互動氣氛 4.75 2 對帶領者和成員互動的方式 4.83 1 對帶領者的帶領方式 4.83 1

以下從分數排序較高之帶領者的帶領方式、帶領者和成員互動的方式、

團體成員互動氣氛及家長對成長團體課程的整體感受分別做說明:

一、帶領者的帶領方式

成長團體課程進行的方式,包含帶領者的講解以及小組或大團體分享、

討論與演練。對於課程的講解,帶領者以實例說明課程的理論與觀念,幫 助家長明白每一單元主題學習的重點,並針對成人學習的心理特性,重視 其教養經驗、有充分的分享討論及技巧演練的時間,使家長的學習需求獲 得滿足(黃富順,1989)。並如同 Beck (1993) 所強調,以民主對話的方式

84

進行團體課程,尊重家長們的特質,避免過度支配其學習過程。如此帶領 方式使家長們感到非常滿意。

二、帶領者與成員的互動方式

成長團體課程進行時,帶領者除了扮演知識的傳遞者,也以夥伴的角 色和家長們互動,聆聽家長的需求、接納家長們的現況、肯定他們對子女 的用心付出、並鼓勵其面對親子困境、共商問題解決的可能途徑;使家長 們對帶領者與其互動方式感到非常滿意。承如廖永靜(2000)提到,在親 職教育方案的設計與執行中,帶領者與成員互動時,須重視夥伴模式與增 能模式的運用,以對成員產生吸引力,進而促成學習與改變的發生。

三、對團體成員的互動氣氛

在成長團體課程的進行中,家長們由陌生到熟識,因著彼此皆面對親 子關係的困境、願意學習面對問題的方法,而能相互接納、鼓勵與扶持,

建立了友善溫暖的體團氛圍與正向的互動關係,為課程的學習奠定良好的 基礎,如同 Wadeson (1980) 所言,成員間的彼此回饋,能促進積極的人際 互動關係,進而提升成員自尊。許淨惠(2011)也提到,團體提供人們在 溫暖關懷的氣氛下學習,成員透過彼此討論、分享,在相似的經驗中彼此 回饋支持,進而促進覺察和改變。以下摘錄團體課程記錄表中,家長們真 誠互動的對話,為其對彼此的互動方式感到非常滿意的印證。

(一)坦然分享有共鳴

「來這裡的父母親都不怕別人看到不好的一面,大家都很真誠,雖然不認 識,但願意面對事情,我覺得社會還是蠻溫暖的。」(M010314R)

「聽大家說自己的孩子,我的心情比較沒有那麼沉重,大家的問題都差不 多。我覺得不孤單,我們可以一起討論怎麼幫助孩子。」(M090314R)

85

(二)鼓勵支持有動力

「我覺得從你(M02)的分享當中,你是一個很棒的爸爸。」(M090418R)

「我們的孩子沒有很大的轉變,而是父母改變,比方像 M03,……我頭一 次看到她笑著講話,而且她笑起來很漂亮。」(M040328R)

M07:M05 的分享我很欣賞,她能接納女兒……,可以讓女兒願意回來學 校,這是我需要學習的,很多時候我不能接受孩子跟我不一樣的東西,我 學著接納。

L:如果同樣的情況發生在你身上,你會很難接納。

M07:我會瘋掉,(對著 M05)不好意思。

M05:沒關係沒關係,既來之則安之,我已經釋懷了。(0328R)

四、家長對成長團體課程的整體感受

家長們肯定團體課程的主題、內容與進行方式,其中實際的演練讓家 長們感到受用,如同林家興(2008)強調,親職教育課程需要增加讓父母 演練的機會,以提升學習效果。家長並感受到校方安排此一課程的用心。

「這樣一系列的課程,有實習、做功課,運用在自己還有小孩子身上,這 樣才有效,(以前的學習)沒有經過演練的過程,效果不是很好。」(M120516G)

「主題很明確,由淺到深,提醒我們很多事情……我第一次碰到學校這麼 用心……第一次感受到點到你心裡……不認識的人願意單純的伸出援手,

力量還蠻大的……」(M010516G)

貳、成長團體課程對家長有實質幫助

家長們從成長團體課程中,有許多的學習與收穫,以下將藉由每週團 體課程回饋表、團體課程總回饋表、回家作業單、課程學習單、團體課程 記錄表、團體訪談記錄及網路社團分享記錄等資料來呈現。

一、家長肯定課程內容對自己有幫助

本研究之課程主題共分為五個單元進行,第六單元為課程回顧、總結 學習歷程。單元一到單元五每週團體課程結束後,家長們均填寫課程回饋

86

表,以 1 到 5 分,評估課程對自己的幫助程度,並於第六單元時,填寫總 回饋表,回顧從五個單元的課程主題所得到的幫助程度,以下將每週課程 回饋表與最後一週所填寫的總回饋表作一對照分析,如表 4-3-2。

每週課程結束後,家長對於課程學習的立即性回饋感受很深,大多勾 選 5 分,表示「非常有幫助」,其中最有幫助的是「實行愛的存款」,分數 高達 4.9 分。在總回饋表中,單元一「瞭解自己和孩子的發展階段」之分 數相較於前上升了 0.25 分,其餘則下降為 0.05 分至 0.48 分不等,顯示課 程學習後,立即性所認知到的幫助,經過實際執行的經驗,分數雖有些下 滑,仍介於「有些幫助」與「非常有幫助」之間。張春興(2009)提到,

學習必然產生遺忘,「復習」則是保持學習效果的關鍵因素,「學會雙贏 策略」的分數降低較多,可能是該課程為最後一個主題單元的學習,成員 能夠反覆練習的時間不多所致。

表 4-3-2

「課程幫助程度」每週回饋與總回饋對照表

單元名稱 活動主題 當週回饋表 總回饋表 平均分數 平均分數 單元一:

我的青春期孩子

瞭解自己和孩子

的發展階段 4.33 4.58 單元二: 學習愛的語言 4.80 4.75 愛要怎麼說 實行愛的存款 4.90 4.42 單元三: 瞭解溝通姿態 4.80 4.42 與情緒共舞 認識冰山理論 4.80 4.50 單元四: 學會主動傾聽 4.70 4.58 傾聽也是愛 演練我訊息 4.70 4.58

單元五:

雙贏策略 學會雙贏策略 4.70 4.25

87

二、課程學習主題助益的多樣

經過量化資料呈現家長從團體課程所得的幫助後,以下由回家作業單、

團體課程記錄表、團體課程總回饋表、團體訪談記錄及網路社團分享記錄 等質性資料,針對家長們從不同的學習主題,對課程學習的收穫做說明:

(一)瞭解自己和孩子的發展

Josselson (1980) 指出父母若能瞭解子女對自我的追尋與暫時的疏離 是尋求自我認同的過程,可以為彼此帶來信任、親密與和諧的關係。家長 們透過課程的學習,瞭解了孩子的發展歷程之後,有助於應對親子問題的 處理。

「來上這個課最大的收穫,是瞭解青少年的情緒和過程的變化,知道了以 後就比較是明的狀態,不會處在不明的狀態,不明的狀態我們就會心慌,

處理的就會比較糟。」(M120516G)

單元一的回家作業中,請家長參與一項孩子的興趣,家長執行後,增 加了對孩子的瞭解,並從中發展出更多的話題、看見孩子的潛能並發現孩 子喜歡被陪伴的感覺。

「陪孩子聽流行歌曲,在交談中帶出更多的話題,從不同面向瞭解孩子的 想法,有助以後的溝通。」(M020314H)

「看孩子彈電吉他,感到滿足的幸福,原來孩子的潛能無限。」(M040314H)

「陪他看『影子籃球』動漫,孩子非常在乎我參與他喜歡的活動。」

(M080314H)

單元一的回家作業中,還包括對孩子的觀察,請家長從無法認同孩子 的行為中找出正向特質,對父母而言並不容易,需要費一番功夫才能調整 看待孩子的眼光、接納並欣賞孩子的樣貌,M8、M9 能努力發掘孩子的正 向特質,實屬不易。

「頑固執著於芝麻綠豆的小事→若要實現『有價值有意義的夢想』其實是 需要這類特質的,否則走不下去!」(M080314H)

88

「喜好的事情會一頭栽進去,有時會到廢寢忘食的地步→能夠專注在自己 有興趣的事情上,相信從中必能學習很多,假以時日,也能成為該領域的 專家,如魔術方塊、籃球。」(M090314H)

(二)實行愛的存款 1.記錄存款有覺察

Chapman (1995) 認為,「愛」是維繫親子關係的重要因素,在成長團 體課程單元二教導「愛的語言」與「愛的存款」後,回家作業即請家長們 試著找出子女愛的語言,並記錄對子女所表達的愛的行動;單元三開始使 用向台北市家庭教育中心申請的「愛的存款簿」,請家長們每週記錄家人 之間愛的存款。大多數成員均能按時記錄,有人覺得以前常看到自己為家 人的付出,在記錄的過程中,反而發現家人的付出比自己多。

「以前常看到自己做的,因為寫這個存款簿是記錄全家人...反而可以換一

「以前常看到自己做的,因為寫這個存款簿是記錄全家人...反而可以換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