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身心適能課程對改善國中足球選手競技體適能與覺察能力效果之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身心適能課程對改善國中足球選手競技體適能與覺察能力效果之研究"

Copied!
128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國立臺東大學身心整合與運動休閒產業學系 健康促進與休閒管理碩士班 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劉美珠 博士

身心適能課程對改善國中足球選手競技 體適能與覺察能力效果之研究

研究生:李易美 撰

中華民國 106 年 6 月

(2)

國立臺東大學身心整合與運動休閒產業學系 健康促進與休閒管理碩士班 碩士論文

身心適能課程對改善國中足球選手競技 體適能與覺察能力效果之研究

研究生:李易美 撰

指導教授:劉美珠 博士

中華民國 106 年 6 月

(3)
(4)
(5)

謝 誌

終於完成了十年前所想做的一件事,與當時的生活形式相比,完成這件事的 我卻要扮演好多角色,也是在最忙碌的狀態下所行出來的,真是何等的奇妙。

這段學習的旅程,比我先前想像的還要困難許多,不像爬爬郊山行程般,淺 嘗則止,一腳踏進這座學習的礦山才發現,身上除了要有裝備外,行在此山中,

頇克服高山症及各種天候因素所造成的阻礙,可說是一場耐力賽,意志力也需要 特別堅定才行。

過程裡,滿心的感謝林先生衛志,與球隊學生和家長取得同意書參與此次研 究計畫;也謝謝兒子廷翰女兒廷臻在媽媽忙碌時,能乖巧聽話,在寫論文的當下,

時時給我溫暖的擁抱和打氣;更感謝林大豐老師、劉美珠老師在我迷路時、失去 動力時,給予正向思考及打氣並悉心的指導,使我可以在學習領域中不斷得成長,

以及口詴委員林靜萍老師,在論文上的建議及指導;更加要感謝同窗好友嘉家、

玉英、亞男、素禎、茵淇在學習中相伴,彼此搭配及互相打氣加油,才能越過每 個關卡,謝謝美伶協助論文上的排版與指導;也謝謝同事振瑋在英文翻譯上的協 助;也特別感謝同事佳慶、頌華、逸萍在資源上的協助及精神上的支持,使得工 作及學業上得到很好的帄衡且彼此的效力;還有謝謝媽媽、大哥時常在電話那頭 送來的關心和慰藉,更感謝公公、婆婆在我忙碌的時候陪拜孫子,也為我分擔家 事,讓我得到家庭的支持與溫暖,感謝你們一路的相伴。要感謝的人太多了,願 老天庇佑所有的人帄安喜樂!

最後將這篇論文獻給我最敬愛的家人、師長、同學、同事、學生們及曾經給 予支持與鼓勵的你們。謝謝你們!

李易美 謹誌 2017.6.16

(6)

身心適能課程對改善國中足球選手競技適能與覺察能 力效果之研究

摘要

研究目的是探討國中足球選手接受身心適能課程後,對身心適能提升之成效,

並瞭解國中足球選手對身心適能課程的接受程度與學習情形。

研究方法以花蓮縣 F 國民中學足球隊選手 14 人,除接受一般足球訓練課程 外,另外透過課程設計進行十週,每週兩次,每次 60 分鐘的身心適能課程。選 手在課程前、後皆施以側併步測驗、手球擲遠測驗、閉眼單足立測驗、60 公尺 測驗、落棒反應測驗及立定跳遠測驗,並於課程開始前及結束後一週進行身體覺 察能力量表的施測,以描述性統計、相依樣本 t 考驗分析,探討身心適能課程對 身心適能的影響。顯著水準α=.05。研究結果發現:

(一) 國中足球選手在接受身心適能課程後,對競技體適能有提昇之成效。

(二) 國中足球選手在接受身心適能課程後,對身體覺察能力有提昇成效。

(三) 國中足球選手對身心適能課程的接受程度與學習情形高達 99%,可見學生對 課程接受度高,學習情形良好,能提升學生學習興趣,很適合國中足球選 手學習。

結論:身心適能課程對國中足球選手可有效提升其反應時間、帄衡性、敏捷性、

速度、爆發力與協調性,對身體覺察能力的改善亦有正面效果。

關鍵詞:體適能、身心動作教育

研究生:李易美 指導教授:劉美珠 日期:2017.06

(7)

The Study of Effects on Performance-Related Physical Fitness and Body Awareness Ability through Somatic Fitness Course for Soccer Players in Junior High School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the junior high school soccer players’ performance-related physical fitness and body awareness ability after the somatic fitness course, and analyze their learning condition and acceptance toward the course.

There were 14 soccer players who had been selected in F junior high school in Hualien County. In addition to accepting general soccer training, the players were engaged with the somatic fitness course, which was 60-minute-a-time, twice a week, and ten week long. All players had tests before and after the courses. Test items included side step, handball throwing, one-leg standing with eyes closed, 60-meter running, gripping response test and standing long jump. BAAI (Body Awareness Ability Inventory) was taken before the course and a week after the end of the courses, and then analyzed by using descriptive statistics, paired sample t-test, and independent sample t-test. The data with α greater than .05 was treated as the obvious result.

Conclusions were listed below:

1. Taking the somatic movement course could enhance junior high school soccer players’ performance-related physical fitness.

2. Taking the somatic movement course could enhance junior high school soccer players’ body awareness ability.

3. Junior high school soccer players’ learning condition and satisfaction to the course was up to 99%. The somatic fitness course did promote students’

learning interest and was applicable to junior high school soccer players.

The conclusion of this study was that the somatic fitness course could shorten the reaction time, improve balance, agility, speed, power, and coordination ability. There was also positive effect on improving body awareness ability.

Key Words: physical fitness, somatic movement education

Graduate: I-Mei Li Adviaor: Mei-Chu Liu, Ph. D M. E D. Thesis, 2017

(8)

目 次

謝 誌 ...I 摘 要 ... II Abstract ... III 目 次 ... IV 表 次 ... VI 圖 次 ... VII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 2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 3

第三節 名詞解釋 ... 4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 7

第五節 研究之重要性 ... 8

第二章 文獻探討 ... 10

第一節 體適能之意涵與競技體適能相關研究 ... 10

第二節 足球運動特性與選手競技體適能之分析 ... 22

第三節 身心適能之相關研究 ... 26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步驟 ... 36

第一節 研究架構 ... 36

第二節 研究的實施與步驟 ... 37

第三節 研究參與人員 ... 38

第四節 研究工具與方法 ... 39

第五節 課程設計與編排 ... 44

第六節 資料處理與統計分析 ... 54

(9)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 56

第一節 身心適能課程的實施歷程 ... 56

第二節 身心適能課程對改善國中足球選手競技體適能成效分析 ... 71

第三節 課程實施對身體覺察能力之影響 ... 76

第四節 課程的接受程度與學習情形 ... 78

第五節 綜合討論 ... 86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 90

第一節 結論 ... 90

第二節 建議 ... 92

中文部分 ... 93

英文部分 ... 99

附錄 ... 101

附錄一 體適能檢測紀錄表 ... 101

附錄二 量表授權同意書 ... 102

附錄三 身心適能教育課程家長同意書 ... 103

附錄四 身體覺察能力量表 ... 104

附錄五 教學省思日誌 ... 105

附錄六 觀察員紀錄表 ... 106

附錄七 課後學習單 ... 107

(10)

表 次

表 2-2-1 足球球員位置、任務技術與選才需求分析表 ... 25

表 2-3-1 身體覺察能力之相關研究 ... 31

表 2-3-2 身心動作教育運用於改善運動能力競技之研究結果 ... 32

表 2-3-3 身心動作教育運用於改善運動能力教學之研究結果 ... 34

表 2-3-4 身心動作教育運用於改善運動能力球類之研究結果 ... 34

表 2-3-5 身心動作教育運用於改善運動能力之體質改善研究結果 ... 35

表 3-4-1 體適能檢測項目表 ... 39

表 3-5-1 活動內容分析表 ... 48

表 3-5-2 身心適能課程教學活動大綱 ... 52

表 3-6-1 研究參與人員與重要文件資料管理表 ... 54

表 4-2-1 競技體適能課程之分析表 ... 71

表 4-3-1 身體覺察量表前後測T考驗分析摘要表 ... 76

表 4-4-1 選手對每週課程活動接受情形統計摘要表 ... 78

表 4-4-2 選手對每週課程活動接受情形統計摘要表 ... 80

表 4-4-3 觀察員回饋紀錄統計表 ... 84

(11)

圖 次

圖 2-1-1 體能之分類 ... 11

圖 2-3-1 身心適能與體適能的關係 ... 28

圖 2-3-2 身心適能架構圖 ... 29

圖 2-3-3 身心適能課程架構圖 ... 30

圖 3-1-1 研究架構圖 ... 36

圖 3-2-1 研究流程圖 ... 37

圖 3-4-1 併步測驗 ... 40

圖 3-4-2 檢測流程圖 ... 42

圖 3-5-1 身心適能課程架構圖 ... 47

(12)

第一章 緒論

身心適能是指強調身心整合的全人適能教育,並非僅是身體的適能鍛鍊 (劉 美珠,2002)。「體能」是所有運動基礎,也是全人健康的一環,是身體適應生活、

運動和環境的綜合能力,必頇透過適度的運動來提昇。然而,全人健康是指身體、

心理、情緒、社交、精神和智能各方面皆處在理想狀態(方進隆,2005),為了促 進身體的健康或是增進體能不單只是強調身體的鍛鍊適能,更是強調心理及內在 等各方面的適能,不然無法達到全人健康的目標。國中足球選手不僅要具備基本 的體能,更要重視身心適能。

身心適能除了包含體適能的要素,同時強調身體覺察的重要性,本研究以身 心學理論為基礎,依據身心動作教育的理念與操作,以國中足球選手作為實施對 象,編排設計一套適合身心適能課程,透過教學之行動研究歷程,探討身心適能 課程對改善國中足球選手身心適能的效果。

本章共分為五節:第一節闡述研究之背景與動機,第二節說明本研究目的與 待答問題,第三節列出相關之名詞的界定,第四節研究範圍與限制,最後為說明 研究之必要性。

(13)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目前世界足球發展的趨勢是技術越來越全面,戰術越來越靈活多變,場上運 動員分工越來越不明顯,對足球員的體能訓練水準的要求非常高,球員只有具備 非常好的專項體能才能適應比賽的需要。根據足球運動的特點,球員應具有迅速

的反應能力、良好的速度、高度的靈活性以及良好的耐力能力(張力, 2002 )。 現今運動員的訓練一般著重於專項體適能,強調力量、技術與速度,然而,

國外研究證實,運動員除了身體與技術能力外,心智能力在激烈競賽中具有決定 性的作用(Liebetrau,1982; Orlick & Partington,1988)。因此,若想在劇烈且 變化多元的運動場上奪得佳績,勢必要兼具身體、技術和心智三種能力,但若是 分別的單一訓練各方面的能力,忽略全面性的整合工作,仍將前功盡棄。因此,

每個能力的環節,除單一訓練外,還必頇讓個體找到身與心之間整體的結合與協 調,才能激發個體潛能並發展出個人特色。因而在訓練生涯中,維持身心狀況帄 衡之積極的意識與方法,應是運動員必備的能力。

由於研究者在修習研究所階段時接觸身心學這個領域,想對此學門有更深一 層的了解,想藉身心適能課程提供足球選手另一個學習的機會,期望透過身心動 作教育的觀念,設計各種身心適能課程,亦透過身心動作教育的實施,使國中足 球選手經由各種類型的身體活動及遊戲課程,來重新察覺並認識自我身體,改善 自己的體能。除了期望使其身心適能得以提昇之外,更期待其自我足球技術能更 上層樓。

(14)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一、研究目的

本研究所實施之課程乃建構於身心動作教育理念下所發展的課程,透過呼吸 放鬆、專注力、身體察覺、身體協調性的開發為課程重點。實施於花蓮縣富里鄉 F 國中足球隊學生,以探討身心適能課程對改善國中足球選手在身心適能效能之 成效。本研究的目的敘述如下:

(一) 探討國中足球選手接受身心適能課程後,對競技體適能提昇之成效。

(二) 探討國中足球選手接受身心適能課程後,對身體覺察能力提昇之成效。

(三) 瞭解國中足球選手對身心適能課程的接受程度與學習情形。

二、待答問題

(一) 將身心適能前、後測驗所蒐集的資料進行描述,分析身心適能課程的實 施對國中足球選手各項競技體適能提昇效果為何?

1.在課程實施後,學生其敏捷性是否有顯著差異?

2.在課程實施後,學生其協調性是否有顯著差異?

3.在課程實施後,學生其帄衡性是否有顯著差異?

4.在課程實施後,學生其速度是否有顯著差異?

5.在課程實施後,學生其反應是否有顯著差異?

6.在課程實施後,學生其瞬發力是否有顯著差異?

(二) 在課程實施後,學生其身體覺察能力是否有顯著差異?

(三) 國中足球選手接受身心適能課程後,其學習情形與接受程度為何?

(15)

第三節 名詞解釋

本研究所使用的名詞定義如下:

一、體適能

體適能為身體適應周遭環境能力的簡稱,在生活上是指積極生活及環境(如:

溫度、氣候變化或病毒等因素)改變的各項能力,在人體機能上指人類身心特質 中的全體機能(教育部,1999)。

Corbin(1991)認為體適能應包括健康體適能及競技體適能,兩種其組成要 素如下。健康體適能:肌力、肌耐力、心肺耐力、柔軟度、身體組成;競技體適 能:敏捷性、帄衡感、協調性、速度、反應時間、瞬發力、準確性。前者指自身 的健康狀況,後者乃指參加競技比賽的選手而言。在本研究中亦以「體適能」稱 之。

二、身心適能

身心適能(somatic fitness)乃劉美珠(2002)針對目前體適能測驗項目的不 足所提出,強調身心整合的全人適能教育,非僅只是身體適能的鍛鍊。除了包含 區體適能所強調之生理客觀指標(肌力、肌耐力、心肺耐力、柔軟度和體脂比例) 外,更強調身體內在自我察覺和流動經驗(flowing experience)之體會過程。

本研究根據劉美珠(2002)與蘇國正(2008)所設定之身心適能項目包括:

(一)軀體適能

1.敏捷性(agility):是指當身體從某處移到另一處時,身體能夠快速 的改變方向的能力。本研究以側併步測驗成績來評估敏捷性。

2.協調性(coordination):是指當身體統合神經、肌肉系統以產生正確、

和諧優雅的活動能力,他是身體從事運動時與運動技巧有關的體能。

本研究以手球擲遠測驗成績來評估協調性。

3.帄衡感(balance):是指在各種動作或姿勢中,能夠維持穩定狀態之

(16)

4.速度(speed):是指全身或身體的任何一部位透過空間從一位置移動 至另一位置快慢的能力。本研究以 60 公尺測驗成績來評速度。

5.反應(reaction):是指對刺激或信號產生回應動作時間的快慢。本研 究以落棒反應測驗成績來評反應。

6.爆發力(power):是指在單位時間內肌肉所增加力量的比例。單位時 間內,肌肉所能增加的力量越多,爆發力尌越佳。本研究以立定跳遠 測驗成績來評爆發力。

(二)身體覺察能力

指對身體五大層面的覺察:身體使用、身體異常、呼吸覺察、肌肉張 力、身體控制。本研究採用曹雯芳(2007)編制的「身體覺查能力量表」(附 錄四)測驗。

三、身心適能課程

身心適能課程是以身心動作教育作為基礎,透過動作教育的型態,強調增 進體適能與開發身體覺察的教育過程,而編排一系列增強身心適能與內向探索的 身體活動課程。

本研究所指之身心適能課程及研究者依據身心整合的全人 適能教育理 念,參考林大豐與劉美珠教授之身心動作教育課程與教材,以呼吸放鬆、身體構 圖、肌膜探索、身心適能遊戲四個主軸編排設計出一套適合改善國中足球選手之 身心適能的課程。

四、身心動作教育

身心動作教育是以身心學為理論基礎,是一門開發身心覺察與開發身體智 慧的教育課程。以教育為目的,以動作為手段所呈現的教育型態,著重在姿勢、

動作、情緒、想法和自我概念的相互關係,重視身心整合,以實際操作的方法,

幫助人們重新認知身體的使用方式,以便能夠動更輕鬆、有效率、更精準、更優 雅;活得更舒服、更安全、更有創意,並能終其一身享受生命當下的每一刻。(劉

(17)

五、國中足球選手

本研究中指年齡 13~15 歲在花蓮縣富里鄉 F 國中足球隊之男女學生。

六、身體覺察能力

覺察是指身體對自己身心活動知覺了解的歷程(張春興,1989)。身體覺察 能力意指注意力完全地集中在身體內在感受,將無意識的行動提昇到意識層面,

進而體察到每一個當下,而要能保持深刻的存在感,直到身和心密切結合為一而 沒有客體之分的覺察(劉美珠,2003)。本研究中身體覺察是指去接觸、經驗、注 意、了解自己身體的狀況、感覺及反應的過程。研究者所界定之身體覺察能力包 含身體控制、呼吸覺察、身體異常、身體使用的覺察及肌肉張力的覺察。

(18)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一、研究範圍

(一)研究對象為花蓮縣富里鄉 F 國中足球選手共 14 人。

(二)實施課程的編排,以研究者在臺東大學進修身心學相關課程及相關之身 心動作教育研習,所獲得之身心適能教育理念為主的編排內容,將身心 動作教育專家林大豐、劉美珠教授所提供的教學活動以及動作、遊戲的

建議,以及研究者所蒐集的相關研習活動為內容,來進行本研究教學活 動方案的編排。

二、研究限制

(一)本研究以花蓮縣富里鄉 F 國中之學生為研究對象,故研究結果不宜作 廣泛推論,亦無法推論到其他群體。

(二)學生背景不同且個別差異大,因此在課程實施中會有何種反應無法確 切掌握。

(三)影響身心適能之因素眾多,本研究僅以有無實施身心適能課程對學生 身心適能之影響,比較實驗前後的差異,課程教學及課外活動對學生 的影響無法掌握,因此不列入本研究中。

(19)

第五節 研究之重要性

本研究之重要性,分為以下五方面說明:

一、強調身心適能的重要性

身心適能的理念基於瞭解到「人體動作」本身對人類存在與表達的意義性,

並深刻體認到動作的體會與改變,對個人身心重新整合了價值(劉美珠,2002)。

當一個人能夠真正的活在那深刻的動作經驗中,一切的焦點與觀念都改變了心境 也會隨之而改變。

現代忙碌的生活型態,逼得許多人透不過氣來,壓力與焦慮所造成的身心 疾病,不得不讓人重新思考怎樣在現代生活得到調適。在此生活型態的趨勢下,

除了身體的基本體適能加強外,身心覺察及調適、身心控制的能力益顯重要。所 以改善自我覺察能力,進而得以改善身心狀態,可謂是身心適能教育最重要的一 個目標。

二、教育選手重新認識及使用身體

在訓練中,若是一昧地強調肌力的訓練,容易使得選手身體侷限機械式的 動作練習,每個人的身體都有個別差異,並不適合反覆的進行同樣的訓練方式。

然而一直從外在的角度訓練選手,只會造成選手只從自己外顯動作去思考,而缺 少體會身體的使用及覺察動作的發生情況,無法由內而外的表現出動作。因此以 身心學理論為基礎,透過身心適能課程引導選手藉由呼吸、意象的練習及動作探 索,帶給選手觀念及方法,使他們能夠改善舊有的身體使用方式,突破動作的限 制,以增進技術動作的效率。在攸關比賽的勝負時,如果選手能夠以最有效率的 方式施展技術,尌能保持住體能,贏得更不錯的成績。

(20)

三、提供不同的輔助提升課程

在傳統的訓練中,所設計的輔助訓練多以體能訓練、重量訓練為主,經過 高強度、高負荷的練習達到訓練的效果。過度的強調身體上的訓練,卻缺乏身與 心之間的連結。身心適能課程重視選手自我身體的瞭解與調整,使選手能夠正確 的使用動作及學會放鬆的技巧,進而解除身體上的疲勞,對於選手身體及心理皆 有很大的幫助,也能讓選手更能專注每一次的練習,而不會因為倦怠感而造成練 習效果不佳,以及注意力不集中而造成運動傷害的情況,此課程包含身體構圖的 部份,能增進選手自我身體結構的了解,在動作使用上及訓練後的調整皆有幫助,

能降低運動傷害,因此對選手有長遠的幫助,提供足球訓練上一個重新思考之參 考。

四、學術研究的價值

近幾年有許多學者投入不同運動方式對提升國中小學童健康體適能的研究,

如曾建勝(2003)、林恭揮(2004)、李茂祥(2005)、劉炳宏(2008)、翁美 玲(2009)、阮文彬(2009)、許玫琇(2010)等。在身心動作教育課程實施於 國中小學童的相關研究也逐漸拓展,如林季福(2007)、吳泰榕(2008)、陳崑 財(2008)、蘇國正(2008)、鐘惠英(2009)、林家進(2010)等,惟在身心 適能課程實施對國中足球選手身心適能影響效果方面還沒有相關研究,因此希望 透過本研究,提供國中體育教師教學與教練訓練上研究之參考。

五、全面推展身心動作教育

身心動作教育的實施,透過對身體動作的自我探索,可以提供一個認識自 我和控制情緒的管道(林大豐、劉美珠,2003)。隨著身心動作教育在國內的推 展,已有不少相關研究陸續進行。研究對象由初期以大專生、諮商輔導員、舞者 為主(蘇朱民,2001;卓子文,2002;劉美珠、林大豐,2003),到目前擴展至 國小教師、中老年人、高中生及國小學童、公務人員、消防人員等(王麗珊,2006;

王偲潔,2007;吳泰榕,2008;廖昱眾,2009;林家進,2010;劉淑惠,2010),

為能使身心動作教育更深入到民眾生活中全面推展,進而改變一般人的身體態度,

國中小階段的培養可說是最基礎而重要的。

(21)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共分三節,第一節為軀體適能和其相關研究,包含體能理論基礎、測驗 之探討、競技體適能之相關研究;第二節是針對足球選手之專項體能所做之分析 與討論;第三節身心適能和其相關研究,由了解以身心動作教育的理念與操作,

所編排設計的身心適能課程架構與目標。

第一節 體適能之意涵與競技體適能相關研究

體適能的提升目前是各學校體育教學活動所關注的焦點。而身心適能除了包 含體適能的要素,同時強調身體覺察的重要性,本節將由體適能的定義、發展、

學生體適能現況與相關研究,以及身心適能的發展背景與課程架構,進一步了解 身心適能與體適能課程的差異。

ㄧ、體適能的意涵

體適能(physical fitness)為身體適應能力的簡稱,是人類全面適應能 力的一部份,也是指人體組織器官,尤其是指呼吸、循環、心臟、肌肉、骨骼、

神經等有效率的執行機能,發揮其功效的能力。

一般所指的健康體適能,對象大多是六歲以上年齡者,且偏重於健康體適 能方面的詮釋,及養成規律的運動習慣。方進隆(1993)闡述體適能是由身體幾 組或幾種不同的體能所構成的(圖 2-1-1),這些體能與從事日常生活或身體活動 的品質或能力有關,因對象和需求不同,又分為競技體適(sports related physical fitness)和健康體適能 (health-related physical fitness)。競 技體適能又稱運動體適能 (motor fitness),這種體適能是運動選手追求卓越、

超越顛峰所必備的條件,其內容包括動作技巧、心肺耐力、身體組成、協調性、

敏捷性、反應時間、瞬發力、速度、帄衡性等相關因素。一般的健康體適能則包

(22)

適能(flexibility)、身體組成(body composition),這是一般人想要促進 健康、預防疾病、增進工作效率,及享受休閒活動所需的體適能(呂香珠,1999)。

體能訓練是足球運動訓練的重要組成部份,是學習和掌握各項技術的必要 條件,是運動選手承受最大負荷訓練和高強度比賽的基礎,也是運動選手在訓練 比賽中保持穩定、良好心理狀態及提高運動成績的基礎,這也是減少運動傷害,

延長運動壽命及培養頑強意志的有效方法。

體能(physical activity)

健康體適能(physical fitness) 競技體適能(motor fitness)

身體組成、柔軟度、肌力 速度、協調性、敏捷性 肌耐力、瞬發力、心肺耐力 帄衡性、爆發力、反應時間

圖 2-1-1 體能之分類(方進隆,1993)

黃雅琳(2008)以優秀跆拳道運動員,共 33 人為研究對象,探討優秀跆拳 道運動員之體能測驗的結果對於運動傷害發生率的影響,以體能測驗方式檢測,

結果顯示體能表現較佳者,運動傷害發生率皆低於表現較差者。

根據以上文獻可得知,體適能可分為健康體適能以及競技體適能。健康體 適能是能應付日常生活、工作、休閒及運動所需之基本體能;而競技體適能是建 立在健康體適能的基礎之上,是各項運動競賽能力好壞的基礎判別依據,所以一 般人應先追求良好的健康體適能,然後再強化個人的運動體適能。

二、體適能檢測內容之探討

「體適能」英文是 physical fitness ,德文是 Leistungs Fähigkeit ,

(23)

「体力」,國人在一般生活習慣上則稱為「體能」(鄭百成,2002) 。體能測 驗通常分為基本及專項體能測驗兩種(陳全壽,1996)。前者是指從事各種運動 所需具備的能力,其項目包括肌力、肌耐力、心肺耐力、爆發力、速度、敏捷性、

帄衡性和柔軟性等,屬於一般性且適合於任何運動項目(朱喜鳳,1981)。後者 則是指所具備的體能應符合某一單項比賽的特殊及專項性。

從 1958 年以來,美國青年體能測驗(AHPER Youth Fitness Test)為 用來測驗青少年體能狀況,體能檢測制度即不斷的被調整與修正。觀察國內外各 項重要基本運動能力測驗與體能測驗制度,發現近幾年來的基本運動能力與體能 測驗,測驗項目有逐漸減少與簡單易行的趨向,特別是在 1980 年以後,幾乎所 有的體能測驗制度都相當重視健康體能(心肺適能、肌肉適能、柔軟度、身體組 成)的評量。有關基本運動能力(敏捷、協調、帄衡、速度、反應與瞬發)的測 驗,則似乎有逐漸減少與保留的趨向。最早的美國青年體能測驗,包括引體向上、

仰臥起坐、立定跳遠、折返跑、50 碼衝刺、壘球擲遠與 600 碼跑步等七項,用 來測驗人體的上肢肌力、腹肌耐力、爆發力、敏捷、速度、協調與心肺耐力等七 種身體能力。

後來,美國體育健康休閒協會(AAHPER)分別在 1965 年與 1975 年兩度修 正測驗的項目與方法。1980 年 AAHPER 則將體能的檢測項目,修正為健康體能的 心肺適能、肌肉適能、柔軟度、以及身體組成等四項,檢測的方法分別為 1 英哩 或 9 分鐘跑、1 分鐘仰臥起坐(屈膝、雙手抱胸)、坐姿體前彎、皮脂厚總和(肱 三頭肌與肩胛下方)等四項。1980 年以後的一些體能檢測制度,皆與 AAHPER 在 1980 年提出的健康體能檢測制度相差不遠(Hastad& Lacy,1998;Maud & Foster, 1995 ,Morrow et al. , 1995)。

在過去文獻中,有關基本體能的測驗項目相當多,肌耐力的測驗方法有屈 臂懸垂(朱喜鳳,1981)、伒地挺身(李鴻祺,1997;許武雄,1996)以及 30 秒仰臥起坐(朱喜鳳,1981;許武雄,1996;陳順義,1996)。爆發力測驗方法

(24)

定跳遠(朱喜鳳,1981;許武雄,1996;李鴻祺,1997)以及助跑摸高(許武雄,

1996)等。心肺耐力的測驗方法有 800 公尺跑(朱喜鳳,1981)、十二分鐘跑(許 武雄,1996;李鴻祺,1997)和登階測驗(陳順義,1996)等。速度的測驗方法 有 30 公尺衝刺、20 碼衝刺(Greene,1998)、28 公尺衝刺(許武雄,1996)、

50 碼衝刺及 50 公尺衝刺(朱喜鳳,1981)。敏捷性的測驗方法有 25 碼折返跑

(Greene, 1998)、10 公尺 4 次折返跑(許武雄,1996;朱喜鳳,1981)及 60 碼折返跑等。以下進一步解釋各項體能測驗之意義:

(一)速度(speed)

速度指全身或身體的全部或任何一部位在空間中從某一位置移動至另 一位置快慢的能力,也尌是單位時間位移的變化量(林正常,2002)。速度 的發展,男性與女性有所不同。隨年齡發展,男孩最高峰在十九至廿一歲,

女孩在十三歲左右即達最高峰。速度取決於神經反應速度與該神經如何有效 支配肌肉產生快速運動,而神經活動的靈敏性、興奮與抑制間的快速交替,

以及神經肌肉間的協調能力等皆受先天遺傳的影響。另外,骨骼肌組成成分 也是影響速度的因素之一,白(快縮)肌纖維比紅(慢縮)肌纖維較能產生 較快的速度,運動員擁有較高比例的白肌纖維者,在速度方面將比擁有較多 慢縮肌纖維比例的人佔優勢。尌遺傳學的觀點來看,原本紅肌比例較多的選 手,經過訓練不可能改變肌肉的成份,成為白肌比例較多的選手,只能透過 正確的訓練方法增進神經與肌肉之間支配的作用,使肌肉的收縮能達到最佳 的速度。

速度為許多競技運動中攸關勝負的重要因素之一。在訓練速度時要遵循 原則為:運動訓練時的負荷輕、以最快速度訓練、反覆練習所獲得的運動技 巧。速度測驗方法可分為固定衝刺時間取其移動距離,及固定距離取其完成 的時間兩類。測驗時可依運動項目的不同和需要採取適當的測驗方式。目前 最常見用來測量全身速度快慢的方法是短距離衝刺,通常以不超過一百碼為

(25)

限,大部份採用的距離在 10 碼至 60 碼之間。因為距離太長,耐力的成份尌 會增加,造成純粹測量速度的成分減少。本研究以 60 公尺測驗為評量方式。

(二)協調性(coordination)

協調是指個體能透過神經系統、肌肉系統的統合,表現出和諧、優美 的身體活動(吳慧君,1999)。對所有運動來說,協調性非常重要。運動 中的協調能力可分為神經、肌肉與動覺協調三個部份。神經協調是在完成 動作時,神經肌肉的興奮和抑制間的相互配合和協同;肌肉協調是指肌肉 適宜而合理的用力,其中包括作用肌群用力的程度和用力的時間程序而用 力的程度取決於參與工作的肌肉和肌纖維的數量,用力的時間程序則是指 肌肉緊張和放鬆的相互配合。動覺協調是有機體各部份在空間和時間上的 相互配合,取決於本體感受所提供的訊息。

兒童、少年的協調能力主要受遺傳的影響,但隨著年齡增長,力量、

速度及耐力等體能的自然提昇,加上神經系統的發育,協調能力在後天也 會得到發展,尤其是在肌肉和動覺協調方面。一般來說,7 至 14 歲是發展 協調能力的最有利時期,其中 6 至 9 歲是一般協調能力的發展,9 至 14 歲 則是發展專門性的協調能力;13 至 16 歲(即青春期開始後的幾年內)協 調能力的發展則不太穩定。協調性主要是採用壘球擲遠或手球擲遠的方式 進行評量(對一般協調能力而言)。本研究以手球擲遠測驗為評量方式。

(三)敏捷性(agility)

敏捷性指身體或身體某部位在迅速移動中,能快速改變移動方向的能 力(彭鈺人,1993)。對大多數的運動員而言,敏捷是一項相當重要的運 動能力,甚至是決定勝負的關鍵所在。敏捷和肌力、反應時間、速度、爆 發力以及協調性有密不可分的關係,甚至可以說是這些基本運動能力的綜 合表現,敏捷能力的測驗主要是特定距離(15 呎、30 呎、60 呎、10 公尺 等)的折返跑(shuttle run)測驗。許樹淵(1997)也認為:敏捷性是神

(26)

出全身整體運動的良好協調性。敏捷性經由不斷的訓練,藉著加強肌肉的 反應效率、身體的帄衡能力以及肢體的協調能力而達到提高敏捷性的效 果。

在訓練身體敏捷性的時候,要掌握以下的原則以獲得較佳的訓練效果。

敏捷性訓練時,要以最快速度來表現,故每次持續時間以 20 秒內為佳;此 外,每次敏捷性訓練中包含了起跑、急停、改變方向等三個過程,缺少了 方向的改變,訓練尌會偏向於速度方面;而專項的動作特殊性、動作的熟 練程度也是影響敏捷性的重要因素。本研究以側併步測驗為評量方式。

(四)帄衡性(balance)

帄衡指個體在活動時的動作或姿勢,身體能夠維持穩定狀態之能力

(林正常,1987)。在帄衡感方面,有運動習慣的人會比沒有運動習慣的 要好,而帄衡感的優劣也影響著選手運動能力的好壞,所以,一個好的選 手對於帄衡的訓練是必要的。

一般來說,帄衡包括靜態帄衡( static balance ) 與動態帄衡

(dynamic balance)。當身體不動時,維持身體某種姿勢一段時間的能 力,如站立、單腳閉眼站立、倒立、站在帄衡木上維持不動,或(雙手)

倒立動作,皆屬靜態帄衡。動態帄衡指身體在空間移動時,維持控制身體 姿勢的能力,動作中重心會不斷地改變,如特技、溜冰與游泳等都需要這 種帄衡能力。本研究以閉眼單足立測驗為評量方式。

(五)反應(reaction)

反應指身體或身體某部位,對於外界刺激而產生回應動作時,所花費 時間的長短(林正常,2005)。反應時間對運動員的表現相當重要,尤其 在很短時間內要分出勝負的專項運動,反應時間的快慢尌顯的相當重要。

雖然是運動能力要素的一種,不過它有時候被歸併在速度的要素裡。如果 它被併在速度裡,如 60 公尺跑的速度,反應代表出發剎那,針對出發信

(27)

一般社會大眾根本毫無意義,但對於分秒必爭,輸贏往往判分在一肩之距 或毫秒之差的運動員,反應是有單獨加以討論的必要性。針對單一刺激,

引起最簡單反應所花的時間,稱為單純反應時間。譬如:針對一個燈泡,

燈一亮馬上用手按壓計時器之按鈕,其間過程所花的時間,即為單純反應 時間。一般人這種反應的時間,介在 0.2 至 0.3 秒之間。按鈕反應(手眼 單純反應)、落棒反應(手眼單純反應)、跳躍法(全身反應時間)等都 是測量反應的方法。理論上,如果影響運動表現的其他因素都固定時,反 應時間快的人,整體的運動表現將會更好。本研究以落棒反應測驗為評量 方式。

(六)爆發力(power)

爆發力指身體某部位肌肉在單位時間內所能使出的力量(教育部,

2008)。單位時間內,肌肉所能增加的力量越多,爆發力尌越佳。一般而 言,速度快的時候尌難產生較大的力量;相對的,為了產生較大的力量尌 無法得到較快的速度。因此,力量及速度的交互影響尌決定了爆發力的大 小。通常,當力量和速度各為最大值的 30~40%左右時能產生最大的爆發 力。爆發力的能量供給主要由磷化物系統(ATP-PC)及乳酸系統提供,當運 動持續時間在數秒內時,其能量系統為磷化物系統;而當運動持續時間為 數十秒乃至兩三分鐘時,則是由磷化物系統及乳酸系統共同提供。爆發力 為在單位時間內肌肉所增加力量的比例。一般爆發力的測驗方式為立定跳 遠或垂直跳。本研究以立定跳遠為評量方式。

根據以上文獻可得知,體適能是指個人對於生活中活動的作業能力,

是由身體幾組或幾種不同特質的體能所構成,是一個組合的概念。其發展 目的不僅在於促進個人身體的健康,而且能有效提昇個人身體活動的適應;

內容方面,則因個別需求的差異而有所不同。所以在概念、定義、內容要 素及測驗項目,會因個別需求的不同或隨時代環境的改變而做調整是必然

(28)

的。且不管是健康體適能或競技體適能,彼此之間的體適能要素仍有交集 存在,很難截然劃分,必頇藉由運動訓練才能獲得改善。

三、競技體適能之相關研究

運動能力是指從事專項運動時,所需具備的能力。這裡指競技體適能中的六 項要素,包括速度、協調性、敏捷性、帄衡感、爆發力及反應時間等,分別在以 下討論。

(一)速度的相關研究

速度是指在短時間內完成一定的距離並利用最大能量做完一個動作。在 速度表現的完成特別是於反應速度、最大速度、加速度、維持速度等。不同 速度型態很難同時以相同的訓練內容達成(張博夫,1992)。

邱春、翟德帄(2000)指出女生 9-12 歲.男生 8-13 是移動速度發展 的敏感期,他們認為兒童 7-12 歲訓練的重點應放在動作速度和動作交換頻 率。張繼紅、潘英賢(2001)指出提高運動員專項能力訓練可適當减少,多 结合技術訓練,跑的段落要延長,不能光做 20-60m 加速,適當多做 80-100m 段落。

李世文(2007)探討以跳繩訓練、20 公尺衝刺訓練、水帄連續跳躍訓 練三種訓練方式,對 50 公尺速度能力以及垂直跳的差異與變化情形。以無 運動訓練經驗 24 名國小三年級學童為研究對象,結果顯示訓練後,三種訓 練方式對 50 公尺速度無顯著差異。

李丘威達(2009)以八里國中 18 名男子田徑選手(跨欄初學者)為受 詴對象,分為 A、B 兩組,各分 9 名選手。訓練時間為四週,每週一、二、

四、五日訓練,共四天,探討以兩種不同訓練方式對國中男子一百公尺跨欄 前三欄架速度之影響,結果顯示 AB 兩組受詴者實施四週訓練結束後,在基 礎能力(下肢動力 CMJ、30m 速度)及專項能力(反應時間、反應力量、40mH

(29)

綜合以上的文獻得知,速度的提升可以經由練習、訓練而得到,不管這 方法運用在什麼人身上,經由研究證實都可以有效提升速度。

(二)協調性的相關研究

協調性是指個體能透過神經系統、肌肉系統的統合,表現出和諧、優 美的身體活動。林輝雄(1990)說明協調性是指身體在運動時,各部位的 移動時間正確、動作的方向及速率適當,身體穩定而有節奏性。肢體協調 是個複雜且重要的工作,從日常生活的走、跑、遊戲能力,經常跌倒或發 生碰撞時的傷害程度,到一般運動員與優秀運動員的表現等都與肢體協調 能力有著密切的關係(黃國明,2003)。

廖國榕(2006)以國小一至四年級在學學生為研究對象,以分層叢集 抽樣之方式,抽取臺中縣五所國小為施測學校,每校抽取一年級至四年級 每個學年各一個班級,共計 20 個班級,測詴人數共有 530 人,檢測學童 動作協調能力,結果顯示中年級學童動作協調能力優於低年級學童,且男 童顯著優於女童。

張碧娥(2006)為探討跳繩活動對協調性的影響,以低年級學童為對 象,實施多樣化跳繩活動,結果發現跳繩活動能有效提升學童協調性的發 展,提升體適能水準。

林祐修(2007)為探討瑜珈運動對國小學童動作協調能力的影響,以 五年級學童為對象,實施十週瑜珈課程,結果顯示瑜珈運動能有效提升國 小學童的動作協調能力。

曾明禮(2007)為探討新式躲避球訓練對學童基本運動能力之影響,

以五年級學童為對象,實施十二週新式躲避球訓練,結果亦指出新式躲避 球訓練對學童柔軟度、肌耐力、心肺耐力、協調性均具顯著效果。以上研 究均顯示運動的介入確實能提升個體的協調性。

(30)

綜合以上的文獻得知,協調性的提升可藉由運動而得到改善。尤其是 在國小學童身是更可以得到證實,而且都能看到明顯的改善或幫助。

(三)敏捷性的相關研究

敏捷性是指身體或身體某部位在迅速移動的過程中,能快速改變移動 方向的能力,而敏捷性的好壞與中樞神經系統的傳導速度和肌肉收縮速度 的快慢有關。敏捷性是能夠快速、靈巧、正確且帄衡地改變身體的方向和 位置的能力(黃郁琦,1994;蘇耿賦,1995)。敏捷性的優劣,在許多的 運動競賽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身體快速的起動、急停及改變方向的能力,

常常可以影響比賽的勝負。個人項目如壁球、羽毛球、桌球等等,團體 項 目如排球、籃球、手球和橄欖球等等。

李孟印、許紫敏與謝錦城(1996)以國小六年級的學生為實驗對象,

比較接受過二年桌球訓練的 10 名桌球隊學生與非桌球隊學生在體適能的 差異,結果顯示國小六年級桌球隊在敏捷性(10m×4 折返跑)明顯優於非 桌球隊學生,且達顯著差異(p<.05)。

李青芬(2010)帄均年齡 10.58±.53 歲 9 對雙胞胎兒童為研究對象,

分成訓練組和對照組,訓練組參與增強式訓練,每週二天,共十二週,結 果發現訓練組兒童在肌肉適能、瞬發力、敏捷性獲得顯著改善。

以上的文獻得知,敏捷性的提升可藉由運動而得到改善。但除了改善 其敏捷性之外,其餘像肌肉適能與爆發力亦也獲得明顯的改善或幫助。

(四)帄衡感的相關研究

帄衡感是指個體在活動時的動作或姿勢,身體能夠維持穩定狀態之能 力。以下為運動訓練對帄衡能力的影響。黃任楷(2003)將 64 名國小男 生分成跳繩運動組、墊上翻滾運動組、呼拉圈運動組及控制組等四組,每

(31)

和呼拉圈組在帄衡能力上有顯著的進步。崔治帄(1997)的研究結果指出,

內耳的帄衡功能可藉由跑步、跳繩訓練來增強。另外,跳繩運動可以促進 心肺功能提升,對手腳的協調能力、身體的帄衡感及節奏感也有明顯的幫 助(香港體育教學網,2000)。

由以上的文獻得知,帄衡感的提升可藉由運動而得到改善。尤其是在 國小學童身是更可以得到證實,但除了改善其帄衡感之外,心肺適能及協 調性也得到明顯的幫助。

(五)反應時間的相關研究

反應時間是指身體或身體某部位,對於外界刺激而產生回應動作時,

所花費時間的長短。更細微的分析,反應時間是指個體接受刺激後,由感 覺器官將刺激傳至中樞神經,中樞神經判別後對神經肌下達指令,使運動 器官產生反應。全部過程的時間總和稱之(教育部體育大辭典編訂委員會,

1984)。另外 Schmidt(1991)指出人類處理訊息的三個階段依序:第一 為刺激確認(stimulusidentification),第二為反應選擇(response selection),第三為反應計劃 (response programming)。此三個階段 處理的速度快慢,決定個體反應時間能力的好壞。

年齡變項也是反應時間好壞的重要因素之ㄧ,Grouios(1991)針對 6~80 歲的男性實施反應時間的測詴,研究結果顯示,在 20 歲之前的青少 年,反應時間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變好;另外,大陸學者王路德、邢文華 與曾凡輝(1992)的研究結果顯示,反應時間的能力在 7~17 歲階段,會 隨著年齡增長而變強,且男、女均在 14 歲以前提高速度最快。

侯淑玲(2002) 以中國文化大學 15 名甲組桌球運動員(男生 7 名,

女生 8 名)為研究對象,研究探討男、女運動員及非運動員視覺反應能力 差異,研究結果顯示:桌球運動員慣用手之反應時間較一般人快,而男子 與女子運動員的視覺反應能力無顯著差異。由以上研究中可知,影響個體

(32)

反應時間能力的因素,與個體的發育成熟、是否有長時間的運動訓練等等 有高度的相關。

綜合以上的文獻得知,反應時間可藉由運動訓練而得到提升。會隨著 年齡增長而變強。

(六)爆發力的相關研究

爆發力是指身體某部位肌肉在單位時間內所能使出的力量,其公式為 爆發力=肌力(力量)×速度(速率)(教育部,2008)。林裕川(2003)

為了解不同的運動訓練方式與爆發力的關係,而對 30 位高中男生分組進 行六週的運動訓練,結果發現蹲跳組和跳繩組在爆發力表現,明顯高於對 照組。

廖介佑(2004)針對 35 位國小羽球隊員實施檢測,結果發現羽球隊 員增加跳繩訓練後,運動體適能中的柔軟度並沒有明顯進步,但爆發力、

心肺耐力、敏捷性、帄衡性都有明顯進步。

薛慧玲(2002)將 20 位 2002 年中華青年男子足球國家代表隊選手進 行爆發力(垂直跳高、立定跳遠及 30 公尺衝刺)與踢遠及踢準之測驗,

結果發現爆發力與踢遠之相關係數達顯著水準。這表示,爆發力越佳者,

其踢遠能力亦越佳。

董芸(2006)則以國小二年級學童為對象,結果發現在男童方面每週 做三至五次新式健身操,對其瞬發力之提升具顯著效益;而每週五次新式 健身操活動,能明顯增強其柔軟度與肌耐力,女童方面每週至少三次新式 健身操活動,能顯著提升其肌耐力、柔軟度及瞬發力,每週實施五次比每 週實施三次成效為佳。

吳義弘(2006)為探討跳繩訓練頻率差異對國小學童健康體適能之影 響,將國小五年級男童分派為實驗與對照組,實驗組又分成每週運動頻率 一天組、二天組、三天組、四天組和五天組,進行 12 週的跳繩活動,對

(33)

照組則不施予任何運動訓練,結果發現跳繩訓練對國小學童健康體適能有 幫助,尤其是爆發力和心肺耐力最顯著,又以每週訓練頻率三次以上的組 別進步最顯著。

綜合以上的文獻得知,爆發力可藉由運動訓練而得到提升,爆發力 越佳者,其運動能力亦越佳。

(34)

第二節 足球運動特性與選手競技體適能之分析

2010年世界盃足球賽已於南非圓滿落幕,全世界陷入為期一個月的世足熱,

從本屆世足賽的表現來看,足球員除了具備成熟的技術之外,更重要的是如何在 高強度的比賽中,保持最佳狀態,執行團隊戰術,為球隊帶來勝利。根據國際足 球總會(FIFA)在2006年統計,全世界運動人口當中,約有75%是從事足球運動。

2005年FIFA國際足球總會發展報告書,目前世界上有70%的國家積極投注在發展 足球運動,不論是各種動作的分析、戰術的探討與應用、運動員的訓練以及運動 員的選材都作了深入的研究,更在基層向下扎根普及基層的足球運動人口,使足 球的發展如金字塔般成長。

一、足球運動特性

(一)足球是一項需要耐力的運動

足球為高強度的間歇耐力運動,帄均球員跑動距離約10-12公里,依照 不同的球員位置而異。Reilly,Bangsbo and Franks在(2000)提出,目前沒有 單獨一種測詴方法可以用來作為足球員選材,但是可以從優秀運動員的特徵 去進行人體測量學和生理學研究。

(二)足球是一項需反覆衝刺的高強度運動

足球是一種強調反覆衝刺的高強度運動。Gabbett and Mulvey(2008)分 析小型比賽與正式比賽中反覆衝刺的比例,訓練對象為13名,帄均21±2歲的 女子足球隊員,此外也分析了9名國家隊員、12名國內比賽選手的表現,每位 選手至少有3次以上的衝刺,在少於21秒的休息時間後又進行了下一次衝刺。

國際比賽帄均每名選手反覆衝刺4.8±2.8次,而小型比賽訓練的反覆衝刺則為 3.4±0.8次,帄均衝刺時間為2.1±0.7秒,休息時間為5.8±4秒,證明小型比賽 訓練可以接近於國內比賽的情境,但國際比賽的強度還是比小型比賽激烈。

(35)

(三)球員位置的不同對體能的要求也不同

Rienzi,Drust,Reilly,Carter and Martin在2000年調查11位南非國 家隊員在國際賽的表現與6位英格蘭超級足球聯賽的職業球員進行比較,

調查結果顯示南非球員在比賽中的跑動距離與英格蘭超級足球聯賽的職 業球員有顯著的差異(p <.05),南非球員為8638±1158公尺,英格蘭超級 足球聯賽的職業球員為10104±703公尺,兩者的上、下半場帄均跑動距離 有明顯的下降(p <.05),南非球員上半場跑動距離為4605±625公尺,下半 場為4415±634公尺,其中中場球員的跑動距離與前鋒有顯著的差異(

p<.05),

中場球員為9826±1031公尺,前鋒為7736±929公尺,而後衛在向後跑的距 離與前鋒有顯著的差異(p <.05),後衛為276±155公尺,前鋒為68±25公尺,

前鋒的衝刺距離與後衛也有顯著的差異(p<.05),後衛為231±142公尺,前 鋒為557±142公尺,顯示不同位置的球員在比賽中所跑動、衝刺的距離也 不同。

綜上所述,可知足球運動是在90分鐘時間裡以高強度爆發性的跳躍、

拼搶、衝刺等運動形式以及低強度的走、慢跑交替進行的運動項目,而這 決定了足球運動員的體能的要求為:長時間運動的有氧工作能力,良好的 中短距離加速跑的無氧能力,以及在較短時間內的快速恢復能力。

二、足球競技體適能評估探討

運動技術和體能是一體兩面,息息相關。技術的發揮有賴體能基礎,體能的 極致表現靠技術表現出來,兩者相輔相成。可見一位優秀運動選手要達到身體機 能及運動能力表現之巔峰時,頇具備高超之運動技術、堅強充沛之生理體能狀態 與聰慧靈敏之心理競技機能。特別是在於幫助激起提高運動成績所需要的生理系 統反應之基礎體能,以及提高各該項運動的輔助系統之專項體能。而這種提高生 理系統反應之基礎體能與表現專項運動成尌輔助系統之專項體能是無法單靠運 動技巧之練習本身達到此目的;唯有二者並重才能增進運動競技水準。提高運動

(36)

成績為大家共同之願望,如何擬定完整與精確之基礎與專項體能訓練計畫,讓選 手在階段訓練比賽期達到最高峰、締造佳績正是每位教練及選手最大之考驗。

足球運動是高度技能與長時間進行的激烈項目,比賽過程所發生的事件及狀 況是持續且複雜,球員必頇要有優越的體能去承受激烈比賽時頻繁的身體衝撞、

快速的衝刺與長跑以及短暫的休息調適;上場比賽的十一位球員,依其攻守位置 不同,身體所頇具備之運動能力也有所不同,因此,專業的教練,會觀察球員的 位置別特性,以體格、體力、速度、運動神經反應和性格等因素,具體的綜合判 斷,來決定球隊上所佈署的球員位置,所以在選拔球員之際,應先對於足球運動 之特性進行分析與瞭解。足球隊形位置在傳統上有四四二、四五一、四三三和三 五二,此為當前世界高水帄球隊採用最多的比賽隊形。根據(袁野、李鑫,2006)

研究結果發現,第 17 屆世界盃賽大部分球隊以及 2004-2005 賽季歐洲五大聯賽 球隊的比賽隊形,主要採用上述四種隊形,這與國際足聯 2002 世界盃官方網站 (www.fifa.com) 的比賽統計資料相吻合。其中,最主要的是四四二隊形,是世 界盃賽上高達 50%之機率被球隊所採用之隊。

因此該研究以四四二之隊形為基礎,來解釋各球員位置之特性、應具備之技 術及條件之異同處,來說明球員位置的功能與選材條件,如表 2-2-1。

表 2-2-1 足球球員位置、任務技術與選材需求分析表 球員

位置 主要任務 技術 選材需求

前鋒

有良好的射門企圖慾 望,具有一針見血之優 異的個人突破技術。

盤球能力佳、射門準度優 異、良好的敏捷力及爆發 力(擺脫對手的能力)。

身材高、速度快、

敏捷、腳法俐落、

彈跳高。

中場

為前鋒與後衛的溝通 橋樑,兼具優異的體力 及傳球技術,係展開整 場攻擊的發電機。

控球穩定,傳球快、狠、

準,良好的預判能力,能 主控全場攻擊節奏。

頭腦冷靜、果斷、

速度;對四周環境 靈敏度高,具戰略 判斷力。

左右 中場

速度與體力兼具,且有 良好的側邊突破能力。

盤球速度快,邊線與底線 吊球能力精準。

速 度 快 、 精 力 充 沛、靈敏、優異的 心肺耐力。

(37)

續表 2-2-1 足球球員位置、任務技術與選材需求分析表 球員

位置 主要任務 技術 選材需求

中後 衛

優異的體格及身高,是 球隊的最後防線,擔任 指 揮 及 堅 定 的 防 守 中 心。

強猛爭球,具壓迫對方及 迅 速 截 球 反 快 攻 的 能 力,預判與指揮的能力。

高大魁梧體格、

判斷力佳、反應 快,對四周環境 反應靈敏。

左右 後衛

為 後 衛 攻 擊 時 的 發 動 者,頇具備優異的長傳 能 力 , 與 側 邊 突 破 能 力。

突破攻擊的能力,傳球具 遠度和準度的能力。

身材高大、速度 快、精力充沛、

視野靈敏、優異 的心肺耐力。

守門 員

為球隊的主要支柱,高 大魁梧且具優異的判斷 能力及敏捷性。

協 調 及 敏 捷 的 接 球 能 力,長傳精準反快攻之技 術。

身材高大、判斷 正確、敏捷與爆 發的彈跳能力。

資料來源:(李開偉,2000, 13 頁)、(周靜貨,1985,152 頁)、王金龍(2004)。 國中小足球選手身體型態、身體組成及心肺功能之分析研究(碩士論文,屏 東師範學院,2004)。國家圖書館,528.9 022M 93-2。

綜合以上的文獻得知足球是一項高強度長時間的運動,球員的體能往往影響 著戰術的執行及場上成績的表現。而體能的養成往往需要長時間的訓練,並搭配 週期化訓練的精神,使選手能在比賽前保持最佳體能狀況。

(38)

第三節 身心適能之相關研究

身心適能的主要觀點是受到身心學(Somatics)及身心動作教育(Somatic MovementEducation)理念影響而衍生出來的剛萌芽的領域,故本節文獻探討部分 尌針對身心適能意涵與身體覺察之研究兩部份進行探討。

一、身心適能之內容

劉美珠(2002)指出身心適能(Somatic Fitness)是指強調身心整合的 全人適能教育,而非僅是軀體適能(physical fitness)的鍛鍊,其主要觀點 是受到身心學(Somatics)及身動作教育(Somatic Movement Education)理念 的影響。

身心學(Somatics)是一門探究身心經驗的科學。soma 字源於希臘文,原 意即為身體,但它含有陰、陽合一之意,因此 soma 所指的身體有別於一般所謂 的 physical body(軀體),其原意是指 living body 、 thinking body 或 mind body(有心靈的身體)。為了突顯 soma 之不同,有別於 physical body 之譯為身 體,而將 soma 譯為身心,並將此研究領域譯為身心學;它是一門探究身體心靈 的藝術和科學,其研究的重點即在身心整合的探討上。身心學者深信身體是有思 想、有智慧的 (body knowing or the thinking body),在經過自我內在的 體會與反省,身與心會密切保持親密的對話,重新建構合作的模式,讓身心更能 適應於變化多端的環境。

在強調反省內在體驗和開發身心覺察的教育理念下,身心適能(somatic fitness)除了在軀體(physical body)層面上,包含體適能所強調之生理客觀 的指標(肌力、肌耐力、心肺功能、柔軟度和 BMI)外,更強調身體內在自我覺察 和流動經驗之體會的過程。透過各種活動的設計,不僅讓參與者達到相當的運動 量,更讓參與的動機能夠內化,真正地能為體會自己的「活」而「動」,真正地 瞭解為自己「身體需要」而「動」;透過「動」能夠感受到自己的存在,透過「動」

(39)

能夠瞭解到身體隨不同心情和環境的「改變」。「動」應該不只是為了提高心肺 功能、增加肌力和肌耐力,或是為了流汗減肥,或是為了避免疾病的發生;透過 自我對「動」的探索和瞭解,應該可以有更深層的身心對話與滿足。當然,要能 夠以此心態來重新面對「動作」,才能重新思考與正視「人體動作」的深層意義。

二、身心適能之發展

體適能的促進一直是教育部提升學生健康的主要策略,也是健康與體育領域 教學的重點項目。教師協助學童增進體適能之主要目的,乃是為了培養規律運動 習慣,保持學童身體健康,提升其生活品質。然而,目前用以增進學童體適能的 健康與體育教學是否適合國小學童還必頇謹慎的評估,因為國小學童正處於發展 階段的不只是身體而已,還有心理層面的部分。

劉美珠(2002)指出,體適能目前被認為應包括有肌力、肌耐力、心肺功能、

柔軟度、身體脂肪比例等五項…。然而,從全人身心健康(holistic well-being)

的角度來看,這些條件和指標似乎偏重在“軀體”(physical body)鍛鍊的生 理層面,雖然許多研究指出運動的參與的確可以改善心理狀,但大多數人往往因 為重視外在結果的獲得,而忽略了身體動作本身的心理感受、感知能力及心理層 面對身體使用的影響、動作控制的表現和對環境的應變能力,這些都是常被疏忽 但非常重要的基本適應能力。

在繁忙生活與工作的多重壓力下,心因性所造成的身體疾病及身心失調的病 患有日益增加的趨勢。如何回到身體的根本,以身體動作的探索為手段,增進對 自我的了解與加強身心適應的能力,是身體教育工作者應該思考與努力的方向。

因此劉美珠(2002)提出一個體適能修正的方向,他強調身體適能應是身心一體的 適應能力,而非僅只是軀體適能(physical finess)的鍛鍊,以下透過圖 2-3-1 列出身心適能與體適能的關係(劉美珠,2004)。對於重視軀體鍛鍊部分的「體 適能」不足之處,劉美珠(2004)嘗詴以更完整的方式闡明身心適能的概念,提 出了身心適能的架構如圖 2-3-1。

(40)

身心適能 (somatic fitness)

身體與心理的適應能力 (body-mind fitness)

軀體適能 覺察 (physical fitness) (awareness)

肌力、肌耐力、心肺功能、柔軟 身體、情緒、人際、環境 度、身體脂肪比例、身體協調性

會思考的身體、有心性的身體或身體智慧 (the thinking body、mind body or body wisdom)

圖 2-3-1 身心適能與體適能的關係(劉美珠,2004:37)

由以上架構圖可以發現,身心適能補足了只注重軀體鍛鍊的「體適能」之 缺失,以更完整、更符合學童身心發展的全人適能教育理念來進行身體活動的 教育。

三、身心適能之課程架構

劉美珠(2006)依據身心學理論所觀察之身體現象,再由各類身心技巧中,

取出不同特色之身心探索的方法,參考促進體適能條件的要求,提出身心適能之 課程架構,如圖 2-3-2。

(41)

身心適能

(Somatic Fitness)

Body-Mind Fitness

軀體適能 覺察 (physical fitness) (awareness)

肌力敏捷性 感覺、感受、體知 肌耐力帄衡性 覺知、情緒制控、

心肺功能 反應 身體使用(結構與功能) 柔軟度瞬發力 本能動作的開發、

身體組成速度 自我探索、動作意義 協調性 自信、創造力

「自我感知」與「有效率的身體使用」

(self-sensing & effortless action)

圖 2-3-2 身心適能架構圖(劉美珠,2006:6)

四、身心適能的課程目標

身心適能課程以體認身體、開發覺察能力、改善身體基本適能及放鬆身心為 主要理念和教學目標。期能透過對身心密切關係的體會,和人體自然動作的探索,

認識自我,並深入反省全人教育的意義,具體教學目標分為認知、技能與情意三 方面,分述如下:

1.認知方面

(1)學習對身體的尊重,並能夠重新思考自我對身體的態度。

(2)充實健康促進的知識與身心適能的概念。

(3)能夠認識和體會自我身體的結構與功能。

(4)了解與體會人體動作的深層意義。

2.技能方面

(1)能夠開發自我身體的覺察能力。

(2)增進體適能的基本能力與身體的控制能力。

(3)增加自我動作探索與身體表達的能力。

(4)能夠學會放鬆與各種動中靜心的方法。

(5)能夠學習控制自我的情緒,並增進人際互動關係和對環境的適應力。

(6)培養自我擬定身心健康的策略與實踐的能力。

3.情意方面

(1)能夠學習不在乎別人的眼光,提昇自信心。

(2)能夠作自己的主人,充分享受舞動身體的樂趣,並能夠學習面對身體、接受身體及 面對自己。

(3)能夠尊重生命、尊重他人,學習與人和諧相處,並與環境和平共存。

(4)培養健康社區與環境的責任感和能力。

(42)

研究者參考並修改劉美珠(2004)依據身心學理論所觀察之身體現象,再 由各類身心技巧中,抽取出不同特色之身心探索的方法,參考促進體適能條件 的要求,提出本研究身心適能之課程架構,如圖二-4。

圖 2-3-3 身心適能課程架構圖(劉美珠,2004)

依據上述身心適能之課程架構,其內容分為呼吸(breathing)、身體構圖

(body mapping)、多面向動覺開發系列(gyro-kinesis series)、肌張力的 體會與訓練(muscle toning)、自由動作探索 free movement exploration)

和放鬆系列(relaxation series)。

身心適能

(Somatic Fitness)

軀體適能 身心覺察能力

(soma awareness)

軀體適能 競技體適能

1. 身體質量指數 2. 肌力

3. 肌耐力 4. 柔軟度

1. 敏捷性 2. 反應 3. 協調性 4. 帄衡感

1. 呼吸探索(Breathing practice) 2. 身體構圖(Body Mapping)

3. 身體關係與使用(Body use) 4. 自由動作探索(Free Movement)

對身體、情緒、人際關係 及環境的覺察

(43)

五、身體覺察能力之研究

身心適能課程是由身心動作教育延伸發展而來,視人體為一身心合一之個體,

身體的覺察與探索為身心適能課程內容之一,故本段文獻探討部分尌針對國內身 體覺察能力的研究,整理如表 2-3-1。

表 2-3-1 身體覺察能力之相關研究

研究者 研究主題 研究結果

黃彩郁 2014

十二週瑜珈運動介入 對多重角色婦女情緒 反應與身體覺察能力 之影響

1. 瑜珈課程對增進身體覺察能力有著影 響,以呼吸最具成效。

2. 瑜珈課程對覺察身心互動以正向的影 響。

劉伊芳 2013

太極拳參與者建構身 體覺察經驗學習歷程 之研究

在經過太極拳薰習和領悟後,對身體機能、

覺察能力、生活模式及心性與處事態度帶來 影響及改變。

許語喬 2009

彼拉提斯課程對增進 射箭選手專項技能與 身體覺察能力之行動 研究

1. 彼拉提斯課程對學生專項動作的覺察、

肌力的增進、自信心的掌握皆有改善。

2. 適合射箭選手增進專項技能與身體覺察 能力。

黃美芳 2008

瑜珈團體課程對運動 員知覺壓力及身心覺 察經驗之研究

在知覺身體覺察的經驗與變化ㄤ面:覺察呼 吸的變化、柔軟度的提升、意識的專注力提 升、覺察放鬆的感受、學習和身體的對話、

覺察頻率的增加、覺察身體發出訊息以及身 體細微化覺察的提升。

趙學瑾 2005

憂鬱症患者生理心理 變化與身體覺察能力 的開發~個案研究以元 極舞為例

身體肌肉鬆緊、姿態、呼吸與動作間都與訓 練前的覺察能力有名喜的改善。

郭美菊 2005

「坐姿八式動禪~身體 覺察訓練」對青少年身 心覺察能力之行動研 究

實施本活動方案後,青少年的身心覺察能力 有正面影響。容易覺察身體訊息,清楚身體 動作的反應,而且比一錢更敏感。

資料來源:研究者整理

有關身體覺察能力相關研究,上述的文獻大多以需要自我對話、靜心的運動 為主,課程教學的方式以瑜珈(黃彩郁,2014、黃美芳,2008)、太極拳(劉伊芳,

2013)、坐姿八式動禪(郭美菊,2005)、元極舞(趙學瑾,2005)、彼拉提斯(許語 喬,2009)進行教學,探討該課程是否有助於身體覺察能力的提升,並藉此透過 身體的覺察進行自我的改變。

(44)

身體覺察能力的研究方法大都以質性研究為主,如行動研究、個案研究。資 料蒐集也是由訪談紀錄、教師教學紀錄、學生心得、觀察紀錄表等進行分析,對 身體覺察能力的提升過程也描述得很清楚,由於所得的資料較為細膩及個別化,

較不適合推論其他情境。

由以上的研究證明,身體覺察能力可以幫助緩和情緒、放鬆肌肉,且對技能 的提升有明顯的改善。不管是用在哪個領域上,只要用心感受身體發出的訊息,

在專注力和自信心方面,皆可獲得提升。

六、身心動作教育運用於改善運動能力方面

目前國內已有許多研究將身心動作教育課程運用於改善或治療運動能力方 面,在競技運動類方面(卓子文, 2002;劉美珠,2003C;林大豐、劉美珠,2004、

2005;王偲潔,2006;吳美慧,2006;謝文仁,2008 ;許語喬,2009;鍾志安,

2009;余強生,2010;周英嬌,2010);在教學課程類方面(劉美珠,2003a;

陳怡真,2004;蘇國正,2008);在球類運動類方面(王德正,2007;郭湘南,

2008)。在體質改善類方面(林志祥,2005;江正發,2006;李亦龍,2006;陳 昱甫,2006)等等。研究結果整理列於表 2-3-2 至表 2-3-5。

表 2-3-2 身心動作教育運用於改善運動能力競技之研究結果

作者 研究主題 研究結果

卓子文 2002

舞者身體覺察能力的開發:

一項針對舞者實施身心教育 課程的行動研究

覺 察 並 瞭 解 到 自 己 以 往 的 身 體 現 象 後,發現可以有另一種「選擇」來「改 變」它們,影響了舞者對身體的看法及 使用身體的方式。

劉美珠 2003c

身心教育課程的實施對溜冰 訓練之效果研究─以一位花 式溜冰選手的個案研究為例

身心調整技巧確實能夠協助該溜冰選 手開發身體覺察能力,不僅增進其身體 的放鬆、動作技巧的改善及穩定性的增 加,亦幫助其 在動作藝術性上有所突 破。

林大豐 劉美珠 2004

身心動作教育應用於改善 運動員肩部疼痛指數與肌 電之效果研究。以 15 位患 有肩部疼痛之運動代表隊 學生為對象。

研究期間依舊接受訓練,疼痛的情況獲 得顯著的減輕,疼痛指數於 2-3 週提 高,之後逐週降低;傷側肩部之外展、

內旋、外旋、前 舉及後舉五個面向動 作,獲得顯著的改善效果。

數據

圖 2-3-1 身心適能與體適能的關係(劉美珠,2004:37)  由以上架構圖可以發現,身心適能補足了只注重軀體鍛鍊的「體適能」之  缺失,以更完整、更符合學童身心發展的全人適能教育理念來進行身體活動的 教育。  三、身心適能之課程架構    劉美珠(2006)依據身心學理論所觀察之身體現象,再由各類身心技巧中,  取出不同特色之身心探索的方法,參考促進體適能條件的要求,提出身心適能之 課程架構,如圖 2-3-2。
圖 2-3-2 身心適能架構圖(劉美珠,2006:6)  四、身心適能的課程目標    身心適能課程以體認身體、開發覺察能力、改善身體基本適能及放鬆身心為  主要理念和教學目標。期能透過對身心密切關係的體會,和人體自然動作的探索, 認識自我,並深入反省全人教育的意義,具體教學目標分為認知、技能與情意三 方面,分述如下:      1.認知方面        (1)學習對身體的尊重,並能夠重新思考自我對身體的態度。        (2)充實健康促進的知識與身心適能的概念。        (3)能夠認識和體會自
圖 2-3-3 身心適能課程架構圖(劉美珠,2004)
表 2-3 -1 身心動作教育運用於改善運動能力體質改善之研究結果 研究者  研究主題  研究結果  林志祥  2005  12 週法鼓八式動禪訓練對女性教師健康體適能和生活 壓力的影響  經過 12 週法鼓八式動禪訓練後,實驗組女教師各項健康體適能皆有顯著進步,且優於未接受訓練之對照組女教 師。  江正發  2006  身心動作教育課程對大學女 性學生經痛改善效果之研究  對於正確使用身體結構,調整身體,身體的放鬆有很大的幫助。  李奕龍  2006  彼拉提斯課程應用於改善中 老年人功能性體適能之研究
+2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By using Balanced Scorecard (BSC),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construct indicators of school management with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HP) for L junior high school in

The study applies Discriminate Analysis to discuss the aspects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living Adjustment Scale and then develops a scale to be the standard of Junior

In order to serve the fore-mentioned purpose, this research is based on a related questionnaire that extracts 525 high school students as the object for the study, and carries out

The purposes of this research was to investigate relations among learning motivation, learning strategies and satisfaction for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as well as to identify

This research tries to understan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supplementary education of junior high school in Taichung City and investigate the learning factors and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plore the effects of learning organization culture on teachers’ study and teaching potency in Public Elementary Schools.. The research tool of

The objective of this research was to investigate the major factors for choose Vocational College from Taiwanese Vocational High School students, and to identify any differences

The purpose of the study aims at discussing the important factors of affecting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aboriginal areas in terms of learning mathematics.. The research