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二節 研究工具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76

第二節 研究工具

一、 研究變項操作化暨問卷設計

本研究自行發展結構式問卷作為測量工具,根據研究架構(參照第二章第三 節,p72),依變項為服務品質時,主要的自變項有:(1)個人因素;(2)組織因素;

依變項為服務成效時,主要的自變項有:(1)個人因素;(2)組織因素;(3)服務品 質。茲分述各變項之概念性定義及操作性定義於下:

(一) 個人因素

個人因素指的是使用者運用服務當下所呈現的相關背景資料,還有對個人生 活狀況相關面向的主觀自我評估,包含社會人口學變項、社會經濟地位、健康狀 況、接受餐食服務前的營養攝取與食物安全程度、社會支持與社會互動狀況,以 及使用服務的情形。變項操作性定義說明如下:

1. 社會人口學變項:分為年齡和性別。

(1) 年齡:目前的歲數。

(2) 性別:(1)男性;(2)女性。

2. 社會經濟地位:分為教育程度、收入、福利身分別,以及自評經濟狀況。

(1) 教育程度:指個人最高教育程度,包括:(1)不識字;(2)國小;(3) 國中;(4)高中、高職;(5)大學、大專院校;(6)碩士;(7)博士。

(2) 收入:指的是個人每月固定收入所得,工作所得、月退休金、私人 保險給付、子女或親戚按月提供生活費、政府年金給付、社會福利 津貼、社會福利補助皆被採計在內,分為:(1)無收入;(2)1 至 5000 元;(3)5001 至 10000 元;(4)10001 至 15000 元;(5)15001 至 20000 元;(6)20001 至 25000 元;(7)25001 至 30000 元;(8)30001 至 35000 元;(9)35001 至 40000 元;(10)40001 元(含)以上。

(3) 福利身分別:(1)一般戶;(2)中低收入戶;(3)低收入戶。

(4) 自評經濟狀況:對個人目前經濟狀況的自我評估,為一量表,填答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77

範圍從1 分(非常不好)至 5 分(非常好)。分數越高代表自認為經濟 狀況越好。

3. 健康狀況:以身心障礙狀況、失能程度(ADLs 和 IADLs)、輔具使用和 自評健康狀況進行測量。

(1) 身心障礙手冊:(1)未持有;(2)持有。填答持有者則續答身心障礙 類別和身心障礙程度。

(2) 身心障礙類別:包含(1)肢體障礙者;(2)重要器官失去功能者;(3) 聽覺機能障礙者;(4)慢性精神病患者;(5)智能障礙者;(6)視覺障 礙者;(7)失智症者;(8)聲音機能或語言機能障礙者;(9)自閉症者;

(10)植物人;(11)頑性(難治型)癲癇症者;(12)顏面傷殘者;(13)平 衡機能障礙者;(14)因罕見疾病而致身心功能障礙者;(15)多重障 礙者(包含兩類以上障礙類別);(16)其他障礙者。

(3) 身心障礙程度:分為(1)輕度身心障礙;(2)中度身心障礙;(3)重度 身心障礙;(4)極重度身心障礙。

(4) 近三個月健康情形:(1)健康良好,鮮有病痛;(2)健康不好,但尚 不至影響日常生活;(3)無自我照顧能力,需他人協助。此題項之 詢問目的除了解受訪者近期健康狀況外,還作為填答日常生活功能 (ADLs)量表的前置篩選變項,回答(3)無自我照顧能力,需他人協 助者,將進一步探詢其日常生活功能需協助之項目。

(5) 日常生活功能(ADLs):計有十個測量項目,包含:(1)吃飯;(2)洗 澡;(3)盥洗;(4)穿、脫衣服;(5)上廁所;(6)大便控制;(7)小便控 制;(8)上下床、輪椅;(9)室內走動;(10)上下樓梯。其中一至兩項 ADLs 失能為輕度失能;三至四項 ADLs 失能為中度失能;五項(含) 以上ADLs 失能為重度失能。

(6) 工具性日常生活功能(IADLs):計有八個測量項目,包含:(1)上街 購物;(2)外出活動;(3)烹調食物;(4)做家事;(5)洗衣服;(6)使用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78

電話;(7)服用藥物;(8)處理財務。其中,上街購物、外出活動、

食物烹調、做家事、洗衣服五個項目中有三項(含)以上需要協助者 視為輕度失能。為使受訪者方便填答,研究者將原始IADLs 量表 在各個項目的指標簡化為:(1)可獨力進行;(2)需要他人協助。

(7) 輔具使用:(1)沒有使用輔具且可獨立行走;(2)使用手杖或拐杖;

(3)使用四腳助行器;(4)坐輪椅,不能自行徒步;(5)完全無法行動。

(8) 自評健康狀況:對個人目前身體健康狀況的評估,為一量表,填答 範圍從1 分(非常不好)至 5 分(非常好)。分數越高代表自認為身體 健康狀況越好。

4. 接受餐食服務前的營養攝取與食物安全程度:食物安全指的是一個人能 夠取得營養充足的食物,也可取得符合個人偏好的食物,因營養不予匱 乏而感受到營養層面的安適(nutritional well-being)(Jung Sung &

Frongillo Jr, 2001)。此題組為量表,由七個陳述句組成,填答範圍分為 是和否兩類,七個題項的分數加總,總分愈高代表過去營養攝取與食物 安全程度愈低。研究者欲透過此題瞭解受訪者過去用餐情形。

(1) 接受餐食服務之前,我每天都吃不飽,感到挨餓。

(2) 接受餐食服務之前,我吃的食物不夠營養。

(3) 接受餐食服務之前,我的體重不穩定。

(4) 接受餐食服務之前,我沒有辦法吃到符合口味的食物。

(5) 接受餐食服務之前,我沒有辦法吃到符合飲食習慣的食物。

(6) 接受餐食服務之前,我的用餐時間不固定。

(7) 接受餐食服務之前,我會擔心下一餐沒有著落。

5. 社會支持與社會互動狀況:以居住安排和自評社會互動狀況進行測量。

(1) 居住安排:指的是受訪者在家中的居住型態,分為:(1)獨居;(2) 與他人同住。填答獨居者則續答獨居的型態;填答與他人同住者則 續答同住者有誰。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79

(2) 獨居的型態時間:(1)全天候獨居;(2)白天獨居,晚上有人同住;

(3)晚上獨居,白天有人同住。填答部分時間(白天或晚上)獨居者,

則續答同住者有誰。

(3) 部分獨居者的同住者包含哪些,為複選題,包括:(1)配偶;(2)父 母;(3)子女;(4)孫子女;(5)其他親戚;(6)朋友。

(4) 與他人同住者的同住者包含哪些,為複選題,包括:(1)配偶;(2) 父母;(3)子女;(4)孫子女;(5)其他親戚;(6)朋友。

(5) 自評社會互動狀況:指的是受訪者透過定期參與社區活動或結交、

維繫朋友或親戚關係而持續保持與社會連結之狀況。此題組為量表,

由三個直述句構成,填答範圍從:(1)幾乎沒有;(2)很少;(3)偶爾;

(4)經常;(5)每天都有。三個題項的分數加總,總分越高,代表受 訪者的社會互動程度越高。

i. 我與鄰居互動往來的狀況。

ii. 我與朋友互動往來的狀況。

iii. 我參與社區活動的狀況。

6. 使用服務的情形:指的是使用者運用服務至今的客觀事實狀態,可操作 化為用餐方式、服務使用頻率、服務使用期間,各項目細說如下:

(1) 用餐方式:分為(1)定點用餐;(2)送餐到家。

(2) 使用服務頻率:可再細緻區分為每週固定哪幾天接受服務,為複選 題:(1)週一;(2) 週二;(3)週三;(4)週四;(5)週五;(6)週六;(7) 週日;以及每天接受服務的時刻,為複選題,分為:(1)早餐;(2) 午餐;(3)晚餐;(4)點心或宵夜。

(3) 使用服務期間:從開始接受服務至今經過的時間。

(二) 組織因素

組織因素指服務提供單位的相關背景資料,以及使用者對服務提供單位工作 狀況相關面向的評估,變項操作性定義說明如下: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80

1. 服務提供單位類型:分為(1)財團法人、(2)社團法人或未辦理法人登記 之協會、(3)社區發展協會、(4)社區式服務中心(老人服務中心、社福中 心和日間照顧中心)、(5)機構式照顧服務單位(安、養護中心)、(6)醫院,

以及(7)其他類型服務單位。

2. 備餐方式:(1)服務單位自設中央廚房烹煮;(2)與醫院營養室合作;(3) 與安、養護中心中央廚房合作;(4)與社區店家合作,如便利商店、自 助餐店、便當店、麵店、水餃店、麵包店或餐廳等;(5)工作人員在家 中或社區內製作;(6)居家服務員到受訪者家中協助烹煮;(7)其他。

3. 服務人員類型:(1)全職工作人員;(2)兼職工作人員;(3)志工;(4)其他。

4. 服務輸送方式:分為(1)定點用餐;(2)送餐到家;(3)定點用餐及送餐到 家兼有。

5. 使用者對服務提供單位工作狀況相關面向的評估:此題組為量表,結合 了服務評估與追蹤、過去服務宣傳,及服務改善程度,供受訪者評估服 務提供單位的工作情況。量表由十一個陳述句構成,填答範圍從:(1) 非常不同意;(2)不同意;(3)普通;(4)同意;到(5)非常同意。十一個題 項的分數加總,總分越高,代表受訪者對服務提供單位工作狀況的評價 越高,也就代表組織在工作歷程中產生的缺口越小。

(1) 接受服務之前,服務人員仔細地詢問過我的身體狀況。

(2) 接受服務之前,服務人員仔細地詢問過我的用餐狀況。

(3) 接受服務之前,服務人員仔細地詢問過我的生活相關狀況。

(4) 接受服務之後,服務人員會定期關心我身體狀況有無改善。

(5) 接受服務之後,服務人員會定期關心我生活相關狀況有無改善。

(6) 接受服務之後,服務人員會定期關心我餐點適不適合。

(7) 接受服務之後,服務人員會定期詢問我服務單位需要改善之處。

(8) 當我表示餐食服務的某一部分不適合我時,服務人員下次會改善。

(9) 接受服務之後,我的任何意見或回饋服務人員都會接納。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81

(10) 整體來看,服務人員一開始告訴我的相關服務訊息和現在我接受到 的服務是一致的。

(11) 整體而言,我對此服務提供單位有好的評價。

(三) 服務品質

服務品質係指使用者對其接受到餐食服務作出的整體性主觀評價,透過比較 期望的服務與實際接受到的服務而得。若實際經驗超越期望,代表服務品質良好;

若實際經驗不及期望,代表服務品質欠佳;若實際經驗與期望一致,代表服務品 質達個人可接受之水準。援引Parasuraman 等人發展出的服務品質量表,此概念 將操作化為期望的服務與實際接受到的服務兩部分,並依循五個構面逐一設計題 項;兩部分的題數各為相對應的22 題,問項內涵相似,也都採取五點尺度量表 設計,填答區間從非常不重要或非常不同意(1 分)到非常重要或非常同意(5 分)。

實際認知到的服務部分分數加總,減去期望服務部分的總分,即可辨別受訪者對 於餐食服務服務品質的評價為何。完整的餐食服務服務品質量表參照第二章第二 節表2-2-8(p55)。

1. 期望的服務(E):有形性構面由 E1 至 E4 四個題項測量;信賴性構面由 E5 至 E9 五個題項測量;回應性構面由 E10 至 E13 四個題項測量;保 證性由E14 至 E17 四個題項測量;同理心構面由 E18 至 E22 五個題項 測量。

2. 實際認知到的服務(P):有形性構面由 P1 至 P4 四個題項測量;信賴性 構面由P5 至 P9 五個題項測量;回應性構面由 P10 至 P13 四個題項測 量;保證性由P14 至 P17 四個題項測量;同理心構面由 P18 至 P22 五 個題項測量。

(四) 服務成效

餐食服務的成效是受訪者主觀認為透過此服務所獲得的效益或好處,涵蓋了 生理、心理暨社會層面需求的滿足程度。當受訪者認為這三層面需求被滿足的程 度愈高,即代表餐食服務的成效愈佳。此題為量表,由十三個陳述句構成,填答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82

範圍從0 分到 5 分,0 分代表需求完全未被滿足,5 分代表需求完全被滿足。十 三個題項的分數加總,總分愈高代表生理、心理暨社會需求被滿足的程度愈高,

即服務成效愈佳。為方便閱讀,研究者將之區分為生理層面需求、心理暨社會層 面需求兩部分說明:

1. 生理需求滿足程度:

(1) 接受餐食服務之後,我的體重有增加。

(2) 接受餐食服務之後,我覺得身體健康狀況有改善。

(3) 接受餐食服務之後,我比較少生病。

2. 心理暨社會層面成效:

(1) 接受餐食服務之後,服務人員會來看我,讓我心裡比較不孤單。

(2) 接受餐食服務之後,讓我有機會認識服務人員或其他用餐者,和他 們聊天或互動。

(3) 接受餐食服務之後,讓我有機會出去外面參加活動。

(4) 接受餐食服務之後,我對生活的滿意度比以前提高。

(5) 接受餐食服務之後,我覺得生活品質比以前好。

(6) 每天餐點會固定送到,讓我不用擔心或焦慮。

(7) 服務人員會來看我,讓我覺得生活比較安全。

(8) 服務人員會來看我,讓我心裡比較安心。

(9) 服務人員的問安和關懷讓我感到溫暖或舒服。

(10) 接受餐食服務之後,讓我覺得不用再麻煩家人、親戚或朋友幫忙準 備餐點。

二、 問卷設計過程

研究者根據相關文獻設計出問卷初稿後,邀請熟稔此服務之實務工作者給予 意見,再與指導教授討論,逐一檢視各個題項的周延性、互斥性,以及整份問卷

研究者根據相關文獻設計出問卷初稿後,邀請熟稔此服務之實務工作者給予 意見,再與指導教授討論,逐一檢視各個題項的周延性、互斥性,以及整份問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