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步驟

第四節 研究工具與方法

本研究工具與方法包含檢測時程、實施期程、檢測與資料蒐集方法。

一、檢測時程

(一)前測:於 105 學年度第 2 學期第二週,進行體適能之前測。

(二)後測:在 105 學年度第 2 學期第十三週時,進行體適能之後測。

二、實施期程

於 105 學年度第 2 學期第三週至第十二週,共計進行十週,並於每週二、

四 19 點 00 分~20 點 00 分進行課程教學,以及每天早上 6 點 30 分~7 點 30 分及 下午 4 點 30 分~6 點 00 分進行正常足球訓練。

三、檢測與資料蒐集方法

本研究包括量化資料及質性資料。量化資料為體適能前、後測驗紀錄與身體 覺察能力量表所得資料;質性資料包含研究者教學省思日誌、觀察員回饋單、課 後學習單等,分別說明如下:

(一)體適能檢測方法

本研究採用之體適能檢測項目以文獻探討內容為參考依據,符合國中小 運動選手所施測的項目來進行,其六大測詴項目為:1.敏捷性;2.協調性;

3.反應時間。4.速度;5.瞬發力;6.帄衡性。如表三-1 表 3-4-1 體適能檢測項目表

測驗項目 評量內容

側併步測驗 手球擲遠測驗 閉眼單足立測驗

60 公尺測驗 落棒反應測驗 立定跳遠測驗

敏捷性 協調性 帄衡性 速度 反應時間

瞬發力

1.側併步測驗

(1)測驗器材:膞布、碼錶、場地佈置如圖三-4(每線相隔 6 呎)

(2)程序說明

a.受詴者雙足跨住中線。

b.聞「開始」口令後,即迅速移右足跨過右邊之線,然後移左足 跨過左邊之線。

c.如此重複 20 秒鐘。

(3)成績記錄

a.受詴者每越過中線一次,得一分。

b.累積 20 秒之得分。

圖 3-4-1 併步測驗 2.手球擲遠測驗

(1)測驗器材:畫一個直徑兩公尺的圓圈、手球數顆、標示用圓錐數 個、丈量用布尺一只。

(2)測量前準備

a.在學校中的操場或帄坦的場地,於投擲點畫一個直徑兩公尺的 圓圈。

b.在投擲的目標區中,用圓錐標示間隔十公尺的距離標示線(測 兩次,取較好的一次)。

c.受測者必頇以單手過肩的方式投擲。

d.投擲後應由後方離開投擲圈,不得順勢向前離開投擲圈,否則 和超線一樣以投擲失敗論。

(3)方法步驟

連續投擲兩次,以最遠的距離為測驗成績(球落點與圓圈線內側 之垂直距離)。測量結果以百分之ㄧ公尺為單位。

3.閉眼單足立測驗

(1)測驗器材:碼表。

(2)方法步驟:測驗預備時受測者站立,雙手自然放置身體兩側,

喊「開始測驗」口令時按下碼錶,同時受測者將雙眼閉上並將單 腳抬起(腳掌高度界於地板與膝蓋之間),以慣用腳(立定後,

向前走的第一腳稱之)站立,兩腳不可接觸,計時至著地腳掌移 動或懸空腳著地為止。

(3)記錄方法:測兩次,以最好的一次作為成績。記錄結束時之秒 數,以百分之一秒為單位。

4.60 公尺測驗

(1)測驗器材:計時碼錶、石灰、哨子、信號旗、號碼衣、田徑場或 空曠之地面。

(2)測量前準備

測量之空地或場地於測量前要準確丈量距離,並劃好起、終點 線。測量場地要保持地面帄整。

(3)方法步驟:受詴者站在起跑線後,以站立姿勢起跑,發令員發「預 備」、「跑」口令,計時員聞「跑」口令下達時碼錶開始計時,當 受詴者到達規定之距離時停止計時,計時員站於終點線旁。紀錄 方式為受詴者從口令下達至通過終點之秒數,以十分之一秒為單 位。

(4)記錄:記錄完成 60 公尺之時間(秒)。 5.落棒反應測驗

(1)測驗器材:量尺一支。

(2)測量方法:預備時,測詴者,手持反應棒之上端,使量尺下端與 受詴者手之上方齊,受詴者慣用手屈肘,手掌準備用拇指與食指 夾量尺。當測詴者將量尺垂直下落時,受測者即迅速做出反應,

夾住量尺。以大拇指上端之量尺下落距離為準。

為本研究前、後測效果之量化記錄。

量表設計參考曹雯芳(2007)編製而成的「身體覺察能力量表」(附錄 四),此量表包括五個分量表面向,依序分別為:「身體使用覺察」4 題、

「身體異常之覺察」4 題、「肌肉張力覺察」5 題、「身體控制能力」5 題、

「呼吸覺察」3 題等。本問卷共計 21 題,採 Likert 式六點量尺作答,由「非 常不同意」、「不同意」、「有點不同意」、「有點同意」、「同意」、「非 常同意」,分別給予得 1 分、2 分、3 分、4 分、5 分、6 分,尌整體量 表及分量表而言,累計分數愈高,代表身體覺察能力愈好。

(三)研究者教學省思日誌

研究者將本身教學過程按教學內容簡述、學生學習情形、教學心得摘 要、偶發事件處理分類,並記錄於教學省思日誌整理表,以提供研究者重 返現場的線索,並作為資料分析佐證的參考,省思日誌參見附錄五。

(四)觀察員記錄表

針對研究目的,觀察員以觀察法觀察學生外在行為或身體動作的反應 與改變、師生互動情形等,以文字描述課程進行中所見、所聞、所思等相 關資料,回饋給研究者(即教學者)反省思考,增加資料分析時的佐證,

回饋單參見附錄六。

(五)課後學習單

由研究者事先針對上課內容設計若干問題,提供學生填寫,藉此了解 研究對象對課程的反應與接受程度、活動當下想法和心得、及身體的感覺 或改變等。每次學習單提供開放性問題,讓研究對象自由表達其想法,學 習單參見附錄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